纳米捕获论文-刘洪双,祁喆,钟莹,刘海涛

纳米捕获论文-刘洪双,祁喆,钟莹,刘海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捕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镊,光阱刚度,间隙表面等离激元,径向偏振光

纳米捕获论文文献综述

刘洪双,祁喆,钟莹,刘海涛[1](2019)在《金属纳米颗粒光力增强与稳定捕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有限元算法和Maxwell应力张量法,分析了紧聚焦高斯光束照明下金基底表面的金纳米球所受光力。利用无结构的平整金基底,被捕获的金纳米颗粒和金基底之间能够产生间隙表面等离激元和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将电磁场局域在金球与金基底之间的纳米间隙内,增强了金纳米球所受光力以及光阱刚度。通过研究入射光的偏振态、金纳米球的半径、基底类型以及聚焦光束焦点到基底表面距离对光力的影响,得到了实现基底附近金纳米球稳定捕获以及获得最大光力的优化方案。(本文来源于《半导体光电》期刊2019年04期)

王志利,丁丕,高田,陈昌冲,曹翼[2](2019)在《水凝胶纳米纤维复合基底捕获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癌症液体活检技术。血液中CTCs数量非常稀少,因此,从血液中高效捕获高纯度、高活性的CTCs极具挑战。为提高CTCs捕获纯度,本研究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在玻璃片表面修饰厚度约2.3μm的聚羧酸甜菜碱甲基丙烯酸甲酯(PCBMA)水凝胶,具有抗粘附作用,并提供一种类似细胞外基质的柔软界面。在水凝胶表面修饰抗上皮粘附分子(EpCAM)抗体后,对靶细胞的捕获效率仅约20%。为提高捕获效率,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在水凝胶表面覆盖一层直径约200 nm的壳聚糖纳米纤维,使捕获基底具有纳米结构,最后引入EpCAM抗体作为亲和捕获分子用于特异性捕获EpCAM高表达的CTCs。实验结果表明,此水凝胶纳米纤维复合基底对靶细胞捕获效率可达85%,比平面水凝胶基底的捕获效率提高了4倍多;对阴性细胞的粘附率仅0.5%,并且97%的捕获细胞保持活性。对模拟病人样本中少量靶细胞的捕获效率可达79.9%。本研究所发展的捕获基底通过亲和捕获分子、抗粘附水凝胶和纳米纤维结构的协同作用实现了对CTCs的高效率捕获。(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9年08期)

李浪[3](2019)在《基于银纳米叁角板表面等离激元效应的光学捕获》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激元是金属表面自由电子与入射光子发生共振耦合并吸收光子从而产生的电子集体振荡现象。金属纳米颗粒激发的表面等离激元场往往会局域在界面几十纳米范围内,从而产生很强的局域电磁场。这种纳米尺度范围内的电磁场增强效应会产生极强的电场梯度力,将其应用到光镊领域可显着提高光镊捕获精度及稳定性。相对于传统各向同性纳米粒子,纳米叁角板的各向异性结构提供了更强的局域电磁场效应与可调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效应,故本文将构建不同的银纳米叁角板结构,研究基于其表面等离激元的光学俘获特性。本文通过构建银纳米叁角板单体及多聚体模型,选择线偏振平面光入射,研究了不同结构银纳米叁角板叁维空间电磁场分布、微球在电磁场不同位置处的光力分布及光势阱分布。对于叁角板单体,通过改变入射光偏振方向,实现了叁角板表面等离激元电场分布的调控;同时通过改变叁角板顶角曲率,证明了叁角板结构相对于圆盘结构具有更强的局域电场特性,且在叁角板单体产生的表面等离激元场中实现了对微球的稳定捕获。对于叁角板多聚体,通过表面等离激元的耦合效应,实现了局域电场强度的进一步增强;同时通过改变叁角板顶角之间的间距,证明了多聚体顶角间距越小,其耦合效应越强,产生的局域电场强度也越强,捕获微球的稳定性也越好。利用叁角板构建了特殊微纳阵列结构,通过选择圆偏振平面光与圆偏振涡旋光入射,分别研究了叁角板四聚体及圆阵列结构表面等离激元的电场及相位分布。通过圆偏振平面光的入射,实现了阵列中心涡旋场的分布;同时在圆偏振涡旋光入射时,实现了阵列中心电场聚焦,该研究可以为进一步增强表面等离激元光学捕获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宋春磊[4](2019)在《基于螺旋电极的纳米粒子捕获混合电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纳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微流控装置已广泛应用于实现多种颗粒的精确输送和放置。迄今为止,流体动力学、声场、光镊等技术已经被证明是控制微通道内粒子运动的有效方式。其中,基于电场驱动的粒子操纵技术由于其通用性和适应性,以及其易于操作和集成的特性备受青睐。在各种电场操纵方式中,诱导电荷电渗(Induced charge electroosmosis,ICEO)由于其微尺度流动特性和优良的操控特性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对基于ICEO的纳米颗粒的操作关注较少。基于此,本课题研究了在四端螺旋电极阵列中双相极化ICEO(Biphase ICEO,BICEO)的混合电动力学(Hybrid Electrodynamics,HED),用于在可极化导体电极上有效地电动富集纳米颗粒。首先,通过双层充电动力学分析,阐述了交流电渗与诱导电荷电渗的流动机制,通过Debye-Hückel极限下的线性渐近分析、双电层准稳态简化等方法,将强耦合模型下的跨尺度瞬态问题转化为弱耦合模型下的稳态问题,利用Helmholtz-Smoluchowski滑移速度公式推导了本课题模型下的时均滑移速度计算公式。此外,还分析了纳米粒子在体相溶液与电极表面的受力情况,确定了粒子群运动的对流—扩散方程。其次,设计微流控芯片并仿真分析了芯片关键参数对时均滑移速度的影响。芯片电极采用四端螺旋阵列,能够用于实现大规模的粒子聚集,仿真分析了电极宽度、间隙及通道高度等芯片关键参数对于电极表面时均滑移速度的影响,结合实验室加工条件确立了芯片结构参数并制作了芯片,之后根据课题要求搭建了实验平台。最后,通过在不同的螺旋电极端子之间交替施加交流电信号,此时交流电渗(AC electroosmosis,ACEO)与诱导电荷电渗同时存在,改变施加电信号的端子,粒子聚集的位置也随之改变,即为BICEO。并介绍了交流场效应流体控制应用在BICEO上的思路,通过改变门控电压序列的组合,不仅使循环粒子捕获线的数量加倍,而且收集位置也可以灵活地重新配置。采用数值仿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粒子捕获的机制及外加电信号频率与幅值对粒子捕获情况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吴孟娟[5](2019)在《基于纳米抗体的免疫磁珠捕获-qPCR技术建立河弧菌的快速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弧菌(Vibrio fluvialis)是一种嗜盐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细菌,在海水、港湾水和河水中广泛分布,可使人类患河弧菌肠炎,主要病例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河弧菌可产生许多致病毒力因子,比如金属蛋白酶、类肠毒素物质和溶血素等。一直以来,在国内,仅致病的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受到高度关注,而河弧菌并未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河弧菌引起的安全问题却不容忽视,因此开发一种快速检测河弧菌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河弧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选择性鉴别培养基、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荧光抗体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噬菌体诊断等技术,其中PCR方法是针对目的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及室温延伸一个周期,循环扩增,从而获得大量的目的基因,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等特点。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PCR,qPCR)改进了普通PCR反应,在PCR反应中掺入荧光基团,通过实时监测荧光强度的变化,从而对PCR产物进行定量分析。但PCR方法的前提是模板的制备,从复杂的样品基质中提取DNA模板是目前研究人员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免疫磁珠将河弧菌从样品基质中分离出来,再提取DNA,建立免疫磁珠结合荧光定量PCR检测河弧菌的方法。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抗河流弧菌纳米抗体的表达及纯化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抗河弧菌纳米抗体成功插入至表达载体pET25b-CTB,采用原核表达系统获取纯度较高的目的蛋白,并通过间接ELISA分析纳米抗体活性及特异性,结果表明,纳米抗体Nb70、Nb71、Nb72、Nb73、Nb74、Nb75均能与河弧菌结合,且Nb71与河弧菌结合的OD值均明显高于其他五株纳米抗体,且与其他细菌菌株无结合,特异性较好,采用加热法验证其稳定性,结果显示,Nb71在65℃加热60 min后,抗体依旧保持60%以上的活性,由此可见,Nb71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因此选取Nb71进行后续实验。2.PEI-GA介导的免疫磁珠结合qPCR快速检测河弧菌方法的建立本研究建立了基于免疫磁珠富集并结合qPCR快速检测河弧菌的方法,利用加热洗脱法将河弧菌从免疫磁珠上洗脱后,SDS碱裂解法提取河弧菌DNA作为qPCR模板进行扩增,将CT值与不同浓度的河弧菌Ma2598绘制标准曲线,CT值与富集后不同浓度的河弧菌Ma2598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3.6777x+39.702,R~2=0.9901,最低检测限为48 cfu/mL,人工添加河弧菌Ma2598到鱼样及水样中后,对样品中添加的河弧菌Ma2598进行免疫磁珠捕获-qPCR检测,在鱼样中的最低检测限为4.8×10~2 cfu/mL,在水样中的最低检测限为48cfu/mL,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基于Nb71免疫磁珠结合qPCR检测河弧菌的方法在实际样本中具有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20)

王志利[6](2019)在《基于抗粘附纳米界面的循环肿瘤细胞的高效捕获与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癌症液体活检技术。然而,血液中的CTCs数量非常稀少,并且存在异质性,使得从血液样品中高效捕获高纯度、高活性的CTCs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纳米结构基底的引入提高了 CTCs的捕获效率,然而也增加了对血液中白细胞的捕获,白细胞对于CTCs的鉴定、分析和应用具有严重的干扰,因此对于CTCs的研究首先需要建立能够高效高纯度、高活性捕获CTCs的平台。基于上述目的,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尝试从“材料选择、界面构筑、分子设计、释放策略”等方面进行设计,构建了包括纳米纤维@水凝胶基底、抗粘附纳米水凝胶基底、温敏纳米纤维基底、水凝胶@磁纳米颗粒基底及荧光双抗体磁纳米颗粒基底在内的几种CTCs捕获与纯化平台,并详细研究了其抗粘附、特异性、灵敏度等相关性能,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在玻璃片表面修饰一层聚羧酸甜菜碱甲基丙烯酸甲酯(PCBMA)水凝胶,该水凝胶层既可以起到抗粘附作用提高CTCs的捕获纯度,又提供了一个类似于细胞外基质的柔软界面。为提高捕获效率,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在水凝胶表面电纺一层壳聚糖纳米纤维使捕获基底具有纳米结构,最后引入上皮粘附分子(EpCAM)抗体作为亲和捕获分子用于特异性捕获EpCAM高表达的CTCs。该基底通过亲和捕获分子、纳米结构和水凝胶抗粘附的协同作用完成了CTCs的高纯度高效捕获。2.上述捕获基底,虽然对CTCs捕获有较好的捕获效率和特异性,然而其基底制备过程复杂繁琐,因此在上一个工作的基础上,期望构建一种制备简单、经济的捕获基底。在该工作中,以甲基丙烯酸磺酸甜菜碱(SBMA)和甲基丙烯酸(MAA)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通过回流沉淀聚合方法制备水凝胶纳米球,将其修饰到玻片表面构建了水凝胶纳米结构基底,引入EpCAM抗体作为亲和捕获分子。该基底本身具有良好的抗粘附性能,无需进一步修饰抗粘附分子,简化了实验过程。最后进行了临床病人血样检测,4例癌症患者1 mL血液中检测到1-32个CTCs,而作为对照的5例健康血样中均未检测到CTCs。3.对于CTCs的纯度,可以通过其特异性释放进一步提高,且CTCs的释放对于CTCs的后续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该工作中,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壳聚糖纳米纤维基底,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ATRP)将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MAA修饰在纳米纤维表面,最后引入EpCAM适配体。利用PNIPAM的构象改变过程清除基底上的非特异性吸附的血细胞,使捕获的CTCs得到纯化。此外,通过互补序列(CS)高效的与适配体杂交实现捕获的CTCs无损释放,由于细胞释放过程是特异性作用,这使得释放的CTCs进一步得到纯化。4.由于纳米结构基底捕获方式的局限性,可能导致其在临床样本应用中捕获灵敏度的降低。不同于纳米结构基底的捕获方式,磁性纳米颗粒分离细胞属于均相溶液法,可以促进磁纳米颗粒与CTCs的接触,从而提高CTCs在血液样本中的检测灵敏度和捕获效率。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将甜菜碱类两性离子化合物引入磁纳米颗粒表面用于减少磁纳米颗粒对非特异性细胞的吸附。在该工作中,以SBMA和MAA作为单体,以含有双硫键的N,N-双(丙稀酰)胱胺(BACy)为交联剂,通过回流沉淀聚合方法在磁纳米颗粒表面形成水凝胶壳。通过利用水凝胶层和EpCAM抗体的协同作用,一方面降低血细胞的粘附提高靶细胞的捕获纯度,另一方面通过谷胱甘肽降解水凝胶层清除捕获细胞表面的磁珠,最终得到完整无损的CTCs。5.上述捕获基底使用的亲和分子是单一的EpCAM抗体,然而在CTCs的研究中发现CTCs会经历间充质转化,转化后的部分CTCs膜表面EpCAM表达降低或者消失,因此单一抗体的使用造成对这部分细胞检测的损失。而转化后的CTCs可能是肿瘤转移的关键,对于这部分细胞的捕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基于上述工作的基础和对转化后CTCs捕获的需求,在该工作中,利用Stober方法在磁珠表面包裹二氧化硅层,同时包埋DiI染料,使磁珠带有荧光,然后接枝线性聚合物分子PCBMA。PCBMA不仅为EpCAM和神经型钙粘附蛋白(N-cadherin)两种抗体的修饰提供多位点,而且能够有效降低血细胞的粘附。N-cadherin是转化后CTCs主要表达的一种蛋白。利用两种抗体的协同作用,不仅能高效捕获EpCAM表达的CTCs,也能高效捕获间充质转化后EpCAM低表达或者不表达的CTCs。(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许林贤[7](2019)在《基于AIEE性质的柱[5]芳烃聚合物主体的超分子网络结构的构建以及在纳米粒子荧光-粒径可调控、高效光捕获应用方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化学是化学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探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之间通过弱相互作用力的主客体行为。有空腔/空穴的大环主体分子在超分子化学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可以说超分子化学的发展同时伴随这大环主体分子的发展。50余年的发展,历经冠醚/穴醚、环糊精、杯芳烃、葫芦脲四代经典的大环分子,人们对超分子化学的研究逐渐深入,已经从基础的主客体行为研究扩展到纷繁复杂的超分子材料应用方面的研究,并逐渐成为一门交叉学科。柱芳烃作为第五代大环主体分子,自2008年被发现以来,经过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超分子化学领域的明星,备受关注。由于柱芳烃高度对称的空腔结构和优异的主客体络合能力,以及易于功能化修饰的特点,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药物负载与释放、光能捕获、刺激响应、分子识别、生物成像等许多领域。本论文中工作意在将柱芳烃进行进一步功能化,设计合成新型的基于柱芳烃的聚合物主体分子,并将能体现主客体络合形成超分子自组装聚集结构的AIEE信号引入聚合物,得到AIEE性质柱芳烃聚合物主体分子。通过高灵敏性、方便、快捷、易于观察的荧光探究超分子自组装过程,并设计制备新型的柱芳烃光学材料。(1)合成制备了新型主链含有柱[5]芳烃和四苯基乙烯(TPE)单元的线型聚合物P1,和一系列含有氰基-叁氮唑络合位点的多枝化分子GMs(包含二枝化客体G2和两个叁枝化客体G3-1和G3-2)。通过P1与GMs超分子自组装,成功的制备了AIEE性质和自组装粒径可控的基于超分子聚合物主体的超分子纳米球体系,我们称之为PASS(Polymeric AIEE-tunable and Size-tunable Suprasphere)体系。PASS自组装纳米球的尺寸和AIEE特性可以在两个维度上同时控制:通过改变GMs的结构和改变P1浓度。在不使用任何模板分子的情况下,可以将PASS纳米球的直径从几十纳米精细调控到几百纳米。通过主客体结合研究表明,PASS的光学和结构特性(荧光能力,密度和粒径)与相对荧光量子产率相关,但与主客体络合常数大小无关。PASS自组装球可以通过添加竞争性单位点客体而解离,导致AIEE的猝灭。该现象用于探测对P1系统荧光沉默的己二腈与主体聚合物P1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作为原理证明研究。(2)实现能量从供体到受体的超高效转移是人工光能捕获体系(ALHS)成功构建的重要目标。本工作中报道了一种新型的共轭高分子超分子网络(Conjugated Polymeric Supramolecular Network,CPSN)作为ALHS,它具有迄今为止最高的天线效应(AE)——在供体/受体比例为1000:1时,溶液状态下和薄膜形态下天线效应分别高达35.9和90.4。CPSN首次由巧妙设计的基于柱[5]芳烃的共轭聚合物主体P4和共轭客体自组装而成。P4由于其具有聚集诱导荧光增强(AIEE)基团和共轭聚合物链,可作为分子导线,具有信号放大效应,在痕量受体的情况下(供体/受体为10000:1),也能保证高效的能量传递。此外,由于CPSN的超高天线效应,其对受体检测到十分灵敏,检测限低至0.24 nM。因此,CPSN有望成为高效ALHS、超高灵敏荧光探针等新型多功能材料。(3)在CPSN高效的光捕获能力基础之上,我们设计合成了有蓝光发射的双枝化共轭客体GB。GB与另外两种黄光、红光共轭客体一起,与共轭聚合物主体P4自组装成为CPSN体系。在此体系中,存在两种不同能量传递方式:蓝光客GB体到P4的不好的能量传递,和由主体P4到黄光客体和红光客体(GY、GR)良好的能量传递,通过调节不同的受体分子和不同的供体/受体比例,CPSN可以实现精准的发射可调,色域面积达到约96%的sRGB色域面积,其中包括纯白色发射(0.33,0.33)。CPSN有望成为高效的广色域发光材料。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CPSN的共轭结构充当着有效的能量传递桥梁。在GB-P4-GR叁组分体系中,可以明显的观察到由不符合FRET条件的蓝光客体GB向红光客体GR的FRET过程。(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1)

万冬阳[8](2019)在《碳基纳米纤维异质结体系的构筑及其PM捕获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其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PM)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PM富含大量有毒有害成分,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严重影响大气环境的质量。研究表明,颗粒越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大,因为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 μm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2 μm以下的可深入到肺泡。细颗粒物进入人体肺泡后,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容易处在缺氧状态。已经有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细颗粒物环境中,人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会受到严重影响,增加患急性呼吸道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公众在雾霾天气期间通常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户外个人保护,主要集中在空气过滤器的使用。通常使用的空气过滤器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多孔膜过滤器,这种类型的空气过滤器是通过在固体基底上产生孔隙而制成,并且通常具有非常小的孔径以过滤具有较大尺寸的PM。但是这种类型过滤器的孔隙率低(30%),即虽然过滤效率高,但是透气性差。另一种类型的空气过滤器是纤维空气过滤器,是通过厚物理屏障和粘附效应捕获PM。为了获得高效率,这种类型的过滤器通常非常厚,因此透气性差。此外,研究发现当空气过滤器的表面被改性以匹配PM的表面性能时,单纤维的捕获能力能够被有力增强。因此,为了满足高效低阻PM过滤器的要求,我们在这里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开发出了新型的复合纳米纤维过滤膜,其具有高过滤效率,低气流阻力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基于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的纳米纤维过滤膜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和制备过程简单等一系列优点,本文采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均匀的纳米纤维过滤膜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通过一步静电纺丝法在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表面和内部镶嵌氧化还原石墨烯(rGO)纳米片,制备rGO功能化的PAN高效低阻纳米纤维过滤膜。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纳米纤维膜在高气流下的过滤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中,含有2.5 wt.%rGO纳米片的纳米纤维过滤膜表现出最优的PM去除效率(99.9%),0.094Pa-1的品质因数以及仅70Pa的压降。此外,rGO复合PAN纳米纤维膜的拉伸强度(0.48~1.25 MPa)远高于纯PAN纳米纤维膜的拉伸强度(0.19 MPa),使纯PAN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2)接下来,为了改善聚合物纳米纤维膜的固有缺陷(热稳定性差、对0.3μm的PM几乎没有吸附效果),受半导体纳米材料光电效应的启发,我们采用静电纺丝和热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制备TiO2复合碳基纳米纤维膜,使纯碳纤维过滤膜的PM捕获效率从40.71%提高到99.92%,同时膜的压降保持在70 Pa以下,QF高达0.111Pa-1。同时,TiO2纳米颗粒的小尺寸效应,使复合碳纤维膜的柔性得到明显改善。并且,通过设计光照实验证明了所制备TiO2复合碳基纳米纤维膜在紫外光照射下具有优异的PM吸附能力,特别是对于PM0.3。结合紫外光电子能谱(UPS)测试和叁维时域有限差分(FDTD)模拟,并根据半导体复合材料的能带弯曲理论,得出半导体TiO2复合碳纳米纤维异质结在肖特基势垒的作用下形成内建电场,清楚地解释了所制备材料的优异单纤维过滤性能主要是由于静电吸附的作用,为以后的研究实验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4-01)

黄欣欣,焦体峰,刘青青,张乐欣,周靖欣[9](2019)在《通过溶剂蒸汽处理制备多级静电纺丝纳米纤维作为空气过滤膜实现PM2.5高效捕获(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空气污染特别是颗粒物(PM)污染,已经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人们在室外可通过口罩进行个人防护,然而一般的商业口罩起不到好的防护效果.本文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和溶剂蒸汽退火(SVA)方法制备了新型高效的聚(ε-己内酯)/聚环氧乙烷(PCL/PEO)空气过滤纳米纤维.通过SVA处理,纤维表面变得褶皱,增强了对PM2.5的捕获效率.在重度污染状况(PM2.5颗粒浓度>225 mg m~(-3))下,这种纳米褶皱空气过滤膜的移除效率达80.01%.秦皇岛雾霾天实地测量表明,空气过滤膜能高效移除PM2.5.与商业口罩相比,本文经过SVA处理后的PCL/PEO空气过滤膜具有制备方法简单、环境友好且易降解的特性,在高效过滤膜领域有潜在应用.(本文来源于《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2019年03期)

范仪,杜泽煜,黄楠[10](2018)在《靶向捕获内皮祖细胞磁性纳米粒子的生物学修饰及其细胞相容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共价接枝将CD34抗体接枝到聚乙二醇修饰的四氧化叁铁磁性纳米粒子上,构建具有CD34抗体与PEG共同修饰的功能型磁性纳米粒子。通过红外检测(FT-IR)、纳米粒子粒径分析(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修饰后的磁性纳米粒子进行检测,并将其与内皮祖细胞(EPCs)共混培养,评价纳米粒子的细胞相容性以及对EPCs短时间的结合效果,然后在动态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评价修饰后磁性纳米粒子对EPCs的定向引导效果。结果表明,CD34抗体成功修饰到磁性纳米粒子表面,修饰后的纳米粒子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短时间对EPCs具有较好的识别结合作用,并且能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初步实现在动态环境下对EPCs的定向引导。(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纳米捕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癌症液体活检技术。血液中CTCs数量非常稀少,因此,从血液中高效捕获高纯度、高活性的CTCs极具挑战。为提高CTCs捕获纯度,本研究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在玻璃片表面修饰厚度约2.3μm的聚羧酸甜菜碱甲基丙烯酸甲酯(PCBMA)水凝胶,具有抗粘附作用,并提供一种类似细胞外基质的柔软界面。在水凝胶表面修饰抗上皮粘附分子(EpCAM)抗体后,对靶细胞的捕获效率仅约20%。为提高捕获效率,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在水凝胶表面覆盖一层直径约200 nm的壳聚糖纳米纤维,使捕获基底具有纳米结构,最后引入EpCAM抗体作为亲和捕获分子用于特异性捕获EpCAM高表达的CTCs。实验结果表明,此水凝胶纳米纤维复合基底对靶细胞捕获效率可达85%,比平面水凝胶基底的捕获效率提高了4倍多;对阴性细胞的粘附率仅0.5%,并且97%的捕获细胞保持活性。对模拟病人样本中少量靶细胞的捕获效率可达79.9%。本研究所发展的捕获基底通过亲和捕获分子、抗粘附水凝胶和纳米纤维结构的协同作用实现了对CTCs的高效率捕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捕获论文参考文献

[1].刘洪双,祁喆,钟莹,刘海涛.金属纳米颗粒光力增强与稳定捕获研究[J].半导体光电.2019

[2].王志利,丁丕,高田,陈昌冲,曹翼.水凝胶纳米纤维复合基底捕获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J].分析化学.2019

[3].李浪.基于银纳米叁角板表面等离激元效应的光学捕获[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4].宋春磊.基于螺旋电极的纳米粒子捕获混合电动力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5].吴孟娟.基于纳米抗体的免疫磁珠捕获-qPCR技术建立河弧菌的快速检测方法[D].南昌大学.2019

[6].王志利.基于抗粘附纳米界面的循环肿瘤细胞的高效捕获与纯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7].许林贤.基于AIEE性质的柱[5]芳烃聚合物主体的超分子网络结构的构建以及在纳米粒子荧光-粒径可调控、高效光捕获应用方面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8].万冬阳.碳基纳米纤维异质结体系的构筑及其PM捕获性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9

[9].黄欣欣,焦体峰,刘青青,张乐欣,周靖欣.通过溶剂蒸汽处理制备多级静电纺丝纳米纤维作为空气过滤膜实现PM2.5高效捕获(英文)[J].ScienceChinaMaterials.2019

[10].范仪,杜泽煜,黄楠.靶向捕获内皮祖细胞磁性纳米粒子的生物学修饰及其细胞相容性评价[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8

标签:;  ;  ;  ;  

纳米捕获论文-刘洪双,祁喆,钟莹,刘海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