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敏高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敏高分子,相变,嵌段共聚物,RAFT
热敏高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王可,陈胜利,张望清[1](2017)在《新型热敏高分子的设计和RAFT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敏高分子是高分子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其中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和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PDMAEMA)是两类典型的热敏高分子,前者以相转变温度(32℃)接近人体温度、而后者以其多响应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相比而言,温敏高分子的种类有限,且其热敏性质有待进一步改善和调控,比如,PNIPAM在不溶解到溶解的相变过程中,存在回滞现象。最近,我们发现了4类新型的热敏高分子均聚物及嵌段共聚物,研究了其可控RAFT合成,揭示了分子结构和构象与其热敏相变行为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期刊2017-10-10)
许云[2](2015)在《热敏性高分子的离子特异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中,我们研究了溶剂组成对热敏性高分子离子特异性效应的影响以及热敏性高分子离子特异性效应在有机催化中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热敏性高分子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模型,研究溶剂组成对高分子离子特异性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溶液中醇含量的增加,离子特异性效应被逐渐放大。对于单元醇而言,离子特异性效应的放大程度依次为: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对于多元醇而言,其相应序列为:山梨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丙叁醇<乙二醇<甲醇。离子特异性效应的放大程度是由醇-水络合物的稳定性决定的,其中醇的化学结构对络合物的稳定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阴离子与溶剂络合物间特异性相互作用,更稳定的溶剂络合物可以更有效地区分离子的特异性相互作用,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放大离子特异性效应。该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除盐浓度以外调节离子特异性效应相对强度的方法。(2)多相催化剂表面润湿性对于催化剂与反应底物间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从而可用于调控有机催化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在SiO2纳米小球表面接枝聚N,N-二乙基-2-丙烯酰胺-聚羟脯氨酸丙烯酸酯共聚物P(DEA-co-ProlA),形成智能型催化剂。催化剂PProlA与反应底物间的相互作用与表面润湿性密切相关,即通过控制PDEA的相转变温度可调节催化剂载体的表面润湿性,从而控制催化剂与反应底物间的相互作用。利用离子特异性效应调节PDEA的相转变温度,实现低温下催化剂与反应底物间的强相互作用,从而提高了有机催化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并提升了催化剂的重复利用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04-30)
栗鹏飞,杨永平[3](2014)在《基于神经网络的高分子PTC热敏电阻测温准确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高分子PTC热敏电阻测温的准确性,采用BP神经网络对高分子PTC热敏电阻进行非线性校正。首先,对高分子PTC热敏电阻进行数据标定;然后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最后,应用此模型对高分子PTC热敏电阻进行非线性校正。经实验证明,该方法大大提高了PTC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的测温准确性,其测量误差在±0.08℃以内。(本文来源于《自动化与仪表》期刊2014年10期)
罗华军[4](2014)在《热敏高分子涂层的低温等离子体聚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大气压环境下,介质阻挡放电能生成等离子体,逐渐成为了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伴随着等离子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等离子体表面处理、聚合、接枝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在连续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介质阻挡放电主要由微放电构成,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无规律性。当介质阻挡放电处于均匀分布时,所形成的等离子体也较为均匀,故材料表面改性显得尤为必要,已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时政热点。本文主要立足于介质阻挡放电角度,深入探究其放电机制,分析均匀放电形成条件,对N-异丙基丙烯酰胺、2-甲氧基乙氧基的温敏聚合物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4年13期)
黄果,蒋序林[5](2014)在《热敏性可降解高分子胶束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刺激响应性聚合物胶束作为一种极有潜力的纳米药物载体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也是高分子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载药高分子胶束的发展特点和应用面临的主要困境,主要总结了温度敏感性高分子及其胶束的类别和特点,并重点阐述了热敏性可降解高分子及其胶束药物载体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高分子胶束药物载体进入临床应用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简单思路,相信多功能化的稳定的温敏性可降解载药高分子胶束系统在解决临床治疗问题上前景光明。(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4年02期)
丹美涵,苏洋,李申桐,霍菲,张望清[6](2013)在《一种新型热敏高分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二烷基胺与4-氯甲基苯乙烯的亲核取代合成叁种烷基链长度的含叔胺基团的苯乙烯衍生单体。利用苯乙烯衍生单体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合成了一系列温敏性聚合物。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量聚合物在甲醇或者醇水体系中的透光率随温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这种胺类聚合物能在醇或者醇水中发生LCST或UCST转变。通过控制(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功能高分子》期刊2013-10-12)
王靖,刘卫卫,张双琨,成煜民,张慧博[7](2013)在《热敏型高分子合金材料的浊度随相态转变的群子统计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群子统计理论研究了热敏型高分子合金体系的浊度随相态转变的过程,建立了二元高分子合金体系的线性群子统计模型,推导出该体系的相分离方程,并得到一系列热敏型高分子合金相转变群子统计参数,并进一步在理论上解释了不同剪切速率下相态转移群子参数的变化规律:相态转变群子参数r1.r2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即相容性得到改善。并提出了8种不同类型高分子合金相图,在群子统计理论的基础上成功地模拟了实际曲线,得到了相当吻合的理论模拟曲线。(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3年02期)
陈阳[8](2013)在《热敏高分子涂层的低温等离子体聚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质阻挡放电是大气压环境下产生等离子体的有效方法,近年来等离子体技术用来对一些材料进行改性,通常有等离子体表面处理、等离子体表面聚合及等离子体表面接枝,在现代化、大规模的连续工业生产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介质阻挡放电由无数的微放电组成,这些微放电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规则分布,弥漫于整个放电空间。均匀的介质阻挡放电,看起来就像真空条件下的均匀放电,能够产生比较均匀的等离子体,这对表面均匀性要求较高的材料表面改性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中阐述了介质阻挡放电的放电机制和均匀放电产生的有利条件,分析了极板间隙与放电参数的关系,给出了极板间隙与放电参数的关系图以及对放电参数的优化。对常压介质阻挡放电聚合沉积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和2-甲基-2-丙烯酸-2-(2-甲氧基乙氧基)乙酯与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MEO2MA-NIPAAm)的温敏聚合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常压介质阻挡放电连续处理装置,在全封闭环境,电极间隙为4mm的条件下进行实验。首先,在常压介质阻挡放电条件下采用气体携带溶液的方法对载玻片和聚苯乙烯(PS)培养皿基底表面进行改性,并对改性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放电形貌均匀、没有丝状放电现象,放电电流和电压的曲线为正弦曲线。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中可以得知,处理后的载玻片和聚苯乙烯培养皿表面变的粗糙,说明PNIPAAm聚合沉积在了基底表面。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得出的红外光谱图中可以看到有C=O伸缩振动峰和N-H弯曲振动峰的波数,从而可以得出有PNIPAA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表明在400.6eV处出现了Nls峰,在288.5eV处出现N-C=O,说明在聚苯乙烯培养皿上有PNIPAAm存在。最后用白行设计的变温接触角仪测试不同温度下的基地表面接触角的大小,从变温接触角的图中可以看到,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表面的接触角是减小的,到32℃达到最小,在32℃之后就呈现出升高的趋势。其次,在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溶液中加入不同比例的交联剂2-甲基-2-丙烯酸-2-(2-甲氧基乙氧基)乙酯(MEO2MA),研究了不同比例交联剂下用常压介质阻挡放电对基底表面的处理效果。从SEM图像可以看到在载玻片和PS培养皿基底表面沉积了新型物质,且从载玻片的SEM图像中看到紧密的“米粒”状物质。从红外光谱图中可以分析,在基地上确实聚合沉积了MEO2MA-NIPAAm物质。经不同交联剂含量的溶液处理后的载玻片的表面的接触角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图中可以看出在35℃时的接触角是最小的,而且含交联剂5%的溶液处理得到的样品接触角测试的效果是最佳的。最后,考虑到这些温敏高分子材料的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接近于人体的温度,本论文研究将NIPAAm溶液和加交联剂的NIPAAm溶液分别应用到纺织材料上(涤纶机织布(PET)和聚对苯二甲基丁二醇酯无纺布(PBT)),并对其处理效果进行分析。接触角实验证明,经过常压等离子体聚合PNIPAAm(或MEO2MA-NIPAAm)的PBT无纺布和PET织造布表面润湿性能得到明显提高;采用自行设计的透水实验装置对处理前后的纺织材料进行水通量的测试,透水实验表明,用常压等离子体聚合PNIPAAm的纺织材料的透水性能在32℃附近发生了“飞跃性”的突变,而用常压等离子体聚合MEO2MA-NIPAAm的纺织材料的透水性能在35℃附近发生突变。加了交联剂之后的纺织材料的透水性能明显提高。SEM图像可看出处理后的纺织材料表面变的粗糙。常压介质阻挡放电将这些温敏溶液应用到纺织材料会有一个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3-01-01)
张辉,钟艳玲,常小刚[9](2012)在《热敏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热敏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热敏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是通过温度的变化实现形状的记忆与改变,利用其形状记忆功能,热敏形状记忆弹性体可应用在热缩管、油田封隔器、医用外科、保险杠等领域。(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2年20期)
尹秀秀,袁港,王力彦[10](2011)在《一种新型手性热敏高分子的合成及其热敏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受到外部热刺激时将发生显着的物理化学变化的高分子被称为热敏高分子,它是很重要的一类智能高分子。手性高分子是指主链或侧链上含有手性基团的聚合物,手性聚合物按手性基团的位置分为主链手性聚合物和侧链手性聚合物。手性高分子结构上带(本文来源于《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9-24)
热敏高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中,我们研究了溶剂组成对热敏性高分子离子特异性效应的影响以及热敏性高分子离子特异性效应在有机催化中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热敏性高分子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模型,研究溶剂组成对高分子离子特异性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溶液中醇含量的增加,离子特异性效应被逐渐放大。对于单元醇而言,离子特异性效应的放大程度依次为: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对于多元醇而言,其相应序列为:山梨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丙叁醇<乙二醇<甲醇。离子特异性效应的放大程度是由醇-水络合物的稳定性决定的,其中醇的化学结构对络合物的稳定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阴离子与溶剂络合物间特异性相互作用,更稳定的溶剂络合物可以更有效地区分离子的特异性相互作用,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放大离子特异性效应。该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除盐浓度以外调节离子特异性效应相对强度的方法。(2)多相催化剂表面润湿性对于催化剂与反应底物间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从而可用于调控有机催化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在SiO2纳米小球表面接枝聚N,N-二乙基-2-丙烯酰胺-聚羟脯氨酸丙烯酸酯共聚物P(DEA-co-ProlA),形成智能型催化剂。催化剂PProlA与反应底物间的相互作用与表面润湿性密切相关,即通过控制PDEA的相转变温度可调节催化剂载体的表面润湿性,从而控制催化剂与反应底物间的相互作用。利用离子特异性效应调节PDEA的相转变温度,实现低温下催化剂与反应底物间的强相互作用,从而提高了有机催化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并提升了催化剂的重复利用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敏高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王可,陈胜利,张望清.新型热敏高分子的设计和RAFT合成[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2017
[2].许云.热敏性高分子的离子特异性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3].栗鹏飞,杨永平.基于神经网络的高分子PTC热敏电阻测温准确性的研究[J].自动化与仪表.2014
[4].罗华军.热敏高分子涂层的低温等离子体聚合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4
[5].黄果,蒋序林.热敏性可降解高分子胶束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4
[6].丹美涵,苏洋,李申桐,霍菲,张望清.一种新型热敏高分子[C].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功能高分子.2013
[7].王靖,刘卫卫,张双琨,成煜民,张慧博.热敏型高分子合金材料的浊度随相态转变的群子统计参数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3
[8].陈阳.热敏高分子涂层的低温等离子体聚合研究[D].东华大学.2013
[9].张辉,钟艳玲,常小刚.热敏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J].广州化工.2012
[10].尹秀秀,袁港,王力彦.一种新型手性热敏高分子的合成及其热敏行为的研究[C].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