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臭蛙论文-金彪,廖春林,张娅妮,王斌,江建平

宜章臭蛙论文-金彪,廖春林,张娅妮,王斌,江建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宜章臭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宜章臭蛙,湖南天平山,分子系统学,遗传分化

宜章臭蛙论文文献综述

金彪,廖春林,张娅妮,王斌,江建平[1](2018)在《湖南桑植天平山发现宜章臭蛙及该物种的遗传分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和2013年在湖南省桑植县天平山采集到6号臭蛙类标本,经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学分析,鉴定为宜章臭蛙(Odorranayizhangensis),表明天平山为该物种的新分布点。这些标本与宜章臭蛙的主要鉴别特征相符:体型较小;体背面棕色斑大而密,形状不规则;腹面褐色,其上斑纹稀少;股后部色浅,深色斑明显。雄性头体长(52.45±2.54)mm(48.96~54.92 mm,n=3),雌性头体长(73.11±1.43)mm(71.26~74.74 mm,n=3),均比模式标本群体的头体长略大。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502 bp)的系统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分析的天平山臭蛙标本与宜章臭蛙已知种群聚为一支系,天平山种群与宜章臭蛙已知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 0~0.008 1,远小于宜章臭蛙与其近缘种龙胜臭蛙(O. lungshengensis)之间的遗传距离(0.035 2~0.043 9);这表明采自天平山的臭蛙样本属于宜章臭蛙。本文为宜章臭蛙物种的地理分布与系统学提供了新的信息。(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朱艳军,陈卓,常利明,翟晓飞,常卫东[2](2015)在《重庆市发现宜章臭蛙》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7~8月在重庆市南川区叁泉镇采集到5号臭蛙类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和DNA数据比对及遗传距离分析,鉴定为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属重庆市新纪录。重庆南川的宜章臭蛙与模式产地标本相比,指关节下瘤雌蛙较雄蛙明显;有外掌突;趾关节下瘤明显,趾间全蹼;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超过吻端。重庆南川区与湖南宜章经度和纬度相距均约5°,为宜章臭蛙已知分布的最西点。宜章臭蛙的形态和遗传分化及分布格局,是否由于我国滇西高山峡谷地区、粤桂湘赣南岭山地和湘渝鄂边境地区特殊地理效应及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反复变化造成的,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费冬波[3](2010)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宜章臭蛙与花臭蛙繁殖期的生境选择与种群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费梁等将分布于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莽山保护区)的龙胜臭蛙(Odorrana lungshengensis)订为新种宜章臭蛙(O. yizhangensis),由于宜章臭蛙多年来一直被误认为是龙胜臭蛙,到目前为止未见有关于宜章臭蛙的其他报道。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作者分别于2009年7月25日~8月5日、8月26日~9月5日、10月19日~24日,对莽山保护区宜章臭蛙繁殖期的生境选择和种群动态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选择生态习性相近的花臭蛙(O.schmakeri)进行对比研究。作者对宜章臭蛙与花臭蛙具体分布地点及分布规律;宜章臭蛙与花臭蛙的生境特征,及生境选择;宜章臭蛙与花臭蛙的种群动态及繁殖生物学;宜章臭蛙与花臭蛙的繁殖策略开展实地调查。通过调查发现:(1)宜章臭蛙显着选择晚上活动,显着选择海拔1051~1350m、植被为灌草乔木混交林、郁闭度高、气温21.0-26.8℃、空气湿度57.0%~70.0%、河道宽度9.5~17.5m、水面宽度3.7~8.3m、水流速度缓、水温21.1~24.8℃、pH值小于7.0、溶氧量小于4.5mg·L-1、水深10~30 cm、距公路距离大于100m、距水坝距离大于1000m、水中石岛较多的生境;花臭蛙显着选择晚上活动,显着选择海拔450~750m、植被类型灌草从、郁闭度低、气温21.0~26.8℃、空气湿度71.0%~84.0%、河道宽度大于25.5m、水面宽度13.0~17.6m、水流速度较急、水温21.1~24.8℃、pH值7.0~7.3、溶氧量4.5~5.5mg·L-1、水深大于10cm、距公路距离小于100m、距水坝距离小于1000m、裸露石滩较多的生境。(2)繁殖期94.12%的宜章臭蛙会选择海拔1051~1350m的河段作为繁殖场,低海拔河道未见宜章臭蛙分布,而80.56%的花臭蛙会选择海拔450-750m的河段,少量花臭蛙也会分布在高海拔河道,在不同海拔繁殖场的选择上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随着温度的降低,花臭蛙会从中海拔河段向低海拔河段迁移,而宜章臭蛙会大量离开河道向森林迁移。(3)本研究发现性成熟的宜章臭蛀雄蛙头体长为49.5±2.6(n=23),雌蛙头体长63.2±4.0(n=8);成熟的花臭蛙雄蛙头体长43.3±2.3(n=223),雌蛙头体长78.7±5.3(n=19);宜章臭蛙和花臭蛙的性比♀:(?)分别为1:5.4和1:13.3,雌蛙数明明显少于雄蛙;宜章臭蛙怀卵量约为371,依据文献记载花臭蛙怀卵量约为1500,两者相距甚大。可能由于不同的生存压力而形成不同的繁殖策略:花臭蛙具有较高的繁殖力,用数量众多的后代未应对环境压力;而宜章臭蛙的生境压力较小,繁殖力也较低。(4)宜章臭蛙的繁殖期期为7~9月,花臭蛙的繁殖期为7~8月,没有明显的分化,但通过对两者繁殖期生境选择分析表明两者在产卵场选择的多个生态因子上分化极为显着。宜章臭蛙和花臭蛙在莽山保护区呈同域分布,但它们对生境选择和利用的差异避免了资源竞争。有力地保证了避免产卵场的竞争及蝌蚪为食物资源的竞争。(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0-06-01)

宜章臭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4年7~8月在重庆市南川区叁泉镇采集到5号臭蛙类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和DNA数据比对及遗传距离分析,鉴定为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属重庆市新纪录。重庆南川的宜章臭蛙与模式产地标本相比,指关节下瘤雌蛙较雄蛙明显;有外掌突;趾关节下瘤明显,趾间全蹼;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超过吻端。重庆南川区与湖南宜章经度和纬度相距均约5°,为宜章臭蛙已知分布的最西点。宜章臭蛙的形态和遗传分化及分布格局,是否由于我国滇西高山峡谷地区、粤桂湘赣南岭山地和湘渝鄂边境地区特殊地理效应及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反复变化造成的,值得进一步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宜章臭蛙论文参考文献

[1].金彪,廖春林,张娅妮,王斌,江建平.湖南桑植天平山发现宜章臭蛙及该物种的遗传分化分析[J].动物学杂志.2018

[2].朱艳军,陈卓,常利明,翟晓飞,常卫东.重庆市发现宜章臭蛙[J].动物学杂志.2015

[3].费冬波.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宜章臭蛙与花臭蛙繁殖期的生境选择与种群动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标签:;  ;  ;  ;  

宜章臭蛙论文-金彪,廖春林,张娅妮,王斌,江建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