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致死剂量论文-房志家,孙力军,王雅玲,刘颖,聂芳红

半致死剂量论文-房志家,孙力军,王雅玲,刘颖,聂芳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半致死剂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镉毒性,油酸,黄连素,化香树果序

半致死剂量论文文献综述

房志家,孙力军,王雅玲,刘颖,聂芳红[1](2019)在《以Lorke法为基础的半致死剂量分析法在油酸和化香树果序及黄连素抗镉减毒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镉污染严重威胁着农业的健康发展,如何有效抗镉减毒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然而,目前缺乏高效的抗镉药物及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本试验借助Lorke法为基础的半致死剂量(LD_(50))分析方法 ,检测了油酸、化香树果序、黄连素等不同潜在的抗镉化合物的减毒作用。通过改良后的Lorke法测定不同抗镉药物对小鼠的经口镉LD_(50)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00 mg/kg V_C相比,灌胃200 mg/kg油酸、化香树果序、黄连素能够减轻镉的毒性,提高镉的LD_(50)。LD_(50)由140~160 mg/kg分别上升至300~320 mg/kg(油酸组)、280~300 mg/kg(化香树果序组)和320~340 mg/kg(黄连素组)。以上结果表明,以Lorke法为基础的LD_(50)分析方法,能够评价出油酸、化香树果序、黄连素的减镉毒作用及其剂量-效应关系。以上结果同时证明了相同剂量下黄连素效果要优于油酸、优于化香树果序。(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秦晓杰,王园媛,杨加勇,谭健俊,管偲蓓[2](2018)在《~(60)Co-γ辐照对冬美人叶片的诱变效应及半致死剂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辐射对景天科植物的诱变情况,以景天科植物冬美人的叶片为试材,进行了6个~(60)Co-γ射线辐照剂量(0、10、30、50、70、90Gy)的样本试验,钴源剂量率为0.8~1.5Gy·min-1,研究~(60)Co-γ射线辐照对景天科冬美人的诱变作用,确定半致死剂量。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延缓了叶片的出芽;其生根率、发芽率及存活率均与辐照剂量呈负相关性;得到了存活率与辐照剂量间的回归方程为:y=-0.6236x+109.32,F=12.12,R~2=0.7913,计算出叶片辐照的半致死剂量为95.13Gy,建议其它景天科植物的辐照剂量优先选择90~100Gy的范围进行~(60)Co-γ辐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闫海霞,王晓国,蒋月喜,关世凯,黄昌艳[3](2017)在《两种月季的~(60)Co-γ射线辐射敏感性及半致死剂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60)Co-γ射线对2个不同月季品种扦插苗的辐射诱变效应,确定其辐射处理的半致死剂量,为月季的辐射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2个月季品种"绯扇"、"卡罗拉"的扦插苗为材料,采用5个剂量的~(60)Co-γ射线进行辐射处理,分析比较不同剂量下的成活率、死亡率以及植株生长、变异情况,明确辐射剂量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并确定半致死剂量。【结果】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成活率逐渐降低,死亡率逐渐增加,辐射剂量与死亡率之间呈正相关;"绯扇"的半致死剂量为71 Gy、"卡罗拉"的半致死剂量为68 Gy;辐射剂量越大辐射效应越显着;植株变异为性状变异,表现为叶片和花朵的变异。【结论】不同月季品种对~(60)Co-γ射线辐射的敏感性不同,辐射剂量越大辐射效应越显着,不同月季品种的半致死辐射剂量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熊运海,万路生[4](2016)在《桂花种子的~(60)Co-γ射线辐射敏感性及半致死剂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金桂、银桂种子为试材,采用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射种子,观察辐射对桂花种子发芽率及胚根生长的影响,以种子50%发芽率为基准,通过直线回归方程计算半致死剂量,以研究桂花辐射诱变育种,探讨桂花种子辐射剂量的问题,选育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桂花优良新品种。结果表明:~(60)Co-γ射线辐射可引起桂花种子胚根缩短、发芽率降低;金桂与银桂种子的辐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123.807、118.381Gy,最大辐照量为250Gy。辐射剂量与金桂和银桂种子的发芽率间呈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10、r=-0.934。金桂种子辐射敏感性高于银桂种子。(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6年20期)

张忠武,杨友伟,孙信成[5](2016)在《EMS处理对豇豆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效应及EMS处理半致死剂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豇豆化学诱变的适宜条件,以豇豆品种天畅9号和银豇王为试材,设置3种EMS浓度、3种处理时间进行诱导,研究其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其主要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EMS能导致豇豆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降低,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幼苗S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在EMS浓度为0.3%、0.5%、0.9%条件下,天畅9号的半致死剂量诱导时间分别为4.41、3.63、3.59 h,银豇王分别为2.04、1.03、0.79 h。(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罗春华,曲颖,李文建,周利斌,董喜存[6](2015)在《电子束辐照3种盐生植物的存活及半致死剂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3种盐生植物对电子束辐照的敏感性和适宜的辐照剂量,本文采用1.5 Me V能量的电子束对盐角草、异子蓬和盐地碱蓬干种子进行不同剂量(100~5 000 Gy)的辐照处理,研究了盐生植物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存活率、幼苗全长和鲜重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辐照剂量范围内电子束辐照对盐角草发芽率影响不明显,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随辐照剂量增加略微下降;异子蓬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随辐照剂量的增加先略微升高后逐渐降低,5 000 Gy电子束辐照后骤然下降;盐地碱蓬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随辐照剂量增加显着下降。随辐照剂量增加,盐角草幼苗鲜重逐渐降低,异子蓬和盐地碱蓬幼苗鲜重先升高后降低。3种盐生植物的活力指数、幼苗全长和存活率都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存活率与辐照剂量呈显着负相关。研究初步确定了盐角草半致死剂量为2 929Gy,适宜剂量为2 343~3 514 Gy;异子蓬半致死剂量为929 Gy,适宜剂量为743~1 114 Gy;盐地碱蓬半致死剂量为2 868 Gy,适宜剂量为2 294~3 441 Gy。此外,3种不同盐生植物种子对电子束的辐照敏感性也不同。综上所述,本研究可为盐生植物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胡朝暾,肖震,黄艳,刘中华[7](2015)在《家福捕鸟蛛粗毒对美洲蜚蠊和小鼠半致死剂量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家福捕鸟蛛是一种生活在中国广西、云南等省山区,中等个体,产毒量较大蜘蛛新种.研究发现它的毒液中含有许多不同活性的成分.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该种生物资源,评估其毒性大小,测定了家福捕鸟蛛粗毒对美洲蜚蠊和小鼠的半致死剂量.家福捕鸟蛛粗毒对美洲蜚蠊具有较强的毒性,低剂量的粗毒对美洲蜚蠊具有一定的毒性,高剂量的粗毒能够使美洲蜚蠊在几分钟内致死.家福捕鸟蛛粗毒对美洲蜚蠊的半致死剂量为85.90μg/g.但家福捕鸟蛛粗毒对小鼠的毒性较弱,当注射剂量达到10 mg/kg体重时小鼠未见明显的中毒症状.当注射的粗毒剂量达到46.30 mg/kg时小鼠在24 min内死亡.家福捕鸟蛛粗毒可能主要是一类选择性作用于昆虫的蜘蛛毒素.(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林英,杨从文,谢建昌,张海燕,罗娟[8](2013)在《N-甲基-N-亚硝基脲(MNU)对家蚕毒性的半致死剂量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N-甲基-N-亚硝基脲(MNU)是一种能诱导生物体产生随机点突变的烷化剂。为了完善利用MNU诱导家蚕突变的实验体系,用MNU处理家蚕品种大造的5龄第3天幼虫、化蛹第5天蛹、羽化当天的雄蛾及产后4~6 h的受精卵,通过Bliss法计算MNU对家蚕的半致死剂量(LD50)。结果显示MNU对不同发育时期家蚕的LD50值存在一定的差异:MNU对家蚕5龄第3天幼虫雌雄个体的LD50分别为28.735、20.157μg/头;对化蛹第5天蛹雌雄个体的LD50分别为56.466、54.672μg/头;对羽化当天的雄蛾的LD50为273.94μg/头;对产后4~6 h的受精卵的LD50为7 288.8μg/mL。实验数据表明,家蚕幼虫对MNU的毒性耐受能力差,蛾和卵的耐受能力较强;雌性个体对MNU毒性的耐受能力比雄性个体更强。(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杨瑜,林英,杨从文,罗娟,沈关望[9](2012)在《硫酸二乙酯对家蚕毒性的半致死剂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硫酸二乙酯(DES)是一种能诱导生物体产生随机点突变的烷化剂。为了完善利用DES诱导家蚕突变的实验技术,采用不同剂量DES分别处理家蚕蛹、蛾、卵,检测DES对不同发育时期家蚕毒性的半致死剂量(LD50),结果表明DES对不同发育时期家蚕的LD50值存在显着差异:化蛹第5天的雌雄蛹分别为2 333.90μg/头和2 369.50μg/头;刚羽化雄蛾为156.39μg/头;蚕卵为13.23 mg/mL。研究结果可作为DES对家蚕的最适诱变剂量和家蚕诱变最佳发育时期选择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王小敏,吴文龙,张春红,李维林,闾连飞[10](2011)在《~(60)C-oγ辐照对黑莓组培苗的诱变效应及半致死剂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辐射对黑莓植株的诱变作用,为黑莓育种提供依据,以Boysen品种的组培苗为材料,进行了5个60Co-γ辐照剂量的试验,研究60 Co-γ对黑莓组培苗的诱变效应,确定半致死剂量。结果表明,60 Co-γ辐照对黑莓组培苗有显著影响,其存活率、株高、增殖倍数、生根率以及叶绿素含量与辐照剂量之间均表现极显着的负相关性,得出了存活率与辐照剂量间的回归方程,确定组培苗辐照的半致死剂量为80.88GY。(本文来源于《经济林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半致死剂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辐射对景天科植物的诱变情况,以景天科植物冬美人的叶片为试材,进行了6个~(60)Co-γ射线辐照剂量(0、10、30、50、70、90Gy)的样本试验,钴源剂量率为0.8~1.5Gy·min-1,研究~(60)Co-γ射线辐照对景天科冬美人的诱变作用,确定半致死剂量。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延缓了叶片的出芽;其生根率、发芽率及存活率均与辐照剂量呈负相关性;得到了存活率与辐照剂量间的回归方程为:y=-0.6236x+109.32,F=12.12,R~2=0.7913,计算出叶片辐照的半致死剂量为95.13Gy,建议其它景天科植物的辐照剂量优先选择90~100Gy的范围进行~(60)Co-γ辐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半致死剂量论文参考文献

[1].房志家,孙力军,王雅玲,刘颖,聂芳红.以Lorke法为基础的半致死剂量分析法在油酸和化香树果序及黄连素抗镉减毒评价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9

[2].秦晓杰,王园媛,杨加勇,谭健俊,管偲蓓.~(60)Co-γ辐照对冬美人叶片的诱变效应及半致死剂量[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

[3].闫海霞,王晓国,蒋月喜,关世凯,黄昌艳.两种月季的~(60)Co-γ射线辐射敏感性及半致死剂量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7

[4].熊运海,万路生.桂花种子的~(60)Co-γ射线辐射敏感性及半致死剂量研究[J].北方园艺.2016

[5].张忠武,杨友伟,孙信成.EMS处理对豇豆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效应及EMS处理半致死剂量的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罗春华,曲颖,李文建,周利斌,董喜存.电子束辐照3种盐生植物的存活及半致死剂量研究[J].核农学报.2015

[7].胡朝暾,肖震,黄艳,刘中华.家福捕鸟蛛粗毒对美洲蜚蠊和小鼠半致死剂量的测定[J].怀化学院学报.2015

[8].林英,杨从文,谢建昌,张海燕,罗娟.N-甲基-N-亚硝基脲(MNU)对家蚕毒性的半致死剂量调查[J].蚕业科学.2013

[9].杨瑜,林英,杨从文,罗娟,沈关望.硫酸二乙酯对家蚕毒性的半致死剂量测定[J].蚕业科学.2012

[10].王小敏,吴文龙,张春红,李维林,闾连飞.~(60)C-oγ辐照对黑莓组培苗的诱变效应及半致死剂量[J].经济林研究.2011

标签:;  ;  ;  ;  

半致死剂量论文-房志家,孙力军,王雅玲,刘颖,聂芳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