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形四膜虫论文-堵锡华,王超

梨形四膜虫论文-堵锡华,王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梨形四膜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机污染物,欧洲林蛙,梨形四膜虫,分子连接性指数

梨形四膜虫论文文献综述

堵锡华,王超[1](2018)在《醇和酚类污染物对欧洲林蛙蝌蚪及梨形四膜虫毒性的定量结构-活性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醇和酚类等有机化合物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有机合成、食品工业等领域,但生产中排放于环境的这些物质,会对生物造成一定的毒性作用。为建立包含醇和酚类有机污染物对欧洲林蛙蝌蚪及梨形四膜虫毒性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性模型,计算了227种有机污染物的分子连接性指数和分子形状指数,优化筛选了分子连接性指数的0X、1X、2X、4X和5Xc、分子形状指数的K1和K2共7种参数,将这7种结构参数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层变量,110种有机污染物对欧洲林蛙蝌蚪的毒性值作为输出层变量,采用7:8:1的网络结构方式,构建了令人满意的对欧洲林蛙蝌蚪毒性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方程总相关系数r为0.988,毒性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的平均误差为0.14。为检验指数的普适性,同样用这7个结构参数与117种醇和酚类化合物对梨形四膜虫的毒性进行分析,所得神经网络模型的总相关系数达到0.997,对梨形四膜虫毒性的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的平均误差仅为0.065,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有机污染物对林蛙蝌蚪及梨形四膜虫急性毒性的能力。(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顾云兰,张淦杰[2](2016)在《酚类化合物对梨形四膜虫毒性的构效关系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杂化泛函B3LYP和基组6-311G**水平上对81个标题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计算获得化合物的量化和理化参数,采用最佳变量子集回归构建化合物对梨形四膜虫的毒性与描述符之间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模型。所建最佳四元QSAR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2为0.951,去一法(LOO)交互检验复相关系数R~2_(cv)为0.938,用27个验证集样本进行外部预测,所得外部验证集交互检验系数Q_(ext)~2为0.876,模型具有良好的统计学意义及合理、可信的预报能力,影响毒性的主要因素有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P)、分子最低空轨道能(E_(LUMO))、苯环上所有碳原子电荷之和(Q)和4号位取代基电荷(Q_(R4)),研究结果为理解该类化合物的毒性作用机理和设计合成低毒性的新化合物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6年06期)

张雅雄,李琴,杨彩蓉[3](2016)在《苯酚及其衍生物对水生梨形四膜虫急性毒性的QSTR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了258个苯酚及其衍生物对水生梨形四膜虫的毒性数据,选择7个分子描述符作为建模的结构参数,开展了以QSTR方法建立苯酚及其衍生物毒性模型的研究。首先,运用稳健诊断方法(Robust Diagnostic Method)剔除奇异样本,然后采用球型排除算法(Sphere-exclusion Algorithms)合理划分样本,继而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BP(Error Back-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3种方法进行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并对外部验证集采用共识建模方法(Consensus Modeling Method),从而提高了模型的预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稳定性,且与MLR、PLS模型相比,BP神经网络模型性能略胜一筹,即非线性模型比线性模型性能优越。但是BP神经网络建立的模型不能直接给出直观的数学模型和公式,而MLR、PLS模型更为简单明了。(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6年02期)

李琴[4](2015)在《苯酚及其衍生物对水生梨形四膜虫急性毒性的QSTR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随着合成工业的不断发展,苯酚及其衍生物被广泛地用作化工原料。因其具有明显的生物毒性、内分泌干扰性和生物富集作用,成为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对人类及其它动植物带来一定的危害,这就使对其生态毒性进行风险评估的研究有了一定的价值。随着研究的深入,为了节省时间和金钱,了解毒性机理,模拟非合成化合物的生态毒理学行为,同时满足公众反对动物测试的呼吁,定量结构-毒性相关(Quantitative Structure-Toxicity Relationship,QSTR)研究在环境科学领域已取得了多项成果,故有必要开展以QSTR方法建立苯酚及其衍生物毒性模型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现了一种测试生物毒性的新方法——梨形四膜虫毒性测试法。该测试方法检测速度快、方法操作简单、经济实惠、应用的范围广范,因而在药物、有机物、无机物、水污染物等方面广泛用于毒理学评价。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了258个苯酚及其衍生物对水生梨形四膜虫的毒性数据,结合软件筛选出的7个分子描述符作为建模的结构参数,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Linear Regression,MLR)、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BP(Backforward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叁种方法进行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介绍了本文运用的相关化学计量学方法,如多元线性回归、偏最小二乘、BP神经网络、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等的基本原理。(2)利用ADMEWORKS ModelBuilder软件(Version4.5Standard)计算并筛选了258个苯酚及其衍生物的分子描述符,最后选出7个描述符作为建模变量。(3)运用稳健诊断方法(Robust Diagnostic Method)剔除24个奇异样本,继而采用球排除算法(Sphere-exclusion Algorithms)将样本合理划分为多个训练集与内部测试集,同时要求内部测试集和外部验证集均匀分布在PC空间的整个区域内,最终划分为3类合理的样本。(4)结合取自文献的毒性数据,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偏最小二乘、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QSTR研究,成功建立了毒性预测模型,并对外部验证集采用共识建模方法(Consensus Modeling Method),从而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根据QSTR研究结果分析表明,所建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稳定性,且与MLR、PLS模型相比,BP神经网络模型性能略胜一筹,即非线性模型比线性模型性能优越。但是BP神经网络建立的模型不能直接给出直观的数学模型和公式,而MLR、PLS模型更为简单明了。本文建立的QSTR预测模型,实现了只需知道苯酚及其衍生物的分子结构式,而不用做实验就可以合理预测其毒性数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4-10)

王新颖,张锦晖,王丹丹,陈海群,周永文[5](2014)在《脂肪醇化合物对梨形四膜虫急性毒性的QSAR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脂肪醇化合物对梨形四膜虫急性毒性的预测精度,提出基于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原理的脂肪醇化合物对梨形四膜虫急性毒性预测方法。运用遗传算法筛选出5种分子描述符作为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基于该5种分子描述符的脂肪醇化合物对梨形四膜虫急性毒性的预测模型。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两种模型的复相关系数、留一法交互验证系数分别为0.984、0.979和0.985、0.982,对外部预测样本的复相关系数和外部测试集交互验证系数分别为0.978、0.977和0.979、0.979。结果表明,所建QSAR模型均具有较好的稳健性、预测能力和泛化性能。LS-SVM模型在精度上略优于ML-R模型,而MLR模型更为简单和方便。(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4年06期)

邹晓燕,张洪武[6](2013)在《WST-8比色法检测梨形四膜虫细胞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易于实验控制,已逐渐成为评价化学物质对水生态系统刺激效应的模式生物[1]。四膜虫(Tetrahymenapyriformis)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是水生态健康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2,3]。由于四膜虫繁殖迅速,在最适条件下大约每2.5—3h可以分裂一次;只需进行无菌培养,就能得到数量较多的实验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4—6],在基础研究中一直处于前沿地位[7]。目前在毒性测试过程中,(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周梦媛,赵群芬,吴雅菁,陈晓菲[7](2012)在《Al_2O_3纳米颗粒对梨形四膜虫细胞毒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模式生物梨形四膜虫为研究对象,探讨了Al2O3纳米颗粒对生物细胞的毒性。分别研究了纳米Al2O3对梨形四膜虫生长繁殖、乙酰胆碱酯酶(True choline esterase,TChE)活性、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dehydrogenase,SDH)活性以及对热激蛋白70(HSP70)和多药耐药(MDR1)基因的表达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l2O3纳米颗粒对梨形四膜虫的生长繁殖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并延长了传代时间,减少了繁殖代数;Al2O3纳米颗粒对梨形四膜虫TChE的活力表现为中低浓度(10 mg/L与100 mg/L)激活,高浓度(500 mg/L)抑制的趋势,而对SDH的活力具有抑制作用,浓度越高作用越明显,尤其在500 mg/L浓度下抑制作用极显着(p<0.01);Al2O3纳米颗粒对梨形四膜虫HSP70及MDR1基因表达均有显着作用,HSP70表现为低浓度抑制、高浓度诱导,而MDR1表现为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可知,Al2O3纳米颗粒对梨形四膜虫是具有毒性的,但是其机制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以及验证。(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王远强,刘跃辉,丁元,张娅,林治华[8](2012)在《梨形四膜虫细胞毒性苯酚类似物的叁维定量结构毒性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MSIA)方法对梨形四膜虫细胞毒性苯酚类似物进行叁维定量结构毒性相关(3D-QSTR)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立体场、静电场、疏水场对叁维结构毒性模型的影响,并建立相应的3D-QSTR预测模型。结果使用静电场与疏水场协同作用建立了具有良好可靠性和预测能力的3D-QSTR模型(Q2=0.767,r2=0.933)。结论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对苯酚类似物的结构修饰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2年05期)

陈学勇,韦朝海,邓秀琼,夏芳,于旭彪[9](2011)在《硝基芳烃对梨形四膜虫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半经验方法AM1计算了42种硝基芳烃的19个量子化学和理化参数,结合部分取自文献的分子结构符和梨形四膜虫的急性毒性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建立了硝基芳烃对梨形四膜虫的毒性定量预测模型,对该类化合物的急性毒性机理进行了讨论并对所建立模型与文献中相关报道的模型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比较.模型的内部交叉检验和外部测试检验结果均显示所获得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和较好的预测效果(R2=0.946,Qc 2um=0.921,P=5.5×10-18,F=453.53,SD=0.171),其评价指标优于文献中报道的其它模型结果.模型变量重要性分析表明,ELUMO,a,QN O-2,ET,MW,CSV及MR对硝基芳烃的毒性大小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硝基芳烃对梨形四膜虫所表现出来的毒性随着ELUMO,ET,△E的增大而减少,随a,QN O-2,QO-,△Hf,,MW,CSV及MR的增大而增大.导致ET和△Hf对梨形四膜虫的毒性大小贡献的不同步,被认为是由于硝基芳烃对梨形四膜虫多种致毒机制共存所造成.(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1年21期)

宋育泽,姜鹤[10](2011)在《应用纤毛类原生动物梨形四膜虫对异源物质进行细胞毒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利用纤毛类原生动物梨形四膜虫测定确定了13种无机物质和21种有机物质的细胞毒性。毒性结果以梨型四膜虫繁殖的半抑制量IC50表示,结果显示重金属离子的毒性普遍高,而有机化合物的毒性差异很大,只有少数杀虫剂的毒性极高。(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期刊2011年16期)

梨形四膜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杂化泛函B3LYP和基组6-311G**水平上对81个标题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计算获得化合物的量化和理化参数,采用最佳变量子集回归构建化合物对梨形四膜虫的毒性与描述符之间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模型。所建最佳四元QSAR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2为0.951,去一法(LOO)交互检验复相关系数R~2_(cv)为0.938,用27个验证集样本进行外部预测,所得外部验证集交互检验系数Q_(ext)~2为0.876,模型具有良好的统计学意义及合理、可信的预报能力,影响毒性的主要因素有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P)、分子最低空轨道能(E_(LUMO))、苯环上所有碳原子电荷之和(Q)和4号位取代基电荷(Q_(R4)),研究结果为理解该类化合物的毒性作用机理和设计合成低毒性的新化合物提供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梨形四膜虫论文参考文献

[1].堵锡华,王超.醇和酚类污染物对欧洲林蛙蝌蚪及梨形四膜虫毒性的定量结构-活性模型[J].生态毒理学报.2018

[2].顾云兰,张淦杰.酚类化合物对梨形四膜虫毒性的构效关系解析[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6

[3].张雅雄,李琴,杨彩蓉.苯酚及其衍生物对水生梨形四膜虫急性毒性的QSTR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6

[4].李琴.苯酚及其衍生物对水生梨形四膜虫急性毒性的QSTR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5].王新颖,张锦晖,王丹丹,陈海群,周永文.脂肪醇化合物对梨形四膜虫急性毒性的QSAR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4

[6].邹晓燕,张洪武.WST-8比色法检测梨形四膜虫细胞活性[J].水生生物学报.2013

[7].周梦媛,赵群芬,吴雅菁,陈晓菲.Al_2O_3纳米颗粒对梨形四膜虫细胞毒性机理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2

[8].王远强,刘跃辉,丁元,张娅,林治华.梨形四膜虫细胞毒性苯酚类似物的叁维定量结构毒性相关研究[J].重庆医学.2012

[9].陈学勇,韦朝海,邓秀琼,夏芳,于旭彪.硝基芳烃对梨形四膜虫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解析[J].化学学报.2011

[10].宋育泽,姜鹤.应用纤毛类原生动物梨形四膜虫对异源物质进行细胞毒性评估[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

标签:;  ;  ;  ;  

梨形四膜虫论文-堵锡华,王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