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动力学论文-李伟,司道林,王树国,杨东升

道岔动力学论文-李伟,司道林,王树国,杨东升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岔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岔,脱轨系数,钢轨型面,动力学分析

道岔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司道林,王树国,杨东升[1](2019)在《我国主型12号道岔动力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我国主型12号道岔进行动力学测试发现,空车通过道岔侧向时脱轨系数超过限值要求。为此实测钢轨型面,对其轮轨接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磨耗后的道岔下股钢轨轨顶呈明显扁平状,轮轨接触点向车轮踏面外侧转移,使得轮径差减小;上股钢轨轨肩磨耗明显,形成两点接触,减小了导向力矩;双重因素作用下降低了道岔侧向通过性能。优化轮轨关系是改善道岔区动力学性能的有效途径,结合道岔区实际运营状态,提出一种适用于道岔区的钢轨打磨廓形,优化了道岔区轮轨接触参数。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钢轨打磨廓形可有效改善轮轨相互作用特性,明显降低车辆通过道岔侧向时的动力学指标,提高道岔区安全运营裕量。(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9年03期)

周橙,池茂儒,梁树林,吴兴文,蒋益平[2](2019)在《不同轮对结构城市轻轨低地板列车通过道岔区动力学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城市轻轨低地板列车通过道岔区的动力学行为,选取典型的5模块M+F+T+F+M编组列车为研究对象。低地板列车轮对结构逐步从传统轮对发展为独立轮对,两者导向能力有较大差异,分别选取全传统轮对与全独立轮对列车进行研究,采用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列车的动力学模型;采用轮轨多点接触理论,建立道岔的变截面轮轨接触模型。以7号单开道岔为例,分析全传统轮对列车与全独立轮对列车的头车、中间车和尾车通过道岔区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通过道岔区比通过普通曲线更容易出现横向位移波动和接触点跳跃,轮轨力迅速增大;独立轮对通过道岔区比传统轮对横移量更大,更容易发生轮缘接触和偏磨;列车通过道岔区时,头车的轮轨横向力比中间车和尾车大,而尾车比头车和中间车更容易出现瞬间车轮跳起现象,中间车的安全性优于头车和尾车。(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思莹[3](2018)在《车轮与道岔尖轨匹配的动力学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铁路运输在国内外的迅猛发展,重载铁路的运输任务日益繁重,轮轨匹配接触和磨耗情况成为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道岔尖轨,因其尖端薄弱和变截面的结构特点导致轮轨间的匹配情况和动力作用更为复杂,是轨道中最容易发生伤损和磨耗的部位之一。机车在列车最前端,通过道岔转辙器区时车轮与尖轨间的相互作用更剧烈。而在实际生产和运用过程中,车轮和钢轨会出现非标准的情况,如同轴车轮出现轮径差、轮对偏转误差、尖轨高差偏差等,进一步影响车轮与尖轨的匹配状态,因此针对不同工况下车轮与尖轨匹配的动力学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多体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应用SIMPACK软件建立了机车-道岔尖轨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针对不同工况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标准机车车轮与尖轨匹配以及具有不同轮径差、轮对偏转角和尖轨高差情况下车轮与尖轨匹配的动力学性能,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有:(1)将标准JM3型车轮分别与标准75kg/m钢轨和尖轨匹配,分析了车轮通过尖轨时轮轨的接触状态、运行稳定性、行车安全性和车轮对钢轨的动力作用。机车进入尖轨转辙器区时产生横向和垂向的冲击振动,致使轮轨间动力作用加剧,侧向曲-直时尤为显着,不仅影响机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且加剧车轮与尖轨的磨耗。(2)针对轮径差问题,建立具有不同轮径差工况的机车-尖轨耦合动力学模型,从理论和仿真计算两方面分析了机车通过直尖轨和曲尖轨的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轮径差对机车与轨道间的横向动态作用影响更大,机车通过曲尖轨时车体横向振动能量急剧增大。随着轮径差增大,车轮和尖轨磨耗总体呈现加剧的趋势,偏磨现象更加严重。(3)考虑轮对偏转角误差情况,分别建立具有单轮对偏转角、前后轮对偏转角、转向架偏转角和整车偏转角的机车模型,计算分析车轮通过道岔尖轨时的动力学性能。轮对偏转角的存在导致轮轨间接触状态和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加大了脱轨可能性,且随着轮对偏转角的增大,不良影响愈加显着,严重危及机车的行车安全性。(4)调整尖轨高差值,生成不同的尖轨型面,建立机车-直尖轨和机车-曲尖轨匹配动力学模型,分析尖轨高差对车轮与道岔尖轨匹配动力学性能的影响。随着尖轨高差偏离标准值,轮载过渡位置发生变化,当尖轨高差比标准值大时,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轨间横向作用力等均明显增大,恶化车轮与尖轨匹配性能。(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8-06-19)

王平,张荣鹤,陈嘉胤,徐井芒,陈嵘[4](2018)在《高速铁路列车车轮多边形化对道岔区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表征车轮多边形化对车辆通过道岔的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以高速动车组和客运专线12号道岔为研究对象,建立高速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多边形车轮采用简谐波与实测多边形两种形式模拟,综合考虑多边形车轮经过道岔的状态、左右侧车轮分布方式、多边形阶数和幅值等影响因素,计算车轮多边形化车辆通过道岔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多边形车轮半径偏差变化率最大点经过心轨处的响应最大。随着多边形阶数增加,动力响应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15、16阶时响应达到最大;左右侧车轮多边形同相位分布比反相位分布的响应大。多边形幅值越大,轮轨垂向力和轮对垂向加速度越大,当幅值达到0.20 mm,轮轨垂向力超过安全限值,且幅值超过0.16 mm,响应会明显增强。多边形车轮对车辆通过道岔的平稳性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司道林,杨东升,王树国,王猛,葛晶[5](2018)在《高速道岔辙叉结构不平顺动力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高速道岔辙叉区测试数据发现,在辙叉区存在明显的轮轨冲击响应,部分情况下减载率瞬时峰值接近安全限值。建立高速道岔辙叉动力学模型,分析高速列车通过辙叉区时的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轮对通过辙叉区时轮轨接触点在翼轨和心轨之间进行转换,车轮滚动圆半径发生改变,轮对质心垂向位置在轮载过渡区急剧变化,高速行车环境下形成轮轨冲击荷载。通过设置合理的翼轨抬高值,可有效抑制轮对质心垂向位移,降低轮轨动力作用,从而改善辙叉区结构不平顺的动力效应。(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8年01期)

曹洋,王平,杨生[6](2017)在《道岔平面选型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合理选取道岔平面线型及尖轨切削方式,基于轮轨系统动力学建立车辆-道岔动力耦合模型,计算不同线型方案下轮轨系统动力响应及其与列车过岔速度间关系,并以18号道岔为例验证此选型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道岔平面线型设计须同时考虑侧股线型参数和曲尖轨切削方式,满足列车侧逆向进岔时的系统动力稳定性;动力学评价方法可从结构受力及行车状态方面对道岔侧股线型进行分析,并参照系统动力响应随列车过岔速度的变化情况初步确定允许通过速度;对18号道岔而言,增大侧股曲线半径或选用前端半径较大的复圆线型可有效提高行车质量及列车过岔速度,曲尖轨部分采用半切线型或半割线型效果较好,相离半切线型尖轨具有较大粗壮度,可作为主要切削方式之一.(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11期)

[7](2017)在《轨道集团成功举办2017年轮轨动力学及道岔专题培训班》一文中研究指出7月10~14日,由轨道集团组织的2017年轮轨动力学及道岔专题培训班在山海关山桥培训基地成功举办。轨道集团所属研究中心、技术公司、铁福公司、九州铁物公司业务骨干员工共计40余人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邀请了西南交大、山桥集团、北京局等单位专家就轮轨动力学、道岔结构设计与生产工艺、道岔现场维护等方面进行了专题培训;到中铁山桥集团、新铁德奥道岔有限公司进(本文来源于《铁路采购与物流》期刊2017年07期)

马锦生[8](2017)在《时速250 km客运专线18号道岔辙叉结构不平顺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UCARS动力学计算软件建立了动车组车辆和客专线18号道岔的动力学模型,计算动车组通过道岔辙叉时产生的动力响应,分析目前大号码道岔辙叉结构不平顺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客专线18号道岔辙叉结构可满足列车在正常状态下以设计速度安全通过的要求;辙叉的结构不平顺对车辆过岔的舒适性影响较小,横移、横向力值均远小于限值;轮载过渡时车轮对接续承载的钢轨垂向冲击较大,影响钢轨的使用寿命,同时使得减载率偏大,说明辙叉的安全余量较低;辙叉结构需进一步优化设计以控制其结构不平顺。(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7年05期)

刘健[9](2017)在《影响高速道岔动力学试验参数病害的整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岔是高速铁路轨道的薄弱环节和限制列车通过速度的关键设备。在列车高速运行时,几何尺寸短波不平顺是引起噪音、轮轨强烈的作用力的重要因素。短波不平顺直接影响行车的安全,是导致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轴横向力等车辆动力学试验参数超限的重要原因。文章围绕高速道岔养护维修中影响动力学试验参数的关键技术展开探讨,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分别对高速道岔区几何尺寸不平顺、道岔结构不良等病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养护维修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7年02期)

朱博文,路永婕,王建西[10](2015)在《基于多体动力学的车辆道岔通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岔复杂的轮轨关系及其变截面特性是车辆通过道岔时引起振动甚至脱轨的关键因素.根据60kg/m钢轨18号可动心轨道岔设计布置图,在多体动力学软件中建立车辆—道岔耦合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车辆—道岔系统模型进行验证,仿真计算车辆侧向和直向通过道岔的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转辙器区、辙叉区轨道截面变化和轮轨型面匹配是影响车辆动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最后,对车辆侧向通过离散轨道模型工况下的动力学响应进行仿真计算,讨论道岔轨下整体刚度和阻尼对模型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为改善车辆通过道岔时的动力学性能、道岔轨下刚度与阻尼参数匹配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动力学与控制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道岔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城市轻轨低地板列车通过道岔区的动力学行为,选取典型的5模块M+F+T+F+M编组列车为研究对象。低地板列车轮对结构逐步从传统轮对发展为独立轮对,两者导向能力有较大差异,分别选取全传统轮对与全独立轮对列车进行研究,采用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列车的动力学模型;采用轮轨多点接触理论,建立道岔的变截面轮轨接触模型。以7号单开道岔为例,分析全传统轮对列车与全独立轮对列车的头车、中间车和尾车通过道岔区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通过道岔区比通过普通曲线更容易出现横向位移波动和接触点跳跃,轮轨力迅速增大;独立轮对通过道岔区比传统轮对横移量更大,更容易发生轮缘接触和偏磨;列车通过道岔区时,头车的轮轨横向力比中间车和尾车大,而尾车比头车和中间车更容易出现瞬间车轮跳起现象,中间车的安全性优于头车和尾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岔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伟,司道林,王树国,杨东升.我国主型12号道岔动力学特性分析[J].铁道建筑.2019

[2].周橙,池茂儒,梁树林,吴兴文,蒋益平.不同轮对结构城市轻轨低地板列车通过道岔区动力学行为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9

[3].刘思莹.车轮与道岔尖轨匹配的动力学性能分析[D].大连交通大学.2018

[4].王平,张荣鹤,陈嘉胤,徐井芒,陈嵘.高速铁路列车车轮多边形化对道岔区动力学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学报.2018

[5].司道林,杨东升,王树国,王猛,葛晶.高速道岔辙叉结构不平顺动力学特性分析[J].铁道建筑.2018

[6].曹洋,王平,杨生.道岔平面选型的动力学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7]..轨道集团成功举办2017年轮轨动力学及道岔专题培训班[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7

[8].马锦生.时速250km客运专线18号道岔辙叉结构不平顺动力学分析[J].铁道建筑.2017

[9].刘健.影响高速道岔动力学试验参数病害的整治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7

[10].朱博文,路永婕,王建西.基于多体动力学的车辆道岔通过性能研究[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15

标签:;  ;  ;  ;  

道岔动力学论文-李伟,司道林,王树国,杨东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