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胰胆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纳布啡,镇痛,舒适化医疗
胰胆管论文文献综述
喻乐,徐林,戚忠,王加芳,陈治军[1](2019)在《纳布啡在急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麻醉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纳布啡复合丙泊酚在急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麻醉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20例急性梗阻性胆管炎行急诊ERCP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组(PS组,60例)和纳布啡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组(PN组,60例)。PS组患者先静脉给予舒芬太尼(0.1μg/kg),PN组患者先给予纳布啡(0.15 mg/kg),3 min后均再给予丙泊酚(1~2 mg/kg)行麻醉诱导,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ERCP手术操作。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各时间点(T0:麻醉诱导前;T1:意识和睫毛反射消失后;T2:术中;T3:苏醒后)的MAP、HR和SpO_2;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呛咳、体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及苏醒时间;记录术后患者和术者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T1时间点PS组患者SpO_2低于T0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间点PN组患者SpO_2与T0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间点PS组患者SpO_2低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S组相比,PN组患者苏醒时间、术中呼吸抑制、呛咳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较低(均P<0.05)。结论: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相比较,纳布啡复合丙泊酚的患者苏醒时间更短,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患者和术者的麻醉满意度均较高,能够为急诊ERCP术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效果。(本文来源于《临床急诊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宋维通,韩鹏,杨献峰,王钟[2](2019)在《2D MRCP与3D 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胰胆管疾病中,分别使用2D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与3DMRCP的成像效果。方法:选取50例胰胆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MRCP检查,并进行2D、3D成像,对比不同成像方式获取的图像效果。结果:2DMRCP获取的图像优良率为98.00%,明显高于3DMRCP88.00%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图像显示情况上,2D序列在伪影上明显少于3D序列(P <0.05);在胰胆管显示情况情况上,2D序列在肝内胆管与胰管的显示上高于层厚1.6mm的3D序列(P <0.05),但2D序列与层厚4mm的3D序列在肝内胆管显示上无显着差异(P> 0.05);在肝总管、胆囊、胆囊管的显示上,2D与3D序列的显示上无显差异(P> 0.05)。结论:在胰胆管疾病中,应用2D MRCP成像的质量明显高于3D MRCP成像,所以2D MRCP更适用于胆管系统疾病的检查。(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3期)
王征,刘红芬[3](2019)在《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总管梗阻合并胆囊炎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后胆囊炎症及胆汁及血液中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的变化。方法选择胆总管结石梗阻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50例作为治疗组,选择同期胆总管梗阻未合并急性胆囊炎及胆管扩张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均行ERCP术治疗,监测治疗前后血液及胆汁中IL-6、内毒素水平,观察胆囊炎症的变化并且结合CT评估胆囊大小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当天胆汁及血液中IL-6及内毒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组治疗当天胆汁中IL-6及内毒素水平和治疗前血液中IL-6及内毒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3 d后均较治疗当天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7 d后均明显低于治疗3 d后(P均<0.05),治疗7 d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胆囊体积及张力均正常,胆囊壁光滑完整,胆汁清亮,呈黄色,CT测量胆囊大小在正常范围,短径/长径比值0.39±0.02。治疗组治疗前胆囊体积增大,张力增高,胆囊壁毛糙,短径/长径比值0.44±0.02,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7 d后胆囊缩小,胆囊壁逐渐变光滑,CT测量胆囊缩小,短径/长径比值0.40±0.04,术后7 d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监测IL-6及内毒素的变化及CT监测胆囊大小的变化证实ERCP术能减轻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胆囊炎症。(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34期)
谢明丽[4](2019)在《优质人文关怀护理在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胆道取石术中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优质人文关怀护理在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取石术中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胆道取石术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性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优质人文关怀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健康知识评分、生命体征指标、疼痛评分(VA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患者满意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心率、收缩压及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为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0%(P<0.05),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得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优质人文关怀护理能促进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稳定,减少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率。(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22期)
王晨曦[5](2019)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引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诱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10月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行治疗性ERCP的2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确定术后胰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50岁、胆总管直径≤10mm、多次插管及胰管显影和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胆总管直径≤10mm(P=0.001,OR=9.275)、多次插管(P=0.026,OR=3.677)、胰管显影(P=0.009,OR=5.912)是诱发ERCP术后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腺炎是ERCP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胆总管直径≤10mm、多次插管及胰管显影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降低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孙国明,郭军[6](2019)在《分析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讨论分析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40例我院在2017年3月—2019年3月治疗的肝外胆管结石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将使用B超联合腹部CT检测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使用B超联合腹部CT检测,核磁胰胆管成像的患者作为实验组。结果:实验组的确诊率为95.71%,对照组的确诊率为75.71%,在实验组中确诊的患者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别较大(P <0.05)。实验组的患者检测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别较大(P <0.05)。结论: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使用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的确诊率,提高患者的检测满意率,为医生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2期)
张超[7](2019)在《对比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两种诊断方式在诊断肝外胆管结石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诊断检查,均接受腹部CT检查与核磁检查,最后需要以病理学组织结果来做最后的明确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经过病理学组织确诊,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共有70例,腹部CT检查出的患者有55例(78.57%),核磁胆管成像检查出的患者有68例(97.14%)。从检查的准确率上来说,核磁胆管成像的结果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诊断肝外胆管结石中,核磁胰胆管成像明显比腹部CT的准确程度高,值得作为临床诊断技术不断推广。(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2期)
蒋玲,敬丹,林航宇,曹欣[8](2019)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相关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讨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相关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研究时间:2017年3月~2019年2月,研究对象:本院收取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16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对照组基础上强化并发症护理)各80例,评判标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13.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75%,P<0.05。结论注重并发症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21期)
张元柱,陈西兰,许明友,徐国文,杨先芬[9](2019)在《糖类抗原19-9、总胆红素、白蛋白对胆管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行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对胆管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行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67例胆管癌ERCP行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12个月随访结果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24例(术后生存时间≥6个月)与预后不良组43例(术后生存时间<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年龄等基线资料及术前实验室指标并进行比较,胆管癌ERCP行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预后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年龄、糖尿病史、肿瘤位置、Bismuth-Corlette分型、淋巴结转移及动静脉受侵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糖类抗原125、CA19-9及TBIL水平均分别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ALB水平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以患者预后为因变量,对单因素分析中的预后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Bismuth-Corlette分型、淋巴结转移、动静脉受侵、CA19-9、DBIL、TBIL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CA19-9、TBIL水平较高与ALB水平较低的胆管癌患者经ERCP行支架置入术治疗预后较差,且术前CA19-9、TBIL、ALB均为胆管癌经ERCP行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其进行处理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郭宝元[10](2019)在《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应用于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38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对照组69例和观察组69例。对照组对患者使用腹部CT进行诊断,观察组对患者使用核磁胰胆管成像进行诊断。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肝外胆管结石诊断的正确率以及对于直径≤8 mm结石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在患者肝外胆管结石诊断的正确率以及对于直径≤8 mm结石的检出率上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诊断的临床效果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胰胆管成像和腹部CT对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都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但是核磁胰胆管成像在本次研究中比腹部CT的诊断效果更好,有利于提高肝外胆管结石诊断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89期)
胰胆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在胰胆管疾病中,分别使用2D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与3DMRCP的成像效果。方法:选取50例胰胆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MRCP检查,并进行2D、3D成像,对比不同成像方式获取的图像效果。结果:2DMRCP获取的图像优良率为98.00%,明显高于3DMRCP88.00%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图像显示情况上,2D序列在伪影上明显少于3D序列(P <0.05);在胰胆管显示情况情况上,2D序列在肝内胆管与胰管的显示上高于层厚1.6mm的3D序列(P <0.05),但2D序列与层厚4mm的3D序列在肝内胆管显示上无显着差异(P> 0.05);在肝总管、胆囊、胆囊管的显示上,2D与3D序列的显示上无显差异(P> 0.05)。结论:在胰胆管疾病中,应用2D MRCP成像的质量明显高于3D MRCP成像,所以2D MRCP更适用于胆管系统疾病的检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胰胆管论文参考文献
[1].喻乐,徐林,戚忠,王加芳,陈治军.纳布啡在急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麻醉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9
[2].宋维通,韩鹏,杨献峰,王钟.2DMRCP与3D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对比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3].王征,刘红芬.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总管梗阻合并胆囊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4].谢明丽.优质人文关怀护理在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胆道取石术中的效果观察[J].心理月刊.2019
[5].王晨曦.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引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研究.2019
[6].孙国明,郭军.分析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7].张超.对比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8].蒋玲,敬丹,林航宇,曹欣.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相关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探索[J].心理月刊.2019
[9].张元柱,陈西兰,许明友,徐国文,杨先芬.糖类抗原19-9、总胆红素、白蛋白对胆管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行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
[10].郭宝元.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