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摄食消化器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裂腹鱼亚科,摄食消化器官,多元分析,食性
摄食消化器官论文文献综述
王起,刘明典,朱峰跃,李钊,刘绍平[1](2019)在《怒江上游叁种裂腹鱼类摄食及消化器官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7年5和6月以及9和10月在怒江西藏段收集了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194尾、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152尾,热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thermalis)117尾。综合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分析3种鱼类摄食及消化器官形态的种间差异,结果显示,主要种间差异部位为头部及肠道;种间形态指标均为显着性差异(P <0.05);3种裂腹鱼的头部形态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分化。鱼类食物组成及食物竞争情况研究表明,怒江裂腹鱼和裸腹叶须鱼属杂食性偏动物食性鱼类,两者食物重迭指数较高(0.91);热裸裂尻鱼属杂食性偏植物食性鱼类。食物多样性指数的种间差异明显。3种裂腹鱼营养及空间生态位均有分化,摄食与水温、流速和海拔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邹文超,李云兰,邓玉平,陈德军,高启平[2](2015)在《5种常规淡水鱼摄食消化器官的形态学观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类的摄食行为是多种摄食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食性鱼类在摄食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的摄食器官是不同的;杂食性鱼类起主要作用的是咽齿和角质垫,而肉食性鱼类起主要作用的是咽齿、角质垫和牙齿。为给鱼类摄食方式与摄食器官关系的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运用大体解剖、电子游标卡尺测定及肉眼观察等方法测定5种常规淡水鱼的口径、鳃耙和咽喉齿等摄食器官。论述5种常规淡水鱼摄食方式与摄食器官的关系,充分体现鱼类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理特征。(本文来源于《饲料研究》期刊2015年15期)
季强[3](2008)在《六种裂腹鱼类摄食消化器官形态学与食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6种裂腹鱼类(异齿裂腹鱼、拉萨裸裂尻鱼、尖裸鲤、巨须裂腹鱼、双须叶须鱼和拉萨裂腹鱼)具有重要的渔业经济价值,其资源量有限,部分属于珍稀鱼类。随着西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水产品的需求量增大,局部地区出现捕捞过度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对西藏鱼类资源及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和分析。本文对6种裂腹鱼类的消化道形态进行了比较解剖观察,对6种裂腹鱼类的饵料种类组成以及食物竞争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6种裂腹鱼类的消化道形态消化道分为口腔、咽部、食道和肠四部分。①6种鱼的口裂大小为尖裸鲤>拉萨裸裂尻鱼>双须叶须鱼>巨须裂腹鱼>拉萨裂腹鱼>异齿裂腹鱼;下颌角质程度不一,异齿裂腹鱼和拉萨裸裂尻下颌具锐利角质,其它下颌具角质但不是锐利的边缘或下颌正常无角质;口型除尖裸鲤为端位口其他五种鱼类均为下位口。②口内无颌齿、口腔齿和游离舌;下咽骨下咽齿变异特殊。③6种鱼的食道与肠界限明显,其粘膜褶均为纵褶:除尖裸鲤外其它五种鱼的比肠长均大于1,肠粘膜褶均为Z型。2.6种鱼类的食性及食物竞争①异齿裂腹鱼和拉萨裸裂尻鱼主要摄食着生藻类,尖裸鲤主要摄食小型鱼类和裂腹鱼类幼鱼,巨须裂腹鱼、双须叶须鱼、拉萨裂腹鱼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和底栖无脊椎动物。②根据各饵料成分的重量百分比,计算出各鱼种间的饵料重迭系数和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6种鱼类有一定程度的摄食分化以减少彼此间的食物竞争,但在雅鲁藏布江这样食物基础相对匮乏的环境中,异齿裂腹鱼和拉萨裸裂尻鱼、巨须裂腹鱼和双须叶须鱼、双须叶须鱼和拉萨裂腹鱼、巨须裂腹鱼利拉萨裂腹鱼的食物竞争比较严重;6种裂腹鱼利用食物的种类多样性差异较大。③着生藻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是主要饵料生物,其丰度是决定各种鱼类种群数量最关键的生物因子,因此对其资源监测具有重要意义。④6种裂腹鱼类消化道的形态结构与其摄食方式和食性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下颌角质的有无、发达与否,咽齿的形态和肠的长短等方面。(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关胜军,吴锐全,谢骏,王广军,谢一荣[4](2006)在《摄食对大口黑鲈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从摄食方面研究食物对大口黑鲈主要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分泌的影响,对摄食后主要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摄食对蛋白酶活力影响:摄食后1h胃蛋白酶降低,至摄食后4 h升高到平稳水平(P>0.05);幽门盲囊蛋白酶活力摄食后开始降低,而从摄食后4 h开始升高(P<0.05);肠道蛋白酶活力摄食后1 h出现升高,摄食后4 h降到最低,10 h又升高到较大活力。摄食对淀粉酶活力影响:胃淀粉酶活力摄食后开始降低,摄食后4h又升高到最大(P<0.05);肠道淀粉酶活力摄食后开始升高,至摄食后4 h达到稳定(P>0.05);幽门盲囊淀粉酶活力在摄食后开始降低,到摄食后4h升高到较高活力,并保持到摄食后10 h;摄食后1 h肝脏淀粉酶活力便保持在较高水平(P>0.05)。(本文来源于《海洋渔业》期刊2006年03期)
胡国宏,徐豢山,顾权,纪东[5](2001)在《乌鳢仔鱼摄食与消化器官发育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隶属于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该鱼在我国分布广泛,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过去一直被看作是湖库渔业的害鱼。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名优水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该鱼的增养殖日益受到重视。然而,我省乌鳢仍靠天(本文来源于《内陆水产》期刊2001年06期)
王敏[6](2000)在《早期泥鳅的消化器官发育、摄食与生长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早期泥鳅的消化器官发育特征、开口食性、适口饵料、仔鱼的生长 ,旨在为生产上泥鳅的苗种培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水利渔业》期刊2000年02期)
刘建虎,刁晓明,陈昌齐,冯兴无[7](1999)在《匙吻鲟摄食及消化器官胚后发育形态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匙吻鲟内源营养期长,开口时间较迟,齿、味蕾等摄食器官在卵黄消失时才出现,仔、稚鱼阶段,消化管肌肉组织层发育不完善.稚鱼后期鳃耙网逐渐形成,稚鱼摄食习性发生相应转化.本文描述匙吻鲟摄食及消化器官发育初期形态变化并探讨了与其食性转化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期刊1999-06-30)
谢从新,熊传喜,周洁,魏开建[8](1997)在《乌鳢仔鱼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及其选食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日龄1~20d,全长3.9~21.0mm的乌鳢仔鱼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特征,仔鱼的食物组成及其选食行为。仔鱼全长5.5mm时出现颌齿和咽齿,7.5mm时出现犁齿和副蝶(骨)齿,9.4mm时出现腭齿;全长8.33mm左右,分化出胃、肠。仔鱼孵出后第3d开口摄食。仔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主要食物随仔鱼摄食器官和消化器官的发育而变化。摄食初期(4d龄)主要为小型枝角类和轮虫,但仅显示出对小型枝角类正的选择性。之后,胃肠内的食物类群增多,由选食枝角类变为选食桡足类。研究结果表明乌鳢仔鱼对食物选择性的这一变化是仔鱼本身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状态以及各类食物生物的相对密度等诸因素决定的。(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7年05期)
吴遵霖[9](1987)在《鳜仔鱼消化器官发育与摄食习性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鳜(Siniperea chuatsi)是在淡水中生活的鲈形目(Perciformes)鳍科(Ser-ranidae)鱼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的特点(图1-G),我国除西藏、青海外,各地都有分布,长江流域各江河湖泊中尤多.鳜是淡水鱼中的珍品,具有很高经济价值,但由于食性特殊,人工饵料至今没有解决,使大规模养殖成为难题.研究鳜仔鱼消化器官的发育与摄食习性,将是突破人工饵料技术关键所必需.但国内外尚未见有专门报道.本文将初步观察结果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水利渔业》期刊1987年03期)
摄食消化器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鱼类的摄食行为是多种摄食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食性鱼类在摄食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的摄食器官是不同的;杂食性鱼类起主要作用的是咽齿和角质垫,而肉食性鱼类起主要作用的是咽齿、角质垫和牙齿。为给鱼类摄食方式与摄食器官关系的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运用大体解剖、电子游标卡尺测定及肉眼观察等方法测定5种常规淡水鱼的口径、鳃耙和咽喉齿等摄食器官。论述5种常规淡水鱼摄食方式与摄食器官的关系,充分体现鱼类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理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摄食消化器官论文参考文献
[1].王起,刘明典,朱峰跃,李钊,刘绍平.怒江上游叁种裂腹鱼类摄食及消化器官比较研究[J].动物学杂志.2019
[2].邹文超,李云兰,邓玉平,陈德军,高启平.5种常规淡水鱼摄食消化器官的形态学观察研究[J].饲料研究.2015
[3].季强.六种裂腹鱼类摄食消化器官形态学与食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
[4].关胜军,吴锐全,谢骏,王广军,谢一荣.摄食对大口黑鲈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J].海洋渔业.2006
[5].胡国宏,徐豢山,顾权,纪东.乌鳢仔鱼摄食与消化器官发育的观察[J].内陆水产.2001
[6].王敏.早期泥鳅的消化器官发育、摄食与生长的研究[J].水利渔业.2000
[7].刘建虎,刁晓明,陈昌齐,冯兴无.匙吻鲟摄食及消化器官胚后发育形态学观察[C].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1999
[8].谢从新,熊传喜,周洁,魏开建.乌鳢仔鱼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及其选食行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7
[9].吴遵霖.鳜仔鱼消化器官发育与摄食习性观察[J].水利渔业.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