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偏心支撑,竖向不规则结构,抗震性能,扭转效应
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徐泽远[1](2019)在《偏心支撑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竖向不规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受其刚心和质心互相偏移的影响,极易产生扭转效应致使部分构件内力或变形过大而导致结构提前倒塌。为探讨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探究加设偏心支撑能否比加设中心支撑更好地减弱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以及偏心支撑的何种布置方式更为合理,对某L型竖向不规则纯钢框架结构、在相同布置方式下分别加设了单斜杆式中心支撑及D型偏心支撑后的L型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和对比;搭建收进层高度不同的多个L型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并以不同布置方式分别加设D型偏心支撑以探究收进层高度及偏心支撑布置方式对竖向不规则结构抗扭转性能的影响。具体的分析对比结果如下:1.通过模态分析发现,加设D型偏心支撑能够极大地提高L型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的整体刚度并提高抗扭转能力,布置偏心支撑的效果比中心支撑更好。2.通过反应谱分析、时程分析和基底剪力分析对比发现,加设偏心支撑相比于中心支撑能够更好地降低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楼层位移响应;结构基底剪力值全部符合规范相关要求。3.通过Pushover分析发现,L型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的薄弱层位于立面收进楼层以下、收进部位的另一侧,偏心支撑相对于中心支撑能更好地提高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避免了因竖向不规则结构中部分构件变形过大导致结构整体提前倒塌。4.通过偏心扭转效应分析发现,L型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立面收进层以下部分结构的抗扭转能力较弱;竖向不规则结构的立面收进层高度越大则下部结构的扭转效应越小、上部结构的扭转效应越大,收进层高度应尽可能地高以提高竖向不规则结构的抗扭转能力;同种偏心支撑的不同布置方式对结构上下部的抗扭转能力提升效果不同,“V字形”布置方式下的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冯晓伟[2](2018)在《低屈服可替换耗能梁段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的偏心支撑钢框架中耗能梁段与横梁是一个整体,在中震与大震作用下,耗能梁段作为结构的第一道抗震防线首先吸能屈服,由于耗能梁段的材料与其余构件相同,为了实现在中震与大震作用下耗能梁段首先进入屈服的目的,在设计时往往是降低其尺寸。而低屈服点钢本身的屈服点较低,并且作为耗能构件应用于钢板剪力墙、防屈曲支撑和阻尼器等,目前还未曾作为耗能构件用于偏心支撑钢框架中,相关理论也比较匮乏。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低屈服可替换耗能梁段偏心支撑钢框架体系,在保证耗能梁段尺寸不减小的前提下率先提出将低屈服点钢用于偏心支撑钢框架的耗能梁段中,为以后的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可替换形式采用腹板螺栓连接,将横梁中的耗能梁段分离出来。在中、大震作用下,塑性破坏仅集中在耗能梁段,大大改善了灾后的修复工作难度。本文通过ABAQUS软件建立低屈服可替换耗能梁段偏心支撑钢框架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抗震性能分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首先,本文对低屈服可替换耗能梁段偏心支撑钢框架(简称低屈服体系)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研究了低屈服体系分别在无震、小震、中震、大震作用下的受力过程,并结合相关规范进行了指标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低屈服体系在无震和小震作用下各个构件均处于弹性状态;在中震作用下,低屈服体系的耗能梁段腹板首先进入屈服,随后塑性区域沿腹板长度方向迅速发展成为通长铰,但没有破坏,而其余构件一直保持在弹性阶段;在大震作用下,耗能梁段的腹板首先达到屈服,而其他构件保持在弹性状态,随后塑性铰开始在梁段中部发展,受力最大螺栓也进入屈服,其余构件仍然没有屈服,接着塑性铰在梁段腹板内全面发展,整个腹板全部屈服,最后在两根柱子的中部靠下位置与横梁右端形成了叁个塑性铰而破坏。低屈服体系在各种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均未超出规范限值,证明这种体系在无震、小震、中震作用下是可行的。其次,本文通过5组15个构件对剪切型低屈服体系进行了参数分析。参数变量为:耗能梁段长度、腹板厚度、加劲肋间距、低屈服点钢牌号以及轴压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耗能梁段的长度增加,剪切型模型的耗能能力、刚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承载力呈先小再增大的趋势,但对模型的延性和塑性转动能力影响较小,所以,建议剪切型耗能梁段的长度取值范围为1.01~1.14 MP/VP;随着剪切型耗能梁段腹板的厚度的增加,模型的耗能能力先增大后减小,承载力先减小后增大,耗能梁段腹板的厚度不宜过厚,对刚度和转动能力、延性则几乎没有影响。所以,建议双槽钢耗能梁段的腹板厚度取为横梁的0.78~1.0倍;增加耗能梁段加劲肋的间距,模型的耗能能力先增大后减小,刚度没有变化,延性及转动能力有所提高,承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所以,建议加劲肋间距取0.33~0.42倍耗能梁段高度;随着耗能梁段低屈服点钢屈服点的降低,模型的耗能能力、转动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承载力及刚度呈下降趋势,延性先降低后提高。综合比较来看,耗能梁段材料建议用225级低屈服点钢;随着轴压比的降低,模型的耗能能力与承载力呈先降低后提高的特点,刚度先降低然后保持不变,延性提高,转动能力降低。综上,建议轴压比的取值范围为0.6~0.75。最后,本文对单榀四层的剪切型低屈服体系做了动力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震作用对剪切型体系前五阶振型基本周期的影响先增大后减小;在天津波、唐山波、人工波加载下,剪切型低屈服体系的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均出现在第二层,并且柱底剪力峰值与层间位移正负向极值均出现在1.5s~5s波段内,而且弹塑性位移角均小于规范要求的1/50,说明结构在这叁种波作用下的抗侧能力满足规范要求,结构最大应力均出现在螺栓部分,且未达到螺栓的屈服应力,天津波作用下耗能梁段腹板中部进入屈服状态,唐山波、人工波作用下耗能梁段整个腹板进入屈服状态,其余构件均处于弹性状态,与第叁章结论基本吻合,证明了第叁章结论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淞,雷庆关[3](2017)在《K型偏心支撑对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K型偏心支撑弹性阶段刚度大,在地震作用下通过偏心梁端剪切屈服限制支撑受压屈曲。通过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平面L型不规则钢框架结构在增设K型偏心支撑前的模型一和增设K型偏心支撑后的模型二分别进行模态分析、水平双向反应谱分析和弹性时程分析,得到两个模型的自振周期、质量参与系数、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结果表明:K型偏心支撑在提高结构抗扭能力,增强结构抗侧刚度方面作用显着,为今后设计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河南城建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连鸣,苏明周[4](2017)在《Y形偏心支撑-高强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Y形偏心支撑-高强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在已完成的1∶2缩尺3层模型结构振动台试验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耗能梁段,并对该结构再次进行振动台试验。试验中选取El Centro波、Taft波和兰州波作为地震动输入并考虑7度多遇到9度罕遇的地震水准,分析了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加速度响应、位移响应、应变响应、剪力分布等,并与已有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通过ABAQUS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处于弹性状态,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表现为耗能梁段的局部破坏;耗能梁段破坏后,结构刚度大幅下降,但未发生倒塌;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抗震规范层间位移角限值的相关要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耗能梁段进入塑性状态而进行耗能,其他构件仍保持弹性状态;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可以有效模拟振动台试验结果。(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连鸣,苏明周[5](2016)在《Y形偏心支撑高强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Y形偏心支撑高强钢框架结构抗震性振动台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试验试件的有限元模型,并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设计了一个9层的Y形偏心支撑高强钢框架结构,以耗能梁段长度、耗能梁段腹板高厚比、高跨比为参数,对9层结构进行了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研究了以上参数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变耗能梁段长度、高跨比对结构层间侧移、耗能梁段性能、框架柱弯矩、耗能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框架柱轴力、基底剪力无显着影响;改变耗能梁段腹板高厚比对结构耗能能力有影响,对结构层间侧移、耗能梁段性能、框架柱受力、基底剪力无显着影响,并给出了相关设计建议。(本文来源于《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期刊2016年04期)
刘文渊,孙国华,冷捷[6](2016)在《自复位Y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滞回性能的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将传统Y型偏心支撑中耗能梁段制作材料更换为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简称SMA),提出了一种具有自复位功能的新型Y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为研究此新型自复位结构的滞回性能,采用ANSYS软件建立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数值分析。通过改变钢柱截面、钢梁截面、耗能梁段腹板厚度、耗能梁段长度及支撑截面尺寸,设计了5组11个自复位Y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考察了各参数对其自复位性能及滞回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钢柱截面及耗能梁段腹板厚度对结构承载力、初始刚度影响显着;钢梁截面、耗能梁段长度及支撑截面尺寸对承载力、初始刚度有一定影响。此外,随着SMA耗能梁段水平剪力承担比例的增加,结构复位效果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6年04期)
刁延松,孙玉婷,曹亚东[7](2016)在《偏心支撑对高层钢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偏心支撑对高层钢框架结构抗连续性倒塌性能的影响,利用ANSYS 10.0建立两个20层钢结构平面框架的有限元模型,分别为无支撑框架和偏心支撑框架。采用备用荷载路径法对它们进行非线性静力分析及非线性动力分析。通过分析比较两个算例框架的结果,偏心支撑不仅能够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而且能显着地提高剩余结构的抗连续性倒塌能力,但对结构的竖向极限承载能力并没有明显的提高。(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16年07期)
冷捷,刘文渊[8](2016)在《自复位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滞回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传统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强震作用后残余变形过大的问题,通过将耗能梁材料更换成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简称SMA),实现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的自复位。使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的精细有限元模型,在验证有限元模型合理的基础上,对传统结构及自复位结构进行往复加载分析。并将两类结构的滞回曲线、应力分布、骨架曲线、延性、刚度退化、耗能能力及复位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自复位结构滞回曲线呈旗帜型,复位效果良好,应力分布及塑性机制与传统结构相似,延性水平及侧向刚度退化与传统结构相当,但耗能能力有所劣化。(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马英娟,曹帅,李艳[9](2016)在《带偏心支撑的半刚性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刚性连接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和抗震性能,但是半刚接钢框架抗侧移能力较弱,在地震作用下变形较大,因此需采用偏心支撑以提高结构的抗侧移刚度。本文对无支撑、单斜式偏心支撑和人字形偏心支撑的半刚性框架进行了多遇地震下弹性分析,分析了各模型的顶点位移、楼层最大剪力的变化规律,总结出节点刚度的变化、偏心支撑的设置及类型对半刚性钢框架动力性能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相关工程的设计和抗震减灾工作提供了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6年03期)
王彪,雷庆关[10](2015)在《偏心支撑对不规则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层建筑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近年来得到迅猛的发展,在地震作用下,偏心支撑钢框架的耗能梁段率先受剪屈服,通过它的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小结构其他构件的受力,以保证整个结构的安全。本文是从总耗能长度一致的情况下,分析了其对偏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分别对四种形式(人字形、V字形、八字形、单斜杆)的偏心支撑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传统的偏心支撑钢框架中耗能梁段与横梁是一个整体,在中震与大震作用下,耗能梁段作为结构的第一道抗震防线首先吸能屈服,由于耗能梁段的材料与其余构件相同,为了实现在中震与大震作用下耗能梁段首先进入屈服的目的,在设计时往往是降低其尺寸。而低屈服点钢本身的屈服点较低,并且作为耗能构件应用于钢板剪力墙、防屈曲支撑和阻尼器等,目前还未曾作为耗能构件用于偏心支撑钢框架中,相关理论也比较匮乏。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低屈服可替换耗能梁段偏心支撑钢框架体系,在保证耗能梁段尺寸不减小的前提下率先提出将低屈服点钢用于偏心支撑钢框架的耗能梁段中,为以后的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可替换形式采用腹板螺栓连接,将横梁中的耗能梁段分离出来。在中、大震作用下,塑性破坏仅集中在耗能梁段,大大改善了灾后的修复工作难度。本文通过ABAQUS软件建立低屈服可替换耗能梁段偏心支撑钢框架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抗震性能分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首先,本文对低屈服可替换耗能梁段偏心支撑钢框架(简称低屈服体系)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研究了低屈服体系分别在无震、小震、中震、大震作用下的受力过程,并结合相关规范进行了指标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低屈服体系在无震和小震作用下各个构件均处于弹性状态;在中震作用下,低屈服体系的耗能梁段腹板首先进入屈服,随后塑性区域沿腹板长度方向迅速发展成为通长铰,但没有破坏,而其余构件一直保持在弹性阶段;在大震作用下,耗能梁段的腹板首先达到屈服,而其他构件保持在弹性状态,随后塑性铰开始在梁段中部发展,受力最大螺栓也进入屈服,其余构件仍然没有屈服,接着塑性铰在梁段腹板内全面发展,整个腹板全部屈服,最后在两根柱子的中部靠下位置与横梁右端形成了叁个塑性铰而破坏。低屈服体系在各种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均未超出规范限值,证明这种体系在无震、小震、中震作用下是可行的。其次,本文通过5组15个构件对剪切型低屈服体系进行了参数分析。参数变量为:耗能梁段长度、腹板厚度、加劲肋间距、低屈服点钢牌号以及轴压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耗能梁段的长度增加,剪切型模型的耗能能力、刚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承载力呈先小再增大的趋势,但对模型的延性和塑性转动能力影响较小,所以,建议剪切型耗能梁段的长度取值范围为1.01~1.14 MP/VP;随着剪切型耗能梁段腹板的厚度的增加,模型的耗能能力先增大后减小,承载力先减小后增大,耗能梁段腹板的厚度不宜过厚,对刚度和转动能力、延性则几乎没有影响。所以,建议双槽钢耗能梁段的腹板厚度取为横梁的0.78~1.0倍;增加耗能梁段加劲肋的间距,模型的耗能能力先增大后减小,刚度没有变化,延性及转动能力有所提高,承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所以,建议加劲肋间距取0.33~0.42倍耗能梁段高度;随着耗能梁段低屈服点钢屈服点的降低,模型的耗能能力、转动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承载力及刚度呈下降趋势,延性先降低后提高。综合比较来看,耗能梁段材料建议用225级低屈服点钢;随着轴压比的降低,模型的耗能能力与承载力呈先降低后提高的特点,刚度先降低然后保持不变,延性提高,转动能力降低。综上,建议轴压比的取值范围为0.6~0.75。最后,本文对单榀四层的剪切型低屈服体系做了动力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震作用对剪切型体系前五阶振型基本周期的影响先增大后减小;在天津波、唐山波、人工波加载下,剪切型低屈服体系的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均出现在第二层,并且柱底剪力峰值与层间位移正负向极值均出现在1.5s~5s波段内,而且弹塑性位移角均小于规范要求的1/50,说明结构在这叁种波作用下的抗侧能力满足规范要求,结构最大应力均出现在螺栓部分,且未达到螺栓的屈服应力,天津波作用下耗能梁段腹板中部进入屈服状态,唐山波、人工波作用下耗能梁段整个腹板进入屈服状态,其余构件均处于弹性状态,与第叁章结论基本吻合,证明了第叁章结论的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徐泽远.偏心支撑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
[2].冯晓伟.低屈服可替换耗能梁段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北京建筑大学.2018
[3].王淞,雷庆关.K型偏心支撑对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7
[4].连鸣,苏明周.Y形偏心支撑-高强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7
[5].连鸣,苏明周.Y形偏心支撑高强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6
[6].刘文渊,孙国华,冷捷.自复位Y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滞回性能的参数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6
[7].刁延松,孙玉婷,曹亚东.偏心支撑对高层钢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J].钢结构.2016
[8].冷捷,刘文渊.自复位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滞回性能[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6
[9].马英娟,曹帅,李艳.带偏心支撑的半刚性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江西建材.2016
[10].王彪,雷庆关.偏心支撑对不规则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