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音·2001春夏·天意

天音·2001春夏·天意

一、天音·2001春夏·天意(论文文献综述)

闫咚婉[1](2021)在《黄帝神话传说研究》文中提出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历程贯穿着整个中华文明的演进历史。在历代史籍中,黄帝是一位集武功、发明、盛德等于一身的圣王典范;在汉画像石中,黄帝时而是威严的天神,时而是凡人羡慕的升仙者;在道教文献中,黄帝是一位潜心修道、拥有道门法术、升天得道的宗教偶像;在俗文学作品中,黄帝是一位垂衣裳而天下治,有道、有术、有德的明君。可以说黄帝神话传说在历代的发展中呈现出形象多元化、事件丰富化、意义多重化、体裁多样化的特点。黄帝神话传说的内涵实则为不同时代文化的内容体现,例如民族的思维模式、统治阶级的政治意图、民众的信仰需求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立足于讨论这样的黄帝形象——存在于历史、文学等书面文献,民间口承文献与出土文献中的“黄帝”,不对其作历史真实性的专门考证工作。本文无意于对黄帝神话传说进行古史考据方面的突破,而是希望较为全面、客观地呈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背景中,黄帝神话传说形成演变中重要的几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以丰富的黄帝神话传说文本为基础,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利用,展现黄帝神话传说在不同时代的面貌以及以重要人物关系为基础进行的叙事活动。发轫于民族觉醒初期、古史考辨运动中的黄帝神话传说研究,其发展不仅与国家政治、文化的发展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与各个参与学科的研究趋势也密不可分。历史学、古代文学、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不仅为黄帝神话传说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同时也从不同视角诠释了黄帝神话传说之于上古史建构、中华文明探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民族精神构筑等的重要意义。全文概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第一章到第四章,以阐述黄帝神话传说形成演变历程为主。第一章围绕先秦时期黄帝神话传说的形成展开叙述。以《山海经》为代表的黄帝故事展现出黄帝神话较为原始的形态,在其后的《左传》等史书中又呈现出古史传说的面貌。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言黄帝的盛况,诸子所载的黄帝神话传说反映出战国时期的文化风貌,在记录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已经显现出“造神话”的主动性。这一时期黄帝身份的建构以祖先与圣王最为典型,先秦时期的黄帝神话传说,为汉及以后的黄帝神话传说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围绕汉代黄帝神话传说的繁荣发展进行叙述。汉代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具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出现在正史《五帝本纪》中,二是出现在汉代流行的谶纬神话中,三是保存在汉画像石中的神话内容。汉代是中国古代神话发展的高潮期,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深受汉代政治文化、社会信仰等影响。黄帝既是上古五帝之首,又是感生圣王,同时还是显赫的天神与升天的仙人。汉代黄帝神话传说呈现出多态性的发展特征,极大地丰富了黄帝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为黄帝最终形成华夏民族始祖与道教创教道宗两大民族文化代表提供了契机。第三章围绕道教文化影响下黄帝神话传说的演变与因此衍生的神话文本类型展开叙述。汉代以后,黄帝神话传说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道教化。道教自汉末兴起发展至唐成为国教,在宋代又备受统治者推崇。因此道教文化对黄帝神话传说的影响成为唐宋时期黄帝叙事发展的主要背景。道教信仰影响下黄帝形象由最初的黄神演变为道宗,在道教文献中,他不仅是道门各类法术的重要传承者,更是当时为与佛教对抗而塑造的宗教偶像。围绕黄帝形成的道教神话包含着丰富的叙事类型,在传统故事类型的基础上浸染了宗教意味所以更加生动。对道教黄帝神话文本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本土的道教文化信仰。第四章围绕黄帝神话传说由雅至俗的发展变化展开叙述。从中国古典神话的载录规律来看,文献性质的“雅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黄帝神话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的“俗化”品格。在宋代以及明清时期俗文学的大力发展中,黄帝神话传说得到了充分的俗化发展。宋代史学新变中上古史的重新整理、民间讲史之风的盛行等背景为它提供了契机,在讲史话本、早期文人拟作以及章回小说等俗文学类型中黄帝神话传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演绎。这一“俗化”运动,在保存旧情节、编创新情节的过程中丰富了黄帝神话传说叙事,同时也完成了在民间普及上古历史、传承神话资源的任务。下编为第五章到第七章。主要以黄帝神话传说中与黄帝密切相关的三组人物关系及其事迹展开讨论。客观来说,人物只存在于关系和行为中(1),探讨它们对神话传说叙事发展的意义有助于全面把握黄帝形象、事迹的发展过程。第五章围绕黄帝神话传说中的主流叙事——炎、黄二帝的故事展开论述。炎、黄神话主流意义的生成来源于中华民族追溯民族起源的客观需要,先秦、秦汉时期炎、黄神话的书写是其主流意义生成的基础,因此该时期的炎、黄神话传说是本章的聚焦点。重点对炎、黄二帝关系的缘起、异德之战的发生与意义等进行分析,展现二者形象向民族始祖发展的过程。第六章围绕黄帝群臣神话传说展开叙述。上古神话中君臣治世神话传说滥觞于此,君臣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文化的折射,同时群臣集群形象构成的“叙事母题”是黄帝神话传说叙事发展重要的推动因素。对群臣形象及事迹的集中探讨,可以有效揭示黄帝神话传说中的政治意义,并且挖掘黄帝帝王形象建构的内部逻辑。第七章以女性视角对黄帝神话传说的发展进行解析。20世纪中期兴起的女性主义神话学,使得研究者的目光开始转向上古神话中的女性问题。在上古帝王神话中,女性往往处于话语的边缘。帝妃与帝女的形象在帝王神话中总是作为附属角色存在,反映出父权制社会的文化史影。从嫘祖养蚕之功、嫫母巫觋之责、三女助父事功等女性对黄帝部族发展的贡献中皆可得到印证。同时黄帝三女传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叙事,对三女故事流传演变过程的关注,可以形成典籍与民间叙事的对话空间,进一步探讨民间神话传说的演变规律。

林冠华[2](2021)在《郑玄《乐记注》探赜》文中研究指明《乐记》是现存最早的一篇系统的儒家音乐理论着作,是“六艺”中“乐”的代表,有着“经”的崇高地位。之前学者对《乐记》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美学领域,对《乐记》中的经学与小学等问题关注较少。郑玄的《乐记注》则是现存最完整的一部研究注释《乐记》的着作,在《乐记》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作为研究《乐记》问题的枢纽。本文在梳理历代《乐记》相关文献后,重点研究了郑玄《乐记注》。其中,在正文中,第一章对郑玄之前的《乐记》问题做了一些必要的研究与铺陈,二、三、四章,则分别对郑玄《乐记注》中的校勘与注释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梳理。而笔者将自己进行的一些对《乐记》基本文献的梳理以及一些理论研究,放到了附录。拟在对郑玄的《乐记注》做一较为全面的观照。

王海霞[3](2019)在《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满族民歌是东北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民族乡韵气息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歌唱形式。内容涵盖满族人民生产、生活及风土人情,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其唱词质朴,具有满族独特音律、情感真挚,深深扎根于满族人民的生活,伴随满族人民生活的音乐文化,以歌唱的方式记忆了满族民众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心声。本论文通过对满族民歌历时与共时发展空间的回顾,以文献记载、文化遗存的谱系资料为研究基础,以民间留存的传统民歌田野调查、搜集整理的满族民歌和文化融合发展为新的演唱形式的满族民歌为研究视角,通过个案分析和实践案例比较论证,对满族民歌人文自然生态形成依据、唱词音韵规律、演唱风格及表现形式、传承意义进行研究。论文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思路、研究现状与问题、相关概念的界定,并对研究意义与创新、研究目的与方法之处作了阐述。第一章,通过对满族民歌的历史梳理,从“满族民歌历史文化”视角,阐述了历史遗存的满族民歌与自然和人文生态中满族民歌间的依存关系。并历时性地梳理了不同族源地域满族民歌文化发展历程,论述了满族民歌与民族精神信仰和活态演唱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章,以当下留存的不同类型的满族民歌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民歌案例论证,阐述了满族民歌在演唱内容、音调结构及不同演唱风格方面的特征,诠释了满族民歌题材之一萨满神歌的演唱特点和存在价值。第三章,从语言学语境探讨了满语民歌语言演唱艺术和方言音韵特点。通过实践案例比较分析,阐述了区域其他民族民歌与满族民歌唱词韵律演唱个性特征,并对满语、满汉双语、汉语三种语言演唱形式的满族民歌演唱风格个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第四章,从文化超越视角,阐述了原生形态满族民歌创新、融合发展后的呈现形式,论证了创新后的满族民歌演唱风格特点。从“和而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实例分析,比较了同一语族同一类型民歌演唱风格特点、同一地域同一类型不同族源的民歌演唱个性。论述了如何借鉴、融合现代多元音声技法超越原生民歌演唱方式的当代呈现,并以实践表演例证形式阐述了服饰、舞蹈、乐器等综合艺术对满族民歌艺术呈现的辅助作用。第五章,阐述了多元文化形态下,满汉文化融合对满族民歌传承与实施路径的影响,分析多样化语境下满族民歌传承形式、演唱形式、传承视域是如何适应当代社会时代发展方向,适应当下人们审美认知观念。

王广福[4](2019)在《魏际瑞文学研究》文中指出魏际瑞是明末清初江西宁都的一个作家,他创作的古文文体多样,有夹叙夹议的序体文、斩识切理的策论文、真切主情的说记文、事练通达的碑颂文、洋溢至性的铭赞文、见识超群的杂着文,他的古文熟于规矩能生变化,文笔纵横有豪气。他的诗歌内容多样,有情致深婉的寄内诗、活泼快意的纪游诗、悲慨惆怅的怀古诗、浓浓真情的赠别诗、抨击时弊的讽刺诗、伤感矛盾的抒情诗,诗歌以情为主,表达自己所思所感所想。他的赋体虽为数不多,内容题材涉及景物、时令气候、地名、梦境、记事等。从这些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魏际瑞写作赋体主要是模拟屈原、宋玉的骚体赋。语言优美,对仗工整,善用比喻,呈现出整饬优美的整体风格。在继承前人优秀的传统之外,魏际瑞也有创新,他在自己的记事赋中,能把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写得跌宕起伏。他的词作继承了前人词牌创作的一般格式范例,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同时,他还大胆自制新的词牌,以诗入词,以三字经入词,一叠到底,这些都是超越前人的非凡创造,这充分体现了魏际瑞作为文人的创造能动性。

刘畅[5](2018)在《生态·女性·民族 ——论郭雪波小说创作》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中国文坛,生态文艺虽尚未形成创作热潮,却也不可否认地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自然也不乏引起广泛关注的作家及作品。蒙古族作家郭雪波自步入文坛以来,便以他专有的文化内涵、创作风格以及独特的美学追求,迅速占据了中国生态文学界的一席之地,更被冠以了“沙漠之子”的美称。诚然,有关生态的文学表述一直为郭雪波所难以割舍,它业已成为郭雪波载誉满满且广为人知的文化标识,但这样的文化标识,却也使得学术界一再陷入郭雪波研究的瓶颈,其整体研究方向与立意,也不断地趋向单一与乏味,难求创新与突破。或许我们早该意识到,作家的文学创作起于生态,却不止于生态亦不仅限于生态。本论文分别从四部分对郭雪波起于却不止于生态的丰厚的文化内涵加以阐述,即围绕作家掇菁撷华的文化观、拯救至上的创作观、复杂矛盾的女性观,以及和而不同的民族观四个大方面展开解读与论述,以展现作家兼及多元、融会贯通的自信与胸怀,揭示作家受渔者授渔的良知与真心,探寻作家性属定见意识的出口与归宿,传递作家和合共生、异中求继的理想与追求。

周密[6](2018)在《道教科仪与宋代文学》文中认为道教科仪是指道教仪式法术的总称。在中国宗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中,道教是一个非常值得挖掘的领域。而现有对道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中,道教科仪与文学互动关系研究较少。宋代是道教科仪兴盛并发展的关键时期,后世科仪基本不出宋代范畴。道教科仪活动的仪式活动本身、相关名物场景及神仙法术等等作为题材和内容进入文人笔下,开拓了传统文学的视域。并且与政治与民俗相结合的道教科仪,也构成了文学产生的场域,文人身处其中,所产生的文学作品,自然也带上了这种时代、政治与宗教相结合的烙印。因此,从道教科仪这个独特的视角入手,有助于构建和还原宋代真实文学生态。而当目光深入科仪本身,科仪中所使用的各种文体,在宋代道门内外文人的努力之下,在宋代呈现出新的风貌,并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文体互渗交融、发展新变,也构成了宋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科仪中所用的器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名物,进入文学中,也为宋代文学增添了一些新奇的色彩。本文在文学与宗教学的交叉视野下,以文学为本位,探讨道教科仪与宋代文学的互动关系。主要分为七章:第一章:道教科仪与宋代文学的互动方式。将道教科仪作为观察宋代文学的一个切入点,是与以往的研究迥异的新思路。因此,首先总论两者发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为整个论题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北宋天书事件与真宗君臣创作。“天书事件”是宋真宗依托道教科仪,来进行“神道设教”的大型社会文化活动,对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章从科仪的视角对天书事件中的君臣的创作进行重新梳理,阐释其宗教、文化、礼学方面的内涵,并重估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挖掘文人在此事件中的心态及其文学表达方式。第三章:科仪影响下士大夫的政治境遇与祠祭书写。宿斋、奉祠与祈禳这三种与道教科仪有关的政治祠祭活动,分别代表了文人受宠,文人失宠和文人被贬三种政治境遇。在研究这些政治祠祭活动的宗教内涵与政治内涵的基础上,考察文人士大夫在政治处境和宗教氛围双重影响下,如何通过文学创作自述心迹。第四章:南宋黄篆科仪的文学生成——以《夷坚志》为中心。以《夷坚志》中的黄篆故事为中心,考察南宋期间黄箓科仪的文学生成。从黄篆科仪故事出发,研究其叙事模式、情节新变及时代特色。第二、三、四章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它们分别对应君王、市民与士大夫三个不同的阶层。另一方面,这三个章节囊括宋代诗、词、文、小说等不同的文学样式。这三个章节贯通,力图从点到面展现出文学与道教科仪在宋代社会的真正样貌。第五章:道教科仪中赞颂文——以步虚词为中心。步虚词乃是最为文人熟知的科仪赞颂文体。先从道乐步虚韵的音乐性入手,探究其音乐源流并最终与唐宋世俗音乐及词乐产生联系的过程。然后,考察在宋代道教科仪繁盛的背景之下,重新回到文学生成场域的步虚词正体与变体,以及步虚意象在宋代诗歌中的内涵。第六章:道教科仪中的公牍文——以青词为中心。青词是道教科仪公牍文的代表,也是文人士大夫创作最多的道教科仪文体。本章考察其源流、体式、发展过程,及在宋代的文学化进程。并通过北宋欧阳修与南宋真德秀青词的个案,分析文人写作青词对这种文体产生的审美性、哲理性等方面的影响。第七章:道教科仪名物考释——以“云璈”“九枝灯”“金龙玉简”为例。着力于对云璈、九枝灯以及金龙玉简三个道教名物的形制、宗教文化意义等内容考察。然后通过实物、图像与文学记载相互参证,分析其文学内涵。第五、六、七章,从科仪本身出发,研究一向被忽视的构成科仪活动的两大重要元素——文体与名物的文学价值。

朱磊[7](2018)在《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的新形式和新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汉语中的程度副词不断演化,出现了大量的新形式;在新兴程度副词出现的同时,原有的程度副词的语法性质也在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功能。在两者的基础上,现代汉语也产生了许多含有程度副词的新构式。本文认为,程度副词与中心语构成的组合,有充当句子成分或句法成分的可能。当相关组合只能充当句子成分时,该语言现象具有很大的语用因素,主观性最强;当该语言现象开始在句法成分出现时,就表明该现象已经逐步开始语法化;当该语言现象能够高频充当句法成分时,就表明新的语言现象已经开始被全社会的语言使用群体所接纳。因此,本文以语言现象从句子成分到句法成分的过渡为主要着眼点,依据语料支持,结合语法化、主观化等理论,采用现象描写与理论解释、定性研究与量化统计、个体研究与对比研究等手段,考察程度副词新形式、新功能,以及有关的新构式的发展演变规律。文章除了绪论和结语,分为上中下三编,每编第一章具有总论性质,其余各章是个案分析。上编为第一章至第五章,研究程度副词的新形式,也就是对新兴程度副词的发展趋势和演变机制等进行分析。第一章从总体上对新兴程度副词作出考察,文章认为其发展呈现出绝对化和高量性两大趋势。新兴程度副词在演化前有不同的语义功能,其副词化的方式是通过转喻或者隐喻,建立起源语义与程度义之间的关系,而产生动因的诱因则是因表达需要而在其搭配对象或者源成分自身发生的语类、语义、语用方面的变异。第二章对新兴程度副词“狂”的演化动因和机制作了分析,探讨了相关的驱动和制约因素。第三章对程度副词性的“超”和动词性的“超”进行了区分,并考察了“超”和“超级”在表程度义时的竞争及其在语言生活中新的发展变化。第四章考察了“爆/暴”在表程度义时的差异,分析了相关成分在状语和补语位置的不同表现及其成因。第五章研究了“到哭”的程度副词化状况,并与其他作补语的“到X”词语进行了比较研究。中编为第六章至第十章,研究程度副词新功能的扩展。第六章总体上考察名词性成分、一般动词,以及状态形容词被程度副词所修饰的情况,探讨出这些新功能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类推途径。第七章对新兴的“很是”进行研究,探讨了其与性状化名词搭配的相关机制。第八章考察程度副词修饰粘宾动词短语“显得+X”被程度副词修饰的表达功用,并对制约是程度副词修饰“显得+X”低频率留存的机制作出相应分析。第九章通过语料库的统计,分析了“最”和“很”修饰状态形容词的差异,并对其成因作出了相关解释。第十章研究“得慌”与状位程度副词叠加的表现和成因,并进一步考察了其类推后的相关语言现象。下编是从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研究含有程度副词的新构式。第十一章列举当前语言生活中常见的含有程度副词的新构式,分析归纳程度副词在构式的存在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第十二章探讨“蛮拼的”的构式化问题,分析该构式的形成原因。第十三章对主观强调构式“不要太X”作出描写,分析了其成因,对其发展趋势也作出了一定的预测。第十四章对构式“有点(儿)小X”总体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各个构件的特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各个构件与构式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第十五章对构式“最美X”进行了分析,并从形式、语义等角度将该构式与类似结构进行的对比研究。全文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和余论,对本文的基本观点与主要创获进行相应的总结,并对研究局限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思考。

秦萌[8](2017)在《时尚产品中绿色设计的研究与应用 ——绿色设计在时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了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绿色设计概念的提出,时至今日,人类对环境问题已经有了深入探索。今天,绿色设计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产品领域,它能缓解产品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因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时尚产品中的绿色设计,和具有代表性的时装产业的发展趋势,而时尚产业中的绿色设计应用也与时尚品牌密不可分,所以课题较多的是品牌的案例分析。设计师在时尚产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提倡有利于生态平衡的产品设计,反思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行为,倡导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本文前两章主要是对绿色设计和时尚产品的理论概述,研究绿色设计的起源和发展,概念和原则,设计方法和流程等,由此来讨论时尚产品与绿色设计的关系,作出绿色设计在时尚产品中的应用必要性分析。第三章是分析时尚产品中的绿色策略和三要素的应用现状。绿色设计策略是从环保角度出发通过产品设计来获取市场竞争力优势的计划、行为方针,时装设计策略,以及围绕服装品牌竞争力提升为目的设计方法。这些策略具体在时装上应用主要体现在造型、材料、色彩三要素的设计上。第四章在绿色设计策略和三要素应用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国内外品牌的设计现状,阐述最新的绿色设计应用趋势,剖析比较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总结出适合国内设计师运用绿色设计的思维模式。第五章从国内绿色消费的现状出发,基于调研结果得出的时尚产业中扩大绿色消费的必要性结论,并对国内的设计提出相应的指导和意见,概括如下:产品设计中绿色设计创新意识的增强;基于环境因素合理的选择材料;多方位的色彩应用考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操作;发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希望本文研究对设计师在绿色设计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红杏[9](2016)在《宋代涉海韵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代涉海韵文研究”这一课题旨在以涉及海洋(包括描写海景,描写海洋特产,记叙航海经历等)的诗、词、赋等韵文为出发点,以文学史作为支撑,分析宋代这一类韵文的发展概况,及其在我国古代涉海韵文以及整个海洋文学史中的地位。绪论部分首先廓清研究对象,即何为“涉海韵文”,其次是介绍研究动机与方法,并总结了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在肯定前人研究已经取得颇为丰硕的成就的同时,试论其研究不够深入和细化的遗憾之处,最后阐述本文有何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一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简要介绍了涉海韵文的起源,其在宋前的发育史以及在金元及宋后的发展概况,从而明确宋代涉海韵文在所处坐标系中的位置。宋前分为先秦两汉,如楚辞,汉赋等中均有海的身影,魏晋南北朝,如曹丕《沧海赋》,木华《海赋》等,以及隋唐五代,如李世民《春日望海》等三个部分,金元时期有如杨维桢《海乡竹枝歌》等,明代有如卢镗《登招宝山》、屠隆《溟海波恬赋》等,清与近现代有如王诒寿《海运赋》,阿英《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其中的韵文等三个部分。从对宋前、与宋有重合的金元时期以及宋后的涉海韵文稍加梳理不难发现:首先在整体上,我国古代的涉海韵文乃至整个海洋文学呈现出人与海洋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对海洋的了解越来越深入,用以表现海洋的韵文形式也越来越多的情况。其次,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内容上抑或是在形式上,宋代都是我国古代涉海韵文从表现文人对海洋的想象,与海洋的观望走向对海洋的亲近,与海洋的接触,从单纯使用诗、赋走向运用诗、赋、词、曲等诸多韵文形式的承上启下时期。这既有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经济与文化共同繁荣的王朝在科技等客观条件上取得一定进展的外部原因,也有文学乃至文化、制度等自身发展到某一程度的内部原因。第二章便从外因与内因两个部分介绍了宋代涉海韵文的生成环境与要素,同时也展现了宋代涉海韵文的史学价值。外因即历史背景,又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宋代文人的迁谪情况,二是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后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开发,以及宋代的对外贸易政策,三则是科技的进步。而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宋代知识分子在官僚、学者与作家三种身份上具有高度的重合性,因此在这三个历史大背景中,写作诗词赋的文人参与或被牵连其中的程度是较高的。这三个外部因素直接导致了宋人有着更多的亲身航海,亲眼望海的经历,沿海地区以及海上特有的气象、风景等往往能给文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与感受,这种亲身的经历与感觉体认也使得文人落笔之际其信息的来源和感知途径的真实性存在保障,而非前人在谈论海洋时往往流露出的是某种对“离世高游”的想象,或是送行之际对海上风波险恶的担忧。如陆游的《步出万里桥门至江山》中“常忆航巨海,银山卷浪头”的描述,那种意象的真实性、人与意象关系的直接性可以说在诗中表露得淋漓尽致。而内因则是韵文发展到宋代呈现出的特殊气象。诗、词、赋三方面宋人都有所创新,并为曲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诗上,唐宋诗是“同构异质”的。宋人开创了在审美趣味、表现内容和具体写作手法上与“唐音”截然不同的“宋调”,在诗中流露了更多学者之气与高雅之思。在有关海洋的宋诗中,不仅可以发现宋人与海洋的互动较唐人更为频繁,而且还体现了宋人尚理趣,好议论的特色。在词上,宋人将词体进行了全方位地完型,以辩体意识将其正式举为独立的一种韵文形式,又以尊词意识在艺术上对其进行挖掘,并在传播上将其带入了民间社会。值得一提的是,当宋诗有意反唐诗之道而行之时,唐诗中的诸多有价值的阐释模式反被宋人用于宋词中,实现宋词与唐诗的“异构同质”。这在胡铨等人写的涉海词中都可以找到例证。赋上,宋赋有三个特征,律赋流行,“以文为赋”和在赋中说理的倾向,如欧阳修《祭先河而后海赋》等,这也使宋赋招致了“唐以后无赋”的诟病。此外,文人的心态也开始从阔大而转精微,从秾丽而转淡雅,其理想从外而转向内,这些都可在之后的具体作品分析中找到例证。第三章则是根据宋人的创作视野对宋代涉海诗进行分别考察,探讨其文学价值。这一章分为四节。第一节,分析宋代表现海洋风景的诗歌。而海洋风景则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宋诗不乏表现海上奇景、壮景的作品,如潮水与巨浪,“阴火”与岛屿,海风,海雨和海雾等,同时人对海洋的征服、干预形成的风景也成为了宋人描写的对象,如滨海城乡建筑,人们打造的舟楫等。第二节,分析宋代表现海洋物产的诗歌。这其中又包括生物物产与非生物物产,二者都能勾起诗人的诗情。前者如各类海错,如鳆鱼、瑶柱等,宋人以细腻、闲适的心态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能带来快感的细节;后者如海上的小石子等。这类咏物诗表现出的是宋人侔色揣称、精研物情的艺术追求和“托物寄兴”的写作习惯。第三节,分析表现宋代描写沿海生活的诗歌。这一类诗歌又可分为三类,一类带有非常明显的诗人的痕迹,表现的是诗人自己的滨海生活,如苏轼《纵笔三首》等;一类则是诗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描写普通百姓的沿海生活,如蜑民、盐民的辛苦劳作和特殊的生产方式等;第三类则将诗人与当地百姓结合起来,主要表现诗人对群众具体生活的评价或态度,如秦观《雷阳书事》等。第四节,分析写到宋人(包括诗人自身)航海经历的诗歌。这其中包括送行诗,如赵鼎臣《送赵延之亿送伴高丽人归国》;包括描写宋代海上在海上万里跋涉的诗歌,如邹浩《悼陈生》;包括写被贬谪的官员的跨越琼州海峡时的个人感受的诗歌,如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还有文人个人的游海诗,如陆游《感昔五首》等。海战诗也被归于航海诗中。宋末宋室与元军展开了悲壮的海战,文天祥《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曰》等诗表现的便是海上作战过程与诗人的沉痛心情。第四章考察的是宋代的涉海词与赋。在宋词中,海洋以一虚一实两种面目出现。在作为一个想象性表现对象时,海洋承载的是词人有关览海仙游的审美思考,表达的是词人对自由的向往,对坎坷人生的感慨,有时也是在颂圣贺寿的谀词中不得不使用的意象。而在作为一个真实的观察对象时,海洋则关系着词人对现实的记录、感悟。如在描写海洋海景时介绍具体的地理、时序情况;或是根据自己的“浮海”经历而作词,如苏轼《千秋岁·次韵少游》;或是在词中勾勒现实社会中的景象,如史隽之《望海潮·浮远堂》等。而宋代论及海洋的赋并不多,本文选取了四篇赋来介绍宋代涉海赋的内容指向与艺术价值。首先是对海洋进行概括性介绍,并带有浓重的“炫博”意味,几乎句句用典的吴淑《海赋》。而苏过《飓风赋》在内容上表现的是海洋地带特殊的气候,在形式上则是颇为典型的宋代文赋。范成大《望海亭赋并序》是宋赋中表现滨海人文胜迹的代表,同时体现的也是南宋文人骋才使气和具有充沛入世精神的特点。而杨万里《海鳅赋》表现的是虞允文抗金的壮举,是具有开创意义的表现水上作战力量的赋作。第五章则以诗为主,词、赋为辅,分析宋代涉海韵文的文化和文学意义,从而试图为第二章所提出的问题,即宋代何以能成为一个承上启下的关节提供解答。作为我国进入中古时期后的最后辉煌期,宋人是具有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海洋精神开始萌芽,如苏轼《次韵陈海州书怀》对海洋的美化,但另一方面对海洋仍然是以一种自给自足的农耕思维来看待的,如周必大《周愚卿江西美刘棠仲各赋江珧诗,牵强奉答,用一字韵格》中表现的宋人进行人工养殖瑶柱的情形等。而在文学方面,宋代涉海韵文大量继承了前代海洋文学中的意象、语言营造方式以及在“以天下为己任”责任心下对海滨民众生活同情,宋人还在此基础上在海洋题材中加入了对个体人生的思索,如陆游《步虚四首之二》。另一方面,在向前人宝库中进行取用的同时,宋人也在海洋题材方面有着自己的新创,首先是扩大了海诗的表现题材,将前人未曾或很少关注的内容纳入诗歌,其次是在前人对海畏惧或好奇的情感内涵之上加入对海的热爱亲近之情,直接启发了元代表现海商牟利的相关诗歌创作,最后则是宋人以征实的态度加强了涉海韵文中的写实成分,包括内容(景、物、事、人)上的真实与情感上的真实,这对于明代涉海韵文有着直接影响。

杨冬冬[10](2016)在《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三家诗遗说考》研究与整理》文中研究表明陈寿祺、陈乔枞父子学通汉宋,其治《诗》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对今文三家《诗》佚文遗说的搜讨与研究上,历经两代最终成《三家诗遗说考》。陈氏父子的今文三家《诗》研究,对嘉道之际的清代辑佚学、《诗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学术历程始终贯穿清初诸大儒所提倡的“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治学取向。并把这一思想作为辑佚与研究汉代今文三家《诗》的指导思想。其治三家《诗》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实事求是,古今兼采的治《诗》取向;以师法、家法作为构筑《三家诗遗说考》的理论基础;辨形声、核诂训,考证详密的客观求证精神。《三家诗遗说考》所保存的历史、神话、文学等资料,不仅对现存《诗经》文献校勘、训诂有着重要意义,也对整理和研究早期中国国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陈氏父子对三家《诗》的辑佚和研究,使得早已亡佚的三家《诗》重见天日,虽不能完全恢复三家《诗》的旧貌,但却可以为延续三家《诗》的研究做出贡献,在完善和发展《诗经》学史的过程中更是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成为清代辑佚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清代复兴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一环,更成为“清代学术复古为解放”运动达到高潮的产物,并推动这一运动进一步展开。由于《三家诗遗说考》还没有标点本,因此对《三家诗遗说考》进行点校,能为学术界提供标点本《三家诗遗说考》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三家《诗》的进一步研究。

二、天音·2001春夏·天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音·2001春夏·天意(论文提纲范文)

(1)黄帝神话传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资料来源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述略
上编:黄帝神话传说的生成演变
    第一章 先秦时期黄帝神话传说的形成
        1.1 以《山海经》为代表的先秦黄帝神话
        1.1.1 《山海经》中黄帝神话的记录背景
        1.1.2 《山海经》黄帝神话文本的原始图景
        1.1.3 先秦其他文献中的黄帝神话
        1.2 春秋古史中黄帝传说的基本概貌
        1.2.1 《左传》中的黄帝传说
        1.2.2 《国语》中的黄帝传说
        1.3 战国诸子所载的黄帝传说及其特征
        1.3.1 道家——黄帝“得道者”形象的形成
        1.3.2 法家——黄帝成为“理想君主”
        1.3.3 杂家——黄帝“圣王”形象的深化
        1.3.4 纵横家——黄帝战争传说的运用
        小结
    第二章 两汉时期黄帝神话传说的繁荣发展
        2.1 历史传说——《五帝本纪》与黄帝传说的基本定型
        2.1.1 黄帝传说叙事“母本”的形成
        2.1.2 《五帝本纪》中黄帝传说的叙事依据
        2.1.3 黄帝传说的主要情节单元
        2.2 政治神话——谶纬思潮影响下的黄帝事迹
        2.2.1 谶纬思潮对黄帝神话的叙事影响
        2.2.2 纬书中黄帝事迹的神异品格
        2.2.3 纬书中的黄帝与西王母传说
        2.3 图像与信仰——汉画像石中的黄帝神话传说
        2.3.1 非纯粹地“讲故事”与有目的地“绘神画”
        2.3.2 汉画像石中黄帝神话传说的三个系统
        小结
    第三章 道教信仰与黄帝神话传说的道教化
        3.1 道教黄帝信仰及其形象塑造
        3.1.1 “黄帝”——异端神话崇奉的民间偶像
        3.1.2 “黄神”——民间阴界的护佑者
        3.1.3 “中央黄帝”——“中央”从政治空间到宗教空间的转变
        3.1.4 “道宗”——道教立教与黄帝形象的确立
        3.2 道教黄帝经典文本的构成
        3.2.1 托名黄帝的道教言辞
        3.2.2 道教黄帝传经神话与神灵谱系
        3.2.3 黄帝仙传类文学的书写
        3.3 道教经典中黄帝神话传说的叙事类型
        3.3.1 问道求业
        3.3.2 黄帝尊师
        3.3.3 神仙考验
        3.3.4 神授法术
        3.3.5 黄帝造物
        3.3.6 升天成仙
        3.3.7 黄帝时人
        小结
    第四章 俗文学的发展与黄帝神话传说的由雅至俗
        4.1 宋代史学发展与黄帝神话传说的俗化准备
        4.1.1 材料的积累:修史之风与黄帝神话传说的古史整理
        4.1.2 方式的革新:史学新变与黄帝神话传说的俗化契机
        4.2 早期案头“拟作”文学中黄帝事迹的敷演
        4.2.1 “谱史于新词”——《廿一史弹词》
        4.2.2 拟话本之繁兴——《三言》《二拍》
        4.2.3 “按史”之作——《大唐秦王词话》
        4.3 章回小说中黄帝叙事的发展
        4.3.1 历史演义小说中的黄帝形象
        4.3.2 神魔小说中黄帝事迹的情节演绎
        小结
下编:黄帝神话传说的专题研究
    第五章 黄帝神话传说中的主流叙事——炎黄二帝叙事
        5.1 层累建构:炎、黄二帝关系的缘起
        5.1.1 弟兄身份:炎、黄共名的结构表征
        5.1.2 神农氏的介入:炎、黄关系的叠加生成
        5.2 异德之战:黄帝大于炎帝的叙事倾向
        5.2.1 战争起于炎、黄之际
        5.2.2 黄帝征战炎帝、蚩尤说
        5.2.3 炎、黄之战的性质界说
        小结
    第六章 君臣治世神话传说的滥觞——黄帝群臣故事
        6.1 封建统治的样板——黄帝群臣故事与君臣秩序的建立
        6.1.1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与“封建国家”的形成
        6.1.2 “君臣上下”始于黄帝
        6.2 群臣神话传说产生的学说背景
        6.2.1 帝道学说与群臣之兴
        6.2.2 神话圣数哲学与群臣结构
        6.3 黄帝群臣形象的塑造
        6.3.1 黄帝群臣的职属类型
        6.3.2 黄帝群臣的多重身份
        小结
    第七章 黄帝神话传说中的女性角色——帝妃与帝女
        7.1 性别与身份——嫘祖养蚕之功确立的意义探释
        7.1.1 蚕神与先蚕考论
        7.1.2 黄帝先蚕身份的生成机制
        7.1.3 先蚕形象的文化移转
        7.2 丑貌与德行——嫫母丑妻形象塑造的文化依据
        7.2.1 “丑”之来源——原始图腾说的影响
        7.2.2 “丑”之为丑——早期身体美学思想的运化
        7.2.3 嫫母之丑与方相氏形象的产生
        7.2.4 嫫母之丑成为独立的文学意象
        7.3 黄帝三女——被发明的帝女传说
        7.3.1 元、明、清时期黄帝三女传说演进考
        7.3.2 黄帝三女传说演变的历史特点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郑玄《乐记注》探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郑玄前的“乐”与《乐记》学
    1.1.“乐”之本义考
    1.2.《乐记》文本的生成与马融《乐记注》
第二章 郑玄对《乐记》的校勘
    2.1.“或作”“或为”在郑玄《乐记注》中的运用
    2.2.“当为”在郑玄《乐记注》中的运用
    2.3.“读为”“读如”在郑玄《乐记注》中的运用
    2.4.郑玄对《乐记》错简问题的处理
第三章 郑玄对《乐记》的注释(上编)
    3.1.“也”字在郑玄《乐记注》中的运用
    3.2.“也”加“犹”字在郑玄《乐记注》中的运用
第四章 郑玄对《乐记》的注释(下编)
    4.1.郑玄《乐记注》中解释字义的其它情况
    4.2.郑玄对《乐记》中句义、段义的解释
    4.3.郑玄《乐记注》的特征
结语
附录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乐记》研究综述
附录二:音乐何以为“经”?——兼论音乐的本质
附录三:“乐”在中西文明中演化的两个维度
附录四 汉至清《乐记》文献简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现状与问题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五、研究目的与方法
    六、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东北满族民歌回望
    第一节 满族民歌历史追溯
        一、文献记载中的满族民歌
        二、文化遗存中的满族民歌
        三、满族民歌当代演唱现状
    第二节 满族民歌的人文生态渊源
        一、自然生态中的满族民歌
        二、文化生态中的满族民歌
        三、族源地域中的满族民歌
    第三节 民族精神信仰与族群文化认同
        一、满族民歌与民族精神信仰传递
        二、族群文化认同与民歌活态发展
第二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形态特征研究
    第一节 满族民歌演唱类型
        一、体裁类型
        二、题材类型
    第二节 满族民歌演唱特征
        一、传统民歌的本真演唱
        二、质朴各异的音调结构
        三、音韵交融的文字唱词
        四、和合共生的润腔技巧
        五、情感色彩浓郁的衬词
    第三节 满族民歌演唱的反本修古
        一、满族仪式“古歌”演唱之说
        二、满族仪式“古歌”音韵交融
第三章 东北满族民歌满语演唱研究
    第一节 满语民歌语音演唱特点
        一、满语语言的形成与发展
        二、满语元音歌唱音位特点
        三、满语辅音歌唱音位特点
        四、满语言语音重音节特点
        五、满蒙歌唱语音音位比较
    第二节 满族民歌与东北方言的音韵关系
        一、东北方言的声韵调特点
        二、东北方言在演唱中运用
    第三节 满语语言在演唱中的运用
        一、唱词韵式特点
        二、唱词韵律个性
        三、语言演唱特色
第四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的当代呈现
    第一节 追求变化与机缘
        一、机缘与灵感的碰撞
        二、远古与现代的链接
    第二节 和而不同的演唱技法
        一、多样性演唱技法借鉴
        二、中西演唱技法的借鉴
    第三节 满族民歌演唱的表现形式
        一、多元文化形式的演唱表现
        二、融合与发展中的演唱表现
        三、借鉴与超越中的演唱表现
    第四节 美美与共的艺术展示
        一、满族服饰在演唱中的艺术展示
        二、满族舞蹈在演唱艺术中的展示
        三、伴奏乐器在演唱艺术中的展示
第五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的当代传承
    第一节 传统文化形式下满族民歌传承路径
        一、社会传承的多样性
        二、家族亲缘传承的稳定性
        三、师徒传承的普遍性
        四、族群文化记忆传承
    第二节 多样化形式下东北满族演唱传承
        一、独唱传承形式的永恒
        二、一领众和的自由传唱
        三、对唱传承的情感交流
        四、重唱传承的艺术魅力
        五、合唱传承的艺术超越
        六、民歌传唱的活化石
    第三节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传承的新视域
        一、学校教育传承
        二、激活民俗传承
        三、传统歌唱延续
        四、媒体化新视界
        五、旅游文化新景观
结论
    一、研究之结论
    二、传承之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东北三省满族分布图
    附录二 田野调查与归类
    附录三 图目录
    附录四 图表目录
    附录五 谱例目录
    附录六 新媒体网络传播的满族民歌
    附录七 满族民歌《摇篮曲》演唱音乐结构分析
    附录八 全国各中小学满语教学情况调查汇总表
    附录九 2018 年全国各地举办满族颁金节的地域汇总
    附录十 满文字头歌
在学习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含项目)情况
后记
附图

(4)魏际瑞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魏际瑞家世生平考述
    第一节 魏际瑞家世考述
    第二节 魏际瑞生平考述
第二章 魏际瑞古文摭观
    第一节 夹叙夹议的序体文
    第二节 斩识切理的策论文
    第三节 真切主情的说记文
    第四节 事练通达的碑颂文
    第五节 洋溢至性的铭赞文
    第六节 见识超群的杂着文
第三章 魏际瑞诗歌管窥
    第一节 情致深婉的寄内诗
    第二节 活泼快意的纪游诗
    第三节 悲慨惆怅的怀古诗
    第四节 浓浓真情的赠别诗
    第五节 抨击时弊的讽刺诗
    第六节 伤感矛盾的抒情诗
第四章 魏际瑞词赋厘析
    第一节 整饬优美的赋体
    第二节 艳丽柔情的词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5)生态·女性·民族 ——论郭雪波小说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掇菁撷华的文化观
    第一节 原生文化的滋养
    第二节 儒道文化的摄取
    第三节 西方文明的吸纳
第二章 拯救至上的创作观
    第一节 救救“白嘎力”
    第二节 救救“斯邀乐”
第三章 复杂矛盾的女性观
    第一节 女性生殖崇拜
    第二节 女性性别蔑视
第四章 和而不同的民族观
    第一节 “天之魂”的品格
    第二节 “天之魂”的分歧与趋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道教科仪与宋代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定位:道教科仪——宗教与文学研究新视点
    二、学术史回顾及空间拓展:道教文学史的构建与宋代文学的补充
        (一) 学术史回顾
        (二) 缺憾与拓展空间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路径
第一章 总论:道教科仪与宋代文学的互动方式
    第一节 道教科仪与宋代社会
        一、科仪体现三教融合的文化实践
        二、科仪成为神道设教的政治手段
        三、科仪融入日常生活与民间风俗
    第二节 从道门应用到抒情言志:科仪文体文学化进程
        一、道门应用:科仪文体的原生
        二、文人书写:科仪文体的“变格”
    第三节 从宗教法器到文学意象:宋代诗歌中的科仪名物
        一、科仪名物的文化内涵
        二、科仪名物的文学内涵
第二章 北宋天书事件与真宗朝君臣创作
    第一节 真宗的自导自演与仪式御制
        一、神道设教的政治需求
        二、科仪运用的御制作品
    第二节 士大夫矛盾心态与两种书写
        一、从道与从君的两难:天书事件中的文人抉择
        二、文体的互渗与融合:天书事件中的群体谀颂
        三、正道与清流的发声:天书事件中的诤谏艺术
    第三节 天书事件中创作的典型意义
        一、烘托祥符盛世的升平气象
        二、展现士大夫精神复杂面貌
        三、开启君倡臣和的谀颂模式
第三章 科仪影响下的士大夫境遇与祠祭书写
    第一节 进退之间:宿斋与近臣心态呈现
        一、致斋、宿斋的宗教渊源
        二、宿斋、致斋与文人创作
        三、荣宠之喜与隐逸之思
    第二节 乡居禄隐:奉祠与祠官生活境况
        一、祠禄制度的形成
        二、祠官文学的生成
        三、禄隐心态的展现
    第三节 顺俗施化:祈禳与处理地方事务
        一、祈禳的宗教内涵与政治内涵
        二、士大夫祈禳文学——以求雨为例
        三、忏罪与感恩:祈禳文学的创作心态
    小结
第四章 南宋黄篆科仪的文学生成——以《夷坚志》为中心
    第一节 召摄仪节:宗教叙事的新兴手段
        一、宋代度亡科仪的新变:召摄仪与炼度仪
        二、召摄情节的叙事功能:连缀与推动故事
        三、摄召仪中的道士角色:人鬼交流的中介
    第二节 游冥情节:三教融合的地府描写
        一、惩罚罪恶:佛教形式的地府功能
        二、官僚隐喻:道教为本的地府结构
        三、忠孝伦理:儒家中心的地府裁决
    第三节 不尊科法:渎神情节的新型变种
        一、渎神方式的改变:从侮辱不敬到欺骗轻慢
        二、神罚降临的延迟:从即时惩戒到夺其纪算
        三、情节变化的根源:道教科仪世俗化与普及
    小结
第五章 道教科仪中赞颂文——以宋代步虚词为中心
    第一节 步虚韵的清乐渊源与梵呗关系
    第二节 唐宋步虚韵的词学观照
        一、唐宋步虚韵的流衍
        二、步虚韵的新变与声诗、曲子词
        三、唐宋步虚词与词调
    第三节 宋代步虚词的正变发展
        一、步虚词正体变体的形成
        二、宋代步虚词正体的复兴
        三、宋代步虚词变体的繁荣
    第四节 宋代步虚意象的文学表达
第六章 道教科仪中的公牍文——以宋代青词为中心
    第一节 作为道教科仪公牍文的青词
        一、青词的界定与宗教渊源
        二、青词的体式与内容规定
        三、科仪盛行下的宋代青词
    第二节 宋代青词的文学内涵
        一、文质之辩:青词文本的文学化
        二、颂化与述情:青词的内容扩展
        三、散体与诗体:青词的体式新变
    第三节 规范性与文学性的协调:北宋欧阳修青词
    第四节 理学渗透下的青词创作:南宋真德秀青词
第七章 道教科仪名物考释——以“云璈“九枝灯”“金龙玉简”为例
    第一节 “云激”考
        一、宋前道经中关于云璈的记载
        二、宋及宋以后云璈记载与实物
        三、宋代诗歌中云璈意象的运用
    第二节 “九枝灯”考
        一、“九枝灯”的形制及出土发现
        二、“九枝灯”的文化与宗教内涵
        三、“九枝灯”意象的文学内涵
    第三节 “金龙玉简”考
        一、宋代投龙仪式源流考
        二、金龙玉简的宗教文化内涵
        三、宋代诗歌中的投龙仪式
    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的新形式和新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
    0.2 研究意义
    0.3 研究回顾
    0.4 理论依据
    0.5 研究方法
    0.6 内容安排
    0.7 语料说明
上编 程度副词新形式的发展和功用
    第1章 新兴程度副词的发展趋势和演化方式
        1.1 引言
        1.2 新兴程度副词的绝对化和高量性
        1.3 对两种趋势的解释
        1.4 演化的语义类型
        1.5 演变的动因与机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狂”的表达功用及其程度副词化
        2.1 引言
        2.2 搭配倾向与句法特征
        2.3 表达功能与表义倾向
        2.4 演化进程及其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程度副词的特性及其发展的趋势
        3.1 引言
        3.2 “超”的语法意义
        3.3 与词内成分“超”的区分
        3.4 “超”与“超级”的竞争及其新的发展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爆”和“暴”的差异与趋同
        4.1 引言
        4.2 “爆/暴”的表现形式
        4.3 表现差异
        4.4 成分选用与结构差异的互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到哭”的副词性质及与其他“到X”的异同
        5.1 引言
        5.2 句法分布与搭配对象
        5.3 语义特征
        5.4 语义的演化和语形的类推
        5.5 与“到X”词语的比较
        5.6 本章小结
中编 程度副词新功能的显现和作用
    第6章 程度副词功能扩展的途径与特点
        6.1 引言
        6.2 新功能的发展路径
        6.3 新功能发展的制约因素
        6.4 进一步的类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很是”修饰形容词化名词性成分的特点和成因
        7.1 引言
        7.2 “很是”的性质
        7.3 同形区分
        7.4 “很是”的成分特点
        7.5 形成动因和机制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程度副词修饰“显得+X”的功用及留存机制
        8.1 引言
        8.2 搭配的差异
        8.3 表达的功用
        8.4 留存机制与低频原因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很”与“最”修饰状态形容词的差异与原因
        9.1 引言
        9.2 程度副词和状态形容词的选取
        9.3 表现和差异
        9.4 倾向性差异的成因
        9.5 本章小结
    第10章 状位程度副词与“得慌”的类框式叠加
        10.1 引言
        10.2 叠加的语法特点
        10.3 表义作用
        10.4 产生机制分析
        10.5 本章小结
下编 含程度副词的新构式特性和演化
    第11章 程度副词在新构式中的表现和作用
        11.1 引言
        11.2 构式的理解和划定
        11.3 相关构式的分析
        11.4 程度副词在新构式中的作用
        11.5 本章小结
    第12章 “蛮拼的”的构式化及其功用
        12.1 引言
        12.2 句法的表现
        12.3 使用的渗透
        12.4 语义的表达
        12.5 演化的实现
        12.6 本章小结
    第13章 主观强调构式“不要太X”的功用及其成因
        13.1 引言
        13.2 分布倾向与搭配特点
        13.3 强调方式与语用特点
        13.4 相近的联系与同形的区分
        13.5 构式形成与发展趋势
        13.6 本章小结
    第14章 委婉程度构式“有点(儿)小X”的特性与演变
        14.1 引言
        14.2 构式的句法特性
        14.3 表义功能
        14.4 构式的成因与发展
        14.5 本章小结
    第15章 “最美X”构式的功用与成因
        15.1 引言
        15.2 句法分布和内部构成
        15.3 构式的表义功能
        15.4 与“最美的X”的关系
        15.5 与构式“最丑X”的比较
        15.6 演化分析
        1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余论
    本文的主要观点
    本文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本文所收录的新兴程度副词
附录2 程度副词“很”修饰名词性成分的相关统计
附录3 程度副词“很”修饰动词性成分的相关统计
附录4 “最”和“很”与BA式状态形容词的搭配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时尚产品中绿色设计的研究与应用 ——绿色设计在时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学术层面上的分析
        1.2.2 产品规模层面上的分析
        1.2.3 技术角度的分析
        1.2.4 设计角度的分析
    1.3 课题研究范围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绿色设计与时尚产品的理论概述
    2.1 绿色设计理论概述
        2.1.1 绿色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2.1.2 绿色设计的概念与原则
        2.1.3 绿色设计的设计方法
    2.2 时尚产品的概述
        2.2.1 时尚的内涵
        2.2.2 产品设计的内涵
        2.2.3 时尚与产品设计的关系
    2.3 绿色设计在时装业中的产生与发展
    2.4 时装产业中绿色设计应用必然性
    2.5 总结
第3章 绿色设计的应用策略和三要素的体现
    3.1 绿色设计在时装中的应用策略
        3.1.1 绿色设计策略的内涵
        3.1.2 绿色设计策略在时装上的应用
    3.2 绿色设计在时装基本三要素中的体现
        3.2.1 绿色面料的选择原则
        3.2.2 款式造型设计
        3.2.3 色彩
    3.3 总结
第4章 绿色设计在时装中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4.1 国内品牌设计案例分析
    4.2 国外品牌设计案例分析
    4.3 国内外绿色设计应用分析比较
        4.3.1 国内外绿色设计应用相同点
        4.3.2 国内外绿色设计应用不同点
    4.4 总结
第5章 时装设计师进行绿色设计的指导与建议
    5.1 国内的绿色消费数据分析
    5.2 时尚产业中绿色消费的必要性
    5.3 国内时装设计师对绿色设计的指导与建议
        5.3.1.产品设计中增强绿色设计创新意识
        5.3.2.基于环境因素合理的选择材料
        5.3.3.多方位的色彩应用
        5.3.4.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操作
        5.3.5 发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5.4 总结
第6章 总结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研究不足之处及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宋代涉海韵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范围——何为涉海诗赋
        1. 海洋文学的来历
        2. 作为海洋文学组成部分的涉海韵文
    第二节 研究动机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现状
        1. 涉海文学研究综述
        2. 宋代涉海韵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 涉海韵文的各时期发展概况
    第一节 涉海韵文的宋前发育史
        1. 先秦两汉涉海韵文
        2. 魏晋南北朝涉海韵文
        3. 隋唐涉海韵文
    第二节 金元、明清及近代涉海韵文的发展
        1. 金元涉海韵文
        2. 明代涉海韵文
        3. 清及近代涉海韵文
第二章 宋代涉海韵文的生成环境与要素
    第一节 两宋文人迁谪与涉海诗
        1. 两宋文人迁谪的历史进程
        2. 两宋文人迁谪的地理状态
        3. 两宋海南谪宦的不同心态与处世哲学
    第二节 两宋经济、外交与涉海诗
        1. 两宋经济与涉海诗
        2. 两宋外交与涉海诗
    第三节 两宋科技与涉海诗
        1. 造船业的发展
        2. 陆图海图测绘的完善
        3. 指南针与罗盘的运用
        4. 天文气象的计算与推测
    第四节 两宋韵文的自身发展与涉海作品
        1. 诗体的递嬗
        2. 词体的完型
        3. 赋体的流变
        4. 文人审美心态的转变
第三章 两宋涉海诗创作视野考察
    第一节 两宋诗中的海洋景观
        1. 宋诗中的海洋自然景观
        2. 宋诗中的海洋人文景观
    第二节 两宋诗中的海洋物产
        1. 宋诗中的海洋生物
        2. 宋诗中的滨海非生物
        3. 宋代咏物海诗的审美风貌
    第三节 两宋诗中的沿海生活
        1. 描述诗人自身的沿海生活经历
        2. 描述平民百姓的沿海生活场景
        3. 诗人自身感悟与沿海平民生活的结合
    第四节 两宋诗中的航海经历
        1. 对行人的殷切祝福与个人内心立场、哲思的表达
        2. 海商的苦心经营与万里跋涉
        3. 谪宦的人生感怀与精神超越
        4. 游子的个人历险或异域想象
        5. 臣子的龙血玄黄与家国之耻
第四章 宋代涉海词赋
    第一节 宋词中的海洋情怀
        1. 览海仙游的审美思考
        2. 感时悟事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宋代涉海赋的内容指向与艺术价值
        1. 宋赋对海洋的概括性介绍——《海赋》
        2. 宋赋中的海洋气象奇景——《飓风赋》
        3. 宋赋中的滨海人文胜迹——《望海亭赋》
        4. 宋赋中的海防军事力量——《海鳅赋》
第五章 宋代涉海韵文的文化观照与艺术分析
    第一节 两宋涉海韵文的文化观照
        1. 保守内向传统文化下的海洋精神萌芽
        2. 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下的“以海为田”
    第二节 两宋涉海韵文的艺术分析
        1. 两宋涉海韵文对前代诗作的继承
        2. 两宋涉海韵文的新创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三家诗遗说考》研究与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编 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三家诗遗说考》研究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及学术意义
        二、三家《诗》研究综述
        (一)、宋代的三家《诗》研究——开辑佚三家《诗》之先河
        (二)、元代及明代的三家《诗》研究——三家《诗》辑佚的停滞阶段
        (三)、清代的三家《诗》研究——由勃兴走向巅峰
        三、现当代的三家《诗》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陈寿祺、陈乔枞父子生平
        第一节 陈寿祺生平
        一、启蒙受业
        二、考取功名,为官从政
        三、辞官归隐,教书育人
        四、热衷乡党事业
        第二节 陈寿祺在鳌峰书院的主要活动及教育思想
        一、陈寿祺教育思想的根源
        二、陈寿祺在鳌峰书院的主要活动
        三、陈寿祺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
        第三节 陈乔枞生平
    第二章 《三家诗遗说考》的成书背景、辑佚缘由、辑佚资料来源、版本流传、体例及着录
        第一节 《三家诗遗说考》的成书背景
        一、时代背景
        二、学术背景
        第二节 陈寿祺辑佚《三家诗遗说考》的缘由
        第三节 《三家诗遗说考》辑佚资料来源
        第四节 《三家诗遗说考》的版本流传及体例
        一、《三家诗遗说考》的版本
        二、《三家诗遗说考》的体例
        第五节、《三家诗遗说考》的着录
    第三章 陈氏父子的学术思想
        第一节 陈氏父子的学术思想渊源
        一、清初经世思潮的兴起
        二、考据学由学术边缘走向中心
        三、考据学的鼎盛及陈氏父子的学术归属
        第二节 陈氏父子的《诗经》学思想
        一、实事求是,今古兼采的治《诗》取向
        二、以师法、家法作为构筑《三家诗遗说考》的理论基础
        三、辨形声,核诂训,考证详密的客观求证精神
        结论
    第四章 《三家诗遗说考》的文献价值及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
        第一节 《三家诗遗说考》对现存《诗经》文献校勘、训诂的意义
        第二节 《三家诗遗说考》的史料价值
        第三节 《三家诗遗说考》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
第二编《鲁诗遗说考》点校
    点校说明
        三家诗遗说考自序
        鲁诗遗说考自序
    鲁诗叙录
    鲁诗遗说考目录
    鲁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一)
    鲁诗国风一
    鲁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二)
    鲁诗国风二
    鲁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三)
    鲁诗国风三
    鲁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一)
    鲁诗国风四
    鲁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二)
    鲁诗国风五
    鲁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三)
    鲁诗国风六
    鲁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四)
    鲁诗国风七
    鲁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一)
    鲁诗小雅一
    鲁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二)
    鲁诗小雅二
    鲁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三)
    鲁诗小雅三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一)
    鲁诗小雅四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二)
    鲁诗小雅五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三)
    鲁诗小雅六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四)
    鲁诗小雅七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五之一)
    鲁诗大雅一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五之二)
    鲁诗大雅二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五之三)
    鲁诗大雅三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六之一)
    鲁诗颂一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六之二)
    鲁诗颂二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六之三)
    鲁诗颂三
第三编《齐诗遗说考》点校
    齐诗遗说考
    齐诗叙录
    齐诗遗说考目录
    齐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一)
    齐诗国风一
    齐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二)
    齐诗国风二
    齐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三)
    齐诗国风三
    齐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四)
    齐诗国风四
    齐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一)
    齐诗小雅一
    齐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二)
    鲁诗小雅二
    齐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三)
    齐诗小雅三
    齐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一)
    齐诗大雅一
    齐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二)
    齐诗大雅二
    齐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一)
    齐诗颂一
    齐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二)
    齐诗颂二
    齐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三)
    齐诗颂三
第四编《韩诗遗说考》点校
    韩诗遗说考
    韩诗叙录
    韩诗外传补逸
    韩诗遗说考目录
    韩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一)
    韩诗国风一
    韩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二)
    韩诗国风二
    韩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三)
    韩诗国风三
    韩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一)
    韩诗国风四
    韩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二)
    韩诗国风五
    韩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三)
    韩诗国风六
    韩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一)
    韩诗小雅一
    韩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二)
    韩诗小雅二
    韩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三)
    韩诗小雅三
    韩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四)
    韩诗小雅四
    韩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一)
    韩诗大雅一
    韩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二)
    韩诗大雅二
    韩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三)
    韩诗大雅三
    韩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四)
    韩诗大雅四
    韩诗遗说考卷第五(五之一)
    韩诗颂一
    韩诗遗说考卷第五(五之二)
    韩诗颂二
    韩诗遗说考卷第五(五之三)
    韩诗颂三
    韩诗遗说考卷第五(五之四)
    韩诗颂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天音·2001春夏·天意(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帝神话传说研究[D]. 闫咚婉. 山西大学, 2021
  • [2]郑玄《乐记注》探赜[D]. 林冠华. 山西大学, 2021
  • [3]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D]. 王海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魏际瑞文学研究[D]. 王广福.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5]生态·女性·民族 ——论郭雪波小说创作[D]. 刘畅.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18(10)
  • [6]道教科仪与宋代文学[D]. 周密. 浙江大学, 2018(05)
  • [7]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的新形式和新功能研究[D]. 朱磊.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8]时尚产品中绿色设计的研究与应用 ——绿色设计在时装中的应用研究[D]. 秦萌. 北京服装学院, 2017(03)
  • [9]宋代涉海韵文研究[D]. 王红杏. 吉林大学, 2016(03)
  • [10]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三家诗遗说考》研究与整理[D]. 杨冬冬.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天音·2001春夏·天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