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构霉素论文-陈小龙

变构霉素论文-陈小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构霉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变构霉素,顺丁烯二酸酐,抗真菌活性,结构衍生

变构霉素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龙[1](2011)在《变构霉素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和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变构霉素是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上海农药所在筛选抗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抗生素时发现的新农用抗生素,由链霉菌(Streptomyces spiroverticillatus)发酵产生。1987年,在日本理化所的合作下,鉴定了它的化学结构。变构霉素对S. sclerotiorum有极强的抗性,其MIC为0.5μg/mL。后来又发现变构霉素对Ser/Thr蛋白磷酸化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它对Ser/Thr蛋白磷酸酶PP1和PP2A的IC50分别为0.21和0.94nM,是重要的Ser/Thr蛋白磷酸酶抑制剂。在结构上,变构霉素含有顺丁烯二酸酐,经研究表明,该结构在对蛋白磷酸化酶抑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天然含顺丁烯二酸酐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中,大多数都具有抗菌活性。因此,顺丁烯二酸酐结构是不是该类化合物的抗菌必需结构?变构霉素抗S. sclerotiorum的机理是怎样的?这都有待于研究。论文详细研究了变构霉素的分析方法、变构霉素的发酵制备、分离纯化、变构霉素结构衍生物、其他含顺丁二酸酐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和抗S. sclerotiorum和Botrytis cinerea活性检测,研究变构霉素的各基团对抗真菌活性的影响和含顺丁烯二酸酐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抗真菌关键结构。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有:考察和修正了发酵液中变构霉素的分析检测方法:HPLC法和生物法;HPLC条件为:柱:反相C18柱,波长:220nm,流动相:CH3CN/H2O=40/60,流速:1mL/min,进样量:20μL,样品溶解:0.5M NaHCO3溶液;生物法能正确检测变构霉素的浓度,但检测时间长,且误差也比较大。在补料分批发酵研究中,当还原糖浓度下降为8g/L时,开始流加160g葡萄糖,结果使生物量提高了33.3%,变构霉素含量提高了46.4%。根据变构霉素生物合成途径,考察了顺丁烯二酸酐等发酵前体对变构霉素发酵的影响。补加0.2%(w/v)顺丁烯二酸酐可以较大幅度提高变构霉素的产量。优化后的顺丁烯二酸酐补料方案:从65h~78h开始以0.5mL/min的速率在补加顺丁烯酸酐溶液(自然pH),并始终控制发酵液pH在4-7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在补料发酵中顺丁烯酸酐必须以酸酐形式补给才有效。通过顺丁烯二酸酐补料分批发酵,变构霉素发酵水平提高了201.2%。在15L发酵罐中,综合葡萄糖和顺丁烯二酸酐补料方案,发酵结束时变构霉素的最高产量为1714.7mg/L,提高了199.7%。采用有效的分离纯化方法,制备获得变构霉素样品,经HPLC检测,纯度达到100.0%。样品经HPLC-MS鉴定,确定为变构霉素。通过化学修饰法制备变构霉素单甲酯、变构霉素二甲酯、变构霉素铵盐、变构醇、变构酸、变构酸单甲酯、变构酸叁单酯等变构霉素衍生物。它们的抗真菌活性证明了变构霉素的抗真菌关键结构为顺丁烯二酸酐结构。利用脂肪酶水解变构霉素制备变构酸,其水解工艺为:温度35℃,pH7.0,变构霉素浓度15000μg/mL,反应时间3h,求出了Km=86.1μmol/mL和Vm=219.1μmol/mL·min。样品经HPLC-MS鉴定,确定为变构酸。以变构霉素为原料,经氨解、碱水解等工艺,筛选到变构霉素碱水解反应产生的衍生物1个,初步鉴定为变构胺。其抗S. sclerotiorum和B. cinerea MIC分别为0.05μg/mL和60μg/mL。以顺丁烯二酸酐为原料,化学法制备变构酸的前体,为探索顺丁烯二酸酐类化合物先导物的结构打下基础,且这些化合物都有抗真菌活性。通过格氏反应,使二甲基顺丁烯二酸酐的甲基碳链延长,合成制备了5个不同二烷基的含顺丁烯二酸酐类化合物。抗真菌活性结果表明:长碳链化合物活性比短碳链差,以二甲基顺丁烯二酸酐的抗真菌活性最高,对S. sclerotiorum和B.cinerea的EC100分别为140μg/mL和180μg/mL。顺丁烯二酸酐或二甲基顺丁烯二酸酐通过与伯氨反应,合成制备了4个顺丁烯二酸酐结构重要衍生物——顺丁烯二酰亚胺类化合物。其中2个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它们对S. sclerotiorum和B. cinerea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初步探索了变构霉素及其相关化合物抗真菌作用方式。结果表明:当变构霉素浓度达到0.3μg/mL时就可以有效抑制菌核的形成,而二甲基顺丁烯二酸酐、联苯基顺丁烯二酸酐、顺丁烯酸二甲酯的浓度分别达到60μg/mL,120μg/mL,1.2μL/mL时才可以有效抑制菌核的形成。另外,二甲基顺丁烯二酸酐、联苯基顺丁烯二酸酐及顺丁烯酸二甲酯不能抑制菌核萌发,只能推迟菌核的萌发。二甲基顺丁烯二酸酐不影响B. cinerea孢子的萌发,但会导致孢子芽管畸形。900μg/mL二甲基顺丁烯二酸酐处理过的番茄叶片可以完全防治B. cinerea菌丝的生长。变构霉素浓度为437.5μg/mL时可以完全抑制孢子萌发,500μg/mL变构霉素处理过的番茄叶片可以完全抑制B. cinerea菌丝的生长。(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1-12-10)

徐玉华,陈小龙[2](2010)在《Streptomyces spiroverticillatus生产变构霉素发酵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5 L发酵罐内,对Streptomyces spiroverticillatus生产变构霉素的分批发酵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在发酵过程中在线检测了发酵液的pH、溶氧以及温度,还对发酵产物量、菌体量、总糖含量进行离线检测。基于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建立了变构霉素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根据发酵试验数据确定了模型参数,得到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变构霉素生产动力学模型以及总糖消耗动力学模型。在相应的条件下,经验证,实验值与模型的拟合值接近,拟合度分别为0.9922,0.9897,0.9934,表明该动力学模型在初始总糖浓度67.2606~74.8759 g/L、接种量8%(V/V)、搅拌速率150 r/min以及通气量1.1 vvm的发酵条件下能较正确描述变构霉素发酵过程。(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柴小涛,陈小龙,郑裕国,沈寅初[3](2009)在《蛋白磷酸酶抑制剂变构霉素的生物合成及其抑制位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变构霉素具有很强的蛋白磷酸酶抑制作用和良好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对油菜菌核病的抑制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变构霉素生物合成和蛋白磷酸酶抑制位点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09年10期)

柴小涛[4](2009)在《变构霉素发酵工艺的优化及相关化合物的除草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变构霉素具有很强的蛋白磷酸酶抑制作用和良好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对油菜菌核病的抑制作用。本文重点对Streptomyces spiroverticillatus的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得到了较佳的发酵工艺。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g/L):葡萄糖27,淀粉10,黄豆饼粉40.5,酵母粉5,NaCl 2,K_2HPO_4 0.2,MnSO_4·5H_2O 0.5,MgSO_4·7H_2O 0.5,CaCl_2 0.5,甘氨酸2。S.spiroverticillatus适宜的培养条件为:种龄28 h,接种量4%,初始pH6.5,装液量50 mL。在上述条件下,培养72 h,变构霉素的产量达到750.04 mg/L。另外,研究了含顺丁烯二酸酐结构化合物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变构霉素对小麦和油菜的抑制效果最差,IC_(50)值均大于1000 mg/L,二甲基马来酸酐对小麦和油菜的幼根的抑制作用要比对幼芽的抑制作用强;此外,马来酸酐对小麦幼芽的抑制作用很小,但是其经过酯化后,抑制活性有较大的提升,而且双酯比单酯的效果好。(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09-04-01)

金侃华[5](2009)在《变构霉素的分离提取及含顺丁烯二酸酐结构化合物的防霉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变构霉素(Tautomycin)是一种由链霉菌Streptomycesspiroverticillatus产生的抗生素,它有很强的抗油菜菌核病菌和灰霉病的活性,同时也对很多真菌特别是霉菌有抑制活性。同时变构霉素还是一种蛋白磷酸酶抑制剂,对蛋白磷酸酶1和蛋白磷酸酶2A都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因此变构霉素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本文对变构霉素的分析检测方法、分离提纯工艺以及变构霉素及相关含顺丁烯二酸酐结构化合物的抑霉菌活性等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确定了变构霉素液相检测前处理方法,需用饱和NaHCO_3进行处理,使其全部转变成二钠盐结构。再确定了二钠盐结构变构霉素的液相检测方法,流动相乙腈:水(40:60),紫外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0 ml/min,保留时间为2.5 min。精密度试验表明,该方法精密、有效,是合适的液相检测方法。论文对变构霉素分离纯化的工艺路线进行了设计确定及优化。从发酵液出发,经过过滤、浸泡、离子交换、萃取、硅胶柱层析等步骤,最终得到变构霉素样品。并对每一步的具体条件进行了摸索和比较,最终确定了整个工艺流程。整个工艺流程的收率约为20%-30%。论文最后用牛津杯法对变构霉素以及其它多种含顺丁烯二酸酐结构化合物的抑制黑曲霉和青霉的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证明,变构霉素有很好的抑制霉菌活性,其侧链有很好效果;在顺丁烯二酸酐结构的侧链中引入甲基、氯原子和溴原子等对抑菌活性有促进作用;而侧链中引入苯基、氟原子则对抑菌活性没有提高。(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09-04-01)

王知惠,沈崇尧[6](1992)在《新抗生物质变构霉素对油菜菌核病菌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首次成功地利用人工诱发大量产生的子囊盘和子囊孢子作为供试材料,对新抗生物质变构霉素(Tautomycin)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由菌核萌发产生的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是汕菜菌核病最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而变构霉素对子囊孢子的作用,在防治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地试验了在离体情况下对菌丝、子囊孢子,菌核的作用,并进行了活体试验,对利用生物农药防治油菜菌核病有一定启发。(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1992年01期)

黄卓辉,沈允钢[7](1980)在《光合磷酸化偶联机理研究W.用金霉素荧光探测偶联因子变构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了解金霉素荧光与溶剂极性和酸度等的关系后,研究了金霉素与菠菜叶绿体偶联因子结合时以不同因素诱导变构所引起的金霉素荧光变化及对 Ca~(++)-腺叁磷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偶联因子经0℃处理2小时使变性后,它对金霉素荧光的增强效应(本文来源于《生化通讯》期刊1980年05期)

变构霉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15 L发酵罐内,对Streptomyces spiroverticillatus生产变构霉素的分批发酵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在发酵过程中在线检测了发酵液的pH、溶氧以及温度,还对发酵产物量、菌体量、总糖含量进行离线检测。基于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建立了变构霉素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根据发酵试验数据确定了模型参数,得到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变构霉素生产动力学模型以及总糖消耗动力学模型。在相应的条件下,经验证,实验值与模型的拟合值接近,拟合度分别为0.9922,0.9897,0.9934,表明该动力学模型在初始总糖浓度67.2606~74.8759 g/L、接种量8%(V/V)、搅拌速率150 r/min以及通气量1.1 vvm的发酵条件下能较正确描述变构霉素发酵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构霉素论文参考文献

[1].陈小龙.变构霉素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和生物活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

[2].徐玉华,陈小龙.Streptomycesspiroverticillatus生产变构霉素发酵动力学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0

[3].柴小涛,陈小龙,郑裕国,沈寅初.蛋白磷酸酶抑制剂变构霉素的生物合成及其抑制位点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9

[4].柴小涛.变构霉素发酵工艺的优化及相关化合物的除草活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

[5].金侃华.变构霉素的分离提取及含顺丁烯二酸酐结构化合物的防霉活性[D].浙江工业大学.2009

[6].王知惠,沈崇尧.新抗生物质变构霉素对油菜菌核病菌的作用[J].植物病理学报.1992

[7].黄卓辉,沈允钢.光合磷酸化偶联机理研究W.用金霉素荧光探测偶联因子变构效应的研究[J].生化通讯.1980

标签:;  ;  ;  ;  

变构霉素论文-陈小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