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半刚性支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碗扣式,临时支撑结构,半刚性节点,承载力分析
半刚性支撑论文文献综述
江豪[1](2018)在《基于半刚性节点连接的碗扣式临时支撑结构承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碗扣式临时支撑结构是一种常用的模板支撑架,在工程施工当中应用广泛,但随着模板支撑架的增高及各方面原因,使得模板支撑架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碗扣式临时支撑结构做了大量研究,但仍还存在不足,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是针对碗扣式临时支撑结构节点刚度和真实承载力研究的不透彻,二是“规范”对碗扣式临时支撑结构搭设规定不尽合理。致使模板支撑架搭设多凭主观经验,造成模板支架搭设不科学,不规范,从而导致大量安全事故。针对此,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分析了碗扣式临时支撑结构安全事故发生原因。调研近几年国内模板支撑架失稳事故,剖析其中典型支架失稳案例,分析得到模板支撑架失稳主要是由模板支撑架节点刚度值不确定、“规范”规定不尽合理、碗扣式临时支撑结构承载力不足造成。(2)确定了碗扣式临时支撑结构节点转动刚度值范围。研究碗扣式临时支撑结构节点构造,分析不同节点连接理论,表明碗扣式临时支撑结构承载力计算采用节点半刚性连接理论更加合理,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得到碗扣式临时支撑结构节点转动刚度值合理范围是19~29kN·m/rad。(3)分析了碗扣式临时支撑结构承载力。为此建立碗扣式临时支撑结构整体仿真计算模型,分析不同参数下碗扣式临时支撑结构承载力变化。分析表明,模板支撑架承载力随扫地杆和立杆伸出顶层扫地杆高度增大而减小,减小立杆步距和间距能提高支架承载力,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搭设碗扣式临时支撑结构时,扫地杆不宜超过0.4m,立杆伸出顶层横杆高度不宜超过0.5m,立杆间距不宜超过1.2m,步距不宜超过1.2m。(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8-10-08)
孙章腾[2](2017)在《隅撑支撑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支撑钢框架是现代建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抗震结构体系,因为它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延性大以及施工速度快等优点,使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传统钢框架结构的设计中,通常将梁柱连接假定为完全刚接或理想铰接,但在实际工程中,梁柱节点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半刚性连接。隅撑作为一种新型的耗能支撑构件,不但继承了中心支撑刚度大的优点,并且克服了偏心支撑以牺牲主体构件来耗能的缺点。隅撑支撑钢框架结构的形式是隅撑一端与梁连接,另一端与柱连接;斜支撑一端与隅撑相连,另一端与梁柱节点相连。在此类结构体系中一般把隅撑设计成耗能部件,在弹性阶段,隅撑为整个结构提供侧向刚度,从而满足钢框架结构的侧移要求;当承受罕遇地震作用时,隅撑率先进入非弹性阶段,通过塑性变形来进行耗能,并先于主要构件屈服,从而保护结构免于严重破坏。隅撑支撑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则结合了半刚性连接和隅撑支撑的优点,抗震性能优越。为了进一步了解两者协同工作的性能,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1、根据某参考文献中所做的拟动力试验,使用SAP2000建立与试验中相同的半刚接钢框架模型,并做弹性时程分析;然后把数值模拟结果同参考文献中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本文有限元模型建立的正确性。2、正确建立模型的前提下,在半刚接钢框架中添加支撑构件,进而建立隅撑支撑半刚接钢框架的有限元模型,并做罕遇地震下的Pushover分析,研究此类结构的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接着又探讨了不同初始转动刚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的支撑半刚接钢框架的耗能能力,由此进一步证明隅撑支撑半刚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的优越性。3、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布置形式的隅撑支撑半刚接钢框架做了多遇地震下的弹性时程分析和罕遇地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并分别从基底剪力、顶点位移、层间剪力、层间位移以及层间位移角等几个方面做了对比,从而找出隅撑构件的最优布置形式。(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1)
曾亚平,朱云龙,孙新建[3](2016)在《半刚性满堂红支撑体系动力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工程施工中满堂红支撑体系受地震荷载、风荷载作用,对其稳定性具有决定性影响,而在设计施工中,一般仅考虑恒载,静力计算的结果与实际受力情况出入较大,该文在考虑扣件半刚性特性及体系初始缺陷的基础上,就这些动荷载进行动力响应综合分析并总结,对满堂红支撑体系的安全设计及施工提出一些建议,从而保证该结构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青海交通科技》期刊2016年05期)
马康,李维滨,严林飞[4](2016)在《半刚性节点无支撑钢框架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顶点最大位移角、位移延性比作为结构性能参数,峰值加速度作为地震动强度参数,以6层无支撑钢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分别随机生成100个刚节点和半刚节点的结构-地震动样本,采用有限元软件SAP 2000对其一一进行非线性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半刚性节点使最大层间位移角上移,薄弱层位置会发生变化;半刚性节点的转动变形消耗地震能量,可以显着降低结构的易损性;拉丁超立方随机抽样可以有效考虑地震动和结构随机性,有利于钢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的评估。(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6年09期)
曾亚平,孙新建,朱云龙[5](2016)在《半刚性满堂支撑架可靠性分析及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半刚性满堂支撑架叁维有限元模型,基于ANSYS-PDS采用蒙特卡罗法,考虑随机输入变量对满堂支撑架灵敏度的影响,提出在现行规范经验公式中采用修正参数的方法,以改进规范计算精度。在此基础上,指定步距、纵距、横距为设计变量,支撑架复合应力、纵横向水平杆的挠度为状态变量,钢管用量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分析。通过对比得出考虑稳定性系数φ对纵距的影响比较大,其优化方案更具有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6年14期)
庄明智,方圣恩[6](2016)在《半刚性钢框架稳定理论的扣件式钢管满堂支撑体系极限承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考虑直角扣件半刚性以及材料、几何非线性等因素的情况下,对两个扣件式钢管满堂支撑体系模型(无剪刀撑S1模型、有剪刀撑S2模型)进行非线性屈曲分析,得到体系竖向荷载-位移曲线,确定了体系极限承载力.采用半刚性钢框架稳定理论,对无剪刀撑S1模型承载力进行计算.将所得结果与数值结果对比,验证了半刚性钢框架稳定理论在计算体系承载力的可行性.对直角扣件的转动性能进行试验,得到弯矩-转角曲线.采用ANSYS中的COMBIN39弹簧单元对直角扣件的转动进行模拟.(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万瑷玮,朱亚军,殷晨波,王毅[7](2016)在《插盘式升降支撑系统节点的半刚性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插盘式升降支撑系统的节点构件构造的复杂性,在刚性连接框架结构的基础,考虑侧向位移和节点的半刚性特性,分析转角偏离对节点承受弯矩与转角的函数关系,求解半刚性节点单元刚度矩阵。对节点构件在竖向载荷、横向载荷和弯矩作用下插销的受力特性进行分析。通过有限元法分析插盘式升降支撑系统的节点构件竖向承载力,并试验节点构件相应的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起重运输机械》期刊2016年02期)
马英娟,曹帅,李艳[8](2016)在《带偏心支撑的半刚性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刚性连接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和抗震性能,但是半刚接钢框架抗侧移能力较弱,在地震作用下变形较大,因此需采用偏心支撑以提高结构的抗侧移刚度。本文对无支撑、单斜式偏心支撑和人字形偏心支撑的半刚性框架进行了多遇地震下弹性分析,分析了各模型的顶点位移、楼层最大剪力的变化规律,总结出节点刚度的变化、偏心支撑的设置及类型对半刚性钢框架动力性能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相关工程的设计和抗震减灾工作提供了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6年03期)
叶凯,赵祎强,刘纲[9](2015)在《半刚性节点取值对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扣件式模板支架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然而由于施工缺陷扣件式模板支架的直角扣件达不到进一步相应规范要求,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越来越严重。直角扣件是介于刚接和铰接的半刚性节点,资料表明半刚性节点的取值对其极限承载力有一定的影响。文中运用特征值屈曲分析,结合数值分析方法,进一步探究与极限承载力的关系。研究表明,拧紧力矩较小时,初始转动刚度值的变化对承载力影响非常显着,性扣件式模板支撑体系的极限承载力值随半刚性值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大。(本文来源于《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期刊2015年S2期)
王旭东[10](2015)在《我国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发展历程中的“规范”支撑》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修建高速公路,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到2014年年底,全国已建成通车里程达11.19万公里,其中85%以上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形式,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是中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典型结构。伴随着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修筑,《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也不断(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标准化》期刊2015年05期)
半刚性支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支撑钢框架是现代建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抗震结构体系,因为它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延性大以及施工速度快等优点,使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传统钢框架结构的设计中,通常将梁柱连接假定为完全刚接或理想铰接,但在实际工程中,梁柱节点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半刚性连接。隅撑作为一种新型的耗能支撑构件,不但继承了中心支撑刚度大的优点,并且克服了偏心支撑以牺牲主体构件来耗能的缺点。隅撑支撑钢框架结构的形式是隅撑一端与梁连接,另一端与柱连接;斜支撑一端与隅撑相连,另一端与梁柱节点相连。在此类结构体系中一般把隅撑设计成耗能部件,在弹性阶段,隅撑为整个结构提供侧向刚度,从而满足钢框架结构的侧移要求;当承受罕遇地震作用时,隅撑率先进入非弹性阶段,通过塑性变形来进行耗能,并先于主要构件屈服,从而保护结构免于严重破坏。隅撑支撑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则结合了半刚性连接和隅撑支撑的优点,抗震性能优越。为了进一步了解两者协同工作的性能,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1、根据某参考文献中所做的拟动力试验,使用SAP2000建立与试验中相同的半刚接钢框架模型,并做弹性时程分析;然后把数值模拟结果同参考文献中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本文有限元模型建立的正确性。2、正确建立模型的前提下,在半刚接钢框架中添加支撑构件,进而建立隅撑支撑半刚接钢框架的有限元模型,并做罕遇地震下的Pushover分析,研究此类结构的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接着又探讨了不同初始转动刚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的支撑半刚接钢框架的耗能能力,由此进一步证明隅撑支撑半刚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的优越性。3、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布置形式的隅撑支撑半刚接钢框架做了多遇地震下的弹性时程分析和罕遇地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并分别从基底剪力、顶点位移、层间剪力、层间位移以及层间位移角等几个方面做了对比,从而找出隅撑构件的最优布置形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半刚性支撑论文参考文献
[1].江豪.基于半刚性节点连接的碗扣式临时支撑结构承载力分析[D].武汉工程大学.2018
[2].孙章腾.隅撑支撑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
[3].曾亚平,朱云龙,孙新建.半刚性满堂红支撑体系动力响应分析[J].青海交通科技.2016
[4].马康,李维滨,严林飞.半刚性节点无支撑钢框架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J].工业建筑.2016
[5].曾亚平,孙新建,朱云龙.半刚性满堂支撑架可靠性分析及优化设计[J].施工技术.2016
[6].庄明智,方圣恩.半刚性钢框架稳定理论的扣件式钢管满堂支撑体系极限承载力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7].万瑷玮,朱亚军,殷晨波,王毅.插盘式升降支撑系统节点的半刚性特性研究[J].起重运输机械.2016
[8].马英娟,曹帅,李艳.带偏心支撑的半刚性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江西建材.2016
[9].叶凯,赵祎强,刘纲.半刚性节点取值对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5
[10].王旭东.我国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发展历程中的“规范”支撑[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