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无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伊格尔顿,文化,《论文化》,社会无意识
文化无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代禄明[1](2019)在《伊格尔顿论文化与社会无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问题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一以贯之的关切所在,在新近出版的《论文化》(Culture)一书中他进一步探讨了文化问题,丰富和完善了他既往的文化批评理论,并创造性地将文化视为一种社会无意识,探究其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本文立足于《论文化》,着力总结伊格尔顿关于文化的新观念,凸显作为一种社会无意识的文化,其对于重新理解当下的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国家发展等问题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杨[2](2019)在《汉学主义视角下葛浩文英译《米》中的文化无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学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西方汉学家作为译介中国文学的主力军,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同时,由于译本中存在大量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误译,其翻译也受到诸多学者的质疑。究其根本,相较于文本层面的误译现象研究,其背后的文化无意识本质更值得关注。汉学主义理论(Sinologism)是跨文化研究中的新理论,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在解决中西研究问题上的不足与缺憾。作为汉学主义理论的主要建构者,顾明栋认为汉学主义是汉学与知识生产的一种异化形式,它受控于一种隐而不现的文化无意识逻辑。文化无意识实际上是以西方为中心的意识形态、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合,它以各种形式影响着中国知识生产的方方面面,并导致中国知识的异化。本文以汉学主义理论中知识异化和文化无意识这两大核心概念为理论基础,以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英译苏童小说《米》中的文化无意识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定性的方法,首先分析葛浩文文化身份及其对英译《米》的影响,然后根据其译本中存在的对中国文化的误译,结合奈达对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分类,其误译背后的文化无意识可以归为五类,即生态无意识、物质无意识、社会无意识、宗教无意识和语言无意识。最后从汉学主义视角依次分析葛译本中误译所体现出的五类文化无意识是如何影响他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导致中国知识的异化。本研究发现,作为具有中国文化情结的汉学家,葛浩文对《米》的英译总体上体现出一种异化为主的倾向,译本大部分是忠实于原文的。与此同时,作为浸淫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美国人,葛浩文的文化无意识也导致其译本中存在许多对中国文化的误译。具体来看,葛浩文在翻译《米》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时,受其生态、物质、宗教、社会和语言无意识的影响,他有意采用意译翻译方法以及省略、转换等翻译技巧来淡化中国文化的异质性,这种归化翻译本质上体现出其内在的西方文化优越感。受文化无意识影响的翻译最终生产出异化的中国知识,阻碍中国文化以真实面貌在西方世界传播。葛浩文深厚的中国文学功底及专业的翻译素养,是值得称赞的。但同时,作为汉学家,葛浩文因其自身难以察觉的文化无意识而造成的对中国文化有意或无意的误译,也值得深思。本文研究葛浩文英译《米》中的文化无意识,指出其对传播他者文化的消极影响,以期辩证地看待西方汉学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贡献,促进中国知识客观公正地生产。(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5)
唐蕾,俞洪亮[3](2018)在《文化无意识与身份建构——基于美籍华裔获得语作家的个案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通过对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比较,从个体、群体、语言符号意识等叁个层面解读文化无意识的内涵及其与身份建构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剖析获得语作家李翊云的小说集《千年敬祈》所描绘的中国转型期间普通民众的悲欢离合,揭示获得语作品中体现的文化无意识,以及文本背后获得语作家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建构身份的心理机制,为文化无意识与身份建构研究的理论架构与分析路径提供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刘晓东[4](2018)在《集体无意识与性别失语——《北方一片苍茫》中的女性文化寓言》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2月,蔡成杰执导的电影处女作《北方一片苍茫》获第47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金虎奖。电影讲述的是王二好在叁任丈夫去世之后,依然乐观面对生活,因莫名其妙帮到别人被大家当作拥有神奇力量可以驱邪治病的萨满,最终却无力招架村民的贪婪而死去的故事。如果说荀子"性本恶"的思想从未丧失过对中国人性的异化解释的合理性,那么借用美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8年17期)
阿娜[5](2017)在《以集体无意识理念为背景传承与发展鄂伦春族传统狩猎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集体无意识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具有遗传性,是一种思想和观点的遗传,它构成一个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从本质上看,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具体体现。鄂伦春族是小少民族,要想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应以特定的、相对稳定的地域及传统狩猎文化为背景,以学校以集体无意识为理念的校本课程建设为依托,为传承与发展传统狩猎文化提供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7年09期)
高欢欢[6](2016)在《看中国传统女性文化沉淀下的集体无意识——以《生死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萧红笔下《生死场》的女性形象如动物般徘徊在"生"与"死"之间,凄凄惨惨,她们活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体制下,无意识地恪守着、捍卫着传统女性文化,充当了传统女性文化的牺牲品。文章分析了这些生活底层的女性形象,探讨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16年06期)
张艺,宋林生[7](2016)在《无意识概念泛化背景下文化的压抑与反抗》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意识"概念来源于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这一理论经过荣格等人的系统研究后,由马尔库塞和巴赫金将其推向更广泛的维度:文化的维度。由于无意识理论的巨大作用,对于这一概念的解释也更为宽泛,文学理论家在形容文化的压抑与反抗关系时,常用此词。同时,无意识概念的泛化在非心理学层面,启发了人们思考文化反抗的道路和方式。在无意识概念泛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压抑与反抗成为促进社会物质运动的一对矛盾,处于文化主导结构边缘的"非官方意识"在与主导文化的反抗中探索了物质精神文化的道路,在从文化政治角度履行类似无意识的反压抑功能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11期)
韩启群[8](2016)在《“物质无意识”:物质文化视角中的福克纳环境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的物质文化视角为解读福克纳作品中各种物质细节书写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斯诺普斯叁部曲中各种和木头相关的"物质无意识"书写所汇聚的物质体系呼应了南方特定历史时期环境破坏的各个节点,揭示了福克纳对于他所处时代南方腹地所经历的巨大社会变革的回应和矛盾态度。此外,和木头相关的"物质无意识"书写标记了以变迁书写见长的大师在宏大变革语境中呈现环境的独特审美意蕴。(本文来源于《山东外语教学》期刊2016年05期)
刘美辰[9](2016)在《从集体无意识角度分析中国文化自信重塑——以美国电影在国内热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文化基本经历了自负、自卑与自觉的过程。"自卑""自觉"与"自信"是中华文化在近代以来一直有的文化心理,它们也几乎同时交织在中国人的心里。这种意识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就在这种背景下孕育而生,并影响着国人的判断与态度。本文以美国影片在国内热映为例,探讨中国文化自信的缺失,使人们能够理性看待本土文化,认识到自身的长处与短处,从而实现文化自信的理性重塑。(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6年19期)
梁立东[10](2016)在《大众文化的紧身衣与集体无意识——麦克卢汉《机器新娘》》一文中研究指出《机器新娘》是最早对广告展开研究的学术专着,也直接奠定了麦克卢汉在传播学领域的地位。本书中,"机器"实为传播的工具和载体,是其着重批判的对象,"新娘"意指广告等传播活动中的性暗示。麦克卢汉在这两者的结合论述中,用自己独特的书写体例与语言实现了对现实的精准把握和对未来的预判。(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6年12期)
文化无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文学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西方汉学家作为译介中国文学的主力军,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同时,由于译本中存在大量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误译,其翻译也受到诸多学者的质疑。究其根本,相较于文本层面的误译现象研究,其背后的文化无意识本质更值得关注。汉学主义理论(Sinologism)是跨文化研究中的新理论,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在解决中西研究问题上的不足与缺憾。作为汉学主义理论的主要建构者,顾明栋认为汉学主义是汉学与知识生产的一种异化形式,它受控于一种隐而不现的文化无意识逻辑。文化无意识实际上是以西方为中心的意识形态、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合,它以各种形式影响着中国知识生产的方方面面,并导致中国知识的异化。本文以汉学主义理论中知识异化和文化无意识这两大核心概念为理论基础,以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英译苏童小说《米》中的文化无意识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定性的方法,首先分析葛浩文文化身份及其对英译《米》的影响,然后根据其译本中存在的对中国文化的误译,结合奈达对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分类,其误译背后的文化无意识可以归为五类,即生态无意识、物质无意识、社会无意识、宗教无意识和语言无意识。最后从汉学主义视角依次分析葛译本中误译所体现出的五类文化无意识是如何影响他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导致中国知识的异化。本研究发现,作为具有中国文化情结的汉学家,葛浩文对《米》的英译总体上体现出一种异化为主的倾向,译本大部分是忠实于原文的。与此同时,作为浸淫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美国人,葛浩文的文化无意识也导致其译本中存在许多对中国文化的误译。具体来看,葛浩文在翻译《米》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时,受其生态、物质、宗教、社会和语言无意识的影响,他有意采用意译翻译方法以及省略、转换等翻译技巧来淡化中国文化的异质性,这种归化翻译本质上体现出其内在的西方文化优越感。受文化无意识影响的翻译最终生产出异化的中国知识,阻碍中国文化以真实面貌在西方世界传播。葛浩文深厚的中国文学功底及专业的翻译素养,是值得称赞的。但同时,作为汉学家,葛浩文因其自身难以察觉的文化无意识而造成的对中国文化有意或无意的误译,也值得深思。本文研究葛浩文英译《米》中的文化无意识,指出其对传播他者文化的消极影响,以期辩证地看待西方汉学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贡献,促进中国知识客观公正地生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无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代禄明.伊格尔顿论文化与社会无意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2].张杨.汉学主义视角下葛浩文英译《米》中的文化无意识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
[3].唐蕾,俞洪亮.文化无意识与身份建构——基于美籍华裔获得语作家的个案考察[J].外语研究.2018
[4].刘晓东.集体无意识与性别失语——《北方一片苍茫》中的女性文化寓言[J].青年.2018
[5].阿娜.以集体无意识理念为背景传承与发展鄂伦春族传统狩猎文化[J].文化学刊.2017
[6].高欢欢.看中国传统女性文化沉淀下的集体无意识——以《生死场》为例[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6
[7].张艺,宋林生.无意识概念泛化背景下文化的压抑与反抗[J].广西社会科学.2016
[8].韩启群.“物质无意识”:物质文化视角中的福克纳环境书写[J].山东外语教学.2016
[9].刘美辰.从集体无意识角度分析中国文化自信重塑——以美国电影在国内热映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
[10].梁立东.大众文化的紧身衣与集体无意识——麦克卢汉《机器新娘》[J].新闻研究导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