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源论文-张阿盈,陈向明,王力立

离散源论文-张阿盈,陈向明,王力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离散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复合材料加筋板,离散源损伤,剩余强度,机械连接修理

离散源论文文献综述

张阿盈,陈向明,王力立[1](2018)在《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剩余强度及其修理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飞机复合材料结构在使用过程中难免遭受离散源损伤,这种损伤会严重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针对含穿透性切口的复合材料加筋板,采用试验和数值分析方法研究其拉伸载荷作用下的剩余强度,并根据设计应变设计了金属补片机械连接修理方案,提出了一种评估复合材料机械连接修理结构剩余强度的数值分析方法。分析方法以有限元模拟为主,用壳元模拟层压板,用梁元模拟紧固件,用多点约束模拟紧固件与孔的接触,用0°层点应力准则预估复合材料破坏载荷。通过试验验证了评估方法,得到了修理结构强度恢复率。本文的研究对于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技术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工程与试验》期刊2018年02期)

李亮[2](2016)在《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结构失效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作为先进复合材料的一种,以其比强度高、比模量高和可设计性等优越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工程、建筑工程、机械制造等不同领域,并发展成为主承载工程材料。复合材料结构在生产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缺陷和损伤,例如孔隙、裂纹、脱胶、分层和切口等。缺陷和损伤会造成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性能的降低。离散源损伤通常表现为复合材料结构在受到高能量冲击后形成的穿透性损伤,其造成复合材料结构的目视明显可见损伤。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结构的承载能力明显降低,且只能够保证飞机平稳飞行,因此研究离散源损伤对复合材料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其失效行为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以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试验测试和有限元计算方法相结合对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结构的失效行为进行了研究。1.提出了复合材料结构离散源损伤的表征方法,作为分析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结构的失效行为的基础。针对复合材料结构的损伤特点,对复合材料离散源损伤的成因、形式和扩展方式进行了具体分析。分析了影响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结构失效行为的不同因素,包括材料性能、结构形式、载荷条件、损伤尺寸和结构内部损伤状态。2.提出了基于等效刚度模型的渐进损伤分析方法,用于复合材料结构的失效行为分析,层合板强度计算过程需要考虑名义应变和层合板不同破坏模式的对应关系,计算得到层合板等效刚度随名义应变的变化过程。采用等效刚度方法对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结构进行了渐进损伤分析,与逐层损伤方法相比,等效刚度计算方法不仅可以精确预测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剩余强度,并且得到更为合理的损伤扩展过程。3.含层内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拉伸失效分析。建立了拉伸载荷作用下含层内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模型,推导了拉伸载荷作用下对称层合板剩余强度与材料参数的关系,设计了含层内损伤层合板的两组试验,分别考虑损伤层厚度和损伤层刚度对层合板强度的影响,并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层间应力的分布。结果表明,含层内损伤层合板的分层的临界应力随中间损伤层模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界面层剪切模量的增大而减小,随铺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小。4.开孔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热力耦合分析。针对温度场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影响,分别在常温和高温环境下对无损伤层合板和开孔层合板进行了拉伸试验,得到了拉伸载荷作用下无损伤层合板和开孔层合板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失效模式,测定了不同温度层合板的刚度和强度,单向板拉伸模量在200℃时最高,而横向模量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无损伤层合板拉伸强度和开孔层合板的剩余强度均随温度的增大而减小。建立开孔层合板进行热力耦合分析模型,探讨了温度和载荷变化对层内应力和层间应力的影响,温度对面内横向应力的影响较为显着,层间应力均随温度的增大而增大,预测得到不同温度开孔层合板的剩余强度。5.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拉伸失效行为研究。基于应力分析得到损伤切口前缘应变分布表达式,损伤切口尖端应变集中系数随损伤尺寸的变化,以及剩余强度的随损伤尺寸的变化规律。对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拉伸试验,考虑了不同损伤长度和不同损伤角度对复合材料层合板拉伸行为的影响,研究了拉伸载荷作用下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失效过程,测定了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剩余强度。分别采用逐层损伤方法和等效刚度方法建立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有限元模型,对比损伤过程以及剩余强度的预测结果,证明等效刚度计算方法不仅可以精确预测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剩余强度,并且得到更为合理的损伤扩展过程。6.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压缩失效行为研究。基于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稳定性特点,分析了局部屈曲对压缩载荷作用下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压缩破坏的影响,得到压缩剩余强度的随损伤尺寸的变化规律。然后对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压缩试验,考虑了不同损伤长度和不同损伤角度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影响,研究了压缩载荷作用下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失效过程,测定了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压缩剩余强度。最后采用复合材料层合板等效计算方法建立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压缩破坏过程,计算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压缩剩余强度。7.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的失效行为研究。基于对复合材料加筋板失效行为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的最大载荷计算经验公式。对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进行拉伸和压缩试验,叁组实验分别考虑了结构尺寸、损伤长度和Z向增强对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的影响。拉伸和压缩载荷作用下不同结构尺寸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具有相同的破坏模式,但结构尺寸的增大使得剩余强度有所降低。剩余强度试件的压缩剩余强度随着损伤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减小程度随损伤长度的增大趋于平缓。不同类型的Z向增强方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复合材料加筋板的承载能力,提高了压缩载荷作用下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蒙皮和筋条脱粘分层的初始载荷。建立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的有限元模型,基于等效刚度模型进行渐进损伤分析,预测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的剩余强度。(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09-01)

冯振宇,付胜海,解江[3](2016)在《基于等效板的含离散源损伤机翼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离散源损伤对机翼结构的影响,可以大幅度提高飞机在不良损伤事故下的生存能力。由于机翼内部结构复杂,很难对含离散源损伤机翼结构进行精确分析,而且精确的建模和仿真在建模与计算过程中往往也非常耗时。因此,以含离散源损伤机翼为对象,采用有限元优化设计方法,确立了一种机翼结构等效板模型的建模方法。建立的等效板模型可对含离散源损伤机翼实现快速、准确的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本文来源于《航空制造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孙敬轩,解江,李明浩[4](2015)在《基于等效板方法的离散源损伤壁板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等效板方法是针对板壳状结构建立力学代理模型的一种高效分析方法。分别针对典型加筋壁板在完好和含离散源损伤的两种情况下进行等效板建立方法研究。在等效板建模过程中,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求解结构静变形和固有特性,利用优化算法发展等效板建立的方法,使用多项式定义设计变量的控制方程。对于完好壁板,等效板与目标板静变形结果一致,主要模态及频率一致;对于含离散源损伤板的情况,通过设定模态权重系数,可使等效板的主要模态和频率与目标模型吻合,从而验证等效板建立方法的正确性和用于分析结构动力学问题的准确性。等效板方法为含离散源损伤的复杂结构的动力学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装备制造技术》期刊2015年01期)

石春森,曾祥福,索涛,马少鹏[5](2013)在《高速叁维DIC方法在飞行器结构离散源撞击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高速摄像与叁维数字图像相关法相结合,测试了金属板冰雹高速撞击下的变形场。同时,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实时监测了靶板背面中心点的离面位移。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结果与对应位置的叁维DIC测量结果的比较表明,高速叁维DIC测试方法能够准确的测量高速撞击过(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8-19)

李航,矫桂琼,王波[6](2012)在《含离散源损伤Z向增强复合材料加筋板压缩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含穿透中央筋条的切口模拟离散源损伤,对无增强、Z-pin增强、改进锁式缝合增强、Tufting缝合增强复合材料加筋板进行轴向压缩试验,研究含离散源损伤Z向增强加筋板的损伤扩展模式与破坏特征。结果表明,壁板和筋条间的Z向增强有效控制了壁板与筋条的脱粘,提高了加筋板的屈曲载荷。切口前端的分层只引起局部的屈曲,沿切口方向未切断筋条的断裂和壁板边缘的突然压溃导致加筋板的最终破坏。叁维有限元渐进损伤分析结果显示,选用Hashin判据作为失效判据,可以很好地模拟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的轴向压缩渐进损伤过程。采用线约束模拟壁板与筋条翼缘之间的Z向增强是合理的,线约束的引入在损伤扩展至筋条下方壁板区域后有效控制了损伤的扩展。(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2012年01期)

姜彬,王正华,王勇献,贺细平[7](2009)在《k子串离散源结合加权KNN算法预测膜蛋白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膜蛋白是生物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是细胞执行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在细胞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类预测未知类型的膜蛋白对于生物学相关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是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针对膜蛋白分类预测问题,利用k子串离散源的方法对膜蛋白序列进行特征提取,并融合最小离散增量方法和加权K近邻算法构建一种新型的膜蛋白分类预测模型,在自检验、Jackknife检验和独立测试集检验叁种典型的检验方式下,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9.95%、86.16%和98.36%。实验结果表明,k子串离散源方法能够有效提取膜蛋白序列的特征信息,与现有方法相比,该分类模型具有较高的分类预测成功率。(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李旻,杨艺,吴春亮,赵仕琦[8](2008)在《多离散源驱动的双扩散自然对流传输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矢量线"可视化方法,解析了一个方腔内由双离散热源和污染源驱动的双扩散自然对流系统的传输结构.发现在不同浮升力比下,该系统存在着叁种明显不同的宏观传输结构,即由热浮升力主导的传输结构,由热质浮升力共同支配的传输结构以及由质浮升力主导的传输结构.(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8年11期)

杜凯,矫桂琼,王翔[9](2008)在《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的拉伸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含有离散源损伤的复合材料加筋板的拉伸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研究了离散源损伤的损伤扩展与破坏特性。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加筋板的离散源损伤用穿透蒙皮切断桁条的切口来模拟是合适的,蒙皮上的穿透切口前端有很高的应力集中,桁条被切断导致加筋板传力路线改变;基于Hashin失效准则的渐进损伤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有效地模拟含切口加筋板的宏观损伤扩展和破坏过程,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矫桂琼,杜凯,杨成鹏,卢智先[10](2007)在《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的压缩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含有离散源损伤的复合材料加筋板的压缩实验和有限元模拟,研究了离散源损伤的损伤扩展与破坏特性以及对复合材料加筋板剩余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加筋板的离散源损伤用穿透蒙皮切断桁条的切口来模拟是合适的,蒙皮上的穿透切口前端有很高的应变集中,桁条被切断导致加筋板传力路线改变;离散源损伤使复合材料加筋板的压缩强度下降显着,达到60%左右;基于Hashin失效准则的渐进损伤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有效地模拟含切口加筋板的宏观损伤扩展和破坏过程,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离散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作为先进复合材料的一种,以其比强度高、比模量高和可设计性等优越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工程、建筑工程、机械制造等不同领域,并发展成为主承载工程材料。复合材料结构在生产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缺陷和损伤,例如孔隙、裂纹、脱胶、分层和切口等。缺陷和损伤会造成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性能的降低。离散源损伤通常表现为复合材料结构在受到高能量冲击后形成的穿透性损伤,其造成复合材料结构的目视明显可见损伤。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结构的承载能力明显降低,且只能够保证飞机平稳飞行,因此研究离散源损伤对复合材料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其失效行为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以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试验测试和有限元计算方法相结合对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结构的失效行为进行了研究。1.提出了复合材料结构离散源损伤的表征方法,作为分析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结构的失效行为的基础。针对复合材料结构的损伤特点,对复合材料离散源损伤的成因、形式和扩展方式进行了具体分析。分析了影响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结构失效行为的不同因素,包括材料性能、结构形式、载荷条件、损伤尺寸和结构内部损伤状态。2.提出了基于等效刚度模型的渐进损伤分析方法,用于复合材料结构的失效行为分析,层合板强度计算过程需要考虑名义应变和层合板不同破坏模式的对应关系,计算得到层合板等效刚度随名义应变的变化过程。采用等效刚度方法对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结构进行了渐进损伤分析,与逐层损伤方法相比,等效刚度计算方法不仅可以精确预测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剩余强度,并且得到更为合理的损伤扩展过程。3.含层内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拉伸失效分析。建立了拉伸载荷作用下含层内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模型,推导了拉伸载荷作用下对称层合板剩余强度与材料参数的关系,设计了含层内损伤层合板的两组试验,分别考虑损伤层厚度和损伤层刚度对层合板强度的影响,并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层间应力的分布。结果表明,含层内损伤层合板的分层的临界应力随中间损伤层模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界面层剪切模量的增大而减小,随铺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小。4.开孔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热力耦合分析。针对温度场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影响,分别在常温和高温环境下对无损伤层合板和开孔层合板进行了拉伸试验,得到了拉伸载荷作用下无损伤层合板和开孔层合板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失效模式,测定了不同温度层合板的刚度和强度,单向板拉伸模量在200℃时最高,而横向模量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无损伤层合板拉伸强度和开孔层合板的剩余强度均随温度的增大而减小。建立开孔层合板进行热力耦合分析模型,探讨了温度和载荷变化对层内应力和层间应力的影响,温度对面内横向应力的影响较为显着,层间应力均随温度的增大而增大,预测得到不同温度开孔层合板的剩余强度。5.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拉伸失效行为研究。基于应力分析得到损伤切口前缘应变分布表达式,损伤切口尖端应变集中系数随损伤尺寸的变化,以及剩余强度的随损伤尺寸的变化规律。对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拉伸试验,考虑了不同损伤长度和不同损伤角度对复合材料层合板拉伸行为的影响,研究了拉伸载荷作用下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失效过程,测定了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剩余强度。分别采用逐层损伤方法和等效刚度方法建立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有限元模型,对比损伤过程以及剩余强度的预测结果,证明等效刚度计算方法不仅可以精确预测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剩余强度,并且得到更为合理的损伤扩展过程。6.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压缩失效行为研究。基于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稳定性特点,分析了局部屈曲对压缩载荷作用下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压缩破坏的影响,得到压缩剩余强度的随损伤尺寸的变化规律。然后对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压缩试验,考虑了不同损伤长度和不同损伤角度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影响,研究了压缩载荷作用下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失效过程,测定了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压缩剩余强度。最后采用复合材料层合板等效计算方法建立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压缩破坏过程,计算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压缩剩余强度。7.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的失效行为研究。基于对复合材料加筋板失效行为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的最大载荷计算经验公式。对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进行拉伸和压缩试验,叁组实验分别考虑了结构尺寸、损伤长度和Z向增强对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的影响。拉伸和压缩载荷作用下不同结构尺寸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具有相同的破坏模式,但结构尺寸的增大使得剩余强度有所降低。剩余强度试件的压缩剩余强度随着损伤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减小程度随损伤长度的增大趋于平缓。不同类型的Z向增强方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复合材料加筋板的承载能力,提高了压缩载荷作用下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蒙皮和筋条脱粘分层的初始载荷。建立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的有限元模型,基于等效刚度模型进行渐进损伤分析,预测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的剩余强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散源论文参考文献

[1].张阿盈,陈向明,王力立.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剩余强度及其修理技术研究[J].工程与试验.2018

[2].李亮.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结构失效行为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6

[3].冯振宇,付胜海,解江.基于等效板的含离散源损伤机翼结构分析[J].航空制造技术.2016

[4].孙敬轩,解江,李明浩.基于等效板方法的离散源损伤壁板动力学分析[J].装备制造技术.2015

[5].石春森,曾祥福,索涛,马少鹏.高速叁维DIC方法在飞行器结构离散源撞击研究中的应用[C].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2013

[6].李航,矫桂琼,王波.含离散源损伤Z向增强复合材料加筋板压缩特性研究[J].机械强度.2012

[7].姜彬,王正华,王勇献,贺细平.k子串离散源结合加权KNN算法预测膜蛋白类型[J].激光生物学报.2009

[8].李旻,杨艺,吴春亮,赵仕琦.多离散源驱动的双扩散自然对流传输结构[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

[9].杜凯,矫桂琼,王翔.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的拉伸特性[J].复合材料学报.2008

[10].矫桂琼,杜凯,杨成鹏,卢智先.含离散源损伤复合材料加筋板的压缩特性[J].航空学报.2007

标签:;  ;  ;  ;  

离散源论文-张阿盈,陈向明,王力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