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艺术审美论文-高俊虹

佛教艺术审美论文-高俊虹

导读:本文包含了佛教艺术审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蒙古族,装饰艺术,藏传佛教文化

佛教艺术审美论文文献综述

高俊虹[1](2017)在《藏传佛教文化对蒙古族装饰艺术审美观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藏传佛教的传入给蒙古族带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艺术,特别是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宗教气息的装饰艺术。蒙藏两民族有着相似的游牧生活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以及审美有其共通之处,加上共同的宗教信仰,藏传佛教文化对蒙古族的装饰艺术及民族审美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美术》期刊2017年04期)

周纪文,苏敏[2](2012)在《谈传统山水画中表现出的悟道方式——兼论佛教中国化对传统艺术审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方式与趣味的演变也就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阶段性进程,其中又以传统山水画创作的表现最为鲜明形象,也就是说,传统山水画中所展现的悟道方式既折射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也传递出了佛教,尤其是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刘志蕾[3](2008)在《拈花微笑》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灿烂夺目的一页。在这个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强大时代,仕女画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叁个阶段:初唐、盛唐到安氏之乱以后、中晚唐。在这近叁百年的历史时期中,涌现出了浩如繁星的仕女画家和不胜枚举的传世佳作,为我们现在的人物画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形式和学习资料。佛教作为世界叁大宗教之一,是在公元前6至前5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一种蕴涵着极深智慧的哲学思想,它对宇宙人生的洞悉、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都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大致在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了中国,这种哲学思想经历了汉代、魏晋南北朝、隋代,到唐代的时候已经逐渐和中国本土的道家、儒家思想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汉化、世俗化的佛教艺术审美。周昉,生活在中晚唐的着名画家,擅画贵族人物肖像及宗教壁画,而以仕女画最为突出。《簪花仕女图》是其代表作之一,他的画风出色地反映出了当时的时代审美和哲理思考。由他创造的“水月观音”的形象,成为这一时代宗教绘画世俗化的代表,被世人称为“周家样”。每一个画家的作品,每一个种类的艺术形式,每一个民族的艺术,其背后必然蕴藏着这个民族、这个艺术种类和这个画家所特有的艺术审美,这种审美贯穿于整个艺术活动中,并与艺术的创造相互支持相互援助。本文就是要通过分析《簪花仕女图》这一画作,从而探寻出佛教艺术审美对唐代仕女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8-03-01)

赵劲[4](2005)在《佛教与艺术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与艺术审美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古老而独特的方式,它们在内容、目的和手段上十分相近,都包含有超越此界进入彼界的精神陶醉和满足。佛教借助艺术想象来达到理念世界的佛教境界,反过来,佛教给予艺术以独特影响,促进艺术里未完成性原则的巩固。(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史苇湘[5](1989)在《再论产生敦煌佛教艺术审美的社会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古代敦煌人把开凿石窟、绘塑佛像看作二种可以实现祈愿的功德,是可以“光昭六亲”、“道济先亡”的善举,因此,世世代代造窟成风。佛教信仰成为世俗生活中的重要活动之一,“崇信叁宝”不但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且被认为一种道德表现。从社会心理来考察,这种信仰里包含着一种审美意识:对佛、菩萨、净土世界的信仰,也包含着对被信仰形象的真、善、美的理解与想象。生活在那个社会中的艺术匠师们,除了具有上述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他们还具有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使群众的信仰与审美想象,在他们的绘塑作品中具象成形,成为客体,受到广大信众的膜拜与喜爱,从而形成了社会性的共同的美感。敦煌文献中,这种材料比比皆是。(本文来源于《敦煌研究》期刊1989年01期)

史苇湘[6](1988)在《产生敦煌佛教艺术审美的社会因素(摘要)》一文中研究指出敦煌由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背景形成敦煌佛教艺术浓厚的地方.审美情趣以及多变的时代风格。它虽然取材于佛经的一种艺术,但是它的审美意识并不单纯地取决于佛教教义。莫高窟开凿之前,敦煌经过两汉、叁国、西晋、前凉(前111年——366年)近五个世纪的经营,汉民族的文化在这里生根成长,到五凉之世(301——438年)开花结果,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河西文化。敦煌艺术就产生于这种历史背景下,植根于这片文化沃土(本文来源于《敦煌研究》期刊1988年02期)

张晓凌[7](1988)在《中国佛教艺术审美特质的形成及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自汉末沿着漫漫之途进入中国以来,它的物化形式以独特的审美本质和其他艺术相并立而发展,成为中国艺术的主流之一。今天,当我们沿着喀什叁仙洞,库东的森木塞姆、库巴什、克孜尔、克孜尔尕哈、库木吐喇,吐鲁番的柏孜里克、吐峪沟,敦煌(本文来源于《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88年01期)

佛教艺术审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佛教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方式与趣味的演变也就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阶段性进程,其中又以传统山水画创作的表现最为鲜明形象,也就是说,传统山水画中所展现的悟道方式既折射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也传递出了佛教,尤其是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佛教艺术审美论文参考文献

[1].高俊虹.藏传佛教文化对蒙古族装饰艺术审美观念的影响[J].中国民族美术.2017

[2].周纪文,苏敏.谈传统山水画中表现出的悟道方式——兼论佛教中国化对传统艺术审美的影响[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刘志蕾.拈花微笑[D].河北师范大学.2008

[4].赵劲.佛教与艺术审美[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史苇湘.再论产生敦煌佛教艺术审美的社会因素[J].敦煌研究.1989

[6].史苇湘.产生敦煌佛教艺术审美的社会因素(摘要)[J].敦煌研究.1988

[7].张晓凌.中国佛教艺术审美特质的形成及转换[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标签:;  ;  ;  

佛教艺术审美论文-高俊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