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风轮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风力发电机,模型实验,功率分析
风轮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程振,张新荣,刘成浩,陈俊杰[1](2018)在《风轮模型设计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针对一种自制的小型风力发电机模型进行发电功率实验,通过整理实测数据,得到功率与叶片数、风速的相关关系曲线。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改进模型的设计方案,使模型发电功率达到最大,提高发电效率。(本文来源于《东北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03期)
郭辉,岳良明,王海文[2](2018)在《大型水平轴风力机风轮模型风洞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5 MW风力机风轮模型为研究对象,利用自行设计建造的测试平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D4风洞开展风轮气动性能测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启动风速约为4 m/s,启动力矩为0.034 Nm(试验条件);额定状态下的风能利用系数为0.41,最大风能利用系数为0.42。在5~20 m/s实验风速范围内,风轮气动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赵振宙,严畅,王同光,许波峰,曾冠毓[3](2018)在《基于双盘面多流管模型立轴风轮变桨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片旋转一周,攻角随方位角近似呈正弦曲线变化,力矩随之上下波动。传统变桨重在改善最大攻角对应方位角的叶片性能,且改善程度随攻角减小而减弱。提出在小攻角区域采用大桨角,在大攻角区域采用小桨角,重点改善小攻角区域性能的变桨思路。以采用NACA0012,高2 m和旋转直径2 m的两叶片H型风轮为研究对象,基于双盘面多流管模型,分析变桨方案下尖速比分别为4.5和5时,攻角、切向力系数、转矩和风能利用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新变桨方案下小攻角区域的攻角、切向力系数、转矩,较定桨方案均有明显提高;增大了高性能区域范围,缩小低性能区域;风能利用系数在尖速比5时提高了18.9%。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及文献计算结果均吻合良好,证明了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精度。(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聂向欣,刘姝[4](2016)在《无模型自适应控制下的风轮动态载荷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风电机组的制造量在逐年增加,与此同时,风力机的尺寸也越来越大,对于风轮来说,这无疑会使其柔性增加,更为重要的是,风轮会受到较为复杂的动态载荷,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控制,以此来延长机组寿命,提升其运行效率。基于风电机组的线性化模型,通过坐标变换理论,将叶片根部的弯矩反馈到到两个固定的直交坐标系,设计出了一种无模型自适应控制器对风轮的动态载荷进行控制,有效地消除了风轮的俯仰力矩和偏转力矩。在FAST和SIMULINK的联合仿真下,验证了控制器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韩星星,许昌,刘德有,Wenzhong,Shen,郑源[5](2016)在《基于风轮平均风速的风电场致动盘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风电场空气动力学计算中致动盘模型参考风速难以确定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根据风轮平均风速计算致动盘动量源项的方法。该模型使用体积修正因子对致动盘区域动量源项进行修正,降低致动盘区域网格辨识误差对模拟的影响;结合拓展k-ε湍流模型,改进ε源项参数的分布规律,提高模型对于风电场尾流模拟可靠性。Nibe-B风力机和Homs I近海风场的尾流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风电场空气动力场分布。(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代旻[6](2015)在《基于Wilson模型的风轮叶片优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力发电机组能否正常、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在于风轮叶片的设计优劣、可靠性高低和性能好坏。叶片的设计包括气动设计和结构设计两部分,其中,叶片气动设计直接影响其对风能的利用率,进而影响风力机的发电效率。因此,分析风力机叶片气动性能并对其进行气动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内外风力发电机的发展现状、垂直轴风轮的特性和优势、小型风力发电机的未来发展趋势、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结构和类型等,对比总结了风叶优化、重迭比优化、组合优化、辅助机构优化等风轮叶片的优化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Wilson模型的修正弦长和扭角的风轮叶片设计优化方法,梳理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整体思路。本文首先采用了Weibull分布模型并考虑风切变影响,建立了用于风力发电机设计的风速概率密度分布模型,基于叶素理论给定了功率、风速、风能利用系数、机电效率等参数,对1.5MW失速型风力发电机进行结构设计,得到了叶片长度、轮毂直径、叶片数、叶尖速比等,选择了7种NACA系列的翼型作为各截面翼型。本文其次利用Profili软件对风轮叶片NACA24XX系列和NACA44XX系列7种二维翼型进行了气动性能分析,获取了翼型的升力系数、阻力系数、升阻比和力矩系数与攻角α的变化关系,在此之上得到了NACA44XX系列和NACA24XX系列的翼型气动数据,为风轮叶片的气动性能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本文最后以最大功率系数为优化目标,以弦长和扭角为设计变量,以叶尖与轮毂损失F作为补充条件,同时考虑风速的分布,采用基于Wilson法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工具进行优化设计和修正,得到叶片最佳弦长和扭角的分布情况,并将修正前后的弦长和扭角随着叶片展向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优化后的风机叶片气动性能改善,更符合实际制造情况。(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1-24)
田蔷蔷,张凯[7](2013)在《基于叶素理论的非稳态风轮转矩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叶素理论,建立在风剪切、风尾流以及塔影效应影响下5 MW风力机叶片转矩特性数学模型,采用分段差分方法拟合风力机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采用动态尾流模型和差分算法计算诱导速度,通过设定风速得出了叶轮转矩、机械功率等仿真结果,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研究结果对独立变桨控制器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3年12期)
王晓东,姚兴佳[8](2012)在《基于泛模型的风轮不平衡载荷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型变速变桨风电机组风轮的非线性特征和难以建立精确模型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泛模型的风轮不平衡载荷自适应控制器。根据传感器测量的叶根载荷,对3个叶片进行独立变桨控制,通过3个叶片的桨距角差异来减小风轮的不平衡载荷。在此基础上,以双馈变速变桨机组为对象,通过仿真对该控制器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减小风轮的不平衡载荷是可行且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岳敏,骆骢,武镒[9](2008)在《高校学风建设风轮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以某高校组织的"高校学风建设研究课题组"调研结果为依据,将影响学风的因素区分为内部(核)因素和外部因素,从因素间复杂关系入手,以杠杆原理及加速方程为理论基础,建立了学风建设风轮模型,系统剖析了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时代人物》期刊2008年03期)
刘雄,陈严,叶枝全[10](2006)在《水平轴风力机风轮叶片优化设计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风力机风轮叶片的优化设计模型,该模型考虑了风场风速的概率分布,以风力机年能量输出最大为设计目标,使用遗传算法进行搜索寻优.利用开发的优化设计程序,设计了1.3 MW风力机的叶片.与已有风力机相比,设计结果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从而说明了该优化设计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1期)
风轮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1.5 MW风力机风轮模型为研究对象,利用自行设计建造的测试平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D4风洞开展风轮气动性能测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启动风速约为4 m/s,启动力矩为0.034 Nm(试验条件);额定状态下的风能利用系数为0.41,最大风能利用系数为0.42。在5~20 m/s实验风速范围内,风轮气动性能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轮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程振,张新荣,刘成浩,陈俊杰.风轮模型设计与试验[J].东北水利水电.2018
[2].郭辉,岳良明,王海文.大型水平轴风力机风轮模型风洞试验[J].太阳能学报.2018
[3].赵振宙,严畅,王同光,许波峰,曾冠毓.基于双盘面多流管模型立轴风轮变桨方法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8
[4].聂向欣,刘姝.无模型自适应控制下的风轮动态载荷控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韩星星,许昌,刘德有,Wenzhong,Shen,郑源.基于风轮平均风速的风电场致动盘模型[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6
[6].代旻.基于Wilson模型的风轮叶片优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5
[7].田蔷蔷,张凯.基于叶素理论的非稳态风轮转矩模型[J].可再生能源.2013
[8].王晓东,姚兴佳.基于泛模型的风轮不平衡载荷控制[J].太阳能学报.2012
[9].岳敏,骆骢,武镒.高校学风建设风轮模型研究[J].时代人物.2008
[10].刘雄,陈严,叶枝全.水平轴风力机风轮叶片优化设计模型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