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肺毛细血管楔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力衰竭,肺毛细管楔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肺毛细血管楔压论文文献综述
葛培兵[1](2016)在《肺毛细血管楔压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疾病的最终转归。研究报道,全世界有超过2300万人罹患心力衰竭。据顾东风等人2003年报道我国35—74岁成年人心衰的患病率为0.9%,其中男性为0.7%,女性为1.0%。心力衰竭的治疗包括药物、器械及手术等。其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是近20年用于心衰治疗的重要手段。多个大型临床研究证实CRT可减轻心衰患者的症状,提高6分钟步行距离,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心脏功能,并可逆转左心室的重构,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但是,仍然有大约1/3的病人在CRT治疗后并无明显获益。慢性心力衰竭时左心室前负荷增加,致使左心房负荷增加,导致肺毛细血管楔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 PCWP)升高,有研究证明PCWP下降是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的预测因子。目前预测CRT反应性的研究大多针对患者性别、心衰病因、术前的QRS波时限、QRS波形态、左心房容积指数、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关于右心导管检测PCWP值对CRT疗效的预测价值研究较少。目的:探讨术前右心导管测定的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入组术前行右心导管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心力衰竭病人37例,男性27例,平均年龄64±9岁;根据CRT术后6月心脏功能评估分成CRT有反应组与无反应组。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PCWP对CRT反应性的预测价值。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CRT有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水平PCWP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37例患者中有反应26例,无反应11例;有反应组平均PCWP为11.9±7.0mmHg,无反应组平均PCWP为21.7±9.1mmHg,有反应组PCWP值明显低于无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CWP=12.0mmHg为最佳分界点时,Youden指数最大,预测CRT反应性的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57.7%。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血钠浓度和术前肺毛细血管楔压值是CRT反应性的独立预测因子。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PCWP≤12.0mmHg组患者比PCWP>12.0mmHg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少,但是未达统计学差异(P=0.078)。结论:术前血钠浓度和术前肺毛细血管楔压是CRT反应性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前右心导管测定PCWP对CRT反应性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术前PCWP低的患者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葛培兵,陶宁超,朱睿,邱垣皓,王权鹏[2](2016)在《肺毛细血管楔压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衰疗效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右心导管肺毛细血管楔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CWP)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慢性心衰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术前1周内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根据CRT术后患者心功能变化分成CRT有反应组与无反应组。术后6个月内左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超过5%,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降低1级或1级以上者定义为CRT有反应;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PCWP对CRT反应性的预测价值。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水平PCWP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35例CRT患者中有反应24例,无反应11例;有反应组PCWP(11.9±7.0)mm Hg,无反应组PCWP(21.7±9.1)mm Hg,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以PCWP 12.0 mm Hg为最佳分界点时,Youden指数最大,预测CRT反应性的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58.3%。相对于PCWP>12.0 mm Hg组,PCWP≤12.0 mm Hg组CRT术后心功能、左室内径和PCWP更佳。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PCWP≤12.0 mm Hg组患者比PCWP>12.0 mm Hg组患者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生存时间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79)。结论:术前右心导管检测PCWP对CRT反应性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术前PCWP低的患者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生存时间长。(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艾文伟,张明,邬苏,黄勤,葛郁芝[3](2015)在《左室舒张性心衰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压力、肺毛细血管楔嵌压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舒张性心衰患者血清N-末端前脑利钠肽(NT-pro BNP)与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的相关性及其在不同严重程度舒张性心衰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心功能正常患者30例为正常组;心功能异常的患者60例为异常组,并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3个亚组,Ⅰ~Ⅲ级各20例。采用6F猪尾导管测定LVEDP,经Swan-Ganz导管检查测定PCWP,电化学发光仪Roche Elecsys 2010测定NT-pro BNP。分析NT-pro BNP与LVEDP、PCWP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心功能级别增加,异常组血浆NT-pro BNP、LVEDP、PCWP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显着升高(P<0.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Log NT-pro BNP与LVEDP呈显着正相关(r=0.793,P<0.01)。Log NT-pro BNP与PCWP亦呈显着正相关(r=0.657,P<0.01)。结论血清NT-pro BNP定量检测是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NT-pro BNP对舒张性心衰严重程度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N.Sauvage,E.Reymond,A.Jankowski,M.Prieur,C.Pison[4](2013)在《运用心电门控CT扫描评估肺动脉高压时肺毛细血管楔压》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推荐一种无创性诊断毛细血管后肺动脉高压(PH)的方法。通过应用胸部心电门控CT扫描左心房(LA)来评估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并与右心导管插入术(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郭丽云,王磊,朱光贤[5](2013)在《组织多普勒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超声组织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综合指标测量肺毛细血管楔压以判定左心功能的可行性。方法依据二尖瓣瓣环部组织多普勒超声测定各瓣环位点的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值,再依据超声血流频谱多普勒测定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峰值,估算出肺毛细血管楔压,据其测量数据将左心功能衰竭的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叁度,并与患者临床心功能分级进行比较。结果Ⅰ组患者仅有1例心功能为3级,其余均为2级,占90%,Ⅱ组患者有1例心功能2级,8例心功能为叁级占80%,1例心功能为4级,Ⅲ组患者有2例心功能为Ⅲ级,8例心功能为4级,占80%。Ⅰ组和Ⅱ组比较心功能2级和3级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Ⅱ组和Ⅲ组比较心功能3级和4级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结论组织多普勒测定肺动脉楔压或肺毛细血管楔压,与临床心功能评价有良好的相关性,是反映左心功能及其前负荷的可靠指标。(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3年10期)
刘莉,叶鹏[6](2012)在《目前确定肺毛细血管楔压的方法易使肺动脉高压患者分类出现严重误差》一文中研究指出左心室充盈压的精确测量对于区分第1类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和由于左心疾病导致的第2类肺高血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associated with left-side heart failure and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PH-HFpEF)是十分重要的。研究人员假设常规依赖数字化的平均肺毛细血管楔压(the digitized mean 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CWP-digital)可导致错误的诊断,而呼气末肺(本文来源于《中华高血压杂志》期刊2012年08期)
李莉,向立权,吴永才,杨义航[7](2012)在《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和肺毛细血管楔压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后患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快速NT-proBNP试验法检测58例成功施行PBMV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术前及术后1h、2h、24h血浆NT-proBNP浓度变化,术前及术后即刻测平均左房压(MLAP),同时行Swan-Ganz漂浮导管,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二尖瓣口面积(MVA)和左房内径(LA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与PCW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作相关分析。结果术后即刻测MLAP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61±4.02]mmHg:[14.96±3.88]mmHg);术后24hLAD和MVA与术前比较P<0.01(术前分别为:[46.92±5.69]mm,[0.98±0.22]cm2,术后24h分别为:[41.24±7.32]mm,[1.43±0.30]cm2);术前和术后LVEF变化P=0.156(术前为[35.3±4.3]%,术后为[36.7±2.6]%);术后1h、2h、24h血浆NT-proBNP浓度变化、PCWP变化和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24h的NT-proBNP变化(ΔNT-proBNP)与MLAP变化(ΔMLAP)呈显着正相关(r=0.37,P<0.05);术后24h的NT-proBNP变化(ΔNT-proBNP)与MVA的扩大值(ΔMVA)及LAD的变化(ΔLAD)无相关性(分别为r=-0.047,P>0.05;r=0.036,P>0.05)。术后2h,NT-proBNP变化(ΔNT-proBNP)与PCWP变化(ΔPCWP)呈显着正相关(r=0.68,P<0.01)。结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的升高和左房压,PCWP升高显着相关。NT-proBNP水平对反映PBMV术后左房功能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12年06期)
刘平,吴周全,李立[8](2011)在《儿茶酚胺左心房给药对左心房压与肺毛细血管楔压线性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血管手术后儿茶酚胺给药途径对左心房压(LAP)与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线性关系的影响。方法 32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复温时开始经左心房给药(A组)或中心静脉给药(B组)。记录泵注儿茶酚胺类药后5 min(T1)、10 min(T2)、20 min(T3)和40 min(T4)时的LAP和PCWP、平均动脉压(MVP)、心排血量(CO)、肺血管阻力(PVR)和肺动脉平均压(PAPM)。结果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组T1、T2、T3和T4时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18、0.835、0.815和0.814,明显接近于1;而相应时间点B组的r2分别为:0.117、0.191、0.178和0.175,明显小于1。T1时,A组MAP、CO明显高于B组(P<0.05),PVR低于B组(P<0.05)。结论经左心房途径给儿茶酚胺类药对LAP与PCWP的线性关系影响小,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1年18期)
陆卫红,杨志健[9](2007)在《心衰患者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和NT-proBNP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心衰患者血清N末端脑型尿钠肽(NT-proBNP)定量检测与肺毛细血管楔嵌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6月至2006年4月心内科住院的心衰患者90例并按床边漂浮导管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采用电化学发光检测仪Elecsys2010定量检测不同PCWP(水平)组心衰患者血清NT-proBNP血清浓度和心脏彩超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当PCWP<18mmHg时NT-proBNP平均水平451pg/ml,当18mmHg≤PCWP≤30mmHg时,NT-proBNP平均水平4258pg/ml,当PCWP>30mmHg时NT-proBNP平均水平11845pg/ml,各组间其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血清NT-proBNP定量检测对于诊断心衰有定性和定量意义,心衰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增高,且与PCWP水平有正相关性,随PCWP升高血清NT-proBNP值也增加。(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07年04期)
潘大明[10](2004)在《肺动脉楔压不是肺毛细血管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临床上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时 ,肺动脉楔压(PAWP)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监测指标。其测量方法通常是应用Swan Ganz气囊漂浮导管经血流漂浮并楔嵌到肺小动脉部位 ,阻断该处的前向血流 ,此时导管头端所测得的压力即是PAWP(图 1 )。当肺小动(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04年11期)
肺毛细血管楔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探讨右心导管肺毛细血管楔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CWP)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慢性心衰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术前1周内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根据CRT术后患者心功能变化分成CRT有反应组与无反应组。术后6个月内左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超过5%,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降低1级或1级以上者定义为CRT有反应;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PCWP对CRT反应性的预测价值。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水平PCWP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35例CRT患者中有反应24例,无反应11例;有反应组PCWP(11.9±7.0)mm Hg,无反应组PCWP(21.7±9.1)mm Hg,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以PCWP 12.0 mm Hg为最佳分界点时,Youden指数最大,预测CRT反应性的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58.3%。相对于PCWP>12.0 mm Hg组,PCWP≤12.0 mm Hg组CRT术后心功能、左室内径和PCWP更佳。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PCWP≤12.0 mm Hg组患者比PCWP>12.0 mm Hg组患者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生存时间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79)。结论:术前右心导管检测PCWP对CRT反应性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术前PCWP低的患者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生存时间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肺毛细血管楔压论文参考文献
[1].葛培兵.肺毛细血管楔压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6
[2].葛培兵,陶宁超,朱睿,邱垣皓,王权鹏.肺毛细血管楔压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衰疗效的相关性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3].艾文伟,张明,邬苏,黄勤,葛郁芝.左室舒张性心衰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压力、肺毛细血管楔嵌压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的相关性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5
[4].N.Sauvage,E.Reymond,A.Jankowski,M.Prieur,C.Pison.运用心电门控CT扫描评估肺动脉高压时肺毛细血管楔压[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3
[5].郭丽云,王磊,朱光贤.组织多普勒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应用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
[6].刘莉,叶鹏.目前确定肺毛细血管楔压的方法易使肺动脉高压患者分类出现严重误差[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
[7].李莉,向立权,吴永才,杨义航.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和肺毛细血管楔压的变化[J].四川医学.2012
[8].刘平,吴周全,李立.儿茶酚胺左心房给药对左心房压与肺毛细血管楔压线性关系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1
[9].陆卫红,杨志健.心衰患者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和NT-proBNP的相关性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7
[10].潘大明.肺动脉楔压不是肺毛细血管压[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