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现实生命论文-张敏,胡建东

人的现实生命论文-张敏,胡建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的现实生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统文化,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生命共同体,生态生产力

人的现实生命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胡建东[1](2019)在《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概念的哲学基础及现实指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命共同体"概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以中华文明丰富的生态智慧为其民族土壤和文化基因,而且也对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合理继承与发展,体现着唯物辩证法和自然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此外,由这一概念而衍生出的生态生产力思想行将成为21世纪全球先进生产力理论的一大亮点,其为世界解决环境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9年07期)

李黎阳[2](2018)在《基彭伯格:一个将生命变为现实的人》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艺术家马丁·基彭伯格(Martin Kippenberger,一九五叁—一九九七)是一个典型的"游牧主义者",他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四十四年,但却像是活了几辈子。他不断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变换住处—德国的汉堡、柏林、科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法国的巴黎,西班牙的马德里,日本的东京,希腊的雅典,巴西的萨尔瓦多,美国的洛杉矶和奥地利的维也纳等。他尝试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甚至跨门类、跨领域地进(本文来源于《荣宝斋》期刊2018年11期)

吴海龙,韩璞庚[3](2018)在《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上,自我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各执一端。自我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不依赖于任何超验解释的普遍原理和法则,只有发现自然界的真正法则,才能学会以我们的方式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与自然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分子,生物共同体的利益才是最高的价值源泉,人在这个共同体之中应当担负起价值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出"利他"主义精神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根本上说,自我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都没能切中问题的要害,貌似相悖,实则相通,都是囿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其结果是,前者主张自我征服自然,将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后者强调自我感化自然,使人类融化于自然之中。与它们不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与自然绝非对立,也不是简单统一,而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思想深入回答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8年10期)

郭春明[4](2018)在《彰显人的现实生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近代哲学之“主体性”原则使“人”显现为不需肉身、鄙弃感性活动、脱离历史和社会的抽象“主体”形象。人的现实生命不仅在理论中,而且在实践中最终被虚无化。当前,对这一问题的指认,即是对服务于“人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意识形态之合法性的确证。这一指认与(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4-26)

刘露晓[5](2017)在《马克思人学生命思想解读——从“现实的人”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将"现实的人"作为其人学思想的出发点,并开始实现其生存论的转向。通过对"抽象的人"的批判,"现实的人"有了不同于动物的双重生命本质。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使得人的生命活动不再体现生命本质,人的生命被异化,而只有扬弃被异化的生命,才有生命终极价值的实现。因而马克思这一人学生命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李建萍[6](2016)在《关注人的现实生命:马克思生产学说的独特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马克思生产概念的"纯经济学"解读,必然导致两种结果:认为马克思哲学是"经济决定论"和"物质本体论",甚至质疑这一哲学的本质是为资本逻辑辩护,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认同。马克思从前所未有的存在论高度透视生产,认为生产是一切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的现实生命的存在方式,其实质是对人的现实生命之关注。并且,马克思以"生产过程"取代"思维过程",为洞察人的现实生命状态找到了科学的方法,进而指出了人的解放的现实道路,即实现共产主义。从生产的视域来关注人的现实生命是马克思哲学的独特意蕴。从一定意义上说来,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关于生产的学说。(本文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郭春明[7](2015)在《捍卫人的现实生命是马克思哲学的志业》一文中研究指出与此前所有哲学家的志向不同,马克思的志业不是建构抽象的理论,而是捍卫人的现实生命。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关怀人的现实生命并将其价值、尊严与自由置于首位的实践哲学,是为人的现实生命及其解放服务的“实践的理论”。这一理论旨在为自身颁布 “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5-11-26)

郭春明[8](2014)在《主体形而上学反思与人的现实生命的自觉》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是哲学的奥秘”,不同的哲学对人有着不同的理解,而肇始于笛卡尔的现代主体形而上学对人的理解是抽象化的。那么这种抽象化理解的渊源来自哪里?它在现代社会又有什么现实体现?我们如何克服这种抽象化给人的现实生命带来的困境?这是论文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现代哲学的一种典型的形态,主体形而上学对人的抽象化理解源于主体形而上学与传统形而上学的渊源关系:主体形而上学作为传统形而上学在现代的体现,它沿袭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发问方式,也就是对作为第一原因、最高原理和终极依据的“存在本身”的寻求;因而也沿袭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典型体现就是终极化和实体化,理性化、同一化和科学化。因而主体形而上学也就必然像传统形而上学一样,具有不可摆脱的“抽象性”。正因为沿袭了这种“抽象性”,并且将其嫁接在“主体”之上,因此人的现实生命在主体形而上学视阈内,才显现为一种自因、自足、自律,进而无所需求的“抽象主体”。这种“抽象主体”显然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以“他者”为对象的唯我论。它不仅遮蔽了“他者”,也毁灭了“自身”,最终使得人的现实生命成为不可能。在现实层面上,主体形而上学体现在现代性这一维度上,在这一维度上,现代性作为我们这个时代里推动社会和人类生活向前发展的本质性的构成性力量,它是建基在主体形而上学之上的“抽象的社会力量”,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现代性是主体形而上学的呈现形式与现实运作。因而人的现实生命在现代性面前依旧难逃被遮蔽的生存处境;其最极端的事件就是奥斯维辛:人的现实生命在这一现代性事件面前被彻底的虚无化了。在一定意义上,现代性正因触及到了主体形而上学自身的限度,而发生了“自反”现象。随着这一“自反”现象的进行,不仅现代性自身的存在样态、而且人们的生存状态也发生了转变。对于人们的生存状态而言,人类在前所未有的解放的同时,也暴露在“不确定性”、“无序”和诸多的自由选择面前,由此丢掉了安全感、迷失了方向,也由此,人类身处在一片“荒漠化”时代风景之中。其典型体现就是当代语境之中各种“终结”话语的盛行,比如上帝的终结、世界的终结、主体的终结、意义的终结等等。由此,人的现实生命从一极的长期的遮蔽状态,转化为另一极的被放逐的生存状态。然而这并不是主体形而上学的终结,而是另一种主体形而上学的体现,是一种颠倒的主体形而上学。这主要是因为,这种人的放逐状态保留了主体形而上学的唯我论遗产:它在现代互为“陌生人”的城市生活中——如鲍曼所言,现代生活必然是城市生活——,表现为“自我”避免对“他者”承担任何责任、避免与他者发生任何道德关系。而这实质上是“自我”对“他者”的视而不见和弃之不顾。因此之故,超越主体形而上学及其颠倒形态对人的现实生命的遮蔽与放逐,在后“主体形而上学”视阈内实现对人的现实生命的理解,已经成为当代哲学的一个迫切而重大的课题。就此而言,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对人的现实生命的自觉,消解了主体形而上学及其唯我论对“人”的抽象化理解,实现了对主体形而上学的超越。结合《1844年经济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尤其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本,我们认为马克思对人的现实生命的自觉及相应的对主体形而上学对“人”的抽象化理解的超越和消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的现实生命不再是主体形而上学视阈内不需要“肉身”的幽灵,而是一个以这一“肉身”为真实载体和基础的身心统一的整体。其次,人的现实生命不再是主体形而上学视阈内脱离或鄙弃感性活动的纯粹的“精神”存在物,而恰恰是由这一感性实践活动所生成的、她的感性的现实生活过程本身。第叁,人的现实生命不再是主体形而上学视阈内单一的“理性本质”,而是具有不可被这一“理性本质”所还原和囊括的,多重性和矛盾性的存在物。第四,人的现实生命不再是主体形而上学视阈内的“非历史”或“超历史”之物,而是处于现实的历史之中的、历史性存在物。最后,人的现实生命不再是主体形而上学视阈内脱离社会的、孤立的、进而遮蔽他者的封闭实体,而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与他者“共在”的社会存在物。沿着马克思哲学的重大启示,在后“主体形而上学”视阈内,要超越主体形而上学对人的现实生命的遮蔽与放逐,我们需要进一步自觉到人的现实生命的丰富性与全面性。这种丰富性与全面性,首先就需要一个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和主体形而上学的新的意义家园,这一意义家园必然是以丰富性与全面性的意义体系为真实载体和生长土壤、与合乎人的现实生命的有限的善相关的意义家园。最后,要超越主体形而上学及其颠倒形态对人的现实生命的遮蔽与放逐,就要超越它的各种唯我论对他者的同一和整合,对他者的视而不见和弃之不顾。由此,后“主体形而上学”就内在要求着生命相互敞开的“共在”。这一共在所强调的是“自我”的有限性、历史性、社会性和“他者”的异质性;这就是处于社会历史之中的、真实有限的“自我”与不可化约的“他者”的共在;就是全面性、丰富性的自我对他者的回应[response]与责任[responsibility],就是“自我”与他者的“相依”状态[Being-for]。(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6-01)

刘绪源[9](2013)在《一笔落纸,叁层丰满》一文中研究指出读汤汤童话,常有一种不易说清而更难说尽的好玩的趣味。细细想来,这里有叁个层次,每一层都是抓人和迷人的。一是表层,即生动的、充满童趣的、每每与众不同的叙述层。二是与现实对应的层面,即故事中的许多意象非常巧妙地让人感觉到自己也是熟悉这一切的,自己也与这奇异故(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3-02-20)

翟永太[10](2012)在《未“亡羊”先“补牢”可防大患》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最可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像泼出去的水难以挽回。虽然轰轰烈烈的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宣传活动已落下帷幕,但“让每一天都成为‘122’”的呼声却在告诫我们,要使“头号杀手”从我们的身边远去,不能临时“抱佛脚”,必须把功夫下在平(本文来源于《人民公安报》期刊2012-12-06)

人的现实生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德国艺术家马丁·基彭伯格(Martin Kippenberger,一九五叁—一九九七)是一个典型的"游牧主义者",他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四十四年,但却像是活了几辈子。他不断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变换住处—德国的汉堡、柏林、科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法国的巴黎,西班牙的马德里,日本的东京,希腊的雅典,巴西的萨尔瓦多,美国的洛杉矶和奥地利的维也纳等。他尝试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甚至跨门类、跨领域地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的现实生命论文参考文献

[1].张敏,胡建东.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概念的哲学基础及现实指向[J].学术探索.2019

[2].李黎阳.基彭伯格:一个将生命变为现实的人[J].荣宝斋.2018

[3].吴海龙,韩璞庚.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维度[J].东岳论丛.2018

[4].郭春明.彰显人的现实生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5].刘露晓.马克思人学生命思想解读——从“现实的人”谈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6].李建萍.关注人的现实生命:马克思生产学说的独特意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

[7].郭春明.捍卫人的现实生命是马克思哲学的志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8].郭春明.主体形而上学反思与人的现实生命的自觉[D].吉林大学.2014

[9].刘绪源.一笔落纸,叁层丰满[N].中华读书报.2013

[10].翟永太.未“亡羊”先“补牢”可防大患[N].人民公安报.2012

标签:;  ;  ;  ;  

人的现实生命论文-张敏,胡建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