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外侧角论文-赵晓梅,黄耀渠,伍琼慧,樊长姝

后外侧角论文-赵晓梅,黄耀渠,伍琼慧,樊长姝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外侧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膝关节,韧带,解剖学,磁共振成像

后外侧角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梅,黄耀渠,伍琼慧,樊长姝[1](2018)在《MR叁维SPACE序列评估正常膝后外侧角韧带结构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维质子密度不同翻转角步进最佳对比应用完善取样(3D PD-SPACE)序列评估正常膝后外侧角(PLC)韧带结构的价值,提高对相应结构的认识。方法 35名无症状志愿者行常规3个平面二维质子密度加权(2D PDWI)序列及3D PD-SPACE序列检查,采用4分法评价2个序列显示正常PLC的外侧副韧带、腘腓韧带、弓状韧带和小豆腓骨韧带的价值。结合薄层原始图像和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MPR)分析各韧带的MRI表现和解剖学参数。结果 3D PD-SPACE序列显示外侧副韧带、腘腓韧带、弓状韧带和小豆腓骨韧带的评分均优于2D PDWI序列(P均<0.05)。3D PD-SPACE序列多向调整MPR对外副韧带、腘腓韧带、弓状韧带、小豆腓骨韧带的显示率分别为100%(35/35)、100%(35/35)、74.3%(26/35)和51.4%(18/35)。正常外侧副韧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分别为(51.6±7.5)mm、(4.0±1.0)mm及(4.9±1.2)mm,腘腓韧带为(13.8±2.6)mm、(8.5±3.7)mm及(2.6±0.49)mm,弓状韧带中部分别为(20.9±5.8)mm、(12.2±2.8)mm及(2.0±0.72)mm,小豆腓骨韧带则为(32.3±5.6)mm、(2.4±0.58)mm及(1.4±0.26)mm;各韧带不同性别间和左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3D PD-SPACE序列结合多向调整MPR能准确显示PLC小韧带的解剖形态,是评估该类结构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黄玲[2](2016)在《超声诊断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的解剖结构及超声检查技术,评价分析超声检查在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位膝关节韧带正常志愿者和11位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损伤患者进行双侧膝关节高频超声扫查,主要观察外侧副韧带、腘肌腱及腘腓韧带,总结正常膝关节后外侧角的解剖结构、超声扫查技巧和损伤的超声表现,对应于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磁共振图像,评价超声对PLC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为了超声更容易显示外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我们以腓骨小头、股骨外侧髁、腓骨茎突等解剖结构为标志,同时我们采用俯卧位快速、清晰显示膝关节后外侧角(PLC)重要韧带。正常腘肌腱及腘腓韧带超声图像上呈低回声,外侧副韧带正常呈带状偏高回声。对照组右侧外侧副韧带长径及厚径分别为(5.741±0.521)cm、(0.246±0.036)cm,左侧外侧副韧带长径及厚径分别为(5.765±0.486)cm、(0.254±0.049)cm;右侧腘肌腱长径和厚径分别为(2.439±0.231)cm、(0.294±0.059)cm,左侧腘肌腱长径和厚径分别为(2.494±0.293)cm、(0.289±0.041)cm;右侧腘腓韧带长径和厚径分别为(1.143±0.261)cm、(0.238±0.045)cm,左侧腘腓韧带长径和厚径分别为(1.136±0.230)cm、(0.244±0.039)cm。对照组16位志愿者左侧、右侧韧带长径、厚径无统计学意义(左右LCL长径对比t=0.284,p>0.05,左右LCL厚径对比t=0.950,p>0.05;左右PT长径对比t=1.490,p>0.05,左右PT厚径对比t=-0.498,p>0.05;左右PFL长径对比t=-0.095,p>0.05,左右PFL厚径对比t=0.496,p>0.05)。对照组32例韧带统计显示韧带LCL、PT、PFL长径、厚径与体质量指数及体表面积存在正相关(LCL长径与体表面积、BMI相关r分别为0.724、0.500,p<0.05,LCL厚径与体表面积、BMI相关,r分别为0.565、0.597,p<0.05;PT长径与体表面积、BMI相关r分别为0.750、0.654,p<0.05,PT厚径与体表面积、BMI相关,r分别为0.618、0.550,p<0.05;PFL长径与体表面积、BMI相关,r分别为0.554、0.701,p<0.05,PFL厚径与体表面积、BMI相关,r分别为0.622、0.601,p<0.05)。实验组韧带长径、厚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LCL长径、厚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t值分别为4.075、5.048,p<0.05;PT长径、厚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t值分别为3.908、5.026,p<0.05;PFL长径、厚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t值分别为6.271、4.096,p<0.05)。PLC损伤超声图像表现为韧带回声的减低,回声的不连续性或部分连续性,以及韧带周围不规则低或无回声区。我们采用超声诊断出PLC韧带挫伤19例(包括外侧副韧带挫伤,腘肌腱挫伤,腘腓韧带挫伤),韧带部分撕裂伤5例,完全撕裂伤3例。韧带损伤情况均以磁共振或临床手术证实,由此,超声对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PLC重要韧带的走行及形态结构。采用俯卧位扫查法较仰卧位更方便超声显示PLC,特别适用于双侧对比评估。正常受检者双侧外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的长径、厚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体质量指数及体表面积均存在正相关。损伤者韧带长径、厚径与正常受检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是诊断PLC损伤的一种简便、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11-01)

赵进征,吴旭东,黄小刚,明文义,曾斌[3](2016)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采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患者7例,男6例、女1例。年龄24~65岁,中位数45岁。左膝4例,右膝3例。合并伤包括半月板损伤5例,后交叉韧带损伤3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2例。病程1~29 d,中位数15 d。术后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9个月。均无感染、排斥反应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50°±15°增加至术后1年110°±10°;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39.0±2.5)分升至术后1年(85.3±3.1)分。结论:采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能够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医正骨》期刊2016年09期)

陈刚[4](2015)在《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膝关节后外侧角(PLC)是维持膝关节后外侧稳定的复合结构,其损伤通常合并膝关节其它结构的损伤。本文回顾了PLC的解剖、生物力学、受伤机制、合并损伤、损伤分级、临床特征、影像和治疗等方面的文献,并提出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浙江实用医学》期刊2015年03期)

李欢,高桂英,严伟洪,丁文鸽,王柯杰[5](2014)在《改良Laprade法重建膝关节后外侧角的初步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种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重建的改良方法。方法自2010-02—2013-02对13例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均采用改良Laprade法取自体腘绳肌腱重建膝关节后外侧结构,6例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一期重建。结果术后13例均获随访4~18个月,平均12个月。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及骨筋膜室综合征。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平均96分。结论采用改良Laprade法重建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可以减少材料及费用,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患膝功能恢复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4年08期)

蒙德鹏,叶添文,陈爱民[6](2014)在《前外侧截骨入路+多轴锁定固定治疗累及后外侧角的胫骨平台骨折——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并不常见。标准手术入路尚存争议。后方入路因显露充分,能解剖复位及坚强内固定,被许多学者推崇。但术后血管神经损伤发生率较高,据报道,肢体麻木发生率为12.5%-60%,血管损伤发生率达20%。已有学者使用前方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获得良好的效果。解剖上,前方入路较后方入路更为安全,对于那些既能使用前方入路,又能使用后方入路的骨折类型,使用前方入路无疑更有优势。前方入路治疗该类型骨折的手术适应症和操作要点目前不明确。本文对11例病例进行研究,提出病例遴选标准及治疗操作要点,并进一步探讨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04年至2012年收治符合指征的11例该类损伤患者,均使用前外侧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多轴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纳入标准为:1.新鲜的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AO分型41-B1.1(4),41-B2.2(3),41-B2.2(4),41-B3 or 41-B3.1(2)。2.移位的后外侧骨折块关节面移位>2 mm,关节外移位>1.0 cm或成角>10°;3.骨折块相对大块完整。4.无患肢相关疾病及外伤手术史。5.软组织损伤程度小于TscherneⅠ型。6.对41-B3型损伤,若前方骨折无移位,而后方骨折块符合上述标准,因治疗策略相同,也被一并纳入研究——统称累及后外侧角的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对以下指标观察记录,评估手术效果。临床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关节活动度ROM,HSS评分,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影像学指标:关节面台阶,TPA角及PSA角。结果:(平均值)随访时间27月,手术时间82min,切口长度11cm,ROM 97°,HSS分数91.2分。所有患者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7月。除3例轻症并发症患者(皮肤炎症,异物刺激及继发外翻畸形)外,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除1例关节面台阶为5 mm,其余10例复位良好(平均TPA 87.2°,PSA 8.3°,平均台阶1.2 mm)。结论:若移位的后外侧骨折块较大且完整时,对符合这一标准的、累及后外侧角的外侧平台骨折病例可选用前外侧截骨入路,可获得满意及安全的治疗效果。选择能"吃住"后外侧骨折块的合适的多轴锁定系统也是治疗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第四届长叁角地区创伤学术大会暨2014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7-26)

董伊隆,蔡春元,姜刚毅,钱约男,姜文辉[7](2013)在《后外侧角股骨止点与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外口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量后外侧角(PLC)股骨止点和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建股骨隧道外口的位置,以获得详细的解剖学资料,并以此为ACL和PLC一期解剖重建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采用30例新鲜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屈膝120°关节镜下经前内辅助入路解剖重建ACL股骨隧道,并用克氏针标记。在膝关节股骨外髁分离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LCL)和腘肌腱(PT)股骨解剖止点。以股骨外上髁为原点,建立x、y垂直坐标轴,测量LCL、PT的股骨解剖中心点和ACL股骨隧道外口在坐标轴的坐标,并测量3点之间的距离。结果 LCL附丽部中心点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27±3.35)mm,后方(2.99±1.29)mm。PT附丽部中心点在股骨外上髁远端(8.85±3.38)mm、后方(3.83±1.95)mm。ACL股骨隧道外口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6.12±5.34)mm,后方(6.84±4.17)mm。LCL附丽部中心点与PT附丽部中心点相距(9.67±3.92)mm,ACL股骨隧道外口与LCL附丽部中心点相距(13.07±4.93)mm,ACL股骨隧道外口与PT附丽部中心点相距(23.37±6.16)mm。结论揭示了LCL、PT的股骨解剖中心点和ACL股骨隧道外口位置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一期联合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董伊隆,蔡春元,姜文辉,姜刚毅,赵章伟[8](2013)在《后外侧角股骨止点与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外口关系的影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量后外侧角(PLC)股骨止点和前交叉韧带(ACL)解剖重建股骨隧道外口的位置,以获得详细的解剖学资料,并以此为ACL和PLC一期解剖重建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采用30例成人尸体膝部标本。屈膝120°关节镜下经前内辅助入路(AMP)解剖重建ACL股骨隧道,并用克氏针标记。在膝关节股骨外髁分离出膝关节外侧副韧带(LCL)和腘肌腱(PT)股骨解剖止点。以股骨外上髁为原点,建立x、y垂直坐标轴,测量LCL、PT的股骨解剖中心点和ACL股骨隧道外口在坐标轴的坐标,并测量3点之间的距离。结果 LCL附丽部中心点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27±3.35mm、后方2.99±1.29mm。PT附丽部中心点在股骨外上髁远端8.85±3.38mm、后方3.83±1.95mm。ACL股骨隧道外口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6.12±5.34mm、前方6.84±4.17mm。LCL附丽部中心点与PT附丽部中心点相距9.67 3.92mm,ACL股骨隧道外口与LCL附丽部中心点相距13.07±4.93mm,ACL股骨隧道外口与PT附丽部中心点相距23.37±6.16mm。结论揭示了LCL、PT的股骨解剖中心点和ACL股骨隧道外口位置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一期联合解剖重建提供了解剖学基础。(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工程院科技论坛暨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0-09)

蒙剑德,赵小泉,张志强,谢洪法[9](2013)在《自体半腱肌腱重建术治疗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Fanelli C型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Fanelli C型损伤手术方式(修补或重建)的选择迄今仍存在争议。观察一期自体半腱肌腱重建术治疗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Fanelli C型损伤的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15例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Fanelli C型损伤的患者,均使用自体半腱肌腱一期以Larson法重建外侧副韧带和腘腓韧带,后外关节囊撕裂者采用局部加强缝合或锚钉缝合。以Lysholm评分评定术前、后膝关节功能。结果 15例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膝关节稳定性好,功能良好。结论应用自体半腱肌腱一期重建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疗效可靠,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3年17期)

吴浩波,戴雪松,吴立东,严世贵[10](2012)在《Inlay技术同期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以及后外侧角损伤技术要素(病例报道合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结合同期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Inlay式单束重建PCL,单束环绕重建PLC手术的技术,探讨该技术的技术要点.方法本组5例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后外侧角,采用异体带骨块跟腱组织,将跟腱编织成分别为直径8mm,9mm,长度150mm的双束结构.在后路后外侧切口下,将修正后骨栓嵌入胫骨后方的限深骨槽,保障移植腱体不与隧道口磨损.单束重建PCL,单束重建腘肌腱,外侧副韧带结构.结果本组5例均获短期随访,6-8个月.膝关节纵向稳定.Lysholm评分:术前50~58分,平均53.4分;末次随访90~96分,平均90.5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1).后抽屉试验:术前(+)Ⅲ5例,术后后抽屉试验:(-)5例;结论采用后外侧切口Inaly技术同期重建PCL和PLC,可以一次性重建叁条韧带,并满足后交叉韧带重建和PLC的力学要求,对PCL合并PLC患者有其优势.(本文来源于《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2-09-21)

后外侧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的解剖结构及超声检查技术,评价分析超声检查在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位膝关节韧带正常志愿者和11位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损伤患者进行双侧膝关节高频超声扫查,主要观察外侧副韧带、腘肌腱及腘腓韧带,总结正常膝关节后外侧角的解剖结构、超声扫查技巧和损伤的超声表现,对应于膝关节后外侧角韧带磁共振图像,评价超声对PLC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为了超声更容易显示外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我们以腓骨小头、股骨外侧髁、腓骨茎突等解剖结构为标志,同时我们采用俯卧位快速、清晰显示膝关节后外侧角(PLC)重要韧带。正常腘肌腱及腘腓韧带超声图像上呈低回声,外侧副韧带正常呈带状偏高回声。对照组右侧外侧副韧带长径及厚径分别为(5.741±0.521)cm、(0.246±0.036)cm,左侧外侧副韧带长径及厚径分别为(5.765±0.486)cm、(0.254±0.049)cm;右侧腘肌腱长径和厚径分别为(2.439±0.231)cm、(0.294±0.059)cm,左侧腘肌腱长径和厚径分别为(2.494±0.293)cm、(0.289±0.041)cm;右侧腘腓韧带长径和厚径分别为(1.143±0.261)cm、(0.238±0.045)cm,左侧腘腓韧带长径和厚径分别为(1.136±0.230)cm、(0.244±0.039)cm。对照组16位志愿者左侧、右侧韧带长径、厚径无统计学意义(左右LCL长径对比t=0.284,p>0.05,左右LCL厚径对比t=0.950,p>0.05;左右PT长径对比t=1.490,p>0.05,左右PT厚径对比t=-0.498,p>0.05;左右PFL长径对比t=-0.095,p>0.05,左右PFL厚径对比t=0.496,p>0.05)。对照组32例韧带统计显示韧带LCL、PT、PFL长径、厚径与体质量指数及体表面积存在正相关(LCL长径与体表面积、BMI相关r分别为0.724、0.500,p<0.05,LCL厚径与体表面积、BMI相关,r分别为0.565、0.597,p<0.05;PT长径与体表面积、BMI相关r分别为0.750、0.654,p<0.05,PT厚径与体表面积、BMI相关,r分别为0.618、0.550,p<0.05;PFL长径与体表面积、BMI相关,r分别为0.554、0.701,p<0.05,PFL厚径与体表面积、BMI相关,r分别为0.622、0.601,p<0.05)。实验组韧带长径、厚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LCL长径、厚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t值分别为4.075、5.048,p<0.05;PT长径、厚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t值分别为3.908、5.026,p<0.05;PFL长径、厚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t值分别为6.271、4.096,p<0.05)。PLC损伤超声图像表现为韧带回声的减低,回声的不连续性或部分连续性,以及韧带周围不规则低或无回声区。我们采用超声诊断出PLC韧带挫伤19例(包括外侧副韧带挫伤,腘肌腱挫伤,腘腓韧带挫伤),韧带部分撕裂伤5例,完全撕裂伤3例。韧带损伤情况均以磁共振或临床手术证实,由此,超声对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PLC重要韧带的走行及形态结构。采用俯卧位扫查法较仰卧位更方便超声显示PLC,特别适用于双侧对比评估。正常受检者双侧外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的长径、厚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体质量指数及体表面积均存在正相关。损伤者韧带长径、厚径与正常受检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是诊断PLC损伤的一种简便、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外侧角论文参考文献

[1].赵晓梅,黄耀渠,伍琼慧,樊长姝.MR叁维SPACE序列评估正常膝后外侧角韧带结构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8

[2].黄玲.超声诊断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6

[3].赵进征,吴旭东,黄小刚,明文义,曾斌.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治疗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J].中医正骨.2016

[4].陈刚.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的研究进展[J].浙江实用医学.2015

[5].李欢,高桂英,严伟洪,丁文鸽,王柯杰.改良Laprade法重建膝关节后外侧角的初步临床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

[6].蒙德鹏,叶添文,陈爱民.前外侧截骨入路+多轴锁定固定治疗累及后外侧角的胫骨平台骨折——1例报告[C].第四届长叁角地区创伤学术大会暨2014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7].董伊隆,蔡春元,姜刚毅,钱约男,姜文辉.后外侧角股骨止点与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外口的关系[J].解剖学报.2013

[8].董伊隆,蔡春元,姜文辉,姜刚毅,赵章伟.后外侧角股骨止点与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股骨隧道外口关系的影像学研究[C].2013中国工程院科技论坛暨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9].蒙剑德,赵小泉,张志强,谢洪法.自体半腱肌腱重建术治疗急性膝关节后外侧角FanelliC型损伤[J].中国医药指南.2013

[10].吴浩波,戴雪松,吴立东,严世贵.Inlay技术同期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以及后外侧角损伤技术要素(病例报道合并述评)[C].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标签:;  ;  ;  ;  

后外侧角论文-赵晓梅,黄耀渠,伍琼慧,樊长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