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官寨中心学校,663206)
摘要:物理是初中必学的一项科目,也是一门较难的科目,由于其知识点多,而且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在物理课堂当中,一道题目涉及到的不单单是某一个知识点,而是多个知识点相结合,所以有很多的同学感觉物理学习困难,这种感觉在教师上课时表现的更加明显。但是只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物理学习起来也是很简单的,只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物理学习方法即可。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课堂效率;探究
引言:
初中物理学学习的通常是一些基础知识,虽然学习的内容只是一些物理学的皮毛,但是仍然涉及到的许多理论原理、公式定理定理、基础实验操作,对高中物理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尽量减轻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排斥感。物理属于理科范畴,所以无论是从知识的内容上看,还是从课堂教学生看,学习难度较大,枯燥无味,因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差,更多的是把它当成一项任务,而不是真正的喜欢和热爱物理学习。在物理课堂上,课堂氛围比较压抑紧张,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出现走神或者睡觉的现象,而且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不科学,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手段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教师在课堂教育当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一)重视物理公式和公式的推导
初中物理知识点多,其中涉及到各项公式和定理,另外,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教材上是没有的,有的只是最终的结论,虽然可以直接使用,但是因为缺乏推导,所以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刻,导致学生做题时出现公式运用错误[1]。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当中教师要做好公式推导工作,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推导公式,如此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公式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而且还能够强化该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重视知识体系的梳理和构建
物理中的各个知识点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相互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到知识之间的共同点,在固有的联系中建立起新的联系。由于物理涉及到的知识十分广泛,所以学生学会整合整个初中的物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上教师要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积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让学生自主的找出物理知识存在的共性,总结出各种主要题型和解决方法,在这过程当中不仅实现了对知识的记忆,而且在无形当中掌握了各种解题技巧[2]。
(三)教学活动把生活与物理知识相结合
知识总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深奥的物理知识也是一样的,有很多的物理知识是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很多经典的物理知识和物理界的名人都诞生于实际生活,例如:物理学家牛顿以及他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通过苹果砸在他头上而得出的。同时生活中的许多的现象都可以通过相应的物理知识反映出来,就比如由重力知识引出的水向低处流,苹果成熟后只向下掉等等。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的传授一些枯燥的公式和解题套路,而要充分发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联系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学生在学习当中的枯燥感,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把物理知识在生活中融会贯通,可以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教师要注重对物理的解题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第一,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到物理知识,所以在学习一段过程之后学生都会对物理学习产生一种疲倦感和失望感,因为在物理学习当中,无论是在课堂听讲上还是在平时的练习当中,尽管有的学生严格对待和认真完成,但是考试成绩却依旧不理想。学生在考试当中,常常会因为粗心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物理成绩很不理想。所以教师要针对这个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变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内容。很对教师主张题海战术,让学生通过刷题来提升自己的物理成绩,但这是一种不好的学习方法,学生的成绩并不能达到质的变化。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抽取十分钟左右,选取几个典型的题进行讲解,总结这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对物理考试的应对能力[3]。第二,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物理题和数学题一样,有一题多解的解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多列举一些一题多解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力学中的受力分析这堂课,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就讲了力的两种分析方法,分别对是“隔离法”和“整体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思维方式、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物理课堂教育上创建轻松愉悦的课氛围,要加强所讲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也要注重知识传授的可操作性,多传授一些解题技巧和解题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红洋,王红美.基于学习进阶的探究学习教学设计与实践[J].物理通报,2018,37(8):114-118.
[2]叶成林.情境性的实验探究——对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一节《光的折射》的课堂教学设计反思[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