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感性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课程重构,情感培养,情感目标
感性论论文文献综述
陈月苹,张凤翼[1](2019)在《重“理性” 更要重“感性”——论课程重构中的情感培养目标》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正规化教育开始,教学的主要关注点仅仅是传递认知信息,然而,在现代化教育发展的今天,仅仅关注教学中的认知(理性)领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人才竞争的需要。2001年我国实行新课改以来,新课程叁维目标之一的情感培养目标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中心。然而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情感培养目标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课程重构的角度论述情感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的途径,能够引起教育工作者对情感培养目标的共鸣,共同培养适合未来有竞争力的人。(本文来源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晓红[2](2018)在《感性论角度的康德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感性在康德哲学中常被看作较为低级的能力,但实际上它也是与人的本源存在紧密相关的能力。康德的感性诸能力主要包括感性、纯直观、经验性直观、感觉、情感等。情感可以是认识的、审美的或道德的,以先天原则为基础的情感是普遍的。审美情感以知性能力的和谐运作为基础,审美愉悦以无目的地合目的的形式指向了某种超感性的基底,指向了物自身、自由、无限。而自由是通过道德判断的绝对命令呈现的,是我们人之为人的根本。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以或偶然或命令的形式使得无限、自由得以显现,两者虽然方式不同、路径有别,却暗通款曲。从感性论诸概念透视康德区分的叁个不同哲学领域,不仅使我们对康德"人是什么"的解答清晰起来,也为理解康德哲学的整体性提供了一个视角。(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溥林[3](2017)在《理解与翻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先验感性论§1辩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学术翻译,就是"理解和理解的塑形",而塑形的一个标志就是将那些体现原作者思想的各种基本概念在母语中概念化、达乎语词;而这一塑形过程必然既受制于自己已然的文化、思维方式和语言,但同时又承袭、改变和塑造着它们。因此,从根本的意义上看,翻译奠基在理解和解释之上。本文尝试以《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1为例来说明这点。(本文来源于《德国哲学》期刊2017年02期)
王晓红[4](2017)在《从感性论视角看康德超验哲学的完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感性论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包括感性、直观、情感、感觉和感受性等。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康德的叁大批判中贯穿起其超验哲学(transzendental philosophy)的一致性。“感性(的)”(Sinnlichkeit)一词是从感官((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11-07)
范晓楠[5](2017)在《被剧场性腐化的感性——论雕塑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契机》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艺术的发展使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樊篱正在消失,在观念表达的驱使下,多种媒介和材质的综合运用已是艺术表达的常态。无论行为、装置、影像或综合媒介的当代艺术作品,在赋予作品文化和社会意义的同时,大部分都会诉诸情境和剧场性,以促使观众的互动和体验。雕塑作为传统的艺术门类,也不得不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改变自身纯粹的艺术自律性,(本文来源于《雕塑》期刊2017年05期)
张昌盛[6](2016)在《从现象学的先验感性论到生命主体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先验感性论是主体的最基础的层面,它独立于理性层面并为其奠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身心统一体意义上的生命体都具有这个层面的主体性;动物只具有这个感性论层面的主体性功能。以对胡塞尔的先验感性论问题分析为基础,阐明感性论层面的主体性的基本特质,并讨论生命范围内的主体间性问题。(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12期)
张智涛,吴明艳[7](2016)在《论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的先验认识论是西方近代哲学知识论发展的重要理论结晶,它根植于西方近代由培根开创的经验论哲学和由笛卡尔开创的唯理论哲学相互激荡的大背景中。为了能够充分有效地理解康德的先验认识论在当时知识理论界的重要意义,本文特别选取了对康德知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家休谟关于知识来源问题的相关理论来与康德的先验感性论做了对比。本文内容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和分析了休谟关于知识来源的理论;第二部分阐明和分析了康德的先验感性论:第叁部分分析了康德先验感性论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10期)
晋兆洪[8](2016)在《当代社会学的理性化反省与感性论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学是在19世纪出现的一门以对社会发展中的规律、现象等多方面进行研究的社会学科。而在其漫长的发展道路中,出现了许多国内外社会学家对它的研究和探讨,在20世纪中后期,社会学的理性化受到了许多研究学者的批判和反对,从而引起了广大社会学家的思考和分析。本文主要针对当代社会学的理性化反省与感性论转向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的析和介绍。前言社会学形成以来,人们一直追求着社会学的理性化,认为理性化是社会学的必然发展趋势。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本文来源于《山海经》期刊2016年07期)
钱立卿[9](2015)在《康德的先验感性论对数学的奠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数学来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部分对时空观念进行先验研究的意义在于,此框架不仅可以为现实的数学成就提供一种哲学辩护,而且还确立了某种主体性的认知结构对于数学结构的奠基关系。康德之后的一些哲学家对其数学哲学的批评某种程度上来源于对感性论与数学关系的误解,但康德本人也有一定责任。先验哲学可以从认知主体的角度为数学的实际形态提供某种必要性的解释,这条进路直至今日仍具有生命力。(本文来源于《哲学分析》期刊2015年03期)
楼育萍[10](2015)在《叙述华裔美国感性——论伍慧明的小说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华裔美国文学新生代作家伍慧明凭借《骨》和《望岩》两部小说享誉美国文坛。纵观伍慧明的小说创作,既继承了老一辈华裔作家赵健秀等开创的传统,以描写华裔美国感性为己任,又立足于自己及父辈们的经历,以独特的叙事来书写和构建华裔美国感性。在其两部作品中,伍慧明以别具一格的叙事手法分别从历史、家园和身份叁个方面对华裔美国感性进行了书写。她以感伤故事的形式深入挖掘了华裔美国人不堪回首的历史,借助唐人街的现实主义叙事细致描绘了华裔赖以生存的家园,并通过灵活的叙事视角探讨了华裔美国人对身份的追寻。(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感性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感性在康德哲学中常被看作较为低级的能力,但实际上它也是与人的本源存在紧密相关的能力。康德的感性诸能力主要包括感性、纯直观、经验性直观、感觉、情感等。情感可以是认识的、审美的或道德的,以先天原则为基础的情感是普遍的。审美情感以知性能力的和谐运作为基础,审美愉悦以无目的地合目的的形式指向了某种超感性的基底,指向了物自身、自由、无限。而自由是通过道德判断的绝对命令呈现的,是我们人之为人的根本。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以或偶然或命令的形式使得无限、自由得以显现,两者虽然方式不同、路径有别,却暗通款曲。从感性论诸概念透视康德区分的叁个不同哲学领域,不仅使我们对康德"人是什么"的解答清晰起来,也为理解康德哲学的整体性提供了一个视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感性论论文参考文献
[1].陈月苹,张凤翼.重“理性”更要重“感性”——论课程重构中的情感培养目标[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
[2].王晓红.感性论角度的康德哲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溥林.理解与翻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先验感性论§1辩证[J].德国哲学.2017
[4].王晓红.从感性论视角看康德超验哲学的完整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5].范晓楠.被剧场性腐化的感性——论雕塑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契机[J].雕塑.2017
[6].张昌盛.从现象学的先验感性论到生命主体间性[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
[7].张智涛,吴明艳.论康德的先验感性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8].晋兆洪.当代社会学的理性化反省与感性论转向[J].山海经.2016
[9].钱立卿.康德的先验感性论对数学的奠基意义[J].哲学分析.2015
[10].楼育萍.叙述华裔美国感性——论伍慧明的小说创作[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