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性别意识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纽马克,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性别意识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1](2019)在《《翻译、意识形态与性别》第八、九章英译汉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材料文本选自卡门·卡穆斯·卡穆斯(Carmen Camus Camus)主编的《翻译、意识形态与性别》(Translation,Ideology and Gender)第八、九章。该书初次出版于2017年,由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出版,全书共190页。本书是一部信息型学术专着,重点说明了翻译研究中的意识形态和性别问题,以及受不同文化、地理和历史背景影响,它们之间产生的交互作用。原文本属于学术型文本,存在大量术语、人名、引用、长难句和少量意大利语言。笔者采用了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语义翻译像思维一样,是建立在词,词组之上;而交际翻译就像言语一样多以段落,语篇为单位。笔者还对比了中英语言的差异,在词句翻译层面,运用了语义翻译策略;在篇章翻译层面,采取了交际翻译策略,并合理运用了多种人名翻译方法、从句翻译策略、篇章衔接技巧来指导翻译实践。本篇翻译报告旨在:第一,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信息传播。学术研究同样具有时效性,译介最新学术发展成果,有助于国内外学者的共同进步。第二,通过翻译实践熟悉学术型文本的行文风格及措辞,将纽马克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可为笔者日后翻译实践积累经验。(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陈邕[2](2019)在《《翻译、意识形态与性别》第四、五章汉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翻译材料选自卡门·卡穆斯·卡穆斯等学者编写的《翻译、意识形态与性别》的第四章与第五章。本书于2017年出版,全书共7万多英文单词,第四章与第五章内容约为1.5万英文单词。本书属学术性研究着作,探讨翻译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发展,同时还涉及翻译与性别关系的研究。笔者在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完成翻译实践,原文属于翻译专业领域学术着作,逻辑严谨,语言学术化。原文涉及许多专业术语及西班牙人名;存在大量学术型引文;且原文长句较多,句式结构复杂。笔者根据问题提出相关解决策略,如在翻译专业术语时,查找字典和相关文献,使其译文尽量精准;在翻译西班牙人名时,进行大量网络搜索,使人名的翻译尽量准确;在翻译学术型引文时,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翻译,尽量达到平实易懂,避免翻译腔;对于原文中的长难句,笔者将其拆分为多个短句,根据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真实传达原文文本内容,在内涵、价值体系上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该报告旨在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信息传播,通过翻译实践总结学术型文本的翻译策略,将所学的文本类型理论运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中,为此类文本的翻译建言献策。(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杜子阳[3](2019)在《中国医疗剧中的性别表征、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医疗剧是我国电视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类型,作为情节紧张刺激的行业剧,多年来一直受到观众的青睐。进入新世纪,尤其在2010年之后更是异军突起地涌现出了大量的医疗剧作品。医疗剧不仅仅肩负着再现医疗行业现状的责任,它同时形塑并建构着观众对医疗体制、医患关系和社会现状的认知和想象,而医疗剧塑造的医院这个职场中的男性女性更愈发地成为了观众追捧并认同的形象。因此本文立足于医疗剧之于社会现实的多重建构作用,综合运用性别研究、精神分析、权力理论、阶级理论、消费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以医疗剧中的人物形象、剧情发展和特殊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地个案文本细读和理论剖析、详细的共时性对比和历时性探究,考察了中国医疗剧在性别、阶级、权力、意识形态等话语中的表征,揭露了其男权文化的本质和意识形态的霸权以及社会歧视的底色。第一章通过对“跨性别”操演的女主任和完美无瑕的海归博士男医生的刻板形象的对比,揭示了隐藏在此种性别景观背后的男权体制话语。进而通过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历史嬗变,指出了在消费主义日渐扩张的社会中,女性更加艰难的客体化生存境遇和男性出于自我保护的、修辞目的的隐性控制机制。第二章以性别政治作为更高的切入点,首先探讨了男权对中产阶级女医生的双重标准与悖论,论述了新时代女性在男权游戏规则中的不公待遇与身心疲惫。其次通过对医疗剧的总结归纳,阐明了笔者发现的一种与两性权力关系息息相关的“器官移植”式叙事模式。随后展开了对医疗剧中两性权力运作的分类解剖,包括女性的僭越、父权的压制、男性出轨的“合法化”以及性自由与婚姻生育权力的覆灭等等,以此来多维度地印证了男权话语对女性从宰制性到消费性的权力管制形式的变化,以及这背后亘古不变的、愈演愈烈的男性霸权。最后,笔者将权力理论放置在了超越性别的视角上,去探索了医疗剧更加广阔的多维权力表征,着重论证了其中的阶级表征、内科与急诊科歧视、手术权与人事权的争夺以及医生对患者肉体的规训等等,并由此引发了一些对福柯权力理论的思考。第叁章的研究视角不断拉升。此前两章分别探究了医疗剧的角色形象气质以及剧中的性别政治与微观权力,基于这样的研究基础,第叁章便将研究起点置于了意识形态的大厦之上。通过对柳叶刀与菲勒斯、艾滋病与肮脏以及医院系统与无限复制的霸权能指这叁对隐喻的讨论,剖析了弥漫于医疗剧每个角落中的、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意识形态话语的表征,包括对阳具的崇拜与对阉割的焦虑、对艾滋病的歧视和对同性恋者的无视以及对患者的他者化压制和无情的规训目光等等,最终得以揭露了令人震惊且失望的医疗剧异性恋男权霸权的真实身份。(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孙晓[4](2018)在《我国初中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性别意识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一出生就有生理性别的差异,但是社会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意识是需要后天教育和培养的。除了家庭和社会,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性别教育最主要的场所。而在学校,教科书是学生接受社会性别教育最直接的途径。中国教育已经做过很多改革,但是仍然有大量数据表明作为课程载体的教科书存在性别偏见和性别刻板印象。在国内外关于教科书性别意识形态的一系列研究中,男性数量一般都是高于女性,教科书中采用的男性角色一般都是象征刚强、智慧、勇敢,而教科书中的女性角色则多是象征温柔、弱小、依附的。教科书中存在的这种性别意识形态,很有可能强化学生已有的性别偏见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不能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性别意识导向。所以对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性别意识形态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处于青春期发展的初中学生处于社会性别发展的关键时期,加上体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体育与健康教科书所传达出的性别意识形态会对学生正确处理与异性的交往以及形成科学的社会性别观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以人教版新旧两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等方法,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方朝郁与谢卧龙等人所提出的性别意识形态检核准则,所建构出的性别偏见检视标准,将教科书内容分为“教科书的图片”与“教科书的文字”两个层面来检视,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统计分析,探讨其存在的性别意识形态。本论文由以下几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包括论文研究的依据、意义,以及教科书、性别意识形态等相关概念的论述,并阐述了研究的主要目的和范围限制;第二章主要对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综述进行梳理和研究,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本论文参照的性别意识形态的检验标准进行了介绍;第叁章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对教科书中的性别意识形态进行分析研究;第四章和第五章分析研究了人教版新旧两版教科书插图中的性别意识形态,分别对两版教科书插图中的两性性别比例、不同性别人格特质比例、不同人物角色的性别比例以及性别间从属关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两版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插图中,仍然以男性焦点人物形象为主,对女性焦点人物的运用有所忽视,存在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现象,在教科书人格特质插图比例的数据分析中,新版教科书较老版教科书有所进步;第六章主要是对新旧两版教科书插图中的其他性别意识形态进行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教科书封面、封底的插图、以及内文插图中呈现出的衣着、装扮等所呈现出的性别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得出存在性别偏见现象;第七章是对新旧两版教科书内文中所呈现的性别意识形态进行分析,老版教科书内文中少有提到女性于体育的贡献,存在严重的性别偏见现象,新版教科书已经开始关注到女性形象,肯定女性在体育发展当中的作用,但是地位仍然远低于男性;第八章是对教科书中性别偏见造成的影响以及成因的分析;第九章是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2)
翟恒兴[5](2017)在《海登·怀特之于文本的性别意识形态的符号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沙米尔的组诗、舒曼的配曲、索莱尔的阐释以及罗珊德的戏剧,以不同形式特性建构了19世纪的性别意识形态。海登·怀特从揭示文本意义生成的角度,阐明了上述文本所表现出的性别意识形态之内容及其形式特性,指出意识形态并非文本的语言学的指涉物,而是符号学的指涉物。(本文来源于《职大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曹燕[6](2017)在《铁凝《麦秸垛》中的性别意识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麦秸垛》是铁凝"叁垛"系列小说的第一部,作品在正视女性情感欲望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性别意识形态的踪迹。以性别视角关照文本,在梳理作品性别意识形态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深究人物行为方式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深入理解《麦秸垛》内在的寓意与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7年12期)
曹熙斌,孟丽花[7](2017)在《性别意识形态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多元变奏》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既有花木兰式的去性别化的女强人,也有数量众多的囿于家庭的妻子群像;既有潘多拉式的美艳有害的情人角色,也有浅薄无知的长不大的女孩形象。性别意识形态不仅关注文本讲述了怎样的故事,更关注故事背后的讲述行为以及创作者秉持的性别价值观。《人民的名义》这部作品的女性形象设定背后透露出的是创作者秉持的男性为主体、女性为从属的充满男权色彩的性别立场,女性处处有罪的状态以及进退维谷的境地都是创作者刻意为之,文本对臣服于男性的所谓顺从的女性进行规训与召唤,这种潜隐在叙事背后的性别成见是值得警惕和反思的。(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23期)
何静[8](2016)在《浅谈《简·爱》中的性别意识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简·爱》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作品,它以早期的维多利亚为背景,见证了这一时期的欧洲革命。在这个时期,虽然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女性的地位仍然很卑微,无法得到与男性相同的地位。论文描写了女主人公简·爱模糊的性别意识形态以及其对父权的反抗又妥协的态度,从性别差异角度表现了简爱同四位男性的故事,揭示男性压迫世界的可怕以及女性的悲惨命运。(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6年20期)
苏天颖[9](2016)在《性别意识形态:《骆驼祥子》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意识形态”是指维系男女不平等现象的社会信仰。本文从性别意识形态的视角,以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的英译为例,研究性别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骆驼祥子》堪称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典型,语言生动、活泼、幽默,其浓厚的地方色彩已成为该作品的代名词。自《骆驼祥子》的四个译本面世以来,研究者们对其译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Evan King译本和施晓菁译本的对比研究,鲜见对另外两个译本的研究。以往的研究视角大多局限于归化异化、翻译目的论、顺应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关联理论、阐释学、翻译伦理和勒佛维尔的文化改写理论等,主要研究原作与译作的语言转换及风格对等问题。文献综述表明未有学者在研究语言转换过程中纳入性别因素考察意义的生成,对于这部“女性主义文本”,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基于意识形态从性别角度出发,研究《骆驼祥子》英译过程中由于译者性别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阐释和产出,使我们从性别视角来解读《骆驼祥子》这部充满老舍“大男子主义”特点的译作,有着其独特的意义,对研究译者因素对译着的影响,也尤为重要。本文语料使用的是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及其四个译本,分别为Evan King的1945年版本,Jean M.James的1979年版本,施晓菁的2001年版本和Howard Goldblatt的2010年版本。四位译者刚好为两位女性译者和两位男性译者,而《骆驼祥子》又是一部充满男权意识的作品,我们将对比这四位译者对于女性的身份、特征、以及性观念在译本中的区别,细化至原文的词汇、句法和特定女性形象表达等方面对比。鉴于最初由Lakoff、Spender等学者提出的女性使用语言和男性使用语言的不同,和后来的翻译理论界提出的译者由于所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社会角色的不同译作必然呈现不同特点,我们将分别从语言学和文学的角度提取能体现出男女译者不同思维而导致的不同解读和表达方式的语料。本文理论使用了以谢莉·西蒙和路易斯·冯·弗洛图为代表的女性主义者始创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性别研究理论。女性主义在翻译界掀起的“革命”主要在于其瓦解了旧式“二元”对抗论,质疑了传统的“忠实”观,把身份问题提高到了政治议题,对翻译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由语言导致的性别歧视吸引了女性主义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以robinlakoff的“女性的语言”为代表;并引发了一场为彰显女性身份、提高女性话语权为目的的女性主义翻译活动,以flotow的《翻译与性别》和simon的《翻译中的性别》等着作为代表。在后女性主义时代,性别语言已不再局限显性的表达方式,诸如语言改革之类,而走向更深层次的隐形歧视,比如通过一些模式化印象等。从而与我们的真实生活更加贴近,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而性别研究理论则与当今社会愈演愈热的性别话题更加密切相关,关乎女性权利地位议题。男性中心权威被瓦解,妇女弱势地位被追究。权利和话语向来密不可分,性别议题则主要研究权利分配机制是如何镶嵌在话语结构中的,深层揭露由性别导致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本文将综合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从批判的视角看待语言的使用问题,以挖掘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本文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译者的性别确实影响了翻译的生成。不同性别的译者对于源文有着不同的解读,导致其在翻译过程中使用各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并对源文的文体形成不同程度的再现。男性译者较女性译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似乎更具创造性和大胆,表现为更多的增译、减译、转译等,而女性译者的“劫持”化现象也确实存在,表现为翻译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特定的翻译目的而使得“简化”现象较严重。(2)语言学家们的关于女性使用语言应该更礼貌委婉等预设并未在译作中有明显表现,说明在女性主义运动的努力下,在社会分工日益不再以性别因素为主导的今天,不管是“国格”还是“性(别)格”,“层级化”正在消失,个体的权利观念在增强,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上便是男性与女性“专属用语”(表明女性是弱势一方)的模糊化。(3)性别确是翻译过程中的相关因素,但是由于文化、政治、历史背景等的影响,我们不能把差异仅仅归结于性别因素,并且性别属意识形态范畴,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其作用,而只能通过序、作家访谈和翻译结果等去推断。因此,只有男女译者尽量规避由于自身性别意识影响而导致的源文理解和语言使用差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性别翻译”。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纵观老舍的作品发现把女性译者和男性译者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其译作,尚未有学者触及,性别领域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争夺之战,必然导致性别话语的不同,因此性别印记在相同的源文作用下,是否会导致不同的译文,值得探讨与研究。其次,国内性别与翻译的结合研究起步晚,发展慢,性别意识薄弱,导致相关研究不够深入,希望借由本研究,可以引起更多关于译者与作者性别相关议题的关注。(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6-06-01)
刘丹丹[10](2016)在《性别气质的构建、批判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社会性别视角观察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抓住二元对立的性别气质是导致两性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并以此为突破口着重从性别观念即性别意识形态视角研究性别气质建构的具体过程,分析其建构过程的内在逻辑及其双重作用。本文创造性地提出性别意识形态建构性别气质的具体过程包括以家庭、学校和传媒为代表的外在规训,并经历了性别气质的“表象认知”、“镜像复制”和“自我异化”等主体内在的自我规训过程。在内外规训相互作用之下,性别意识形态对主体性别气质的建构逐步实现由外在约束到主体自我约束和自我内化的转变,这也是文章最具创新性的亮点所在。由于性别意识形态发挥作用具有无意识性,主体是在无意识和潜移默化中接受并内化性别气质,误认为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是与之俱来并由生理性别决定的,由此造成性别气质刻板印象的凸显。辩证思考性别意识形态建构性别气质的作用,既要肯定其保障社会再生产有序进行的正面价值,又要正视其导致不平等的性别权力关系得以再生产的消极影响,两性间的性别差异被随意地放大,进一步加剧了性别对立与性别权力关系的失衡。最后,对性别气质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设想了理想中的性别气质发展趋势,主张尊重和鼓励性别气质平等、自由与多元化发展,主张个体自身要增强理性自觉,自觉摆脱和消除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积极探求消解二元对立的性别意识形态和性别不平等格局的具体途径,主张要重视和发挥教育、传媒、法律等在推动性别平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发展先进性别文化,逐步消除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共同推动性别平等观念的传播。(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5-19)
性别意识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翻译材料选自卡门·卡穆斯·卡穆斯等学者编写的《翻译、意识形态与性别》的第四章与第五章。本书于2017年出版,全书共7万多英文单词,第四章与第五章内容约为1.5万英文单词。本书属学术性研究着作,探讨翻译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发展,同时还涉及翻译与性别关系的研究。笔者在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完成翻译实践,原文属于翻译专业领域学术着作,逻辑严谨,语言学术化。原文涉及许多专业术语及西班牙人名;存在大量学术型引文;且原文长句较多,句式结构复杂。笔者根据问题提出相关解决策略,如在翻译专业术语时,查找字典和相关文献,使其译文尽量精准;在翻译西班牙人名时,进行大量网络搜索,使人名的翻译尽量准确;在翻译学术型引文时,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翻译,尽量达到平实易懂,避免翻译腔;对于原文中的长难句,笔者将其拆分为多个短句,根据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真实传达原文文本内容,在内涵、价值体系上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该报告旨在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信息传播,通过翻译实践总结学术型文本的翻译策略,将所学的文本类型理论运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中,为此类文本的翻译建言献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别意识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李欣.《翻译、意识形态与性别》第八、九章英译汉实践报告[D].广西师范大学.2019
[2].陈邕.《翻译、意识形态与性别》第四、五章汉译实践报告[D].广西师范大学.2019
[3].杜子阳.中国医疗剧中的性别表征、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隐喻[D].东北师范大学.2019
[4].孙晓.我国初中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性别意识形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5].翟恒兴.海登·怀特之于文本的性别意识形态的符号学思考[J].职大学报.2017
[6].曹燕.铁凝《麦秸垛》中的性别意识形态[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
[7].曹熙斌,孟丽花.性别意识形态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多元变奏[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
[8].何静.浅谈《简·爱》中的性别意识形态[J].明日风尚.2016
[9].苏天颖.性别意识形态:《骆驼祥子》英译研究[D].江南大学.2016
[10].刘丹丹.性别气质的构建、批判与展望[D].南京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