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精品试析(论文文献综述)
于波[1](2019)在《“蒙地唐卡”图像历史探源》文中研究说明唐卡,一个带有诸多意味的绘画样式,它不仅代表着藏传佛教教义的宣讲形式,更展现着受此种宗教理念熏染下的人民的内在精神世界。学术界近几十年对于宗教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招致前赴后继的学者栖身于宗教绘画艺术研究,“蒙地唐卡”虽被学者零散挖掘但始终未被引起高度重视。我想每一个文化遗产都有长短不一的生命周期,自然灾害、存放不当、人为破坏等诸多因素都可能会使其消磨殆尽,应尽早着手。文章以“蒙地唐卡”作为出发点,首先梳理了元、明、清三朝蒙藏就藏传佛教交流的历史背景并对“蒙地唐卡”的概念作了政治、宗教、文化、地域四方面的的限定;其次探究了“蒙地唐卡”形成的文脉,从具体的传播路线、政治领袖之间的宗教交流和与勉唐派的历史考察进行探索并展开论证;以证明“蒙地唐卡”是由藏地勉唐派的传入,宫廷画派的影响以及地域特色的展现融合构成的独具蒙地特色的唐卡绘画样式集合。并从《造像量度经》、一世哲布尊丹巴扎纳巴扎尔、勉唐风三方面出发论证“蒙地唐卡”的绘画特色,征得其遵循造像仪轨不仅具有勉唐遗风还兼具扎纳巴扎尔与地域绘画特色。最后以形、色、貌三个绘画要素反观蒙藏两系唐卡的形象展演。文章所有探究过程均基于艺术风格学、艺术社会学、文化史等学说的支撑结合前图像志及图像志分析,并参考前辈学者的研究结果叙述、梳理和解读的过程。
杨小晖,陈昊[2](2018)在《民族艺术审美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向——以包头满都拉岩画视觉符号为研究对象》文中认为民族艺术是植根于特定地域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的文化资源。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今天,利用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艺术资源进行经济产业的再生和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新的机制。视觉符号作为直观的呈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隐性象征意义,同时也是地区民族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包头满都拉岩画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艺术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和潜藏的文化创意创业经济价值有待发掘。民族艺术资源在当前全方位开放的文化交流背景下,找寻民族文化优化的途径就必须在与其他文化交流的碰撞之下进行自我的调适和配置,把握民族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与有机性。合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就要求把握地区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实现文化资源与现代媒介的优势结合。
徐品[3](2013)在《方城西北部及东南部岩画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方城岩画于2010年2月首次在方城县清河乡发现,随后在方城县的多个乡镇相继发现类似岩画,与21世纪初发现的规模较大的具茨山岩画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且其规模、数量、分布范围不逊于具茨山岩画,是继具茨山岩画后岩画领域的又一重要发现。它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国家岩画的类型、分布范围,为解读中原凹穴岩画提供了一批新的资料。自方城岩画被报道以来,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到方城县进行实地考察,并试图从考古学、艺术史、人类学等角度对方城岩画的年代和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和研究,但遗憾的是受基础资料的搜集不完整、岩画学本身的局限性,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2012年4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张亚莎教授带领部分学生对方城境内的岩画点进行全面调查,并做了详细的记录。本文主要对此次调查中发现刻有岩画的大小岩石92块,约有114幅岩画进行整理、概述。全文共分五章,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简要介绍了方城岩画调查的背景、以往工作、调查的意义等几部分。第二部分调查主体,主要概述了调查地区的概况、调查点内容介绍,调查基础上的初步认识,分别由三章构成。第2章,对调查区域——方城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历史沿革进行了概况性介绍,对岩画的周边环境有了基本认识。第3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叙述了本次调查工作的过程和方法;其次对5个乡镇的16个岩画点的92块岩画石从岩画的地理坐标、周边环境、画面组合、岩画大小和形状、保存状况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对16个岩画点的内容做了基本统计。第4章,对这批岩画的分布、主题、特点、时代和功能做了初步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总结归纳出岩画点分布的几个特征;对方城岩画的双排凹穴岩画和组合型凹穴岩画两种主要岩画主题做了简要分析,得出方城岩画的几个特点。最后略论了方城岩画的时代和功能,由于笔者目前知识有限,对其时代和功能以列举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的认识为主。最后一部分为笔者基本结论。方城岩画调查,一方面全面对岩画点进行调查,将这批资料介绍出来,对其内容进行描述;一方面,对其年代、功能等做出解读,列举目前已有观点,为研究者提供尽可能详细准确的材料。
本刊编辑部[4](2012)在《传承文化 服务社会——第五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综述》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8月2日至8月4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研讨会共有来自中国、日本、蒙古、印度、英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瑞士、德国、挪威、美国、澳大利亚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267名藏学学者出席会议,其中中国学者191人(含港台学者10人),国外学者76人。会议共收到论文238篇。8月2日上午,第五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开幕式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多功能厅隆重举行。开幕式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游洛屏主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中国西藏文化保护协会副会长斯塔、西藏社会科学院院长白玛朗杰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姜涛,谭士俊,龚鹏,姜忠[5](2009)在《运用计算机技术测定古代岩画年代的实验报告》文中认为岩画是古代先民刻绘在岩石表面上的图画,具有"时间跨度长、分布范围广、信息载量大"①的特点。它从多方面揭示了古人的生产生活、社会形态、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审美观念等丰富的内容,是人类用绘画形式记录自己发展历程的生动图解,
李力[6](2006)在《《内蒙古文物考古》总第5期-35期目录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何军锋[7](2005)在《新疆尼勒克穷科克岩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8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曾经对新疆尼勒克县穷科克岩画进行调查,但是没有涉及到全部的内容。2003年8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王建新教授携部分学生对该岩画点重新进行全面调查,并做了详细的资料记录。这次调查共发现刻有岩画的大小岩石49块,约80多幅岩画,本文的写作就是建立在这批资料的基础之上的。 全文除结语部分外共分三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目前中国北方地区岩画研究的现状,并就岩画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第二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介绍穷科克岩画点所发现的全部岩画资料,将类型学的方法引入到对岩画的研究当中,对全部岩画资料分型定式,并做分期研究。在岩画资料的介绍中,首次明确提出“幅”的概念,根据岩画内容的相关性,岩画颜色、造型风格的一致性,岩画制作方法的相似性等因素,将一块岩石上所有的岩画分成若干幅。在对岩画进行分期的基础上,又着重探讨了岩画与其它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共存关系,将岩画的分型定式与其它考古学文化遗存的类型学研究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对岩画年代、族属问题的判断。文章第三部分对与穷科克岩画相关的三个小问题进行了探讨,初步确定了穷科克岩画的年代、族属等问题:并就穷科克岩画类型学研究的意义以及这种方法对于伊犁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启示作用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穷科克岩画研究,一方面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这批新鲜资料介绍出来,对其内容进行描述,对其年代、族属作出推断;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将类型学的方法引入到对岩画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当中,这是岩画研究中一种全新的尝试。初步的工作证明,将这一方法引入到对岩画的研究当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
姜涛[8](2003)在《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精品试析》文中指出 岩画是古代先民刻绘在岩石上的图画,被人们喻为形象的史诗,艺术的画卷。它用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记录了人类社会由荒蛮走向文明的艰难历程,讲述着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在内蒙古包头博物馆众多岩画藏品中,
二、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精品试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精品试析(论文提纲范文)
(1)“蒙地唐卡”图像历史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蒙地唐卡”的概念形成和历史沿革 |
(一)时空中的历史积淀 |
1.元之初涉 |
2.明之发展 |
3.清之繁盛 |
(二)“蒙地唐卡”的概念 |
1.政治意味 |
2.宗教意味 |
3.文化意味 |
4.地域意味 |
(三)“蒙地唐卡”的现状 |
1.“蒙地唐卡”的种类 |
2.“蒙地唐卡”保护与传承的二分法 |
小结 |
二 “蒙地唐卡”的文脉 |
(一)神林山斗与蒙古汗王 |
1.阔端与萨迦班智达 |
2.忽必烈与八思巴 |
3.阿勒坦汗与三世达赖喇嘛 |
(二)三线贯通成就蒙地唐卡 |
1.东传之路 |
2.毗邻皇都 |
3.蒙古国——内蒙古 |
(三)“蒙地唐卡”与勉唐派的历史考察 |
1.原始艺术思想的指导 |
2.勉唐东传的历史必然性 |
3.蒙古宫廷与教派支撑 |
小结 |
三 从内涵与品相中回望本源 |
(一)“蒙地唐卡”与造像量度经 |
1.《造像量度经》的历史综述 |
2.《造像量度经》的内容 |
3.《造像量度经》的量度形象 |
(二)科学造像——扎纳巴扎尔 |
1.定慧兼修之哲布尊丹巴一世 |
2.藏族绘画与喀尔喀部造像风格的融合 |
3.哲布尊丹巴造像给养下的“蒙地唐卡” |
(三)勉唐之风的融合与再现 |
1.“蒙地唐卡”中的勉唐图像基因 |
2.“蒙地唐卡”与勉唐派的图像再现与人文融合 |
小结 |
四 “蒙地唐卡”型制特征综述及意义探析 |
(一)“蒙地唐卡”之形 |
1.平面与纵深 |
2.细部设计再现 |
3.形之特征综述及意义 |
(二)“蒙地唐卡”之色 |
1.“蒙地唐卡”之色源 |
2.“蒙地唐卡”与晕染技法 |
3.“蒙地唐卡”之色貌 |
4.色之特征综述及意义 |
(三)“蒙地唐卡”之貌 |
1.以《绿度母》为例 |
2.以《描金弥勒菩萨》为例 |
3.以《描金大威德金刚》与民间唐卡为例 |
4.貌之特征综述及意义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民族艺术审美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向——以包头满都拉岩画视觉符号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岩画视觉符号与民族艺术审美的生态基础 |
二、民族艺术资源发掘与文创产业思考 |
(3)方城西北部及东南部岩画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方城地区概况 |
2.1 方城自然地理环境 |
2.2 方城考古学文化及历史沿革 |
第3章 方城岩画调查 |
3.1 调查方法 |
3.1.1 调查方法 |
3.2 方城岩画资料的介绍 |
3.2.1 清河乡 |
3.2.2 古庄店乡 |
3.2.3 小史店镇 |
3.2.4 袁店回族乡 |
3.2.5 柳河乡 |
3.3 方城岩画的数量统计 |
第4章 方城岩画初步认识 |
4.1 方城岩画的分布 |
4.2 方城岩画类型及特点 |
4.2.1 方城岩画类型 |
4.2.2 方城岩画特点 |
4.3 岩画的时代与功能 |
4.3.1 方城岩画时代 |
4.3.2 方城岩画功能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传承文化 服务社会——第五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会发言 |
二、历史组 |
1.史前史研究 |
2.吐蕃史研究 |
3.宋代吐蕃史研究 |
4.元、明、清藏族史研究 |
5.民国时期藏族史研究 |
6.历史考古研究 |
7.历史地理研究 |
8.方志编纂研究 |
三、文献、考古与艺术组 |
1.文献研究 |
2.考古研究 |
3.艺术研究 |
四、根敦群培研究组 |
1.生平研究 |
2.思想研究 |
3.学术研究 |
五、宗教组 |
1.文献研究 |
2.思想研究 |
3.传承研究 |
4.历史和现状研究 |
5.苯教研究 |
六、梵文组 |
七、因明组 |
1、理论研究 |
2、文献研究 |
3、因明学科发展 |
八、当代政治组 |
1、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理论和政策 |
2、反分裂与民族团结 |
3、当代政治制度 |
4、涉藏外事研究 |
九、可持续发展与民生保障组(社会与经济) |
1.农牧业经济 |
2.环境保护 |
3.社会变迁和民生保障 |
十、藏医药组 |
1.医学理论 |
2.文献研究 |
3.临床实践 |
4.药物研究和藏医药事业 |
十一、文化组 |
1.《格萨尔》研究 |
2.文化研究 |
3.民族教育研究 |
十二、语言与信息技术组 |
1.语言研究 |
2.信息技术研究 |
(5)运用计算机技术测定古代岩画年代的实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岩画断代的理论构想 |
1. 岩画的画面颜色由浅变深的原理 |
2. 计算机测定岩画年代的可行性 |
3. 确立标尺性岩画画面的明度值 |
4. 运用计算机测定岩画年代的原则与适用范围 |
二、岩画的实地调查 |
1. 固阳县天面此老秦长城岩画 |
2.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白银查干岩画 |
3.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几公海勒斯太岩画 |
三、计算机photoshop测定岩画年代的方法与过程 |
1. 计算机测定岩画年代的操作过程 |
2. 确定岩画标尺 |
3. 岩画年代的测算公式 |
4. 岩画实例测定 |
(7)新疆尼勒克穷科克岩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中国北方地区岩画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研究现状述评 |
第二节 岩画的年代研究的困惑 |
第三节 岩画资料的客观提取 |
第四节 岩画的分“幅 |
第二章 尼勒克穷科克岩画研究 |
第一节 穷科克岩画点周围的人文自然地理环境 |
第二节 穷科克岩画资料的介绍 |
第三节 穷科克岩画的分类、分型定式及分期研究 |
一、岩画的分类 |
二、岩画的分期 |
第四节 岩画和其他考古遗存的共存关系分析 |
一、穷科克地区 |
二、沟口地区 |
三、库尔乌赞地区 |
四、共存关系分析 |
第三章 有关问题的讨论 |
第一节 穷科克岩画群时代与族属推断 |
第二节 穷科克岩画研究对伊犁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启示 |
第三节 对穷科克岩画进行类型学研究的意义 |
结语 |
附表 |
图录 |
后记 |
四、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精品试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蒙地唐卡”图像历史探源[D]. 于波.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2]民族艺术审美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向——以包头满都拉岩画视觉符号为研究对象[J]. 杨小晖,陈昊. 大观(论坛), 2018(11)
- [3]方城西北部及东南部岩画调查报告[D]. 徐品.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4)
- [4]传承文化 服务社会——第五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综述[J]. 本刊编辑部. 中国藏学, 2012(04)
- [5]运用计算机技术测定古代岩画年代的实验报告[J]. 姜涛,谭士俊,龚鹏,姜忠.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9(02)
- [6]《内蒙古文物考古》总第5期-35期目录索引[J]. 李力.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6(02)
- [7]新疆尼勒克穷科克岩画研究[D]. 何军锋. 西北大学, 2005(04)
- [8]包头博物馆馆藏岩画精品试析[J]. 姜涛.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