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时期论文-张小焕

尼克松时期论文-张小焕

导读:本文包含了尼克松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钓鱼岛问题,尼克松政府,美日安保条约,施政权和主权

尼克松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焕[1](2019)在《尼克松时期美国钓鱼岛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尼克松时期是美国对中国钓鱼岛政策的基本定位时期。尼克松时期,由于二战后美国的军事控制和单独托管,本应属于中国的钓鱼岛脱离中国,被日本实际控制,美国的介入使中日钓鱼岛争端延续下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综合国力相对下降,美日、美苏关系一度紧张。美国同日本谈判冲绳群岛归还的过程中,确立了其对中国钓鱼岛的政策。美国为改变不利的国际局势,意图在钓鱼岛问题上拉拢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持“中立”立场;美国为维护美日同盟关系,意图在钓鱼岛问题上偏袒日本,对钓鱼岛的“施政权”归还给了日本。日本同美国谈判钓鱼岛问题的过程中,一直“谋求”美国对钓鱼岛地位的确认,企图制造钓鱼岛属于日本的假象。美国始终坚持拒绝公开谈论中国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但实际上,美国早已确定要将钓鱼岛隶属于冲绳群岛,并归还给日本。由于日本不断要求美国将钓鱼岛公开写入拟归还的区域,美国最终对日本的要求作出让步,同意在协定的“谅解议事录”里用经纬度将钓鱼岛圈入冲绳群岛,间接地支持了钓鱼岛属于日本的言论。同时,美国由过去支持日本拥有钓鱼岛“剩余主权”,转而对钓鱼岛的“主权”持中立立场。通过研究发现,尼克松时期美国确立的钓鱼岛政策,严重的损害了我国的领土主权,使中日钓鱼岛矛盾更加复杂。但美国政府却因此达到了借中日钓鱼岛争端保持东亚力量均衡的目的,有利于美国在东亚地区发挥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柳瑞[2](2018)在《尼克松—福特时期美国巴拿马运河政策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尼克松—福特时期美国巴拿马运河政策的实质是试图通过条约将运河区归还给巴拿马的同时,保证美国对运河事务的干预权。尼克松—福特时期的美巴运河谈判为美巴新运河条约的签订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与巴拿马及拉美国家的关系。这一时期美国的运河政策体现了分裂的美国国内政治对其外交的不确定性影响和美国政府对外决策过程中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也反应出从冷战中后期开始美国在解决其与拉美非共产主义国家的矛盾与冲突时所采取的手段更为灵活多样。(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8年35期)

王雯菲[3](2018)在《“欧洲年”倡议的无果而终——尼克松时期的美欧关系考察(1972~1973)》一文中研究指出尼克松政府在1973年提出"欧洲年"倡议,希望通过与欧共体国家对话,一揽子解决存在于两者间的经济、军事与外交问题。其本意是利用美国在军事领域的优势,迫使欧洲在经济领域让步,给予美国驻军开支补偿。但是事与愿违,欧共体各国不仅对"欧洲年"倡议反应冷淡,而且加快了自身经济、政治一体化建设进程。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进一步加深了美欧间的矛盾,"欧洲年"倡议最终无果而终。(本文来源于《德国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薛鹏程[4](2018)在《尼克松、福特时期中美关系正常化国内学界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美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国内学界对尼克松、福特时期"中美关系解冻及正常化进程迟缓的原因","正常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台湾问题","正常化启动、发展的影响与评价"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当前部分研究成果多侧重于这个时期政治、经济领域的宏观构建,在文化、意识形态和微观层面上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因此,若能以"决策"的视角并结合新近解密档案来考察整个正常化进程,尼克松、福特时期的中美关系史研究定能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登高,忻怿[5](2017)在《尼克松政府时期中美防务关系进展中的抵牾》一文中研究指出尼克松上台后,中美两国一些防务议题开始谨慎互动、初步协作,但由于两国高层就定位双边防务关系存在抵牾,中美防务关系至尼克松政府晚期遇困。首先,核裁军及军事热线议题。美国对华对苏"双和"战略的重要一环是将中国(本文来源于《党史博览》期刊2017年08期)

许冲[6](2017)在《浅析尼克松政府时期美苏两国关于越南战争问题的秘密互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尼克松政府时期是冷战史上美国外交的一个重要转型期。越战问题是尼克松政府最为棘手也是最为紧迫的外交问题,而1972年莫斯科峰会也是尼克松时期的重大外交举措,二者之间有着不同寻常的联系,双方互为影响,但在不同时期影响不同。但从总体上讲,越战问题加速了莫斯科峰会的召开,而莫斯科峰会的召开也促进了越战问题的解决。(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06-01)

王旌如[7](2017)在《尼克松时期美国对南非共和国的外交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攫取了世界霸主地位。战后初期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军事上,美国的优势都很明显。与以往的霸权国家的逻辑相似,美国时刻警惕可能的竞争者,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警惕掺杂了更多的意识形态因素,因此美国一方面巩固自己的政治霸主地位,一方面充当世界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卫道士和推动者。理想状态下这二者应该是统一起来的,但现实中却出现割裂。在一些地区,为了获得地区国家的追随,美国不得不容忍、默许甚至是纵容诸如埃塞俄比亚、南非这样的专制主义、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政权的残酷统治。但是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这样的政策越来越无法维持。从肯尼迪开始,美国做出一些政策修正,逐渐加强对南非种族主义当局的压力和制裁,虽然这不能令黑人国家完全满意,但至少世界看到在道义和利益的图谱中,美国正在朝着道义方向位移。不过随着尼克松的上台,局面出现微妙变化。这种具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外交政策逐渐褪色,并逐渐转向倡导构建“新均势”的现实主义外交主张。共产主义的中国、它的西欧盟国都是它围堵苏联的伙伴。但是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自身无力全线展开的情况下,不得不从一些次要区域脱身。但此时苏联的攻势使美国不得不考虑自己退出后可能出现的战略真空。而南非正是这样的真空地带。尼克松上台后改变了前任的政策,考虑把南非拉进自己的战略棋盘中,因此美国政府内部就南非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讨论。本文将以尼克松新南非政策的酝酿、讨论和出台过程为依托,分析尼克松实行其南非政策的全方面原因、特点和影响,全面展示这一时期美国与南非共和国的外交关系。通过对美南关系的阐释,揭示尼克松南非政策是尼克松主义在非洲地区的典型运用,也是尼克松主义构建“伙伴关系”的一个典型案例。全文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主要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基本内容及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正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介绍尼克松上台之前美国与南非的外交关系。这一章将分别阐述南非对美国的战略和经济价值、战后影响美国制定南非政策的因素;第二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此部分将大量使用美国政府的解密文件,分别介绍尼克松南非政策出台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美南关系进程的五大问题,尤其对国家安全委员会跨部门小组提交的非洲报告做重点阐释分析,全面展示尼克松南非政策出台的过程。第叁章是对尼克松-福特时期美南关系的分析,将从变化内容、成因、特点和影响四方面解读,并就其理论内涵加以揭示,以加深对尼克松-福特时期美国对南外交政策的理解。第叁部分是结语部分,从宏观角度对尼克松时期美南关系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和总结,并就尼克松的战略理念和实际行为做一些个人解读。(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7-05-01)

李腾[8](2016)在《公众舆论与美国对华政策——以尼克松时期美国公众舆论及其对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影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公众舆论对美国对华政策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以尼克松时期美国公众舆论及其对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影响为例,考察分析公众舆论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表明,公众舆论会直接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内容和执行方式,是美国对华政策决策者认真考虑到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6年24期)

忻怿[9](2016)在《尼克松政府时期美中防务关系的初步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美中关系解冻及初步进展,两国在外交折冲的同时就一些防务议题谨慎互动、初步协作。尽管尼克松政府对华战略提防及军事斗争准备依旧,但以对苏情报交流、对华技术转让及地区危机处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美中防务关系却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肇始,并成为稳定双边关系的独特动力。由于两国高层就定位双边防务关系存在抵牾,美中防务关系至尼克松政府晚期遇困。美中防务关系是美国"联华制苏"现实主义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助推了美中关系的发展,其发生发展凸显出尼克松政府时期美中关系的阶段性历史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周佳苗[10](2015)在《美国当代环境外交的肇始:探析尼克松时期的环境外交(1969-1972)》一文中研究指出尼克松时期的环境外交是尼克松在其任内实施的双边、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外交政策的统称,被视为美国当代环境外交的肇始。尼克松本人对环境事务并不热心,其任内的环境外交政策源于复杂的外交传统、思想传统和国内环境政治现实。美国环境外交的传统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进步主义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与邻国加拿大常因资源归属等问题发生摩擦。当时加拿大的外交事务处理权仍掌握在英国手中,加拿大只有质询权但无决定权。在解决争端的协商过程中,英国常出于拉拢美国的目的而牺牲加拿大的利益,刺激了加拿大争取外交事务独立权的决心。随着美加两国接触日渐增多,加拿大愈发倾向于在国家层面去解决与美国的摩擦乃至争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适时的对加拿大开展了环境外交,就捕鱼权、海豹捕猎权和候鸟保护问题与加拿大达成协议。进步主义时期环境外交实践为尼克松时期的现代环境外交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则是尼克松环境外交的催化剂。进入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众越来越关注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1962年,卡森的着作《寂静的春天》出版。书中描述了杀虫剂对人类生活的危害,唤醒了美国民众沉睡的环保意识,成为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的肇始。环境史学家对生态系统论的再挖掘确立了新型环境史观。环境保护组织也蓬勃发展起来,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的数量大大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六十年代环境保护运动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在1972年4月22日地球日活动中达到高峰。面对蓬勃发展的第叁次环境保护运动,尼克松在当选总统以后,指派内阁成员崔恩成立工作小组。工作组主要负责调研当时美国的环境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解决方案。1969年,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高调宣布将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其施政日程,展示了有所作为的决心。然而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往往具有一定滞后性,无法立竿见影的显现出来。因此,尼克松上任初期的国内环境保护政策遭到美国国内环保主义者的激烈批判。民主党人也借机在国会对尼克松政府发难,攫取政治资本。1969年一整年,尼克松政府的国内环保政策在国内的政治斗争夹缝中艰难生存。这样的国内政治环境促使尼克松转而逐渐转向实施成本相对较低,但收效却非常明显的环境外交。尼克松时期的环境外交政策主要由区域性环境外交、全球性环境外交和双边环境外交叁部分组成。1969年,尼克松在北约成立二十周年大会上提议在北约框架下建立“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拉开了区域性环境外交的序幕。身为倡导者的美国,提出“试点国项目计划”,希望通过联合研究的方式加强盟国对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的认同感。尽管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在缓解美国与盟国关系方面成效有限。但通过试点国项目计划,美国成功地打造了国际环境政治新规则。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也是尼克松区域性环境外交的另一个实施领域。尼克松政府大力支持经合组织环境委员会,鼓励其更多地参与到与经济事务有关的环境问题的处理中来。经过不懈努力,美国以国内法规为基础,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内部确立了污染者付费原则和预先告知原则。尼克松时期的全球性环境外交是通过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和斯德哥尔摩会议来实施的。尼克松政府希望利用环境外交缓和东西方阵营紧张关系,沟通美国与东欧国家甚至苏联间联系。经过调研,美国认为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尼克松政府决定以欧洲经济委员会布拉格会议为契机,争取与东欧国家开展环境合作。在布拉格会议筹备会议上,东西方阵营因民主德国的参会问题激烈交锋。无奈之下,布拉格会议降格为专家研讨会才得以召开。尼克松政府预想中东西方阵营环境合作的局面最终未能形成。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是美国实施全球性环境外交的又一场所。美国为此次会议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提交了四份提案。斯德哥尔摩会议最终采纳了环境基金和成立环境新机构两份提案为大会目标。这两项提案发展成为联合国环境基金和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雏形。美国的其他提案在斯德哥尔摩会议后续会议上也得到落实。根据美国的提案,与会各国签订了《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世界遗产协定》。尼克松政府双边环境外交的对象主要是加拿大和苏联。美国与加拿大间的双边环境外交主要围绕保护大湖区域水质的工作展开。1970年,尼克松指派崔恩领衔相关工作小组与加拿大展开谈判。1971年美加两国的联合工作小组就水质治理的目标、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时限等关键问题达成一致。1972年,美加两国终于签订了《大湖区水质协定》。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关系经历了一段紧张对峙期后趋于平缓。尼克松指派崔恩成立工作组调研与苏联开展环境合作的可行性,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尼克松指派崔恩借访问苏联的东风,就苏联感兴趣的环境问题与其展开谈判,美苏最终签订了《美苏环境合作协定》。(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5-08-27)

尼克松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尼克松—福特时期美国巴拿马运河政策的实质是试图通过条约将运河区归还给巴拿马的同时,保证美国对运河事务的干预权。尼克松—福特时期的美巴运河谈判为美巴新运河条约的签订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与巴拿马及拉美国家的关系。这一时期美国的运河政策体现了分裂的美国国内政治对其外交的不确定性影响和美国政府对外决策过程中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也反应出从冷战中后期开始美国在解决其与拉美非共产主义国家的矛盾与冲突时所采取的手段更为灵活多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尼克松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张小焕.尼克松时期美国钓鱼岛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9

[2].柳瑞.尼克松—福特时期美国巴拿马运河政策评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8

[3].王雯菲.“欧洲年”倡议的无果而终——尼克松时期的美欧关系考察(1972~1973)[J].德国研究.2018

[4].薛鹏程.尼克松、福特时期中美关系正常化国内学界研究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

[5].登高,忻怿.尼克松政府时期中美防务关系进展中的抵牾[J].党史博览.2017

[6].许冲.浅析尼克松政府时期美苏两国关于越南战争问题的秘密互动[D].暨南大学.2017

[7].王旌如.尼克松时期美国对南非共和国的外交政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7

[8].李腾.公众舆论与美国对华政策——以尼克松时期美国公众舆论及其对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影响为例[J].商.2016

[9].忻怿.尼克松政府时期美中防务关系的初步发展[J].中共党史研究.2016

[10].周佳苗.美国当代环境外交的肇始:探析尼克松时期的环境外交(1969-1972)[D].南京大学.2015

标签:;  ;  ;  ;  

尼克松时期论文-张小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