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诱发电位论文-刘艳妮,张彩霞,张琪,张琼,何蕾

电刺激诱发电位论文-刘艳妮,张彩霞,张琪,张琼,何蕾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刺激诱发电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直肠,直肠感觉,电刺激,脑诱发电位

电刺激诱发电位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妮,张彩霞,张琪,张琼,何蕾[1](2019)在《60例成年人直肠电刺激脑诱发电位特点及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常人直肠电刺激脑诱发电位(CEP)的正常值及波形特征。方法检查者将刺激电极经肛置入受试者直肠内,在头顶部Cz点放置记录电极,参考电极置于前额部Fz点,使用英国Oxford公司肌电诱发电位仪采样分析。结果所有检测对象均记录有直肠电刺激脑诱发电位,各波参数范围分别是:P1波潜伏期(45.55±3.26)ms,N1波(101.71±15.71)ms,P2波(198.35±27.70)ms,P1/N1波幅(5.62±1.58)μV,N1/P2波幅(8.26±2.48)μV。直肠电刺激脑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及波幅在性别、年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一般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年龄分组、性别后,波幅随BMI增加而降低,BMI每增加1 kg/m2,P1/N1波幅平均下降0.234μV(P=0.011),N1/P2波幅平均下降0.320μV(P=0.027)。结论直肠电刺激脑诱发电位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评估直肠到大脑皮层感觉神经通路的方法。本研究对了解功能性胃肠疾病中的脑肠互动作用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的检测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可供后续临床研究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周云飞,郝帅,宋启民[2](2019)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急性坐骨神经损伤兔模型的评估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ce MEP)对发现兔急性坐骨神经根损伤的敏感性及Tce MEP早期波形变化对急性坐骨神经根部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2只24条坐骨神经随机区组法分3组,实验组分为1个血管夹组(n=8),2个血管夹组(n=8)和对照组(n=8);实验组分别应用1个或2个血管夹夹压坐骨神经根部建立急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观察并记录2 h坐骨神经根部受夹压损伤急性期Tce MEP的变化特点,并记录Tce MEP波形稳定后的波幅与基线波幅比值和潜伏期;对照组仅手术分离出坐骨神经而不夹压坐骨神经,用于排除麻醉药和手术操作对Tce MEP的影响; 2 d后应用Tarlov评分对各组兔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应用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和Speraman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1个血管夹组经过[0. 20(0. 00,0. 431)]min Tce MEP波形开始变化,经过[2. 60(1. 40,3. 35)]min波形平稳; 2个血管夹组经过[0. 35(0. 05,1. 63)]min Tce MEP波形开始变化,经过[4. 45(2. 83,5. 65)]min波形平稳。1个和2个血管夹组手术后Tce MEP波形平稳后波幅与基线波幅百分比[(49. 84±15. 27)%,(15. 47±12. 64)%]均低于手术前[(100. 00±0. 00)%,(100. 00±0. 0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 293,18. 912;均P <0. 01);对照组和实验各组手术后Tce MEP波形平稳后波幅与基线波幅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 196,P <0. 05)。1个和2个血管夹组手术后Tce MEP波形平稳后潜伏期[(12. 60±0. 61) ms,(14. 29±1. 24) ms]高于手术前Tce MEP潜伏期[(12. 21±0. 59) ms,(12. 31±1. 10) ms],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 519,5. 721;均P <0. 05);对照组和实验各组手术后Tce MEP波形平稳后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 702,P <0. 05)。1个血管夹组和2个血管夹组夹压后2 d下肢运动功能评分[4. 00(3. 00,4. 00),2. 50(2. 00,3. 00)],低于夹压前[5. 00(5. 00,5. 00),5. 00(5. 00,5. 0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 598,-2. 585;均P <0. 05),且均低于对照组[5. 00(5. 00,5. 0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 664,-3. 651;均P <0. 05)。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手术后波形平稳后波幅与基线波幅百分比与各组坐骨神经损伤手术后2 d的运动功能评分呈显着性正相关(r=0. 844,P <0. 01)。结论 Tce MEP监测对发现急性坐骨神经根损伤非常敏感,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为采取保护性措施预防不可逆性神经根损伤的发生提供了可能;Tce MEP波形变化可以预测下肢运动神经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刘永胜[3](2018)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预测及预后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神经功能监测的应用价值、监测效能和预后价值;探讨术中MEP信号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进行的60例胸椎管减压手术,术中应用MEP进行脊髓功能监测并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脊髓功能状态、术中电生理数据,分析术中MEP的预测价值。根据术中MEP变化情况将患者分为MEP改善组、无明显变化组及阳性变化组,通过比较不同组间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确定术中MEP变化对胸椎管狭窄症手术的预后价值,并经过单因素比较、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术中MEP信号改善的影响因素。结果:60例胸椎管减压手术中成功获取可靠术前波形并具有监测价值者49次,检出率为81.7%。真阳性结果5例,经积极处理后4例患者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假阳性结果2例,未出现假阴性结果。MEP监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5.5%,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4%和100%。3例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脊髓损伤,考虑脊髓再灌注损伤,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神经功能逐渐恢复。MEP改善组的术后早期运动、感觉及总体神经功能改善率明显均优于MEP无明显变化组(84.6%vs.33.3%,P=0.005;70.6%vs.52.2%,P=0.046;84.2%vs.52.2%,P=0.028)。经过至少6个月的随访之后,MEP改善组的mJOA评分恢复率与无明显变化组及恶化组相比无明显差异(62.1±18.9%vs.56.5±19.3%,P=0.629;62.1±18.9%vs.57.3±14.6%,P=0.850)。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MEP改善组与无明显变化组之间在术前症状持续时间、脊髓压迫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症状持续时间(≤12个月)对术中MEP改善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管狭窄症手术难度大,脊髓损伤风险高,术中应用MEP监测能为手术提供客观的安全评估指标,但术后仍需警惕迟发性脊髓损伤的发生;术中MEP信号的改善可以预测术后早期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对远期效果无提示价值;当术前症状持续时间≤12个月时,术中减压后越容易出现MEP信号的改善。(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8-05-01)

汤征宇[4](2018)在《基于激光诱发电位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的镇痛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疼痛学会提出,疼痛是继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后的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给许多临床病人带了身体上的痛苦,同时还会导致患者产生消极的情绪、厌食、失眠等,极大程度上损害了患者的身体机能,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与休息,大大降低了病人的生活幸福感。据统计,中国目前的慢性疼痛患者约占总人口的8%,并且还处于持续增长中。因此,缓解病人的疼痛是临床治疗的第一要务,有效的镇痛策略不仅可以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也可以降低家庭的医疗开支,缓解社会医疗系统的压力,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是一种在人体皮肤表面放置电极、通过电流脉冲来激活外周神经纤维的镇痛疗法,具有非侵入性、非药理性、性价比高等多方面优点。近年来,医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TENS来缓解病人的疼痛,如急性手术后创伤使用TENS,可有效促进患者伤口的愈合,降低镇痛类药物的使用剂量;肌肉关节疼痛患者使用TENS可有效缓解疼痛所带的运动功能障碍;孕妇使用TENS辅助分娩,可有效降低分娩时间且极大缓解产妇疼痛。但是,临床慢性疼痛患者使用TENS所得到的镇痛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刺激模式下的TENS治疗,涉及不同的镇痛机制。目前,TENS可以分为两大类:高频低强度TENS和低频高强度TENS。高频低强度TENS的刺激频率一般为50-100Hz,刺激强度为可以引起被试强烈触觉但不引起痛觉的强度。而低频高强度TENS的刺激频率一般为2-4Hz,刺激强度为被试可以承受的最大的痛觉强度。但是,研究者对高频和低频TENS的镇痛机制依然存在争议。根据Melzack和Wall提出的疼痛闸门控制理论,高频TENS通过激活Aβ纤维来抑制Aδ和C纤维,所产生的镇痛效果具有节段性,即镇痛效果集中在TENS刺激的同一皮节,不涉及高级中枢的调控。而近年来,有研究者采用动物模型对这一传统观点进行了质疑。研究者发现,高频TENS所产生的镇痛效果可以被阿片拮抗剂(纳洛酮)所逆转,且如果大量消耗大鼠脑类的5-羟色胺,可以显着抑制高频TENS的镇痛效果。这些研究结果表明,TENS的镇痛机制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揭示,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者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此外,许多研究采用疼痛刺激不具疼痛特异性,例如:表皮电刺激、接触式热刺激或压力刺激等。这些刺激在激活伤害性感受器Aδ和C纤维的同时也激活了触觉感受器Aβ纤维,所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完全反映TENS对疼痛特异性刺激的镇痛效果,其中混杂了疼痛刺激本身所带来的触觉影响。同时,以往关于TENS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动物模型或者是基于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而来自动物模型的结论能否直接迁移到人类实验中去还存在很大争议。另外,已有的人类被试的TENS研究往往选取的是患有慢性疼痛的病人或者老年人,其研究目的大多是检验TENS对各种慢性疼痛的镇痛效率,反映的是TENS对某一种慢性疼痛的镇痛效果。鲜有研究采用健康被试来研究TENS的镇痛机制,在疼痛研究中采用健康被试是十分必要的,采用健康人作为被试可以排除被试本身的疼痛造成其他方面的损伤从而干扰实验结果,让我们更加精确可控的研究TENS的镇痛机制。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进行了两项研究。研究一采用了脑电图技术(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记录了高频TENS刺激前后40名被试的激光诱发电位的变化。研究一分为前测、TENS刺激、后测3个阶段。在前测中,在被试双手手背给给予10次激光疼痛刺激,被试每次需要报告所感受到的激光的疼痛强度和不愉悦度;前测结束后,选取被试的任意一只手给予高频TENS刺激(一组被试接受有效(active)高频TENS刺激,另一组被试接受无效(sham)高频TENS刺激作为对照组),TENS刺激结束后立即开始后测,后测和前测保持一致,在被试双手手背给给予10次激光疼痛刺激,被试每次需要报告所感受到的激光的疼痛强度和不愉悦度。实验过程中同步采集EEG。实验结果表明,经过高频TENS刺激后,被试接受TENS刺激的一侧手的疼痛评分和不愉悦度评分显着下降且LEP振幅显着下降,而没有接受TENS刺激的另一侧手的疼痛评分和不愉悦度评分及LEP振幅和前测相比没有显着变化。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高频TENS刺激在同一皮节内有最优的镇痛效果。研究二同样采用了EEG技术记录了低频TENS刺激前后40名被试的激光诱发电位的变化。研究二分为前测、TENS刺激、后测3个阶段。在前测中,在被试双手手背给予10次激光疼痛刺激,被试每次需要报告所感受到的激光的疼痛强度和不愉悦度;前测结束后,选取被试的任意一只手给予低频TENS刺激(一组被试接受有效(active)低频TENS刺激,另一组被试接受无效(sham)低频TENS刺激作为对照组),TENS刺激结束后立即开始后测,后测和前测保持一致,在被试双手手背给予10次激光疼痛刺激,被试每次需要报告所感受到的激光的疼痛强度和不愉悦度。实验过程中同步采集EEG。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低频TENS刺激后,被试双侧手的疼痛评分和不愉悦度评分均有显着下降,并且两手的LEP振幅均有显着下降。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低频TENS刺激产生了全局性的镇痛效果。同时,频谱分析的结果显示,低频TENS可以显着提高激光刺激前alpha频带的神经振荡能量,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低频TENS的镇痛涉及中枢自上而下的调控。以上两个研究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进一步探明了高频和低频TENS的镇痛机制,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我们将TENS研究推向新的高度。(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2)

刘永胜,王树杰,赵宇[5](2018)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因其可即时反应术中脊髓功能状态已广泛应用于脊柱手术中,尤以脊柱矫形、颈椎手术多见,而有关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应用MEP的报道相对较少。目的目的:分析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MEP神经功能监测的应用价值和监测效能。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7月我院进行的47例58次胸椎管减压手术。手术方式主要为后路扩大全椎板切除术、经椎间孔胸椎椎间融合术(TTIF),术中应用M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监测采用经颅电刺激C3、C4位点,记录外周肌源性MEP。报警阳性诊断标准:排除系统性因素及麻醉相关因素外,与高危操作(减压、cage置入、椎弓根螺钉置入等)相关的波形快速丢失超过80%。结果结果:58次胸椎管减压手术中成功获取可靠术前波形并具有监测价值者47次,检出率为81.0%。真阳性结果3例,其中1例经及时处理后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2例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逐渐恢复。假阳性结果 1例。未出现假阴性结果。MEP监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7.7%,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和100%。2例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脊髓损伤,考虑脊髓再灌注损伤,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神经功能逐渐恢复。结论结论:胸椎管狭窄症手术难度大,脊髓损伤风险高,术中应用MEP监测能为手术提供客观的安全评估指标,但术后仍需警惕迟发性脊髓损伤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汤征宇,彭微微,胡理[6](2017)在《基于激光诱发电位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的镇痛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是一种无创伤的、在人体皮肤表面放置电极、以微弱电流脉冲激活人体外周神经纤维的镇痛疗法。然而,基于动物的TENS镇痛的神经机制研究是否适用于人类尚不清晰,且TENS在临床应用中镇痛效果表现较不稳定(如部分患者的部分时间出现镇痛效果)。因此,为进一步探明TENS镇痛的神经机制,推进TENS的临床应用,本研究比较了高频低强度TENS和低频高强度TENS对疼痛诱发脑响应和静息态脑节律的调节。80名健康大学生被试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20名),分别为高频(100Hz,6.7±1.25mA)TENS、低频(4Hz,7.7±1.01mA)TENS、高频sham(100Hz,1.35±0.49mA)TENS和低频sham(4Hz,0.44±0.19mA)TENS实验组。每组被试在前臂接受30分钟的TENS刺激,并在TENS前后10分钟接受10次的激光刺激(可选择性激活人体内传导痛觉的Aδ-和C-纤维),并同步记录激光诱发脑响应。每次激光刺激后,被试要求对其疼痛感知(包括疼痛强度和不愉悦度)在0-10的口头数字评分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上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高频和低频TENS均可显着降低激光刺激诱发的疼痛强度(F_(高频)=15.09,p_(高频)<0.001;F_(低频)=12.30,p_(低频)=0.001)和不愉悦度评分(F高频=18.02,p高频<0.001;F低频=17.91,p低频<0.001)以及激光诱发响应的N2和P2(F高频=28.90,p_(高频)<0.001;F_(低频)=13.69,p_(低频)=0.001)振幅;在高频TENS对同侧激光刺激诱发的疼痛感觉(F_(高频)=9.87,p_(高频)=0.004)和疼痛诱发电位(F_(高频)=6.99,p_(高频)<0.001)的调节作用显着高于对侧激光刺激;低频TENS对疼痛感觉和疼痛诱发电位的调节在两侧不存在显着差异。此外,只有低频TENS可引起大脑alpha频段的自发振荡节律升高,而高频TENS对大脑自发节律没有显着调节作用。这些结果表明,不同频率TENS涉及的镇痛机制不同:高频TENS可通过激活同一皮节内的Aβ纤维,从而抑制Aδ纤维向中枢传导伤害性信息,产生局部性镇痛;而低频TENS可通过调节大脑alpha频段的自发振荡节律活动,抑制伤害性信息的加工和编码,产生全局性镇痛。因此,TENS镇痛不仅依赖于外周神经的抑制作用,也与大脑自上而下的调控有关。关键词: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闸门理论,大脑振荡节律(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刘海雁[7](2017)在《肌松程度对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不同肌松程度对全凭静脉麻醉背景下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s,TCeMEPs)的影响。方法选取全凭静脉麻醉背景下行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患者50例,年龄11-27岁,ASA分级Ⅰ/Ⅱ级,体重31-62 kg,性别不限。术中采用四个成串刺激模式(Train of four twitch test,TOF)以监测肌松程度,根据TOF比值(Ratio ofT4/T1,TOFR)和TOF反应数将部分肌松程度分为5个状态:TOF反应数为1或 2(TOF1)、TOF 反应数为 3 或 TOFR≤ 15%(TOF2)、TOFR 为 16%-25%(TOF3)、TOFR 为 26%-50%(TOF4)和 TOFR 为 51%-75%(TOF5),TOFR>75%为无肌松程度。每个状态维持10 min。记录左右侧的拇展肌TCeMEPs及胫前肌TCeMEPs的潜伏期、波幅和曲线下面积,术中体动发生情况和肌松满意情况,并评价术中TCeMEPs监测失败和假阳性情况。结果无肌松程度和部分肌松程度时所有患者的体温、麻醉深度和平均动脉压,组问比较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肌松程度和部分肌松程度时拇展肌TCeMEPs和胫前肌TCeMEPs的潜伏期、波幅和曲线下而积,其左右侧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无肌松程度比较,TOF4和TOF5部分肌松程度时拇展肌TCeMEPs各参数相对值、拇展肌TCeMEPs监测的失败率和假阳性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TOF3、TOF4和TOF5部分肌松程度时胫前肌TCeMEPs各参数相对值、胫前肌TCeMEPs监测的失败率和假阳性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TOF4部分肌松程度比较,TOF1、TOF2和TOF3部分肌松程度时拇展肌TCeMEPs监测的失败率和假阳性率升高(P<0.05)。与TOF3部分肌松程度比较,TOF1和TOF2部分肌松程度时胫前肌TCeMEPs监测的失败率和假阳性率升高(P<0.05)。与无肌松程度比较,TOF1、TOF2、TOF3和TOF4部分肌松程度时TCeMEPs监测的体动发生率降低(P<0.05),TOF5部分肌松程度时TCeMEPs监测的体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OF1、TOF2、TOF3、TOF4和TOF5部分肌松程度时TCeMEPs监测的肌松程度满意率升高(P<0.05)。与TOF4部分肌松程度比较,TOF5部分肌松程度时TCeMEPs监测的体动发生率升高,肌松程度满意率下降(P<0.05)。结论部分肌松程度适用于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中TCeMEPs监测。在全凭静脉麻醉背景下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中,维持部分肌松程度TOFR于26%-50%可获得满意的拇展肌TCeMEPs监测效果,维持部分肌松程度TOFR于16%-50%可获得满意的胫前肌TCeMEPs监测效果。(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6-01)

刘慧华,王颖敏,何晓阔,赵敬璞,金冬梅[8](2017)在《单次电针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前后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本科实习生10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每例受试者均随机接受电针和TEAS治疗,间隔1周。治疗前后检测SEP的N20、N9潜伏期及波幅。结果电针治疗后,刺激侧N20潜伏期明显延长(Z=-2.620,P<0.01);非刺激侧N9潜伏期延长(Z=-2.454,P<0.05),N9波幅降低(Z=-2.330,P<0.05)。TEAS治疗后,刺激侧和非刺激侧N9潜伏期均明显延长(Z>2.695,P<0.01)。两组治疗前后刺激侧及非刺激侧N20和N9潜伏期、波幅差值均无显着性差异(Z<1.817,P>0.05)。结论单次电针及TEAS治疗均可对SEP的N20、N9潜伏期及波幅产生影响,两种治疗对SEP的影响组间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7年02期)

曾海兰,杨瑞金,蒋秋华,宋海民,罗德芳[9](2016)在《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FNMEP)监测对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4月赣州市人民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4例听神经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术中行FNMEP监测面神经功能的34例听神经瘤患者视为观察组,其余20例视为对照组,术后所有患者均接受肌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联合检测。术后参照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分级标准,评估两组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H-BⅠ级、Ⅱ级患者30例,H-BⅢ级1例,H-BⅣ级1例,H-BⅤ级1例,H-BⅥ级1例,术后面神经功能良好30例,良好率为88.24%(30/34例);对照组术后H-BⅠ级、Ⅱ级患者13例,H-BⅢ级2例,H-BⅣ级3例,H-BⅤ级1例,H-BⅥ级1例,术后面神经功能良好13例,良好率为65.00%(13/20例),两组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NMEP可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可对现有术中面神经功能的监测技术起到完善、补充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6年34期)

陈彦,朱凤军,谭震,李冰,陈乾[10](2016)在《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婴幼儿大脑半球切除术前运动功能的评估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麻醉状态下进行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双侧肢体运动功能的半球支配情况。方法 5例顽固性癫癎、准备行大脑半球切除术的患儿,年龄在6月至3岁,不能配合WADA实验及功能核磁共振检查,我们通过全身静脉麻醉下进行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本文来源于《第五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会刊》期刊2016-10-21)

电刺激诱发电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ce MEP)对发现兔急性坐骨神经根损伤的敏感性及Tce MEP早期波形变化对急性坐骨神经根部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2只24条坐骨神经随机区组法分3组,实验组分为1个血管夹组(n=8),2个血管夹组(n=8)和对照组(n=8);实验组分别应用1个或2个血管夹夹压坐骨神经根部建立急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观察并记录2 h坐骨神经根部受夹压损伤急性期Tce MEP的变化特点,并记录Tce MEP波形稳定后的波幅与基线波幅比值和潜伏期;对照组仅手术分离出坐骨神经而不夹压坐骨神经,用于排除麻醉药和手术操作对Tce MEP的影响; 2 d后应用Tarlov评分对各组兔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应用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和Speraman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1个血管夹组经过[0. 20(0. 00,0. 431)]min Tce MEP波形开始变化,经过[2. 60(1. 40,3. 35)]min波形平稳; 2个血管夹组经过[0. 35(0. 05,1. 63)]min Tce MEP波形开始变化,经过[4. 45(2. 83,5. 65)]min波形平稳。1个和2个血管夹组手术后Tce MEP波形平稳后波幅与基线波幅百分比[(49. 84±15. 27)%,(15. 47±12. 64)%]均低于手术前[(100. 00±0. 00)%,(100. 00±0. 0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 293,18. 912;均P <0. 01);对照组和实验各组手术后Tce MEP波形平稳后波幅与基线波幅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 196,P <0. 05)。1个和2个血管夹组手术后Tce MEP波形平稳后潜伏期[(12. 60±0. 61) ms,(14. 29±1. 24) ms]高于手术前Tce MEP潜伏期[(12. 21±0. 59) ms,(12. 31±1. 10) ms],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 519,5. 721;均P <0. 05);对照组和实验各组手术后Tce MEP波形平稳后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 702,P <0. 05)。1个血管夹组和2个血管夹组夹压后2 d下肢运动功能评分[4. 00(3. 00,4. 00),2. 50(2. 00,3. 00)],低于夹压前[5. 00(5. 00,5. 00),5. 00(5. 00,5. 0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 598,-2. 585;均P <0. 05),且均低于对照组[5. 00(5. 00,5. 0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 664,-3. 651;均P <0. 05)。对照组和实验组各组手术后波形平稳后波幅与基线波幅百分比与各组坐骨神经损伤手术后2 d的运动功能评分呈显着性正相关(r=0. 844,P <0. 01)。结论 Tce MEP监测对发现急性坐骨神经根损伤非常敏感,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为采取保护性措施预防不可逆性神经根损伤的发生提供了可能;Tce MEP波形变化可以预测下肢运动神经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刺激诱发电位论文参考文献

[1].刘艳妮,张彩霞,张琪,张琼,何蕾.60例成年人直肠电刺激脑诱发电位特点及结果分析[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9

[2].周云飞,郝帅,宋启民.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急性坐骨神经损伤兔模型的评估价值[J].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9

[3].刘永胜.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预测及预后价值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

[4].汤征宇.基于激光诱发电位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的镇痛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8

[5].刘永胜,王树杰,赵宇.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8

[6].汤征宇,彭微微,胡理.基于激光诱发电位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的镇痛机制研究[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7].刘海雁.肌松程度对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D].东南大学.2017

[8].刘慧华,王颖敏,何晓阔,赵敬璞,金冬梅.单次电针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的比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

[9].曾海兰,杨瑞金,蒋秋华,宋海民,罗德芳.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6

[10].陈彦,朱凤军,谭震,李冰,陈乾.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婴幼儿大脑半球切除术前运动功能的评估价值[C].第五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会刊.2016

标签:;  ;  ;  ;  

电刺激诱发电位论文-刘艳妮,张彩霞,张琪,张琼,何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