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骁[1](2021)在《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骨痹通消方调控细胞自噬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向SPF小鼠注射脂多糖及强的松龙制成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观察激素引起自噬对骨坏死的影响及应用骨痹通消方后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自噬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因之间的关系。方法造模:1.本研究选择90只20-23g雄性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78只,剩余12只为对照组。模型组给与脂多糖LPS进行腹腔注射,并按照体重换算1kg注射1mg,观察第二周为间隔周,在第三周再行注射的同时在小鼠臀部进行PND(泼尼松龙注射液)同时注射,用量为100mg/kg,随后的每3天注射一次,直至8周造模完成。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待造模结束后随机选取造模组的2只小鼠进行MRI(核磁共振)检测,观察小鼠股骨头坏死病变情况,并选取两组的24只小鼠血液经ELISA法检测BALP、PINP水平来观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模型是否造模成功。2.将成功建立的60只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每组20只及12只小鼠的对照组。治疗组小鼠以骨痹通消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以通络生骨胶囊灌胃,模型组及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进行灌胃,共治疗8周。分别将每组实验动物造模后取材。光镜下计算各组空骨陷窝率,细胞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LC3-Ⅱ表达,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kt、mTOR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结果及讨论:结果1.模型组小鼠磁共振显示左侧髋部高信号影,经ELISA法测量两组BALP、PINP含量,模型组均较正常减少,且具有统计学意义。2.细胞免疫荧光标记与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相比,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微管相关蛋白LC3-Ⅱ的表达均增加。3.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空白对照组Beclin1 mRNA表达稳定,4次标本检查基本没有大的波动变化,其余组都以此组数值为基数。第2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标本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 mRNA升高至对照组的16.01倍(P<0.01),第4周是对照组的8倍,第6周是对照组的3倍,第8周为0.46倍。模型组与阳性对照组均比模型组明显升高,第4周是对照组的6倍,第6周下降至0.28倍,第8周0.48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Akt mRNA表达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mTOR mRNA表达明显下降。激素使用后,迅速激活Beclin1开始诱导细胞自噬,但是随着病情进展,Beclin1 mRNA表达逐渐缓和。因为激素影响Beclin1 mRNA也高于对照组,但是由于骨痹通消方对自噬的抑制,影响Beclin1 mRNA基因表达,明显低于治疗组。4.Western blotting检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微管相关蛋白LC3-Ⅱ表达明显升高(P<0.01),p-Akt组及p-mTOR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1)。讨论1.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年轻人群众普遍发生,非常容易使人致残,超过70%的人会继发为骨性关节炎。而激素的使用是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大主要因素。之所以临床上针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案层出不穷且没有一个很好的明确阻止疾病发生及发展的治疗方案,就是因为该病的致病原因没有明确的解释。本文即是通过相关实验,明确细胞自噬与骨坏死之间的关系,明确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疾病发生过程中细胞自噬扮演的角色。Jia等研究表明,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病机制与骨细胞凋亡、自噬有关联密切。2.此次实验,在观察相关指标时发现,注射激素的治疗组微管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 mRNA及Beclin1蛋白表达迅速上升,且第2、4周上升迅速,第6、8周上升速度有所减缓,说明激素能很快诱导细胞自噬发生。Akt mRNA、mTOR mRNA表达下降,激素能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反向调节引起细胞自噬。骨痹通消方介入后,能明显影响微管相关蛋白LC3-Ⅱ、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及Akt mRNA、mTOR mRNA的表达,抑制细胞自噬。
薛志鹏[2](2020)在《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与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已经在相关的共识和指南中得到推荐,尤其是早中期的优势更加明显。但是,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却较混乱且标准不一,不同文献报道的疗效可能会得到相反的结果,缺乏较为一致的、系统的疗效评价方法,进一步导致了临床与科学研究可重复性不高,且疗效之间难以横向比较,降低了原始研究之间的数据利用,不利于中医药的循证发展及为证据决策提供高质量证据。核心指标集理念的提出可以有效的解决临床实践中疗效评价结局指标选择的问题,它规范了特定疾病或特定病种必须测量的最小结局指标集合,既能有效的简化试验方案的设计,降低实施过程中的偏倚风险,又能增强临床研究的实用性。基于此,我们将核心指标集理念引入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中,开展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工作,形成临床可行性高的疗效评价方法并对其进行信度、效度、反应度的临床验证,旨在规范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提高原始研究的数据利用和向证据决策转化时的质量。研究目的1基于核心指标集“最重要、标准化、共识性”的理念,建立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2通过横断面及前瞻随访研究,对疗效评价方法中的临床评价指标进行验证;3通过横断面和回顾性研究,对疗效评价方法中的影像评价指标进行验证。方法1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首先,通过文献的系统评价,检索2015年—2017年中英文数据库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试验研究文献,提取原始文献中的结局指标,并进行规范化术语表达,按结局指标类别进行分类,形成原始结局指标清单;其次,设计德尔菲问卷调查,通过两轮德尔菲医师问卷和一轮患者问卷对结局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筛选,集中,获得关键利益相关群体对于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结局指标选择的意见与观点;最后,通过面对面的共识会议,确定最终构成核心指标集的结局指标及测量方法,形成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2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评价指标验证通过横断面及前瞻随访研究,以2018年9月—2019年12月因实际病情需要自愿采用中医药多途径治疗的231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评价指标的得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测量所需时间,对临床评价指标的效标效度、反应度进行验证。3疗效评价方法的影像评价指标验证影像评价指标的验证分为两部分:(1)一致性验证:通过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9月—2019年12月纳入的231例(231髋)患者的X线,对其进行等距抽样,选择6名骨科医师进行观察者间一致性和同一观察者的复测一致性验证;(2)影像评价指标动态观察:回顾2018年—2019年已接受人工关节置换,且置换前进行保关节治疗至少2年的病例X线片进行动态观察,由一名高级职称医师对股骨头形态、坏死面积及骨关节炎发生程度的变化进行评分,观察其动态变化并探索置换前的X线片与人工关节置换的关系。结果1 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1.1 形成原始结局指标清单本研究共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文献共11697篇文献,去除重复文献3828篇,通过阅读题目及摘要,剔除综述、病案报道、动物实验等不符合要求文献,对1207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最终纳入411篇文献符合要求的文献。对提取的149个结局指标按照症状体征评价,远期结局,生活质量,影像学评价,安全性事件,中医指标评价,满意度评价,理化指标评价,住院时间评价,手术相关评价10个类别进行分类,形成原始结局指标清单,并依据原始清单设计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德尔菲问卷。1.2 关键利益相关群体的德尔菲调查两轮临床医师问卷调查:第一轮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67份,回复率为91.8%。采用Likert评分9分制对每项结局进行评价,将重要性评分均值≥4分的结局指标反馈给专家,共27个,包括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X线股骨头形态、关节置换率、Harris评分、影像稳定率(综合X线、CT、MRI)、股骨头生存时间、MRI坏死范围、X线股骨头坏死面积、X线骨关节炎发生程度、中医证候积分、跛行、行走能力、SF-36量表、ARCO分期改变、BMD、不良反应、总胆固醇、甘油三酯、MRI骨髓水肿、Harris评分优良率、并发症、血浆粘度、有效率、成骨细胞计数、破骨细胞计数,且有20个结局指标的变异系数CV>15%,说明专家评分离散度较大;协调系数检验W=0.255(χ2=495.411,p<0.000),说明专家协调系数一般,对于结局指标的评分较不一致;第二轮调查开始前反馈第一轮结果,参照专家意见,调整问卷结构,继续调查。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60份,回复率为82.2%。根据50%的专家认为该结局指标非常重要(7—9分)且重要性评分均值≥7分的原则,共8个结局指标作为潜在核心结局指标进入共识会议阶段,包括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X线股骨头形态、关节置换率、X线股骨头坏死面积、X线骨关节炎发生程度和中医证候积分。其中,变异系数CV均<15%,说明专家评分的离散度较小;且专家的协调系数W=0.504(χ2=237.995,p<0.000),一致性较好。患者问卷共调查103位,排名前10位的结局指标包括疼痛、关节活动、行走距离、跛行、影像学表现、上下楼梯、关节畸形、穿鞋袜、日常生活、扶拐。1.3共识会议确定疗效评价方法共识会议共两轮,第一轮投票共6个结局指标纳入核心指标集: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X线股骨头形态、X线股骨头坏死面积和X线骨关节炎发生程度;第二轮投票确定了测量标准和计分方式,形成了疗效评价方法:包括临床评价指标和影像评价指标两部分,临床评价指标总分10分,包括VAS评分(0—10分,系数0.5),屈曲度数(0—10分,系数0.3)和行走距离(0—10分,系数0.2),分数越高,代表临床症状和体征越严重;影像评价指标总分10分,采用X线作为依据,包括股骨头形态(塌陷程度测量,0—3分,系数1),坏死面积(囊变范围测量,0—3分,系数1)和骨关节炎发生程度(K-L分级测量,0—4分,系数1),分数越高,代表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越严重。2临床评价指标验证纳入2018年9月—2019年12月的231例经过中医药多途径治疗的无需辅助工具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单侧发病148例,双侧发病且一侧稳定无症状83例,男151例,女80例,平均病程31.87±41.51月,年龄45.24±13.64岁。2.1效度检验通过与Harris评分的对比,治疗前后临床评价指标的屈曲分数与Harris评分的关节活动度分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44、-0.768,说明两者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临床评价指标中的行走分数与Harris评分的关节功能分数,治疗前后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25、-0.753,说明两者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临床评价指标总分与Harris评分治疗前后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0.782、-0.767,与VAS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3、0.768,说明治疗前后总分与Harris评分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与VAS评分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2反应度检验通过对临床评价指标中行走距离分数、VAS评分、屈曲度数和总分的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后行走距离评分降低,行走距离增加(p<0.000);VAS评分降低,疼痛减轻(p<0.000);屈曲度数评分降低,屈曲度数增加,活动范围增大(p<0.000);总分降低,整体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p<0.000)。Harris评分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与总分治疗后分数均明显提高(p<0.000),说明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两评分表现出了一致的变化。计算VAS评分、屈曲度数和临床指标总分进行治疗前后变化值,效应量和标准化反应均数的计算,得出其效应量分别为2.43,0.86,1.96,标准化反应均数分别为2.01,0.91,2.12,不论是分项还是临床指标总分间均具有较好的反应度。3影像评价指标验证3.1一致性验证对2018年9月—2019年12月纳入的231例单髋的X线片中抽样获得的47张进行独立性评价。统计不同医师间对于股骨头形态、坏死面积和骨关节炎发生程度的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864、0.714和0.727,表明不同医师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6位医师经过2周后再次对同一批编号的X线片进行影像指标独立性评价。统计同一医师对于股骨头形态、坏死面积和骨关节炎发生程度3个指标重复测量的加权kappa值,均在0.7以上水平,同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3.2影像评价指标动态观察回顾2018年—2019年在我科接受人工关节置换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且置换前曾接受保髋治疗至少2年的20髋的X线片进行动态评分,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股骨头形态的塌陷程度越严重(p<0.000);股骨头坏死的囊变范围缩小(p<0.000),骨关节炎严重程度逐渐增加(p<0.000)。置换前最后一次影像评价总分平均值为5.95±0.887分,股骨头形态平均值2.85±0.366分,坏死面积平均值0.15±0.366分,骨关节炎发生程度平均值2.95±0.759分,即说明一般影像塌陷超过4mm,囊变区域几乎修复,骨关节炎发生在3级及以上程度,建议从影像学考虑人工关节置换。结论1 本研究基于核心指标集理念,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文献系统评价,临床医师和患者关键利益相关群体的德尔菲调查和最终的面对面共识会议,建立了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分为临床评价指标和影像评价指标,临床评价指标包括VAS评分,屈曲度数和行走距离;影像评价指标采用髋关节X线片,包括股骨头形态、坏死面积和骨关节炎发生程度。2经过横断面及前瞻随访研究,证明了临床评价指标各分项与总分间具有良好的效度和反应度,且操作时间短,结局指标选择及权重系数设置合理,建议作为中间指标,用于近期或较短测量时点的疗效评价。3经过不同观察者间和同一观察者的重复测量,影像评价指标各项内容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证明其用于评价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准确可靠。且从影像学角度为人工关节置换的选择提供了客观依据。因此,建议作为次要终点结局指标进行动态观察或较长观察周期内的疗效评价。
杨旭[3](2020)在《在CTA下旋股内侧动脉及其与股骨头供血关系的影像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CTA技术采集三维重建影像学图像,观察和测量髋部旋股内侧动脉和股骨头相关区域的解剖学数据,包括旋股内侧动脉的起源、走行、起始段管径、分支方式;旋股内侧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的发出关系;旋股内侧动脉与股深动脉起始段管径比;旋股内侧动脉有效走行长度与股骨颈宽度比及跨过股骨头与股骨颈上下交点连线的分支数量等内容,以期获得有价值的影像解剖学数据,分析旋股内侧动脉与股骨头区域血供的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行髋部CTA扫描的患者,按照既定的筛选和排除标准,最终获得94例,共188侧,进行数据分析,其中男性61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49岁。髋部CTA扫描使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DiscoveryTMM 64排宝石CT机,增强剂采用临床广泛使用的碘海醇注射液欧乃派克,扫描精度0.625mm。数字化影像结果汇总至与CT机配套的AW Volume Share4.5工作站,由工作站专业技术人员处理后期数据,对旋股内侧动脉及股骨头相关区域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依据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序列进行进一步完善,在人体解剖学系教师和技术人员指导下,直接利用工作站自带软件进行观察和数据测量。结果:1.旋股内侧动脉起源于股深动脉172例(91.5%),左侧85例,右侧87例;起源于股动脉16例(8.5%),左侧9例,右侧7例。2.旋股内侧动脉的走行为:螺旋形37例(19.7%),左侧20例,右侧17例;迂曲型110例(58.5%),左侧52例,右侧58例;平直型41例(21.8%),左侧22例,右侧19例。3.旋股内侧动脉的起始段管径左侧为2.25±0.9mm,右侧为2.16±0.9mm。4.旋股内侧动脉向上、下分别发出分支,称为升支和降支。其中升支向内上闭孔方向;降支向下方走行,为股骨小结节及其下方区域供血;旋股内侧动脉的主干向内向后延续,称为深支,继续向后绕行,过股骨颈后方至其后外侧向上走行,形成基底动脉环的一部分。5.比较旋股内、外侧动脉发出顺序可见旋股内侧动脉先发出130例(69.1%),左侧62例,右侧68例;旋骨外侧动脉先发出46例(24.5%),左侧25例,右侧21例;旋股内、外侧动脉同一平面发出12例(6.4%),左侧7例,右侧5例。6.旋股内侧动脉与股深动脉起始段管径比左侧为0.48±0.14,右侧为0.42±0.16。7.旋股内侧动脉有效走行长度与股骨颈宽度比左侧为0.89±0.08,右侧为0.85±0.09。8.跨过股骨头与股骨颈上下交点连线的分支数量左侧为1.46±0.88,最大值3条,最小值1条;右侧为1.82±0.95条,最大值4条,最小值0条。结论:1.旋股内侧动脉主要起源于股深动脉,部分起源于股动脉,其他起源较为少见。旋股内侧动脉的走行及其与旋骨外侧动脉的关系多样,在临床手术和介入治疗应用中需要引起特别关注。2.CTA成像下的内深比、内占颈比等数据对于评估旋股内侧动脉与股骨头供血关系具有一定临床价值,现阶段CTA尚不能良好的显示旋股内侧动脉末端延伸向股骨头和股骨颈区域的细小分支。
雷志强[4](2020)在《基于广西股骨头坏死数据库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是骨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国内已陆续开展对ONFH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等研究,广西地区ONFH的此类研究尚处初起阶段,基于全区多中心网络数据库,初步探讨广西地区ONFH的一般情况、病因学、中医证型、分期分型等临床特点是否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存在差异,为有效防治广西地区ONFH的发生及发展有积极意义。方法:建立广西股骨头坏死数据库(Guang Xi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databas,GXONFHD),登陆网址:http//:onfhgx.keyanyun.com,智能化导出建库以来收录ONFH患者信息EXCEL表格,时间为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信息包括:一般资料、病因、诊断、中医证型、ARCO分期、CJFH分型等信息,应用SPSS 23.0对上述信息进行相关性的统计分析及研究。结果:1、数据库共收录230例ONFH患者,最终纳入220例。2、性别与年龄分析:发病率男女之比为2.5:1;总体平均发病年为50.17±14.78岁,其中男性48.44±13.87岁,女性54.49±16.15岁,男性与女性年龄均值差异为2.58岁,最高发年龄为36岁~55岁。3、广西各地区发病率分布:各地级市发病率最高为南宁市30.90%,各地级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0.05)。4、劳动强度分析:从事IV级体力劳动者占47.27%,性别与劳动强度无统计学意义((49)>0.05)。5、体重指数(BMI)分析:BMI平均值为23.24±3.39。正常体重占57.73%,性别与BMI无统计学差异((49)>0.05)。6、病因构成分析:病因构成比大小为依次为酒精性→特发性→激素性→创伤性;1)性别因素:男性酒精性占67.52%,女性特发性占47.62%,不同性别的ONFH患者,其致病因素也存在显着差异((49)<0.05)。2)年龄因素:18岁~75岁均以酒精性为主,大于75岁以特发性为主;3)酒精性ONFH分析酒情况分析:平均饮酒20.04±11.97年,平均饮酒次数6.59±2.99次/周,平均288.38±165.12ml。4)激素性ONFH分析:8类原发病中系统性红斑狼疮占48%,激素种类泼尼松龙占52%;给药途径口服占80%;5)病因与发病侧别分析:除不明原因的特发性ONFH以外,酒精性双侧占70.27%、激素性双侧占72%;创伤性单侧占94.44%。7、中医证型特点分析:单一证型占80%,复合证型占20%,总体以单一证型为主;单一证型中痰瘀阻络证62.50%,复合证型中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占45.45%;1)证型与性别:男性构成比大小依次为痰瘀阻络证→经脉痹阻证→肝肾亏虚证→气滞血瘀证;女性构成比大小依次为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经脉痹阻证→气滞血瘀证((49)<0.05),复合证型中男性与女性均以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为主要证型((49)>0.05);2)证型与年龄:单一证型中,小于75岁患者均以痰瘀阻络证为主,大于75岁均为肝肾亏虚证为主,复合证型中均以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为主((49)<0.0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从单一证型向复合证型转变。3)证型与病因:去除未明确病因的特发性ONFH,单一证型中酒精性痰瘀阻络证占62.16%,激素性痰瘀阻络证52%,创伤性气滞血瘀占33.33%;单一证型中,酒精性与激素性均以痰瘀阻络证为主,创伤性以气滞血瘀证为主((49)<0.05),复合证型中酒精性与激素性均以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为主,创伤性ONFH以气滞血瘀证夹杂其他复合证型为主((49)<0.05)。8、ARCO分期与CJFH分型分析:ARCOⅠ期M型占100%,ARCOⅡ期C型占64.72%,ARCOⅢ期L1型占47.69%,ARCOⅣ期L3型占85.27%((49)<0.05)。结论:1.一般资料特点:广西地区ONFH患者总体发病率男性较女性高;男性多发青壮年人群,女性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最高发年龄段为36岁~55岁;从事IV级体力劳动者最多;ARCOⅢ、Ⅳ期BMI以超重为主。2.病因学特点:酒精性为ONFH主要病因;男性主要为酒精性,女性为特发性;酒精性、激素性以双侧发病多见,创伤性、特发性以单侧发病多见。3.中医证型特点:中医证型以单一证型为主;男女单一证型均以痰瘀阻络证为主要证型,复合证型以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为主要证型;去除未明确病因的特发性ONFH,酒精性与激素性均以痰瘀阻络为主要证型,创伤性多造成气滞血瘀证,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从单一证型向复合证型转变。4.分型分期特点:ARCOⅠ期多为M型、ARCOⅡ期多为C型,ARCOⅢ期多为L1型、ARCOⅣ期多为L3型,CJFH分型越后,ARCO分期也越高。
马玉杰[5](2020)在《骨蚀外敷4号方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骨蚀外敷4号方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关节外科住院且符合标准的70例(122髋)ONFH患者,其中男性33人,女性37人,年龄在27-60岁之间,平均年龄45.69±8.87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两组各35例患者。试验组:采用保护性负重(扶双拐)+骨蚀1号方+骨蚀外敷4号方,对照组采用保护性负重(扶双拐)+骨蚀1号方,分别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8天及治疗96天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范围及影像学表现。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做比较,两组患者ARCO分期分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做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对比有升高(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髋关节活动范围对比有改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股骨头坏死范围对比有改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股骨头塌陷程度无改变(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对比有升高(P<0.05),试验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髋关节活动范围对比有改善(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股骨头坏死范围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股骨头塌陷程度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一、两种方法在改善ONFH患者临床症状、关节功能方面有一定疗效,可以延缓病情进展。二、试验组在改善ONFH患者临床症状、关节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说明骨蚀外敷4号方治疗ONFH患者有确切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方祥[6](2020)在《加味骨痹通消颗粒治疗痰瘀阻络型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加味骨痹通消颗粒治疗痰瘀阻络型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进一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医、西医诊断标准及符合纳入标准,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并确诊为痰瘀阻络型股骨头坏死的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共30例,其中ARCO I期5例,ARCO II期19例,ARCO IIIa期6例;对照组患者共计28例,其中ARCO I期5例,ARCO II期18例,ARCO IIIa期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中有38人为男性,20人为女性;年龄最小的为25岁,年龄最大的为65岁,患者的年龄平均为40.67±4.49。治疗组采用中药加味骨痹通消颗粒内服治疗,对照组口服通络生骨胶囊,均为3个月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期间均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卧床休息、拄拐行走。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愈显率,通过VAS疼痛评分、Harris功能评分、影像学评分对两组的疗效进行研究与总结。结果:1、经过4个疗程治疗,两组患者中治疗组的愈显率为86.67%,显着高于对照组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后及随访患者疼痛症状减轻;两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在VAS疼痛评分结果中要低于对照组患者,且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分析意义,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髋疼痛管理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两组患者治疗前HHS评分比较P>0.05,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两组患者HHS评分均较前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后及随访髋关节功能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评分,治疗组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治疗组改善髋关节功能比对照组更好。2、两组影像学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复查X线,塌陷程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个月后复查患髋MRI,两组患者MRI坏死指数与治疗前相比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骨坏死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影像学疗效评价指标均表明经治疗后股骨头坏死程度未见进一步加重,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前后的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均P>0.05),无统计学显着差异,提示本次研究所用的两组药物对患者的肝功能及肾功能并没有产生影响。结论:1、对于痰瘀阻络型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本次研究所用的加味骨痹通消颗粒与通络生骨胶囊都可以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和髋关节活动功能,但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相比较之下,加味骨痹通消颗粒对于VAS、HHS评分的改善更具优势。2、两组药物治疗对股骨头坏死部位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可延缓痰瘀阻络型股骨头的发展,且两组治疗结果比较下,加味骨痹通消颗粒效果更佳。3、加味骨痹通消颗粒治疗痰瘀阻络型股骨头坏死具有方便、有效、安全可靠的特点,值得广大临床工作者在临床上推广。
芮仞[7](2020)在《骨痹通消方调节OPG/RANK/RANKL系统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骨痹通消方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的OPG/RANK/RANKL系统的调控作用,以探讨骨痹通消方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1.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将90只SPF级别的两周龄昆明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78只,正常对照组12只,模型组注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1 mg/kg),间隔一周后再次注射一次,并臀肌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PND)(100mg/kg),然后每3天注射一次,直到第24天。正常对照组注射相统剂量的生理盐水。造模结束后随机抽取两只模型组小鼠行磁共振检测观察股骨头坏死情况,并取两组共24只小鼠血液经ELISA法检测BALP、PINP水平,以观测是否成功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2.将成功建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60只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三组,每组20只,加上之前的空白对照组12只,治疗组予以骨痹通消方灌胃,阳性对照组予以通络生骨胶囊,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共治疗12周,12周后处死所有小鼠通过荧光定量和蛋白免疫印迹测定OPG、RANK、RANKL、PLCγ2、CTSK、TRAP的表达水平。结果1.所有模型组小鼠体重均低于对照组,并有食量减少,蜷缩少动,体毛杂乱不光滑等症状,且少数小鼠出现跛行。2.磁共振显示模型组小鼠左侧髋部高信号;经ELISA法测量两组BALP、PINP含量,模型组的BALP、PINP均比正常组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熔解曲线均符合单峰特性,扩增曲线均符合增殖曲线特性,均呈S型,四个时期较明显;RT-q PCR检测结果得出,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PG、RANKL、RANK、PLCγ2、CTSK、TRAP的m RNA表达含量差异均十分显着(p<0.01);与治疗组相比,OPG、PLCγ2的m RNA表达含量差异显着(p<0.05),RANKL、RANK、CTSK、TRAP的m RNA表达含量差异十分显着(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OPG、m RNA表达含量差异显着(p<0.05),RANKL、RANK、PLCγ2、CTSK、TRAP的m RNA表达含量差异十分显着(p<0.01);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除PLCγ2 m RNA含量有显着差异外,OPG、RANKL、RANK、CTSK、TRAP的m RNA表达含量均无明显差异。且模型组OPG m RNA表达含量最低,治疗组低于另外两组;模型组RANKL、RANK、PLCγ2、CTSK、TRAP的m RNA表达含量最高,治疗组高于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含量最低。WB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PG、RANKL、RANK、PLCγ2、CTSK、TRAP蛋白表达含量差异均十分显着(p<0.01);与治疗组相比,OPG、RANKL、PLCγ2、CTSK蛋白表达差异显着(p<0.05),RANK、TRAP蛋白表达含量差异十分显着(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OPG、RANKL、RANK、PLCγ2、CTSK蛋白表达含量差异显着(p<0.05),TRAP蛋白表达含量差异十分显着(p<0.01);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OPG、RANKL、RANK、PLCγ2、CTSK、TRAP蛋白表达含量均无明显差异。且模型组OPG蛋白表达含量最低,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均低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RANKL、RANK、PLCγ2、CTSK、TRAP蛋白表达含量最高,治疗组RANK蛋白含量低于阳性对照组,RANKL、PLCγ2、CTSK、TRAP蛋白含量均高于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RANKL、RANK、PLCγ2、CTSK、TRAP蛋白含量均最低。结论1.通过脂多糖联合激素的造模方法可以成功建立SANFH病理模型,且建立的病理模型与临床过度服用激素的患者病程发展类似,可以更加直接地观测SANFH病程的发展并探索更有效率的治疗方法。2.骨痹通消方可以通过上调OPG的表达,抑制RANKL/RANK、PLCγ2、CTSK和TRAP的表达使SANFH小鼠体内OB数量增加,功能活跃,OC数量减少或功能受到抑制,并促使其凋亡,机体内骨形成增加,骨吸收减少,从而延缓甚至阻止股骨头塌陷,且骨痹通消方与通络生骨胶囊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
姚晓华,许楠[8](2019)在《系统性护理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介入治疗后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后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对本院1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后的患者采取以功能锻炼为中心的系统护理,观察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并对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根据患者遵从医嘱(即依从性)的程度分为完全和不完全两类人群,对比分析两类人群术后12个月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显示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针对性的功能锻炼为中心的系统护理能够有效提高股骨头坏死患者介入治疗的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促进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张骏,蔡巍,段华,阳国兴[9](2019)在《血管介入治疗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效果、症状评分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血管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8月医院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82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组行血管介入治疗,对照组行钻孔减压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Harris评分、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行走距离及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效果好,可有效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林行会,庄至坤,徐福东,余晓梅,许志庆,吴昭克[10](2019)在《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介入治疗成人Ficat 0-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介入治疗成人Ficat 0-Ⅱ期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6月-2018年9月于我院就诊,诊断为Ficat 0-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40例,共52髋,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均采用Seldinger技术介入治疗配合功能锻炼,两组均采用介入联合功能锻炼。治疗组再服加味桃红四物汤,每天1剂,分早晚温服,1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后12周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应用Harris评分评定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判断临床疗效,同时检测两组血流变学指标。结果:40例均经临床平均6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的患髋疼痛、活动受限症状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治疗组中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4例;对照组中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7例,治疗组总有效率(80%)高于对照组(65%)(P <0.05)。结论: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介入溶栓可有效减轻成人Ficat 0-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患髋疼痛,改善功能活动,同时可以改变血液高黏滞状态,改善股骨头血供,延缓股骨头塌陷,近期疗效确切。
二、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骨痹通消方调控细胞自噬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对SANFH的研究 |
1.1 病因病机 |
1.2 SANFH的病理改变及分期、各期特点 |
2.股骨头坏死临床治疗 |
2.1 非手术治疗 |
2.2 手术治疗 |
3.传统医学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 |
3.1 股骨头坏死的病因病机 |
3.2 股骨头坏死的辨证论治 |
第二部分 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模型构建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设计 |
1.2 时间和地点 |
1.3 材料 |
2 实验仪器及耗材 |
2.1 造模药物及试剂 |
2.2 治疗药物 |
2.3 实验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造模 |
3.2 RT-qPCR |
4 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自噬的关系研究 |
第四部分 骨痹通消方治疗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理论研究 |
第五部分 实验结论 |
1.总结 |
2.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的建立及股骨头坏死模型建立的相关方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一 核心指标集的研究概况、方法学及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股骨头坏死流行病学、诊治与疗效评价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核心指标集理念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构建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结局指标清单 |
1.2 德尔菲法实施 |
1.3 共识会议过程 |
1.4 形成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方法 |
2 结果 |
2.1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结局指标清单 |
2.2 德尔菲调查问卷结果 |
2.3 共识会议 |
2.4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 |
3 讨论 |
3.1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核心指标集构建的必要性 |
3.2 基于核心指标集理念的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质量与价值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评价指标验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分期标准 |
1.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试验类型设计 |
1.8 样本量计算 |
1.9 治疗方案 |
1.10 观察时间节点 |
1.11 观察指标及采集方法 |
1.12 统计分析 |
1.13 伦理审查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效度检验 |
2.3 反应度检验 |
2.4 录入时间 |
3 讨论 |
3.1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评价指标的意义 |
3.2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评价指标的效度分析 |
3.3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临床评价指标的反应度分析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影像评价指标验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评价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致性评价 |
2.2 影像评价指标动态观察 |
3 讨论 |
3.1 影像评价指标的一致性分析 |
3.2 影像评价指标的动态观察分析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件 |
(3)在CTA下旋股内侧动脉及其与股骨头供血关系的影像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一.文献综述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旋股内侧动脉的起源 |
3.2 旋股内侧动脉的走行形态及起始段管径 |
3.3 旋股内侧动脉的分支 |
3.4 旋股内侧动脉与旋骨外侧动脉发出顺序 |
3.5 旋股内侧动脉与股深动脉起始段管径比 |
3.6 旋股内侧动脉有效走行长与股骨颈宽度比 |
3.7 跨股骨头与股骨颈上下交点连线的分支数量 |
第4章 讨论 |
4.1 旋股内侧动脉的起源、走行形态及管径 |
4.2 旋股内、外侧动脉发出点关系及旋股内侧动脉的分支 |
4.3 内深比、内占颈比在研究旋股内侧动脉及其与股骨头供血关系中的作用 |
4.4 跨过股骨头与股骨颈上下交点连线的分支数量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基于广西股骨头坏死数据库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2.设计调查表 |
3.诊断与分型标准 |
4.中医证型分型标准 |
5.纳入标准 |
6.排除标准 |
7.数据来源 |
8.数据库介绍 |
8.1 数据库的建立 |
8.2 数据库功能描述 |
9.统计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ONFH患者性别和年龄分析 |
1.1 性别与年龄总体分布 |
1.2 性别与不同年龄段分布 |
2.ONFH患者各地级市发病率分布 |
3.ONFH患者不同劳动强度分布 |
4.ONFH体重指数(BM I)分布 |
5.ONFH患者病因构成相关性分析 |
5.1 不同年龄段的病因分布 |
5.2 病因与性别构成分布 |
5.3 酒精性ONFH饮酒情况分布 |
5.4 激素性ONFH原发病、激素种类及给药途径 |
5.5 ONFH不同病因与发病侧别的分布 |
6.ONFH中医证型特点分析 |
6.1 中医证型分布 |
6.2 中医证型与性别分布 |
6.3 中医证型与年龄分布 |
6.4 中医证型与病因分布 |
7.ARCO分期与中日友好分型(CJ FH)分型特点 |
第三章 讨论 |
1.ONFH发病年龄相关性分析 |
2.ONFH发病性别相关性分析 |
3.ONFH劳动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
4.ONFH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分析 |
5.ONFH病因的相关性分析 |
5.1 酒精性ONFH相关性分析 |
5.2 激素性ONFH相关性分析 |
6.ONFH中医证型特点分析 |
7.ARCO分期与CJFH分型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
第六章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股骨头坏死多中心数据库现状及流行病学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骨蚀外敷4号方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分组 |
2 研究方法及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治疗方案及观察指标 |
3 研究内容及统计学处理 |
3.1 研究内容 |
3.2 统计学处理 |
4 质量控制 |
5 试验流程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加味骨痹通消颗粒治疗痰瘀阻络型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资料研究 |
1.祖国医学对ONFH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资料方法 |
2.诊断标准 |
3.研究方法 |
4.研究内容及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 |
2.疗效观察 |
讨论 |
1.祖国医学治疗痰瘀阻络型ONFH总体指导思想 |
2.疗效分析 |
结论 |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现代临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骨痹通消方调节OPG/RANK/RANKL系统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研究 |
1.传统医学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 |
1.1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辨证治疗 |
2.现代医学对SANFH的认识 |
2.1 SANFH的发病机制 |
2.2 SANFH的病理改变 |
3.SANFH的治疗 |
3.1 非手术治疗 |
3.2 手术治疗 |
第二部分 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模型的构建 |
1.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 |
1.2 药物 |
1.3 模型制备 |
1.4 检测原理及步骤 |
2.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影像学表现 |
2.3 骨标志物检测结果 |
2.4 实验结果 |
3.讨论 |
3.1 BALP与 PINP |
3.2 SANFH实验模型的制备方法 |
3.3 LPS联合GC诱导股骨头坏死的基本理论 |
第三部分 骨痹通消方治疗早期SANFH小鼠的实验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 |
1.2 方法 |
2.主要实验耗材与仪器 |
2.1 RT-qPCR实验器材及试剂 |
2.2 Western Blot实验耗材与仪器 |
3.实验方法 |
3.1 RT-qPCR |
3.1.1 Total RNA 抽提 |
3.1.2 Total RNA 质检 |
3.1.3 反转录(First Strand c DNA Synthesis) |
3.1.4 RT-q PCR 检测 |
3.1.5 计算方法 |
3.2 Western Blot |
4.研究结果 |
4.1 蛋白印记图 |
4.2 OPG 检测结果 |
4.3 RANKL 检测结果 |
4.4 RANK 检测结果 |
4.5 PLCγ2 检测结果 |
4.6 CTSK 检测结果 |
4.7 TRAP 检测结果 |
5.实验结果 |
6.讨论 |
6.1 骨痹通消方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理论基础 |
6.2 OPG/RANK/RANKL系统 |
结论 |
1.总结 |
2.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系统性护理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介入治疗后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一般护理 |
1.2.2 系统护理,建立以功能恢复锻炼为中心的护理干预。 |
1.2.2.1 非负重治疗 |
1.2.2.2 功能恢复锻炼 |
1.2.2.3 认知行为干预 |
1.2.2.4 饮食干预 |
1.2.2.5 出院指导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系统护理在ANFH治疗及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
3.2 系统护理可提高患者依从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 |
4 小结 |
(9)血管介入治疗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效果、症状评分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4.1 对照组: |
1.4.2 治疗组: |
1.5 观察指标 |
1.6 疗效评价标准[10]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Harris评分 |
2.3 临床症状评分 |
3 讨 论 |
(10)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介入治疗成人Ficat 0-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 |
2.2 X线平片及DSA |
2.3 血液流变学 |
3 讨论 |
四、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骨痹通消方调控细胞自噬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的研究[D]. 王俊骁.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核心指标集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与验证[D]. 薛志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12)
- [3]在CTA下旋股内侧动脉及其与股骨头供血关系的影像解剖学研究[D]. 杨旭. 吉林大学, 2020(08)
- [4]基于广西股骨头坏死数据库的临床特点分析[D]. 雷志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骨蚀外敷4号方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观察[D]. 马玉杰.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加味骨痹通消颗粒治疗痰瘀阻络型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观察[D]. 方祥.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骨痹通消方调节OPG/RANK/RANKL系统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小鼠的实验研究[D]. 芮仞.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系统性护理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介入治疗后中的应用[J]. 姚晓华,许楠.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9(12)
- [9]血管介入治疗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效果、症状评分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J]. 张骏,蔡巍,段华,阳国兴.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28)
- [10]加味桃红四物汤联合介入治疗成人Ficat 0-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观察[J]. 林行会,庄至坤,徐福东,余晓梅,许志庆,吴昭克. 中医临床研究, 2019(23)
标签: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论文; 股骨头坏死论文;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