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命伦理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居友,生命,道德,生命力
生命伦理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李英粉,梁新宇[1](2019)在《居友生命伦理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伦理学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两国的伦理学思潮,居友作为法国生命伦理学先导者,对形而上学教条主义道德、实践必然性道德、信仰的道德和怀疑的道德等传统道德理论持批判态度。他从生命哲学出发,将个人生命存在视为伦理学最高本体,建立"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理论,凸显道德主体生命价值和生命的道德意义。居友生命伦理思想强调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为个体生命价值创造提供了丰富理论资源,为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汪灿荣[2](2019)在《《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对"敬畏"一词的解读,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从字面上理解,它具有"崇敬"和"畏惧"的含义;二是从含义上理解,它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虔敬态度。而敬畏生命伦理观的核心思想则是要求人们要表达对一切生命的虔敬。一、生平及着作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是传达(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18期)
曾小五[3](2018)在《“天才灵感”的尴尬理解——论施韦泽“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概要梳理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揭示了其理论论证方面的叁个主要问题:以铸造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寻求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念之间的矛盾;整体主义的理论诉求与个体主义行为理解之间的矛盾;肯定"生命的本体是非理性的欲望"与承认"道德之善就是自由于自身非理性欲望"之间的矛盾。正是这种理论上的自相矛盾,使得施韦泽"敬畏生命"的伦理原则在实践中陷入自我否定的尴尬境地。这也反映了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模式以及基督教伦理文化的内在局限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伦理学》期刊2018年10期)
金婷[4](2018)在《浅析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思想表达了对一切生命神圣性的虔敬之心,是一种实践伦理。其思想契合了生命观教育的主旨,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以"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构建大学生生命观、自然观和实践观,以此培养大学生对生命的神圣态度和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心,打造和谐、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8年15期)
张茜[5](2018)在《孟子的伦理思想对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是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石,是当代动物保护和生态保护的宝贵思想。中国古代乐观主义-伦理世界观对施韦泽产生了较大的启示,其中,孟子的生命伦理思想得到了施韦泽的高度认同,主要包括对人自身命运意义的分析、在生态伦理层面上对"善"的思考和在社会伦理层面上建设文化国家的理想叁个方面。探讨孟子的生命伦理思想对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学理论的重要启示,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的理论根源。(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春晓[6](2018)在《柏格森生命伦理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亨利·柏格森是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二十世纪法国着名哲学家、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在法国曾掀起一阵热潮——“柏格森热”,柏格森关于生命的哲学观点,表现了他对生命过程的独特看法,其生命伦理观点主要体现在晚年所着的《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此外,在《实践与自由意志》和《创造进化论》等着作中也有所提及。他将“生命”作为其哲学研究的出发点,用道德贯穿于生命发展过程的始终。柏格森将个体从生到死的过程看作是在生命冲动的作用下、连续的绵延过程,而生命的绵延并非直线式的时空延伸,而是在面临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循环往复中的曲折前进,这就是自我的本质。对柏格森生命哲学伦理观点的研究,就是从哲学的视角看待道德生命的发展过程。柏格森认为,道德自我是存在于绵延的时间中的自我,是充满着创造性的、变动不居的。柏格森将时间分为叁种形态,即过去、现在和将来,过去的事物存在于人类的记忆中,现在的事物就在眼前运动着,而将来是即将到来的,他认为整个世界就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无限衔接中发展进化的。柏格森深入到生命自身研究各种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演变的动力,认为个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少数精英人物道德抱负的实现会带动社会整体的进步,无论是个体道德还是社会道德的发展都是没有目的、没有终点、永不停止的。在个体道德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服从于外在的压力,遵守道德义务,以维护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当社会能够稳定运行的时候,个体在道德生命冲动力和创造力的作用下,达到了个体道德发展的高级阶段,此时,个体不拘泥于外在的规则约束,而是努力冲破道德义务的强制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追求个体的自由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虽然在开放的社会中,每个人所处的地位和享受的权利都是平等的,但是总有生命体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比较强的精英人物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他们通过直觉体悟获得了较强的生命掌控力,同时将自我的道德光辉无私地照耀到每个普通人,带领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状态、封闭的社会环境。在柏格森这里,己道德和类道德总是由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再由高级阶段基础上的较低等级向更高级的道德发展。柏格森不仅论述了生命道德的两种境界,而且还在封闭和开放两种社会形态下,相应论述了两种宗教形态,即静态的宗教与动态的宗教,表明了其宗教观念。静态的宗教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处于静态宗教影响下的人们主要受到自我本能的支配,而动态的宗教则使人们处于博爱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拥有充分的意志自由,并且富有创造性,表现出人类生命的本质。柏格森的宗教观与其伦理观是一脉相承的,都将道德人作为自我生命乃至世界的主宰,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鉴于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暴露出了社会个体伦理道德素养的低下、对于生命意义的迷茫、人际关系紧张等方面的问题,传统的伦理思想体系有待完善,新的思想道德理论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柏格森的生命伦理思想肯定和重视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向往社会平等和个人自由、乐观地憧憬了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前景,其思想观念和态度取向对于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8)
周宁宁,周清香,黄景鹃[7](2018)在《“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敬畏生命"伦理思想中的实践精神、敬业精神、友善态度、和谐价值追求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广泛的传统文化根基与医学伦理上的精神支持,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美丽的世界。(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8年09期)
李文希[8](2018)在《《周易》生命伦理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周易》产生于“轴心时期”,在其形成过程中,社会逐步呈现出由巫术向人文理性转变的时代特征。经过孔子及门人的创造性解释,《周易》成为经典着作,西周时期无所不包的天命神学体系逐渐解体。《周易》哲学思想最核心的命题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变化对立统一推动事物变化发展,从生命伦理角度而言,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问题:生命万物产生的本体根源、天与人之关系、人性为善之根据、生命存在的本质和价值,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就在深入、系统地论述《周易》生命伦理思想。本文以《周易》元典文本为切入点,主要从义理层面特别是生命伦理的角度,探索、分析、论证《周易》的生命伦理思想,从本体论、人性论、德性论、生命价值论、生命境界论等方面展开,继而归纳论述其继善成性、以德配天、生生之谓易、崇尚太和的生命思想,并结合生活现实,着力论证其中进德修业、刚健进取、中正当位、天人合一、保合太和等思想的当代价值,助力于“好生活”的实现,以期对当代人生和当代生活产生有益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5-01)
郭于会[9](2018)在《施丰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施韦泽是生物中心主义的先驱,是一个人道主义天才。他不仅是一个思想的伟人,更是一个行动的巨人,一生践行着自己的伦理思想,在实际行动和精神创造的并存中实现人格的统一。他提出的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将伦理对象从人扩展到一切生命体,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其关于生命的权利与价值、人的伦理完善等思想对此后的伦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生态伦理学理论的重要财富之一。敬畏生命是施韦泽伦理思想的核心。他将善恶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善就是促进生命,恶就是毁灭生命。他将敬畏生命既视为实现善的根本手段,也视为生活的终极目标,充分体现了“生命比伦理更高”的精神。一切生命的生命意志都是神圣平等且普遍联系的,人对所有的生命都负有道德责任,他应该发挥人道主义的奉献精神,竭尽所能地减轻所有生命的痛苦,在肯定世界与生命的乐观主义伦理中克服生命意志间的自我分裂,达到生命意志的休戚与共,进而实现个人的精神完善和整个人类的文化进步。施韦泽否定生命的价值序列,认为肯定生命的积极世界观要求对待生命不作恶,而源自同情的道德情感要求人们积极行善,作为和不作为由此达成统一,共同推进生命伦理共同体的实现。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不是外在的伦理法则,而是一种对待生命的内在精神信念,教导人在整个生命领域内应该成为何种人。在这个意义上,敬畏生命也是一种实现“伦理的人”的方法论。因此,研究敬畏生命伦理思想,不仅有助于揭示施韦泽的伟大人格及其文化意义,而且能够从物质成就与道德进步的关系角度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0)
周彭辉[10](2017)在《儒家生命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局限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大众的精神生活不能同步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生命无处安顿而对生命的意义感到迷茫,因此导致一系列轻视自身生命、漠视他人生命等严重社会问题的产生。传统儒家生命伦理思想,它作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无疑能够为当代人对理解生命的相关问题答疑解惑,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可益之思,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促进人们自身的健康发展,提升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7年18期)
生命伦理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们对"敬畏"一词的解读,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从字面上理解,它具有"崇敬"和"畏惧"的含义;二是从含义上理解,它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虔敬态度。而敬畏生命伦理观的核心思想则是要求人们要表达对一切生命的虔敬。一、生平及着作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是传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命伦理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李英粉,梁新宇.居友生命伦理思想探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汪灿荣.《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牡丹.2019
[3].曾小五.“天才灵感”的尴尬理解——论施韦泽“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
[4].金婷.浅析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大众文艺.2018
[5].张茜.孟子的伦理思想对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启示[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
[6].刘春晓.柏格森生命伦理思想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8
[7].周宁宁,周清香,黄景鹃.“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J].青春岁月.2018
[8].李文希.《周易》生命伦理思想研究[D].湖北大学.2018
[9].郭于会.施丰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10].周彭辉.儒家生命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局限性[J].山西青年.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