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的五种健康危害

当代青少年的五种健康危害

一、当代少年的五大健康隐患(论文文献综述)

孙卓[1](2021)在《小学少先队开展校外主题活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党和人民对少先队员的身心素质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少先队活动育人的独特优势和功能逐渐显现,成为了广大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主题活动作为少先队活动最重要的活动形式,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少先队员各方面的发展需求,是目前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最有力的“法宝”。素质教育下的学生观认为,学校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在创新中提高实践能力。2017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印发的《少先队改革方案》强调要鼓励和推动少先队组织开展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各类校外实践活动。校外是少先队员生活学习的另一重要空间,是少先队开展主题活动的主要场所。开展校外活动不仅是对校内活动的延伸与补充,也是少先队员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主要途径。因此,新时期下,开展好少先队校外主题活动,充分发挥主题活动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对提升少先队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少先队员身心素质发展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虽然少先队校外主题活动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广泛开展,但目前小学少先队主题活动在校外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存在着发展瓶颈和阻碍发展的诸多因素。因此,关注现阶段小学少先队校外主题活动的开展现状,推动少先队组织开展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各类主题活动成为当前少先队工作的主要任务。基于此,本文在前期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问卷和访谈提纲,分别选择了杭州市和余姚市三所小学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发现,当前小学少先队开展校外主题活动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主要体现在活动安排落实不到位、指导队伍专业性不强、资源整合利用不够充分、活动方式方法不够多样、开展过程不够规范这五个方面。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发现家长的教育水平及对活动认知水平的差异、学校对主题活动的态度及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国家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正确引导是制约少先队校外主题活动开展顺利与否的根本因素。为解决以上问题,研究以系统论和活动理论为依托,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聚焦方向,树立科学先进的育人理念;第二,瞄准定位,打造专兼结合的指导队伍;第三,整合资源,生成特色鲜明的活动内容;第四,立足主题,选择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最后,提供保障,构建规范合理的制度体系。

彭冬梅[2](2021)在《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背景下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少年危害社会的案件频发,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讨论之声不绝于耳,再一次将完善少年司法制度这一话题推到风口浪尖上。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危害社会秩序,更重要的是对国家未来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不言而喻。未成年人身心普遍趋于早熟,犯罪势态相当严峻,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犯罪低龄化趋势愈加明显、犯罪的主观恶性不断增加、犯罪的手段更趋于复杂、暴力性犯罪更加普遍等。因此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提请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于2020年6月28日进行,到10月13日进行二次审议。12月22日,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三审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三审稿均作出进一步修改完善,于12月26日表决通过。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频发已经形成一种社会乱象,他们不仅仅是法律需要打击的对象,更是制度需要去保护的对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增加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职责、树立良好家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为了应对当前社会出现的问题,法律也是在与时俱进地作出相应的修改。但是任何司法的制度、知识和技术都不可能只写在纸上,它们的运作和有效性都必须并且也只能通过基层法院法官和他/她们的工作来承载和传达。因此除了设置良好的法律制度以外,还需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才能达到治理未成年人犯罪乱象的最佳效果。本文除了引言部分外,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我国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背景下的少年司法制度概述,具体包含了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背景,介绍了下调的原因与相关的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内容,具体介绍了下调规定的相关条文认定标准;讲述了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给少年司法制度带来的相关影响,指出我国少年司法制度亟待完善的迫切性。第二部分介绍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现状和困境。现状包括对少年司法的相关法律规定与实践特征,便于全方面地对少年司法制度进行了解;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困境主要有理论指导不足、缺乏独立的少年法、少年司法机构与人员紧缺和未成年人矫正措施不够全面等问题,充分对少年司法制度的利弊进行分析,才便于后续对其进行完善设置。第三部分讲述了完善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少年司法制度完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为后文的相关制度设计完善提供了经验可能。第四部分给出特色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的具体措施。具体包括坚持正确的少年理念指导、构建体系性的少年法,完善少年专业司法队伍及机构建设、完善全方位的矫正机制。

付玉琪[3](2021)在《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着人们的生存焦虑,各种现代科学的治理方案却未能立竿见影。因而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化成为人类在精神领域探索疗救的重要路径。生态批评超越了国家、地区、种族的界限,在当今全球化态势愈加明确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批评的东西方对话趋势逐渐突显:秉持人类命运共同利益的价值取向,寻求跨文化的生态文明事业的共赢。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始终关注儿童生存的具体文化语境,并以文学的方式参与童年生态问题的救治。尽管中国生态批评理论成果已蔚为大观,但是运用生态批评方法论对整个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出系统化梳理和研究的着作尚未出现。因而本论文将社会性的生态问题与个体精神疗救相结合,探寻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规律,概览生态童年的特征,进而试图建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生态整体主义赋予了“自然”与“人”同等的独立审美地位,它不再是抒情工具与征服对象,能够以其自身特有的美质吸引读者,并塑造他们独特的童年经历与生命体认。受到社会文化与儿童“野性”思维的双重规约,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童年建构由“非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中,童年精神也经历了由“家园意识”、“荒野意识”到“星球意识”的发展,并且逐渐带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以及“生命写作”的文学内涵。!生态童年建构始终贴近童年生活现实,同时勾连起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人类历史与宇宙历史,从而将儿童生命的自我实现置于更加广阔的“自然”空间。在此基础上确立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或将能够积极推动中国童年研究、儿童文学的批评标准更新,以及社会生态文明事业。

魏新月[4](2020)在《基于儿童友好型城市视角下的社区公园使用状况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伴随中国生育率下降这样的时代背景,社会各个方面对儿童的成长需求的关注度也在大幅增加,但现实问题是儿童使用者真实行为需求在社区公园设计中无法获得充足考虑,儿童群体迫切需要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针对如上问题,本文以使用状况评价理论方法为主要方法,对已建成基于儿童友好型城市视角下的社区公园中的各年龄段儿童使用偏好以及儿童满意度进行相关研究,数据化展现其社区公园现有优点和存在的问题。首先,本文运用使用状况评价理论方法制定了基于儿童友好型城市视角下的社区公园使用状况评价研究方案,为总体研究奠定基础;其次,本文以深圳市福田区红荔社区儿童友好童城之怡水园这一全国首个建成的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为案例验证,运用实地调研法与行为观察注记法等方法对其进行儿童群体使用偏好进行分析,同时以层次分析法为核心,并运用理论推演法、特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对已建成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的满意度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结合儿童使用者满意度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得出深圳市福田区红荔社区儿童友好童城之怡水园儿童友好度定级为为E3级别,证明儿童群体对深圳市红荔社区儿童友好童城之怡水园的现状建设比较满意。在儿童权益优先性和便捷性方面满意度较高,在舒适性与安全性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最后,根据如上结果有针对性的在总体布局、细节维护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同时结合已建成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和普通社区公园的对比,在城市政策、儿童参与、路径安全、社区公园尺度色彩和空间界面五个方面给予全国此类社区公园相对完善的针对性相关思考。

刘佳林[5](2020)在《基于儿童认知体验的新乡卫华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文中认为当代儿童由于城市化、课业压力繁重等诸多原因,已经愈来愈少有机会亲近自然,严重的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利用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农业生产资源和农民生活资源优势,可以使儿童在农业园中开展各种富有特色的体验活动以及科普教育活动,是儿童亲近自然、感知万物的生态课堂。论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相关资料的收集,结合休闲农业基础理论,对基于儿童认知体验的休闲农业园进行深入探讨。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休闲农业、儿童、认知、体验等相关概念进行研究,总结国内外休闲农业和儿童自然体验活动,为儿童认知体验在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中的表达提供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2)以日本三重县伊贺市Mokumoku农场和我国台湾仙湖休闲农场作为经典案例,分析二者的规划设计,总结休闲农业园的规划设计手法,为探索新乡卫华休闲农业园的具体设计提供现实依据。(3)对基于儿童认知体验的新乡卫华休闲农业园进行设计实践。经过前期充分的现场调查和分析,提出规划设计目标依据及指导思想,将农业景观感官体验、农业娱乐行为体验与农业教育参与体验三个认知体验方向融于规划设计之中,总结体验内容并针对卫华休闲农业园的具体情况策划相应的体验活动。本文将规划地段打造成为一个以丰富的林木资源为依托,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绿色旅游为推动力,以儿童认知体验为特色,以生态文化体验为方式的综合休闲农业园,借此来丰富儿童的乡村体验、增进儿童的自然接触、扩大儿童的自然认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陈玺[6](2020)在《红色资源融入小学少先队教育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红色资源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优质的教育性,是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素材。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号召全国少先队员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中国少年先锋队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中国少年儿童群众组织,而少先队教育的主责主业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红色资源本身的政治性、正向性和教育性等多重属性决定其可以丰富少先队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本研究以广西区B市为研究区域,以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立足于当下红色资源融入小学少先队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寻红色资源融入小学少先队教育的改善策略,为少年儿童政治启蒙与价值观塑造助力。少先队政治属性的诉求以及红色资源自身教育性优势为两者的融合研究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本研究中“红色资源”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能够为今天所开发利用并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们可以转化利用的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和信息形态的历史遗存,政治社会化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根据张泰城对红色资源的分类,基于理论研究需要,B市红色资源可具体分为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和信息形态三大类,包含遗址遗迹类、红色器物类、纪念建筑类等7个小类。基于对B市市级、县级和村级三所小学410名少先队员以及135名少先队辅导员的问卷调查,再辅之以对14名少先队员和12名少先队辅导员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B市红色资源融入小学少先队教育一般有自上而下文件精神的指示,学校领导层面很重视将红色资源运用于小学少先队教育;三种类型的红色资源中物质形态红色资源被选择的最多,排名前三的当属百色起义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碑和清风楼,且市级小学选择的红色资源类型多于县级小学和村级小学;市级少先队员参与红色活动的意愿强、方式多、频次高,县级次之,村级最低;绝大多数少先队辅导员认为红色活动的开展对少先队员而言效果很好,少先队员受益匪浅。红色资源融入小学少先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虽然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存在少先队员对红色资源融入目的理解不完全,少先队组织对红色资源种类选择不丰富,少先队红色活动过程设计体验性不突出和少先队红色活动效果评价不系统等问题。因此为更好促进红色资源融入小学少先队教育,要整合各方相关资源形成合力,加强培训提升少先队辅导员红色素养,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式优化设计,重视评价强化红色教育效果,以此发挥红色资源的优势对少先队员进行良性教育。

丁乐[7](2019)在《少年保安处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下少年犯罪问题不仅是刑法学也是犯罪学研究以及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单纯依靠刑罚并不能有效治理少年犯罪。尤其是近代以来,以刑罚为中心的监禁矫正政策的失败更促使各国各地区寻找更为行之有效的治理少年犯罪的方法。正因如此,保安处分以行为人为中心,以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为量刑标准,其灵活性和个性化的处遇方式,兼顾了犯罪矫治和社会防卫,受到了立法者的青睐,各国各地区立法相继将保安处分制度纳入到少年犯罪治理领域,这是由报应刑向教育刑转化的结果。对于少年犯罪应当区别对待,法官对个案个别化处遇,重罪者以刑罚进行规制或是同时判处刑罚和保安处分,轻罪者以保安处分以矫治。甚至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少年案件,可以作非刑事化的保安处分处理,在社区中改过自新。本文正是循着这个角度来探讨少年犯罪矫治之路径。除导论之外,本文共分五章。就整体架构而言,导论从案例引出问题,并提出以保安处分解决少年犯罪的思路。第一章,是少年保安处分的理论溯源。第二章,是我国少年保安处分制度的实证分析,对我国北京、上海、广东三个经济、社会、法制较发达地区的少年犯罪和类保安处分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实证考察,并采取了问卷调查方式进行了深度分析。第三至五章是从立法构建、机构设置、执行规范等三个方面,以我国现有刑事诉讼程序、少年司法制度、类保安处分措施为基础,论证了应如何发展推行少年保安处分制度。具体来讲,导论部分从四个案例,引出我国少年犯罪在处遇方面存在的刑罚缺位及矫治不能的问题。提出应当让保安处分与刑罚双管齐下,以达到既惩治犯罪,又能让问题少年改过向善,回归社会。由此引发对我国是否能够借鉴其他司法地区经验,在少年司法领域发展保安处分制度的思考。第一章,概括了少年保安处分的概念和定义,界定了少年保安处分的内涵和外延。首先阐述了保安处分的定义、性质,以及与相对概念——刑罚的性质辨析。再由此延伸出少年保安处分的概念,明确其本质特征就是非刑事化处理和非刑罚化处理。少年保安处分的理论探讨部分,以犯罪学的角度,从生理遗传学派、心理分析学派和社会分析学派,剖析少年犯罪的原因。从而得出保安处分在我国少年犯罪处遇中确有必要的结论。最后从社会学、法哲学、刑法学等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少年保安处分产生的基础和渊源。第二章,对我国少年犯罪及现有类保安处分措施进行实证研究。以数据为基础,介绍了我国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发达地区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以及保安处分的具体做法。从而揭示我国(大陆地区)保安处分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少年处遇只是零星的几个保安处分措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保安处分制度还有较大的差距,只能算是类保安处分制度。具体而言,我国的保安处分缺乏法律依据和法定程序,仅有的几个保安处分措施也因为不够系统和专业,没有与之相配套的相关制度予以配合,导致一般大众对保安处分产生严重误解,认为保安处分就是对犯罪分子的保护,就等于放纵犯罪。此外,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把握人民群众和少年法官、检察官、社工、少管所狱警等专业人士对少年保安处分的看法。综合我国少年犯罪现状和司法制度,并从我国社会经济法制发展的角度,分析论证了在我国确有建立少年保安处分的基础,亦有坚持“双向保护的原则”的必要,只有发展规范化、制度化的少年保安处分,方能平衡少年福利和社会防卫。第三章,少年保安处分的立法构建方面,一是要在刑法、刑事诉讼法选择上转化理念。二是在确定少年保安处分的适用范围,少年保安处分适用的年龄应当超出刑事责任年龄范围;少年保安处分不适用犯重罪的少年,只适用于犯轻微罪行的少年;同时在我国应当探索少年虞犯适用保安处分处遇。三是在程序设计上,在现有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转向程序,让符合条件的罪错少年得到非刑法化处遇;在现有刑事和解的基础上发挥恢复性司法的功能,让符合条件的少年犯与被害人、社区达成和解,从而得到非刑罚化的保安处分处理;启动“逆送”程序,让少年案件的处遇司法化。第四章,少年保安处分的机构设置方面,在我国现有机构的基础上,应启动少年法庭/院、少年观护机构、少年警察的建设。我国虽有独立的少年法庭,但因受案数量少,又任意扩大受案范围,导致不适当地强化了其社会综合治理等行政功能,却弱化了矫治、处遇少年犯的司法审判功能。现应围绕少年法庭建立的初衷,合理增加受案范围,运用少年保安处分,革新少年审判方式和内容。将少年法官社会化的功能剥离出;此外应单独设立少年观护机构和专业观护人;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保障少年审判和社会资源的衔接。第五章,少年保安处分的执行方面,包括以社区为本的非机构性执行方式,也包括感化院等机构性执行方式。其中,以社区为本的非机构性执行方式,可以在我国社区矫正的基础上,结合域外经验加以完善。此外,通过分析Y省未成年人犯管教所监管矫治少年犯的情况,论证可以借鉴工读学校的教育矫治理念以及与未管所的设施、警力相结合,普遍设置感化院。最后介绍了少年保安处分的措施,以供法官根据少年犯罪事实、情节,犯罪原因、认罪态度、悔罪诚意和矫治可能性作出个别化的选择适用。

李泉锦[8](2018)在《当代少年儿童倾诉对象变迁研究 ——基于一项对全国少先队员生存状态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此次研究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构建了研究框架,利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两种方法收集资料,综合生态系统理论,依恋理论,场域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四个理论形成本文的理论视角,以此为指导分析研究对象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适应和改变,详细了解少年儿童倾诉对象变化这一现象。探究改革开放以来少年儿童倾诉对象的变化路径以及变化原因,从所处场域、社会支持、生态系统、依恋关系现状等角度,挖掘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及早排查出不利于少年儿童成长的因素,对于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将这一研究得出的结论与社会工作一直强调“助人自助”的理念结合去开展服务。社工作为外力介入少年儿童的生态系统,帮助少年儿童如何面对自己外在的人际关系,了解学习怎么通过倾诉行为从他人那里获得支持和自我自助的动力,以及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调动内在的力量和资源,去从环境中获取支持,整合外在的资源。在这种意义上会促使少年儿童与外界的关系成为他自助的动力和基础。研究发现的成果主要分两方面。变化现象方面:第一,当前10-14周岁少年儿童首选倾诉对象以父母为主;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少年儿童倾诉对象一直发生变化,变迁路径为兄弟姐妹——好朋友——父母;第三:经济状况对倾诉对象变化有一定影响;第四,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首选倾诉对象具有独特性。而当前倾诉对象变为父母的原因方面:第一,亲子关系更加紧密,少年儿童对父母的信任感提高;第二,家长干涉引导少年儿童交友的影响变大;第三,少年儿童社会化速度加快,与父母关系回温时间提前;第四,少年儿童间交往模式发生变化,群体性互动缺乏;第五,少年儿童交往行为娱乐性加强,同伴关系功利性变强;第六,校园恶性事件频发导致同学间、师生间关系趋冷,引发信任危机。

李笑晓[9](2018)在《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专业素质结构及成长路径研究 ——以X市三位小学优秀辅导员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少先队改革方案》的颁布实施,为满足少年儿童现实需求状况,服务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统筹学校少先队组织工作、完善少先队活动课程体系,学校里专门负责少先队工作的大队辅导员,不仅要成为少先队员最亲密的朋友和指导者,还要在专业活动中钻研提升自身专业成长的途径策略,才能在组织策划活动时更好地教育培养少先队员。本文选取X市三位优秀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访谈对其专业素质结构及成长路径进行剖析归纳。研究发现,优秀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专业素质结构包括建队育人的坚定信念(其中包括“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社会理想信念和为少先队事业贡献力量的职业理想信念)、持守热爱儿童且智慧辅导的观念(其中包括热爱少年儿童的儿童观和智慧处理队内问题的辅导观)、广而专的知识储备(其中包括博闻广识的知识储备和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素质(其中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审美能力)。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专业成长路径包括充分激发大队辅导员主观能动性(积极把握“关键事件”促进辅导员专业解构和重构、提升情绪调控能力增加积极体验、钻研特长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辅导水平、培养“规划-实践-反思”良性循环模式)和创造辅导员专业成长良好外部环境(形成师徒结对“传-帮-带”培养模式和组织专业系统培训夯实政策与理论框架)。

邱芷炫[10](2018)在《少先队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的德育价值研究 ——以南京市N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作为少先队实践活动的一种,其主要宗旨是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活动主要开展时间是在节假日,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协同参与。在活动中儿童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主动参与和设计活动。本文从儿童道德发展的角度对N小学中儿童开展的雏鹰假日小队活动进行了实地研究,通过全程考察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的开展过程,分析其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文章在绪论部分对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相关的研究进行概述,进而呈现本研究的研究设计。首先以背景介绍和事实呈现为主,描述了N小学的整体活动情况,并介绍了研究者参与雏鹰假日小队的研究经历。在此基础上,对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的目的、内容及组织形式进行概述,并从个体和社会层面分析了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进而从活动自身、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角度,总结了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研究过程中发现,N小学雏鹰假日小队实际活动过程中,社会的不理解、学校的不干预和家长的不关心等,使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丧失了自身的魅力,使儿童在重重阻碍下难以从中收获应有的成长。最后针对相关问题从活动理念、活动内容、活动设计等各方面提出了改进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的可行性对策,以期能够为以后的少先队实践活动提供一些参考。改善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的现状,发挥其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真正了解儿童的需要,同时也需要社会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完善活动机制,让儿童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当代少年的五大健康隐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少年的五大健康隐患(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少先队开展校外主题活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党中央十分重视少年儿童教育和少先队工作
        (二)主题活动是少先队开展工作的重要议题
        (三)校外是少先队开展主题活动的另一重要空间
        (四)对少先队校外主题活动现状的反思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小学少先队校外主题活动的理论阐释
    一、概念界定
        (一)少先队
        (二)主题活动
        (三)少先队校外主题活动
    二、小学少先队校外主题活动的本质属性
        (一)小学少先队校外主题活动的类型及特征
        (二)小学少先队开展校外主题活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三、小学少先队校外主题活动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
        (二)活动理论
第三章 小学少先队开展校外主题活动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
        (二)抽样及调查实施
    二、小学少先队开展校外主题活动的经验总结
        (一)正确认识校外主题活动的重要价值
        (二)着力夯实主题活动的校外阵地建设
        (三)结合区域优势打造特色校外主题活动
        (四)不断丰富校外主题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五)主动争取社会各界力量的理解与支持
    三、小学少先队开展校外主题活动的问题剖析
        (一)活动安排落实不到位
        (二)指导队伍专业性不强
        (三)资源整合利用不够充分
        (四)活动方式方法不够多样
        (五)开展过程缺乏规范
    四、小学少先队开展校外主题活动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层面:家长教育水平及活动认知水平有差异
        (二)学校层面:学校重视不足以及辅导员素质的欠缺
        (三)国家层面:没有给予相应文件支持和正确的引导
第四章 小学少先队开展校外主题活动的改革建议
    一、聚焦方向,树立科学先进的育人理念
        (一)树立儿童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
        (二)树立德育为先,体验为魂的理念
        (三)树立队为主体,协同共育的理念
    二、瞄准定位,打造专兼结合的指导队伍
        (一)提升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地位
        (二)发展学校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素养
        (三)培养学校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情感
    三、整合资源,生成特色鲜明的活动内容
        (一)充分了解校外资源,提炼蕴含的教育价值
        (二)选取适宜的活动资源,融进预设的活动内容
        (三)深挖特色活动资源,形成独特的内容体系
    四、立足主题,选择灵活多样的活动方法
        (一)引入角色体验
        (二)加强社会服务
        (三)尝试探究实践
    五、提供保障,构建规范合理的制度体系
        (一)确立常态化的开展制度
        (二)制定以队为主的队、家、社合作制度
        (三)建立权责明确的安全保障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2)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背景下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的相关研究
        2.国外的相关研究
    (四)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研究法
        3.历史分析法
一、我国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背景下少年司法制度的概述
    (一)我国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背景
        1.我国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原因
        2.我国刑事责任年龄的相关规定
    (二)我国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内容
        1.下调的具体规定
        2.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规定的认定
    (三)刑事责任年龄下调对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影响
        1.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概念
        2.个别下调刑事责任年龄对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影响
二、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现状与困境
    (一)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现状
        1.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相关法律规定
        2.我国少年司法实践的特点
    (二)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困境
        1.理论指导有待完善
        2.缺乏体系性的少年法
        3.少年司法机构和人员紧缺
        4.犯罪少年的矫正措施不全面
三、完善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完善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必要性
        1.适应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需要
        2.对未成年人犯罪惩罚与预防的需要
        3.提高未成年人案件司法效率的要求
    (二)完善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可行性
        1.已具备法治环境和法律基础
        2.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完善的经济基础
        3.少年法庭将近四十年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基础
        4.国外的相关规定与做法提供了经验支撑
四、完善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具体措施
    (一)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1.坚持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
        2.坚持福利与责任相统一原则
    (二)构建体系性的少年法
        1.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两法”
        2.建立独立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
    (三)建设少年专业司法队伍及机构
        1.建立和完善少年警务制度
        2.少年法院制度的构建
        3.未成年人检察制度的完善
    (四)完善全方位的矫正措施
        1.个别化社区矫正体系的建立
        2.建立未成年人复归社会的支持体系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研究背景
    二、生态批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国内外儿童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现状综述
    四、论文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生态批评视阈下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宏观考察
    第一节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
    第二节 生态童年的特征
第二章 生态童年的家园意识
    第一节 怀旧故乡的美好人性
    第二节 重构城市童年的生存图景
第三章 生态童年的荒野精神
    第一节 吁求生态道德
    第二节 高扬动物生命权利
    第三节 塑造荒野精神气质
第四章 生态童年与星球意识
    第一节 全球化视野下的“星球意识”
    第二节 宏阔的星球生命视角
    第三节 重建未来星球秩序
第五章 现代童年诗学的可能性建构
    第一节 童年叙事与“精神生态”问题
    第二节 现代童年诗学特征的可能构想
    第三节 生态美育的可能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儿童友好型城市视角下的社区公园使用状况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儿童友好型城市
        1.3.2 社区公园使用状况评价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儿童需求相关理论
        2.1.1 儿童
        2.1.2 儿童心理学
    2.2 儿童友好型城市基本概念和内涵解析
        2.2.1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
        2.2.2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内涵解析
        2.2.3 儿童友好型城市理念和社区公园内在关联
    2.3 儿童友好型公园基本概念和规划设计原则
        2.3.1 儿童友好型公园基本概念
        2.3.2 儿童友好型公园规划前期基础
        2.3.3 儿童友好型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2.4 社区公园使用状况评价相关理论
        2.4.1 社区公园概念界定
        2.4.2 使用状况评价概念界定
        2.4.3 使用状况评价的方法和目的
        2.4.4 使用状况评价的研究意义
        2.4.5 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引入使用状况评价的必要性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儿童友好型城市视角下的社区公园POE研究方案
    3.1 评价总体思路
    3.2 评价前期规划
        3.2.1 评价目标
        3.2.2 调研对象的选择
        3.2.3 评价主体的确定
        3.2.4 评价模式的确定
        3.2.5 调研人员及时间的确定
        3.2.6 评价因素集的构建
        3.2.7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调研数据收集与整理
        3.3.1 调研数据收集方法
        3.3.2 调研数据记录方式与格式
        3.3.3 数据分类
        3.3.4 数据录入整理
        3.3.5 评价问卷
    3.4 综合评价分析
        3.4.1 客观使用状况分析
        3.4.2 主观数据分析
    3.5 基于儿童使用者需求的综合评价
    3.6 本章小结
4 红荔社区儿童友好童城之怡水园POE调查研究
    4.1 研究区域
        4.1.1 红荔社区怡水园区位分析
        4.1.2 红荔社区怡水园建设历程
    4.2 研究数据
    4.3 具体调研情况
        4.3.1 具体调研对象
        4.3.2 具体调研内容
        4.3.3 具体调研人员
        4.3.4 具体调研时间
        4.3.5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结果
    4.4 红荔社区怡水园内部环境特征
        4.4.1 社区公园内部整体结构
        4.4.2 社区公园内部基础设施
        4.4.3 社区公园内部景观绿化
    4.5 社区公园总体使用情况
        4.5.1 社区公园瞬时到访量
        4.5.2 社区公园使用强度
        4.5.3 社区公园儿童使用人群分布特征
    4.6 社区公园使用群体及其基本使用特征分析
        4.6.1 使用群体特征分析
        4.6.2 基本使用特征分析
    4.7 社区公园使用方式评价分析
        4.7.1 使用者行为特征分析
        4.7.2 社区公园访谈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红荔社区儿童友好童城之怡水园满意度评价分析
    5.1 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
        5.1.1 构建满意度评价体系
        5.1.2 满意度评价指标权重值的求取
        5.1.3 满意度评价指标组合权重计算和结果排序
        5.1.4 各要素权重结果分析
    5.2 满意度综合评价与分析
        5.2.1 公园满意度定级评价分析
        5.2.2 满意度初步分析
        5.2.3 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5.2.4 满意度综合评价分析
        5.2.5 满意度分层评价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综合评价结果及提升建议
    6.1 深圳市红荔社区怡水园综合评价结果
        6.1.1 红荔社区怡水园优缺点整体总结
        6.1.2 红荔社区怡水园优缺点详细分析
    6.2 深圳市红荔社区怡水园针对性策略
        6.2.1 总体布局策略
        6.2.2 细节维护策略
        6.2.3 可持续发展策略
    6.3 已建成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与普通社区公园的对比
        6.3.1 已建成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与普通公园的共同点
        6.3.2 已建成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较普通公园的优点
    6.4 对全国儿童友好型城市视角下的社区公园相关思考
        6.4.1 结合城市发展出台儿童友好型相应政策
        6.4.2 儿童游戏化参与社区公园建设过程
        6.4.3 构建紧密的儿童活动路线增强社区公园的安全性
        6.4.4 刻画适合儿童需求的公园空间尺度及色彩
        6.4.5 营造适合各年龄儿童活动需求的空间布局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儿童认知体验的新乡卫华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实地调查法
        1.4.2 文献分析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4.4 总结归纳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休闲农业
        2.1.2 儿童
        2.1.3 认知
        2.1.4 体验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2.1 休闲农业的研究现状
        2.2.2 儿童自然体验活动研究现状
    2.3 休闲农业基础理论
        2.3.1 休闲农业园的景观要素
        2.3.2 休闲农业园的可认知性
        2.3.3 休闲农业园的设计原则
第3章 儿童认知体验在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中的表达
    3.1 儿童认知体验活动解构
        3.1.1 儿童认知能力特点
        3.1.2 儿童在休闲农业园中的活动类型
    3.2 基于儿童认知体验的规划设计思路
        3.2.1 基于儿童认知体验的休闲农业园设计策略
        3.2.2 基于儿童认知体验的休闲农业园设计方向
    3.3 基于儿童认知体验的规划设计方法
        3.3.1 景观要素设计
        3.3.2 农业生产体验设计
        3.3.3 农民生活体验设计
第4章 相关案例分析
    4.1 日本三重县Mokumoku农场
        4.1.1 项目概况
        4.1.2 项目特点
        4.1.3 可借鉴之处
    4.2 台湾仙湖休闲农场
        4.2.1 项目概况
        4.2.2 项目特点
        4.2.3 可借鉴之处
第5章 新乡卫华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分析
        5.1.2 自然条件分析
        5.1.3 社会基础分析
        5.1.4 基址概况分析
    5.2 园区规划SWOT分析
        5.2.1 优势Strength
        5.2.2 劣势Weakness
        5.2.3 机遇Opportunity
        5.2.4 挑战Threats
    5.3 规划设计目标依据及指导思想
        5.3.1 规划依据和规划目标
        5.3.2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5.3.3 市场定位
        5.3.4 设计构思
    5.4 项目整体规划设计
        5.4.1 总体规划设计
        5.4.2 分区规划设计
        5.4.3 景观结构布局
        5.4.4 植物种植规划设计
        5.4.5 交通分析图
        5.4.6 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5.4.7 照明系统规划设计
    5.5 主要节点设计
        5.5.1 农业景观感官体验
        5.5.2 农业娱乐行为体验
        5.5.3 农业教育参与体验
    5.6 认知体验在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5.6.1 体验模式总结
        5.6.2 体验模式布局设计
    5.7 认知体验在休闲农业园运营活动中的应用
        5.7.1 娱乐、休闲活动策划
        5.7.2 农产品体验营销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红色资源融入小学少先队教育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少先队政治属性的诉求
        2.红色资源自身的教育性优势
        3.少先队教育对红色资源的需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关于红色资源的研究
        (1)红色资源概念研究
        (2)红色资源类型研究
        (3)不同视角下的红色资源研究
        2.关于少先队教育的研究
        (1)少先队组织研究
        (2)少先队活动研究
        (3)少先队辅导员研究
        3.关于红色资源与少先队教育的融合研究
    (四)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研究法
    (五)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1.论文的创新点
        2.论文的难点
一、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红色
        2.资源
        3.红色资源
        4.少先队教育
    (二)理论依据:政治社会化
二、B市红色资源类型
    (一)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
    (二)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
    (三)信息形态的红色资源
        1.红色文献类
        2.红色文学艺术类
三、红色资源融入小学少先队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研究工具
        1.调查问卷的编制
        2.访谈提纲的编制
    (二)研究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访谈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三)调查结果
        1.红色资源融入小学少先队教育的规划现状
        2.红色资源融入小学少先队教育的类型选择现状
        3.红色资源融入小学少先队教育的活动开展现状
        4.红色资源融入小学少先队教育的效果分析
        5.结论
四、红色资源融入小学少先队教育的问题审视
    (一)少先队员对红色资源融入目的理解不完全
    (二)少先队组织对红色资源种类选择不丰富
    (三)少先队红色活动过程设计体验性不突出
    (四)少先队红色活动效果评价不系统
五、红色资源融入小学少先队教育的策略建议
    (一)形成合力:整合各方相关资源
    (二)加强培训:提升少先队辅导员红色素养
    (三)优化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式
    (四)重视评价:强化红色教育效果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少年保安处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少年保安处分的理论溯源
    第一节 少年保安处分的基本要义
        一、保安处分的定义
        二、少年的界定
        三、少年保安处分的含义
    第二节 少年保安处分的沿革
        一、两大法系少年保安处分的发展
        二、少年保安处分的世界性发展趋势
        三、小结
    第三节 少年保安处分的理论基础
        一、少年保安处分的法哲学基础
        二、少年保安处分的犯罪学基础
        三、少年保安处分的刑法学基础
第二章 发展少年保安处分的本土资源
    第一节 中国(大陆地区)少年犯罪及保安处分实施状况
        一、中国(大陆地区)少年犯罪及类保安处分概览
        二、广东地区少年犯罪及类少年保安处分制度分析
        三、上海地区少年犯罪及类保安处分制度分析
        四、北京地区少年犯罪及类保安处分制度分析
        五、中国(大陆地区)类少年保安处分的问题评析
    第二节 发展少年保安处分的社会调查
        一、原则上同意少年保安处分的发展方向
        二、关于少年保安处分具体实际操作的意见
        三、被访者关于少年保安处分的综合意见
    第三节 中国建立少年保安处分制度的可行性
        一、我国的少年犯罪的现状
        二、我国少年犯罪的突出案例
        三、我国少年保安处分的司法实践基础
第三章 我国构建少年保安处分的基本路径
    第一节 理念转化
        一、少年保安处分立法的取向
        二、少年刑法理念的更新
        三、少年刑事诉讼理念的转变
    第二节 范围规划
        一、少年保安处分适用年龄的范围
        二、少年保安处分适用罪责的范围
        三、探索少年虞犯适用保安处分的可能
    第三节 程序设计
        一、转向程序
        二、逆送制度
        三、刑事和解
第四章 我国少年保安处分的机构设置
    第一节 建立独立的少年法院/庭
        一、少年法院的历史沿革及各国各地区规定
        二、设置少年法院/庭的原因
        三、我国少年法院/庭设置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二节 设置观护机构和观护人
        一、观护制度的概述
        二、我国设置观护机构、观护人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 设置少年警察
        一、设置少年警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少年警察的职能
    第四节 保安处分的配套设置
        一、少年保安处分社会资源整合的范围
        二、少年保安处分社会资源整合的困境
        三、少年保安处分社会资源整合的出路——矫治机构民营化
第五章 我国少年保安处分的执行
    第一节 少年保安处分的非机构性处遇——社区矫正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
        二、世界各国各地区社区矫正的趋势和发展
        三、我国少年社区矫正的做法——以广州市为例
        四、我国少年社区矫正的发展方向
    第二节 少年保安处分的机构性处遇——少年感化院
        一、世界各国各地区感化院的兴起和发展
        二、我国对少年犯机构性处遇的现状——以Y省未成年犯罪管教所为例
        三、我国设置感化院的构想
    第三节 少年保安处分的种类设置
        一、域外司法地区的具体措施
        二、我国应当设置的少年保安处分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8)当代少年儿童倾诉对象变迁研究 ——基于一项对全国少先队员生存状态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少年儿童
        二、倾诉
        三、变迁
    第二节 相关研究
        一、关于少年儿童的倾诉对象选择的研究
        二、关于少年儿童倾诉状况的研究
        三、关于倾诉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视角和方法分析
    第四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涉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少年儿童
        二、倾诉
        三、变迁
    第二节 理论视角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场域理论
        三、社会支持理论
        四、依恋理论
        五、本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框架
第四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问卷调查
        二、文献检索法
        三、半结构式访谈
    第二节 资料收集过程
        一、问卷调查
        二、半结构式访谈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一、问卷分析
        二、访谈资料的分析
第五章 研究发现
    第一节 倾诉对象的总体情况概述
        一、10-14周岁儿童首选倾诉对象以父母为主
        二、变迁路径为兄弟姐妹——好朋友——父母
        三、经济状况对倾诉对象变化有一定影响
        四、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首选倾诉对象具有独特性
    第二节 倾诉对象现状原因探析
        一、亲子关系更加紧密,少年儿童对父母的信任感提高
        二、家长干涉引导少年儿童交友的影响变大
        三、少年儿童社会化速度加快,与父母关系回温时间提前
        四、少年儿童间交往模式发生变化,群体性互动缺乏
        五、少年儿童交往行为娱乐性加强,同伴关系功利性变强
        六、校园恶性事件频发导致同学间、师生间关系趋冷,引发信任危机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第一节 首选倾诉对象变迁理论分析
        一、少年儿童首选倾诉对象变迁源于其生态系统的变迁
        二、少年儿童所处各场域的场动力发生变化
        三、少年儿童社会支持的来源比例和主要功能发生变化
        四、少年儿童从父母到同伴的依恋对象转移存在一定阻碍
    第二节 建造和完善少年儿童成长环境对策建议
        一、个人:学习主动寻求支持,挖掘自助动力
        二、家庭:巩固发展现有优势,改善不利因素
        三、学校:推动家校合作,共同营造良好沟通环境
        四、社区:促进邻里和谐,构建安全友好社区大家庭
        五、社会:倡导社会政策,树立社会新风
第七章 小结与反思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9)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专业素质结构及成长路径研究 ——以X市三位小学优秀辅导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1.文献检索情况
        2.已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少先队辅导员专业素养构成
        (2)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3)辅导员专业发展对策研究
        (4)现有研究不足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七)研究对象的选取
        1.A老师专业成长基本状况
        2.B老师专业成长基本状况
        3.C老师专业成长基本状况
二、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专业素质结构
    (一)建队育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坚定理想信念
        1.“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社会理想信念
        2. 为少先队事业贡献力量的职业理想信念
    (二)持守热爱儿童且智慧辅导的观念
        1. 热爱少年儿童的正确儿童观
        2. 智慧处理队内问题的辅导观
    (三)广而专的知识储备
        1.博闻多识的基础知识
        2.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
    (四) 综合能力素质
        1.表达能力
        2.协调能力
        3.组织能力
        4.审美能力
三、小学优秀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专业成长路径
    (一) 充分激发大队辅导员主观能动性
        1.积极把握“关键事件”促进辅导员专业解构和重构
        2.提升情绪调控能力增加积极体验
        3.钻研特长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辅导水平
        4.培养“规划—实践—反思”良性循环模式
    (二) 创造辅导员专业成长良好外部环境
        1.形成师徒结对“传、帮、带”培养模式
        2.组织专业系统培训夯实政策与理论框架
四、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和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10)少先队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的德育价值研究 ——以南京市N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设计
第一章 小学生雏鹰假日小队活动跟踪研究
    一、N小学开展少先队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
    二、N小学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的基本情况
    三、N小学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纪实
第二章 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的德育价值
    一、实践活动之于学校德育的价值
    二、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对儿童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三、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雏鹰假日小队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的感悟与启示
    二、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存在的问题
    三、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完善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的改进策略
    一、完善雏鹰假日小队的活动理念
    二、综合运用各类社会活动资源
    三、选择富有道德意蕴的活动内容
    四、细化活动设计以促进实践深度
    五、优化评价体系以强化德育效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当代少年的五大健康隐患(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少先队开展校外主题活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孙卓.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2]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背景下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研究[D]. 彭冬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D]. 付玉琪. 兰州大学, 2021(09)
  • [4]基于儿童友好型城市视角下的社区公园使用状况评价研究[D]. 魏新月.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儿童认知体验的新乡卫华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D]. 刘佳林.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7)
  • [6]红色资源融入小学少先队教育的调查研究[D]. 陈玺.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少年保安处分研究[D]. 丁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8]当代少年儿童倾诉对象变迁研究 ——基于一项对全国少先队员生存状态的调查研究[D]. 李泉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8(01)
  • [9]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专业素质结构及成长路径研究 ——以X市三位小学优秀辅导员为例[D]. 李笑晓.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10]少先队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的德育价值研究 ——以南京市N小学为例[D]. 邱芷炫. 南京师范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当代青少年的五种健康危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