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脑血管病中心,陕西咸阳712000;3.陕西中医药大学心脑血管病研究所,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S)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不稳定性斑块的破裂是导致缺血性脑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中医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多环节、多靶点整合起效,相较于西药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诸多优势,近年来相关研究颇多。基于此,本文从CAS的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方面对其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西医相关指南[1]把颈动脉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狭窄或闭塞性疾病定义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诊疗共识也正在撰写中。中医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多环节、多靶点整合起效,相较于西药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长期服用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的优势,对改善和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防治介入术后再狭窄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2],尤其是基于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具有一定优势[3]。综述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对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的整体治疗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1.中医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名的认识
颈动脉粥样硬化属于现代医学名词,中医古籍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病名,而是分散于头痛、眩晕、中风等多种疾病范畴。现代医家则根据其病位、发病特点及古医籍记载为其命名:其一曰“脉痹”。刘素蓉[4】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医脉痹和西医动脉粥样硬化两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病因病机,某些程度上可等同看待。其二曰“人迎脉积”。丁元庆[5]结合本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认为CAS斑块结于人迎脉,同时符合“积证”的病机特征,故将CAS斑块命名为“人迎脉积”。当然还有其他多种命名,如颈脉痹病[6]。
2.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2.1病因病机
任何疾病的发生无外乎内因、外因或内外因共同致病。CAS的发病也多是饮食、情志、外邪、禀赋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关于CAS的病机有多种学说,如痰瘀互结学说,内伤虚损学说,火热学说,痰水致眩学说,毒邪学说,血脉闭阻学说等,但其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虚、痰瘀互结[7]。
2.2辨证分型
目前对于CAS的辨证分型还没有具体统一的指南,而各医家和学者则多是根据临床调查和文献查阅做出统计:如徐辉依据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得出CAS的6种常见证型[8]:肾精亏虚、心气(阳)虚兼精血亏虚、精亏痰浊兼脾气虚、肾精亏虚兼心气血虚、肾精亏虚兼阴血亏虚、精亏痰浊兼心脾两虚。齐婧[9]通过CAS狭窄中医证候调查分析了解到该病多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为气虚、阴虚、阳虚、肾虚;标实为痰浊、瘀血、毒邪,但排布靠前的几个证型均表明痰瘀阻络是发病的关键因素。而导致痰瘀阻络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2.1饮食不节、脾胃虚弱
贾海骅[10]将饮食不节归纳为饮食不适度、饮食不合时宜、饮食无节律和饮食过杂4个方面。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则聚湿生痰;痰浊之邪停聚血脉,阻碍气机,影响血液循行,致痰瘀交结阻滞血脉。潘丹丹[11]通过实验证实长期高盐高脂加酒饮复合因素(诱导模拟现代人“饮食不节、饮酒无度”的不良生活习惯)可引起大鼠血液黏度和收缩压异常升高。
2.2.2肝肾亏虚
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指出:“司疏泄者,肝也。”肝疏泄功能正常,则全身气血运行、津液输布协调。唐宗海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老肾中精气亏虚,肾为一身阴阳之根,其气衰败,必将影响它脏。肝体阴用阳,年老肾衰,水不涵木,虚火灼津伤血,也易诱发本病。周强[12]不仅提出了CAS斑块形成的原因在于肾虚为本、淤血为标,而且通过临床实践证明了补肾、活血、化痰的确切疗效。
2.2.3气虚、阳虚
人生所赖,唯气而已。气的温煦、推动功能是血液正常循行的保证:“血得温而行,遇寒而凝”;《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为瘀”。气虚无力行血,阳虚血行涩滞,两者相互影响,致瘀阻气机,影响水液代谢,水反为湿聚痰,如此循环,最终形成本虚标实之证。同时张斌霞[13]也认为本病以脏腑亏虚为本,痰瘀痹阻颈脉为标。
2.2.4湿热毒邪
鲁明源[14]用中医理论分析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发现病证的形成与发展均与体质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慢性疾病中,体质决定着病性。林培政[15]也通过临床实践证实湿热体质是其发病基础,湿热内蕴是其易患因素,湿热化瘀是其主要病理环节。也有学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学说中所提及的各种病因及介质均可归属于中医毒邪学说的内毒或外毒,最终因毒成痰致瘀,形成痰、瘀阻络之有形病灶[16]。
3.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治疗
3.1中药治疗
中医讲究理法方药,方由法出,明确治则以指导用药。关于CAS治则[17]基本有二:一为固本,针对病因,中医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通过健脾、调肝、补肾以达到补虚的目的;二为清源,针对病理产物,即清除痰浊、瘀血、毒邪以达到祛邪的目的。
3.1.1单药治疗
古丽葛娜·萨吾尔[18]认为现在治疗高脂血症的单味中药主要有补益类、活血类和其他类:如具有补气功效的黄芪,对纠正和改善因气虚、脾气不升等引起的痰瘀内阻之证有很好的疗效[19];活血药中的三七及其皂苷类成分可以多靶点、多机制的抗动脉粥样硬化[20]。王珊珊[21]通过观察黄连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得出结论:清热解毒药黄连具有抑制及稳定斑块的作用,可以用于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刘美霞[22]通过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证实清热解毒活血药大黄也具有相同的功效。
3.1.2经方治疗
王宇光[23]对4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患者采用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经方当归四逆汤进行治疗收到较好效果;邢继军[24]认为CAS的临床辨证仍应以痰浊、瘀血或痰瘀互结为主,且用《金匮要略·疟症》中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鳖甲煎丸治疗患者60例,疗效显著。王琴[25]通过对治疗组(28例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和对照组(25例单用西药阿托伐他汀治疗)进行20周的疗程观察,证实半夏白术天麻汤不仅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而且在缩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体积方面有一定疗效。
3.1.3验方治疗
梁文坚[26]从多个方面研究和分析益气化痰祛瘀法(含有黄芪、桂枝、瓜蒌皮、薤白、半夏、川芎、赤芍、三七等)对CAS患者的疗效,为期6个月,肯定了益气温阳、化痰祛瘀、通脉止痛对该类患者的疗效;同时曹晓玲[27]也用大量临床实践证实了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CAS,可使颈动脉内径增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斑块面积缩小、血脂代谢异常得到改善。刘鹏业[28]通过观察活血化瘀利水中药复方(黄芪30g,丹参15g,茺蔚子15g,车前子15g,夏枯草10g.免煎中药,水冲内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证实该复方可通过调节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F1a的平衡,降低血脂水平,延缓、防止和逆转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最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1.4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以其独特的优势也得到了患者的肯定:如丹黄通脉胶囊[29]不仅可以改善现证,而且对预后有明显的正性作用;毛军民[30]则从痰、瘀、毒立论制定降脂消积饮,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刘芳[31]通过高频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数量,动态观察治疗组(冠心消斑胶囊:主要成分葛根、大黄、虎杖、当归等)和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颈部IMT明显变薄,同时斑块数量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针灸治疗
中医治病倡导“针药并重”。针灸分为体针、耳针和穴位中频治疗。施丽俊[32]通过针刺百会、二神聪(四神聪百会穴左右两穴)、夹脊穴(颈3-4),证实采用针刺治疗优于单纯使用辛伐他汀。肖俊芳[33]通过对背俞穴埋线结合耳针、单纯耳针治疗、单纯口服药物三组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对比观察,得出结论:背俞穴埋线结合耳针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最好。当然还有穴位中频治疗,这种治疗则需根据当地的医疗设施来决定其普及程度。
3.3饮食运动疗法
自古以来中医便有药食同源之说,《内经》中记载“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所以平日饮食也应三因制宜,使其正气不虚,邪无所入。运动疗法也叫体疗,但中医追求一个度字,即适度,适当的运动可以疏经活络、平衡阴阳,如最具中国特色的太极、气功等。
4结语
CAS的发生、发展均属于慢性过程,虽然现代医学对慢性病急性发作的处理有自身优势,但在慢性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及转归等方面受到明显的制约,如长期服用西药的副作用,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等,而中医药恰恰弥补了现代医学的不足。总之,通过对该病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梳理对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的整体治疗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进一步找到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较为理想的方案,及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老年学会分会.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2):113-120
[2]王永刚,齐婧,郑刚,尤金枝,周晓俊,石益,杜菊梅.丹黄通脉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4):445-446.
[3]GuoXY,LiuJ,LiuJ,LiHJ,QiY,QinLP,WangM,ZhaoD.Us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chinesepatientswithcoronaryheartdisease.[J].BiomedEnvironSci.2013Apr;26(4):303-10.
[4]刘素蓉,高艳琼,王敏.中医脉痹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06.27(11):1315-1316
[5]丁元庆.从中医角度认识CAS斑块[N].中国中医药报,2010-12-13(4)
[6]刘强,丁元庆.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2):112-115
[7]王昌俊,黄旭晖.颈动脉硬化的中医诊疗方案探讨[Z].第十次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59-60
[8]徐辉顾耘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研究[Z].第十次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03-106
[9]齐婧,王永刚,郑刚.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医证候调查分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6):6-8
[10]贾海骅.中医学“饮食不节”概念内涵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2):894-895
[11]潘丹丹,高建莉,陈素红等.高盐高脂酒饮食复合因素模拟“饮食不节”对大鼠血液黏度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8):1560-1564
[12]周强,冯健兰.地黄饮子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及对血内皮素、丙二醛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6.9(4):335-337
[13]张斌霞,张琪.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0):15-16
[14]鲁明源.湿热体质与冠心病—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中医评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1):16-20
[15]林培政,杨开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与中医湿热证的关系[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2):147-149
[16]范砚超,张国平,唐明等.从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初探[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5):261-263
[17]张永全,褚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11):795-797
[18]古丽葛娜·萨吾尔,何义,王晓峰等.单味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5.33(1):44-48
[19]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8.
[20]王楠,万建波,李铭源,王一涛.三七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8.39(5):787-790
[21]王珊珊,黄连微粉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
[22]刘美霞,大黄微粉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
[23]王宇光.中药当归四逆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症40例[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9):1130-1131
[24]邢继军,闫纪琳,李彤中,庞岚,邓瑜.鳖甲煎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治疗作用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5,32(5):271-273
[25]王琴,朱浩,王璇,熊小丽.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3):1752-1753
[26]梁文坚,徐玉莲,林志强等.益气化痰祛瘀法改善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4):771-772
[27]曹晓玲,王燕.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3,31(12):69-72
[28]刘鹏业,黄琛,娄翕翕等.活血化瘀利水中药复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J].广西中医药,2012,35(6):9-12
[29]王永刚,齐婧,郑刚等.丹黄通脉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4):445-447
[30]毛军民,应武江,石镇东等.降脂消积饮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干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3):1574-1576
[31]刘芳.超声评价冠心消斑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4):139-143
[32]施丽俊,徐荣,曾虹玲.针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5):539-541
[33]肖俊芳.背俞穴埋线加耳针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4,24(7):468-470
收稿日期:201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