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逆表面活性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葫芦脲,起泡,消泡
可逆表面活性剂论文文献综述
施少雄,殷天翔,沈伟国[1](2016)在《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的可逆起泡/消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活性剂参与的起泡与消泡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逆的起泡/消泡对于提高表面活性剂的利用率,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合成了一种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图1),其本身起泡性能较差,但葫芦脲CB[7]的加入有效地提高其起泡性和泡沫的稳定性(图2a);若再加入与CB[7]作用更强的精胺则能很好地实现消泡;通过交替加入CB[7]和精胺可实现可逆的起泡/消泡过程(图2b)。核磁共振,接触角,界面红外等实验结果表明CB[7]与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间的主客体相互作用~([2])使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的疏水链在界面排列更紧密,从而提高起泡能力;精胺的加入破坏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达到消泡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一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期刊2016-07-01)
李林[2](2016)在《光敏可逆表面活性剂AZTMA对典型多环芳烃的增溶行为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PAHs)具有毒性大,水溶性低,生物可利用性差等特点,在土壤中常以吸附态或液态形式存在,很难通过物理或生物的方法去除。由于表面活性剂可提高有机污染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流动性,使其易于通过淋洗的方式与土壤分离,所以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Surfactant-enhanced remediation, SER)已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处理多环芳烃的方法。可逆表面活性剂在具备常规表面活性剂两亲性的同时,还含有某些可响应外界环境刺激的基团,通过改变环境条件使其分子结构或水溶性发生可逆变化,从而实现对其表面活性可逆控制。偶氮苯类光化学可逆表面活性剂可在紫外/可见光照射下发生顺反异构反应,其表面化学性质也随之发生,并且在调控过程中,无需特定的场地以及其他化学试剂的加入,有望成为RSER技术一种比较理想的表面活性剂。光化学可逆表面活性剂的光化学可逆特性是其作为可逆增溶剂的关键所在,含偶氮苯基表面活性剂4-丁基偶氮苯-4'-(乙氧基)叁甲基溴化铵(AZTMA)是一种光敏可逆表面活性剂,有研究已经证实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可用于RSER的表面活性剂。但是,前人在研究可逆表面活性剂增溶多环芳烃规律时,并没有系统研究增溶过程及规律。本研究利用分子模拟方法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试图探究其增溶过程及规律,为将来进一步有效利用提供更多理论支撑。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成果:(1) AZTMA量化计算结果表明,AZTMA存在顺反两种不同结构,在紫外光照下,反式AZTMA转化为顺式,而在可见光照射下,顺式转化为反式不完全,转换效率约为0.782,计算结果与通过实验推断结果相符。(2) AZTMA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AZTMA在水溶液可进行自组装形成胶束,加入芘分子后,芘分子、水、AZTMA胶束相互作用,,芘分子增溶到胶束内核的栅栏层,被胶束的疏水碳链所包裹。(3)动态光散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溶液中AZTMA浓度增加,形成的聚集体粒径逐渐增大,达到CMC以上后基本不变,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浓度大小、温度、无机盐加入对其胶束粒径大小无影响(4)稳态荧光光谱研究结果表明,稳态荧光法可测定AZTMA在水溶液中的胶束聚集数为78,估算的胶束粒径大小与理论计算一致,栅栏层是其最可能的增溶位点。(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周逸凝[3](2015)在《研发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可逆物理交联清洁压裂液》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气井的水力压裂增产技术是改造油气层的有效方法,是油气井增产、注水井增注的有效措施。压裂液在水力压裂作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压裂液性能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压裂施工的成败,并且成为影响施工后增产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压裂液的种类繁多,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水基压裂液,其中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因其配制简单、粘弹性好、无需破胶剂和交联剂、易返排、对地层伤害小而倍受人们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对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耐高温的压裂液体系以及压裂液体系的流变性进行分析的研究较少。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蠕虫状胶束与聚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可逆物理交联结构压裂液体系的流变性、耐温耐剪切性、剪切回复性、破胶性和悬砂性以及对支撑剂的导流的导流性能。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在剪切速率为100s-1,90℃下压裂液粘度为40 m Pa·s,剪切90分钟,压裂液粘度基本不变,流变性良好。剪切速率从40 s-1变为1000 s-1再恢复到40 s-1,压裂液粘度剪切变稀并迅速恢复,抗剪切性较好。在80℃下单粒径陶粒在不同水配制的压裂液中的沉降速率小于0.054mm·s-1,悬砂性能好,破胶时间短,导流率高。体系可以达到现场应用要求。,对油田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5-06-18)
詹树娇,田森林,龙坚,宁平[4](2014)在《阳离子型可逆表面活性剂在膨润土上的吸附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可逆表面活性剂十一烷基二茂铁叁甲基溴化铵(FTMA)在膨润土上的吸附机理,并与CTAB进行对比;同时考察土壤关键因子对FTMA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FTMA与CTAB在膨润土上的吸附变化规律一致,饱和吸附量为66cmol/kg,约为膨润土1倍CEC,吸附机制主要为阳离子交换作用.不同温度下FTMA吸附等温线均可用Langmuir模型描述,吸附量随温度升高(298→318K),由280.6mg/g增大至350.8mg/g.吸附在8h达到平衡,吸附速率较CTAB慢,并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化学吸附是主要控制速率步骤.热力学参数计算得出,该吸附是自发吸热过程.随体系离子强度的增大,吸附量下降;共存阳离子对吸附有抑制作用,且影响程度大小为:Ca2+>K+>Na+;pH值对吸附影响较小;腐植酸(HA)的加入促进了FTMA的吸附.(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4年07期)
詹树娇[5](2014)在《电化学可逆表面活性剂增溶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可逆表面活性剂的特殊结构和性质,在有机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以可逆表面活性剂取代普通表面活性剂可形成一类新的有机污染土壤可逆增溶修复(Reversible Surfactant Enhanced Remediation, RSER)方法,使得修复过程中表面活性剂与污染物的分离及表面活性剂循环利用成为可能。本文围绕降低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上的吸附损失、提高表面活性剂对污染物的增溶洗脱效率基础上,选取研究和应用较为广泛的阳离子型电化学可逆表面活性剂十一烷基二茂铁叁甲基溴化铵(FTMA),考察了单一FTMA及FTMA-Tween80混合表面活性剂在典型粘土矿物—膨润土上的吸附行为,探讨了混合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增溶洗脱作用和机理,并对PAHs的释放规律进行了研究,为实现经济、高效的RSER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1) FTMA在膨润土上的吸附机制主要为阳离子交换作用,其吸附等温线满足Langmuir吸附模型,吸附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吸附速率方程,化学吸附是主要控制速率步骤。热力学参数计算得出,该吸附是自发吸热过程,FTMA吸附到膨润土表面或层间过程中体系的混乱度增加。土壤的一些关键因子均会对吸附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FTMA吸附量下降;共存阳离子对吸附有抑制作用,且影响程度大小为Ca2+>K+>Na+; pH对FTMA吸附影响较小;膨润土腐植酸含量的增大促进了FTMA的吸附。(2)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FTMA-Tween80混合表面活性剂的电化学行为,氧化峰和还原峰峰电位之差△Ep=50.2mV峰电流之比Ipa/Ipc=1.28,说明FTMA-Tween80混合体系具有较好的电化学可逆特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的加入可以降低FTMA在膨润土上的吸附,同时, Tween80的吸附量随FTMA浓度的增加呈线性下降。由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吸附竞争,FTMA-Tween80混合吸附量远小于单一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之和。表明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使用可有效降低在土壤上的吸附损失。(3)XRD表征结果表明,随着FTMA负载量的增加,膨润土d00衍峰明显向小角度偏移,底面层间距逐渐增大。吸附态FTMA在膨润土层间呈现出平卧单层、平卧双层和倾斜单层叁种排列模式。FTMA-Tween80混合表面活性剂共同吸附到膨润土上时,其层间距较单一表面活性剂显着增大,且随体系中Tween80浓度增大,层间距呈现逐渐增大趋势,与混合表面活性剂在膨润土上的吸附量变化一致。(4)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分配系数Kd值与其辛醇/水分配系数Kow值呈正相关。土-水体系下,阳-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可以显着降低PAHs的表观分配系数Kd*,且Kd*值随混合体系中Tween80含量的增大而减小。同一表面活性剂浓度下,多环芳烃Kd*值大小顺序为:芘>菲>苊。(5)模拟PAHs污染土壤清洗实验表明,表面活性剂对菲、苊的洗脱约150min后浓度基本达到饱和,而芘则在约为4h后才达到饱和。通过一级速率方程拟合结果可知,表面活性剂对PAHs的清洗速率苊>菲>芘。不同配比FTMA-Tween80混合表面活性剂对PAHs的洗脱能力均大于单一FTMA,且当w(FTMA):w(Tween80)=1:3时,洗脱效果最好,苊、菲、芘的最大洗脱率分别为81%、70%、42.5%。对已洗脱饱和的混合表面活性剂进行电化学氧化控制,叁种PAHs的释放率为70%左右,主要是由于氧化后的表面活性剂单体也具有一定的增溶作用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存在。释放率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苊、菲和芘的释放率依次降低,这与PAHs本身的水溶性相关。(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龙坚,田森林,何珊珊,曾俊[6](2013)在《光敏可逆表面活性剂4-丁基偶氮苯-4'-(乙氧基)叁甲基溴化铵的合成及其光化学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正丁基苯胺、1,2-二溴乙烷、苯酚为原料,通过威廉姆森成醚反应与氨基化反应合成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4-丁基偶氮苯-4'-(乙氧基)-叁甲基溴化铵(AZTMA),化合物结构经1HNMR进行了确证,结果表明,合成物质即为目标产物。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全波长扫描考察了AZTMA的光可逆特性,证明其能在(360±5)nm紫外光以及≥420 nm可见光光照下发生顺反异构转变。反式AZTMA溶液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达到异构平衡的时间为50 min;顺式AZTMA在可见光照射下90 min达到平衡。采用铂金板法测定了30℃下AZTMA的反式与顺式结构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2.0 mmol/L和6.0 mmol/L,结果表明,AZTMA胶束的形成与解散具备可逆调控的特性。(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3年10期)
曹俊[7](2013)在《亚胺型可逆表面活性剂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胺表面活性剂是一类新型的可逆表面活性剂,由于其可以通过调节pH和温度来控制其可逆过程,在药物缓释等领域中有潜在应用价值。用HyperChem计算了亚胺化合物的QSAR性质。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判断某亚胺化合物是否是表面活性剂。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得到了可以预测其表面性质的方程。醛基临界胶束浓度方程包含两个参数,Grid方法的范德华分子表面积,折射率,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9992,标准差为0.14007。亚胺基临界胶束浓度方程包含两个参数,Grid方法的范德华分子表面积,极化率。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9993,标准差为0.06169。水力直径方程包含两个参数,Approx方法的溶剂可接触部分分子表面积, Grid方法的溶剂可接触部分分子体积,相关系数为1,标准差为0.00346。醛基临界胶束浓度的对数值方程包含两个参数,Approx方法的范德华氏分子表面积和Grid方法的溶剂可接触部分分子表面积,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997。亚胺基临界胶束浓度对数值方程包含两个参数,Approx方法的范德华氏分子表面积和Approx方法的溶剂可接触部分分子表面积。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839。这些为进一步研究亚胺表面活性剂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对苯二甲醛为原料,通过硼氢化钠还原,可得到对羟基甲基苯甲醛,最优反应条件:用0.28当量的NaBH4,反应温度0℃,反应时间6h,收率在98.03%。然后以对羟基甲基苯甲醛、叁苯基膦和NBS为原料,通过一系列试验确认最优条件为n(单醛):n(PPh_3):n(NBS)=1:1.2:1.26,反应温度0℃,反应时间0.5h,产率为71%。研究了对羟基甲基苯甲醛与叁苯基膦和N-溴代丁二酰亚胺的反应机理:叁苯基膦和NBS先生成了鏻正离子和丁二酰亚胺负离子对,丁二酰亚胺负离子对从醇中夺取质子,生成丁二酰亚胺,同时醇转化成氧负离子,氧负离子对鏻正离子进行亲核取代,得到含有P-O健的中间体和溴离子,然后溴离子对中间体进行亲核取代,生成对溴甲基苯甲醛和叁苯基氧膦。终产物中叁苯基氧膦的大量存在证明了反应机理的准确性。以对甲基苯甲醛和NBS为原料,在CCl4中回流反应。影响反应因素主要有NBS用量,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当用等当量的NBS,质量百分比为3%的过氧化苯甲酰,反应4h,用石油醚:乙酸乙酯=30:1的洗脱剂过柱子得到纯的对溴甲基苯甲醛。产率达到91%。通过红外、熔点、液质联用、核磁等表征,证明与目标化合物分子结构一致。用对溴甲基苯甲醛与叁甲胺反应合成季铵盐,以CH2Cl2为溶剂可以得到非常高的产率,同时减少了叁甲胺用量和反应时间,产率可达93.56%。用生成的溴化N,N,N-叁甲基对甲酰基苄铵与十二胺反应生成亚胺型可逆表面活性剂,这一体系在25℃、pH=11.8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有表面活性,CMC为2.2×10~(-5)mol/L, CMC为30.40mN/m,当pH减小或温度升高时,可逆反应平衡向左移动,亚胺键断裂生成醛和伯胺,失去表面活性。对亚胺表面活性剂的pH进行调节,使其pH>10或者pH<5,尼罗红的最大吸收波长在640nm和654nm之间可逆变换,证明亚胺表面活性剂在pH下可逆。(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3-06-01)
李光[8](2013)在《非离子开关表面活性剂对典型多环芳烃可逆增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非离子型电化学开关表面活性剂十一烷基二茂铁聚氧乙烯醚(FPEG),拟通过对FPEG可逆电化学性质的研究,探究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开关表面活性剂对典型多环芳烃(PAHs)的可逆增溶作用机理。研究了单一FPEG溶液对PAHs的增溶及释放规律,探讨了FPEG和SDS在不同质量比例混合下对PAHs增溶量的影响。试图找出新型、高效的难容性有机物增溶试剂,为实现有机物污染土壤增溶修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实验内容及数据的分析,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通过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实现了FPEG的可逆转化。实验合成十一烷基二茂铁聚氧乙烯醚(FPEG),并通过1H-NMR和13C-NMR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确定为目标产物。(2)通过电化学氧化还原,实现了FPEG在还原态、氧化态及再还原态之间的可逆转化,由还原态到氧化态的转化效率达到78%。FPEG循环伏安曲线确定其峰电位差⊿Ep=74.8mV峰电流之比Ipa/Ipc=1.28,确定了FPEG具有电化学可逆特性。在25℃下采用铂金板法测定FPEG还原态、氧化态及再还原态的表面张力,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15mg/L、30mg/L和16mg/L,说明通过对FPEG结构中茂铁基团的可逆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可实现对胶束的形成和解散的可逆控制。(3)研究了无机盐存在下对FEPG溶液CMC的影响,探讨了FPEG胶束形成的热力学过程,通过稳态荧光探针和动态光散射确定了胶束的聚集数和粒径分布。确定在0.1mol·L-1NaCl和0.1·L-1CaCl2溶液中,FPEG的CMC分别降至12和8mg/L,说明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而言,无机盐的加入降低表面张力,同时促使胶束更容易形成。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CMC,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表面张力降低,相应的CMC也会降低,并通过热力学公式分别计算了FPEG成束的热力学参数标准吉布斯自由能(⊿Gmθ),标准熵变(⊿Smθ),标准焓变(⊿Hmθ),通过分析计算结果,表明FPEG胶束的形成为熵驱动过程,且胶束的形成为自发过程。通过动态光散射和稳态荧光实验分别测定了FPEG胶束粒径分布及胶束聚集数随浓度变化规律。以芘为荧光探针,十六烷基氯化吡啶(CPC)为猝灭剂,通过稳态荧光探针的方法测定非离子开关表面活性剂十一烷基二茂铁聚氧乙烯醚(FPEG)的胶束聚集行为,实验表明猝灭剂浓度在0.25~0.40mmol·L-1时,FPEG溶液在5~12倍CMC浓度范围内胶束的聚集数随着浓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并用外推法得到FPEG溶液的临界胶束聚集数Nm=66。基于NNLS算法分析了500mg/LFPEG溶液中胶束的粒径分布,计算结果表明FPEG胶束粒径均值为9.9nm。(4)实验研究了FPEG溶液对叁种PAHs芘、菲、苊增溶和释放规律。结果表明FEPG对PAHs的增溶能力和浓度有显着的对应关系,在CMC前后均有增溶能力,而超过CMC后增溶能力更显着。FPEG溶液对叁种PAHs的增溶能力顺序为芘>菲>苊,主要是与溶质在FPEG溶液中的分配系数相关。FPEG对PAHs的释放量通过测定氧化态FPEG溶液对PAHs增溶量并和还原态FPEG增溶量做出对比,结果表明FPEG溶液对叁种PAHs的释放量为40%左右,主要是由于氧化之后部分单一FPEG分子对PAHs仍具有一定的增溶能力。释放能力顺序为苊>菲>苊,和增溶能力顺序刚好相反,这主要是由于叁种溶质在溶液中的水溶性不同造成的。实验还研究了无机盐存在下FPEG溶液对PAHs增溶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无机盐的加入显着提高对PAHs的增溶能力。(5)研究了FPEG和SDS不同质量比例下溶液对PAHs增溶作用规律。FPEG:SDS=9:1时溶液的CMC达到最低值,此时溶液具有较好的增溶能力,测定了FEPG和SDS在质量比2:8,3:7,4:6,7:3,8:2,9:1下对PAHs的增溶规律,结果表明FPEG和SDS在7:3,8:2,9:1比例下对芘具有显着的协同增溶能力,对菲的协同增溶能力在8:2,9:1两种比例下才有,而对于苊则没有协同增溶能力,这主要是由于叁种溶质在混合溶液中的分配能力不同,而混合溶液中FPEG含量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溶质在胶束相的分配能力。(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何姗姗[9](2012)在《CO_2开关表面活性剂对典型多环芳烃的可逆增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SER)是最有效的修复有机污染土壤方法之一,但SER技术受表面活性剂分离与回收利用技术及运行成本的制约,很难大规模使用。开关表面活性剂在表面活性剂分离与回收利用阶段,可通过刺激开关表面活性剂的功能性基团来控制胶束的形成与解散,从而提高污染物与表面活性剂的分离与回收,降低SER技术的应用成本。本文旨在研究C02开关表面活性剂的可逆特性及其对典型多环芳烃(PAHs)的可逆增溶,以解决SER技术中的关键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CO2开关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四甲基胍(DTMG)的合成与表征;(2)DTMG与十二烷基四甲基胍碳酸盐(DTMG-CO2)的可逆性质;(3)DTMG与十二烷基叁甲基溴化铵(DTAB)对典型PAHs的增溶作用;(4)阳离子-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DTMG·CO2/Tween80)对典型PAHs的增溶作用。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DTMG的1H NMR与13C NMR谱图分析结果与实际结构相吻合;通过分析DTMG表面活性剂在不同状态下的表面张力及pH值,得出DTMG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可逆变换能力,且仅需25min即可完成一次可逆循环。(2) DTMG-CO2对PAHs具有显着增溶作用,增溶大小顺序为芘>菲>葸,这与PAHs的辛醇/水分配系数(Kow)及胶束/水分配系数(Kmc)有关,Kow越大,憎水性越强,Kmc也就越大,增溶效果也越显着;在80℃下通入N2后,DTMG·CO2解体生成DTMG,表面活性降低,对芘、菲、蒽的摩尔增溶比分别下降79.6%、69.5%、69.1%,若再通入CO2其增溶能力仍可恢复。表面活性剂由DTMG·CO2活性态到DTMG非活性态时,会释放PAHs.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低时,PAHs释放率较大,而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PAHs释放率逐渐降低;在同一浓度下表面活性剂对叁种目标污染物的释放率与其增溶能力成反比。(3) DTMG·CO2表面活性剂与常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叁甲基溴化铵(DTAB)相比,具有较好的增溶能力,存在良好的应用前景。(4)不同质量配比的DTMG·CO2/Tween80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对芘都能产生显着的增溶效果,在质量比为3:7时对芘的增溶效果最佳。DTMG·CO2/Tween80(3:7)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对PAHs也具有显着的增溶作用,增溶大小顺序为芘>菲>蒽,在浓度为1000mg/L时水中芘、菲、蒽的溶解度分别增大96.4、35.7、32.5倍;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对蒽、菲、芘的协同增溶作用分别为相同浓度单一阳离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增溶量之和的1.2、1.05和1.3倍。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DTMG可通过CO2/N2来实现对PAHs增溶-释放循环控制,即在活性态时形成胶束增溶PAHs,非活性态时解散胶束释放PAHs,且DTMG·CO2与DTMG之间可发生可逆转换,胶束解散后的DTMG单体溶液又可通过通入CO2进行逆向调控,恢复增溶活性,重新形成胶束,循环使用,从而达到再生的目的,解决SER技术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2-05-01)
牛艳华,田森林,杨志[10](2011)在《可逆表面活性剂十一烷基二茂铁叁甲基溴化铵的合成、表征及其电化学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傅克反应与氨基化反应为主要方法,合成了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一烷基二茂铁叁甲基溴化铵(简称FTMA)。核磁共振氢谱与碳谱分析结果表明,FTMA的分子结构与理论结构相吻合,色谱纯度为97%;通过铂金板法测定了30℃下FTMA在还原态与氧化态(FTMA+)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0.6 mmol/L与1.0mmol/L,两种状态表面活性发生了大幅度变化;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了FTMA在0.2 mol/L L i2SO4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能,FTMA氧化峰和还原峰电位分别为0.457 0 V和0.416 8 V(vsSCE),峰电位之差ΔEp=40.2 mV,峰电流之比Ipa/Ipc=1.26,显示出良好的电化学可逆变化特性,并用电化学方法完成了FTMA在还原态与氧化态之间的转换。结果表明,FTMA可通过电化学"开关"控制其表面活性态和非表面活性态之间的可逆变换,是一种新型的可用于可逆增溶修复过程的表面活性剂。(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1年08期)
可逆表面活性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PAHs)具有毒性大,水溶性低,生物可利用性差等特点,在土壤中常以吸附态或液态形式存在,很难通过物理或生物的方法去除。由于表面活性剂可提高有机污染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流动性,使其易于通过淋洗的方式与土壤分离,所以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Surfactant-enhanced remediation, SER)已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处理多环芳烃的方法。可逆表面活性剂在具备常规表面活性剂两亲性的同时,还含有某些可响应外界环境刺激的基团,通过改变环境条件使其分子结构或水溶性发生可逆变化,从而实现对其表面活性可逆控制。偶氮苯类光化学可逆表面活性剂可在紫外/可见光照射下发生顺反异构反应,其表面化学性质也随之发生,并且在调控过程中,无需特定的场地以及其他化学试剂的加入,有望成为RSER技术一种比较理想的表面活性剂。光化学可逆表面活性剂的光化学可逆特性是其作为可逆增溶剂的关键所在,含偶氮苯基表面活性剂4-丁基偶氮苯-4'-(乙氧基)叁甲基溴化铵(AZTMA)是一种光敏可逆表面活性剂,有研究已经证实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可用于RSER的表面活性剂。但是,前人在研究可逆表面活性剂增溶多环芳烃规律时,并没有系统研究增溶过程及规律。本研究利用分子模拟方法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试图探究其增溶过程及规律,为将来进一步有效利用提供更多理论支撑。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成果:(1) AZTMA量化计算结果表明,AZTMA存在顺反两种不同结构,在紫外光照下,反式AZTMA转化为顺式,而在可见光照射下,顺式转化为反式不完全,转换效率约为0.782,计算结果与通过实验推断结果相符。(2) AZTMA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AZTMA在水溶液可进行自组装形成胶束,加入芘分子后,芘分子、水、AZTMA胶束相互作用,,芘分子增溶到胶束内核的栅栏层,被胶束的疏水碳链所包裹。(3)动态光散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溶液中AZTMA浓度增加,形成的聚集体粒径逐渐增大,达到CMC以上后基本不变,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浓度大小、温度、无机盐加入对其胶束粒径大小无影响(4)稳态荧光光谱研究结果表明,稳态荧光法可测定AZTMA在水溶液中的胶束聚集数为78,估算的胶束粒径大小与理论计算一致,栅栏层是其最可能的增溶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逆表面活性剂论文参考文献
[1].施少雄,殷天翔,沈伟国.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的可逆起泡/消泡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一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2016
[2].李林.光敏可逆表面活性剂AZTMA对典型多环芳烃的增溶行为理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3].周逸凝.研发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可逆物理交联清洁压裂液[D].西安石油大学.2015
[4].詹树娇,田森林,龙坚,宁平.阳离子型可逆表面活性剂在膨润土上的吸附行为[J].中国环境科学.2014
[5].詹树娇.电化学可逆表面活性剂增溶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6].龙坚,田森林,何珊珊,曾俊.光敏可逆表面活性剂4-丁基偶氮苯-4'-(乙氧基)叁甲基溴化铵的合成及其光化学行为[J].精细化工.2013
[7].曹俊.亚胺型可逆表面活性剂合成与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3
[8].李光.非离子开关表面活性剂对典型多环芳烃可逆增溶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
[9].何姗姗.CO_2开关表面活性剂对典型多环芳烃的可逆增溶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10].牛艳华,田森林,杨志.可逆表面活性剂十一烷基二茂铁叁甲基溴化铵的合成、表征及其电化学行为的研究[J].精细化工.2011
标签: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 葫芦脲; 起泡; 消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