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黏结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路工程,半刚性沥青路面,基层处治,黏结力
黏结力论文文献综述
陈世斌,袁永强,姚运仕,高峰,张良奇[1](2019)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处治增强黏结力的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半刚性沥青路面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沥青层的层间黏结力,提出一种在半刚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表面引入规则凹坑的层间处治新方法。采用标准尺寸的模具结合静压成型法,成型具有规则凹坑的基层表面,再整体成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采用剪应力和拉拔应力测试设备对试验样本进行最大应力测试,并对半刚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处治凹坑后成型的沥青路面与传统的层间处治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成型方法能高效成型表面有规则凹坑的半刚性基层及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处治9个直径18 mm(Φ18)凹坑的路面层间最大剪应力比精铣刨工艺时所受剪应力提高5.2%,最大拉拔力提高7.39%;比喷洒透油层时最大剪应力提高41.05%,最大拉拔力提高29.51%;比未处治时最大剪应力提高71.65%,最大拉拔力提高80.38%。路面处治12个凹坑的最大剪应力比4个凹坑时提高22.72%,最大拉拔力提高23.2%;9个Ф18凹坑比9个Ф8凹坑承受的层间最大剪应力增加43.4%,最大拉拔力增加35.87%,增加凹坑的尺寸和个数均可等效于增加了其摩擦因数和铆锁抵抗力,具有提高力学性能的效果。当路面的环境温度变化时,采用凹坑处治的路面承受的层间最大剪应力变化最小,增强了环境变化下抗疲劳强度能力。与传统的层间处治方法相比,通过对半刚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处治凹坑后成型的沥青路面能有效提高路面在外载荷下的抗剪强度、抗拉拔强度及抗疲劳强度能力,该方法可为半刚性基层层间工程化处治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常光,蔡明明,祁航,单冶鹏[2](2019)在《考虑充填顺序与后壁黏结力的采场充填计算统一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统一强度理论的平面应变抗剪强度公式为基础,合理考虑中间主应力效应、充填顺序、后壁黏结力和顶部超载等综合影响,推导大深宽比采场充填计算时充填料的所需黏聚力统一解和充填体的安全系数统一解,并结合工程算例给出简化公式以及示范计算,继而分析其可比性,最后探讨各因素的影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统一解涵盖了众多的已有解答与新准则解答,具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和很好的可比性;2种不同用途的充填计算公式都十分简单,便于实际工程选择及使用;中间主应力效应、充填顺序和后壁黏结力对采场充填计算的影响均很显着,指出现有文献的结果偏于保守,对这3种因素的有效利用可产生重要的经济效益;顶部超载的影响亦不容忽视,应慎重估计顶部超载以实现充填优化计算。(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尹世平,赵璐,李鹏昊[3](2018)在《TRC与老混凝土界面黏结力破坏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面剪切的试验方式研究了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Textile Reinforced Concrete,TRC)与老混凝土界面性能.依据塑性力学极限分析理论以及新老混凝土界面模型,修正了TRC与老混凝土界面模型,推导了常规环境下二者界面最大黏结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氯盐干湿循环次数影响下二者界面黏结力的试验值,拟合得到环境影响系数.据此推导了氯盐干湿循环下TRC与老混凝土界面黏结力的理论计算公式.通过对比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的相对误差,检验了理论模型及计算公式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乔星星,张永发,王琪,赵钰琼[4](2015)在《粉煤成型黏结力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讨论了粉煤成型过程,范德华力、氢键、共价键、"桥键"和机械啮合力作用机制。分析认为范德华力和机械啮合力作用位点分散,且强度较弱,受有效黏结区域及数量的限制;氢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可提高黏结强度;水分、黏性矿物和黏结剂形成的桥键为有效黏结,其结构和特性及形成条件将成为成型机理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5年09期)
张洪伟,赵晓亮,李喆[5](2014)在《复合式路面结构中黏结层材料的黏结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黏结层对白加黑复合式路面结构的整体性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使沥青混凝土面层很好地与水泥混凝土黏结,同时提高白加黑路面的抗剪性能。文中通过不同黏结材料的黏结力浸水性能分析、微表处防水黏结层与各类洒布类防水黏结层层间黏结强度试验,对黏结层材料的黏结力进行评价研究。(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4年12期)
许云[6](2014)在《新型自黏结树脂水门汀与传统聚羧酸锌水门汀临床黏结力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新型自黏结树脂水门汀的黏结力,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1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58例进行根管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试验组采用新型自黏结树脂水门汀黏结修复处理,对照组采用传统聚羧酸锌水门汀黏结修复处理,观察两组的患牙修复成功率并分别测试和记录1、3、6、12、24个月的黏结强度。结果试验组患牙修复成功率为97.1%(34/35),对照组患牙修复成功率为94.1%(32/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95,P=0.5379)。1个月后,两组黏结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12、24个月后,试验组的黏结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聚羧酸锌水门汀,新型自黏结树脂水门汀虽未明显提高患牙修复功率,但其黏结强度大,可以更好地增强黏结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4年25期)
田帅,朱世跃,张铁志,王吉祥,王开明[7](2012)在《桥面层间黏结力模拟实验仪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分析了现有的黏结力评价方法,开发了一种适合桥面层间黏结力测定的模拟实验仪.装置中,拉拔夹具持有用压力加载等效替换拉力加载的优点;剪切夹具持有选择任意剪切角、任意压力荷载做剪切试验的特点;实验台通过二次杠杆作用实现加载端荷载放大,杠杆放大倍数可达50倍;采用叁种加载环境测试,试验运行良好。该实验仪组装方便、适用性强、加载性能稳定,可方便地应用于桥面层间黏结力试验及路面相关试验。(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12年11期)
代晓东,寇新建[8](2012)在《碳纤维布加固锈蚀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碳纤维布加固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的常用方法,而加固后钢筋与混凝土的黏结力是衡量其加固效果的关键点。钢筋采用电化学加速锈蚀方法,研究了碳纤维布加固锈蚀钢筋与混凝土的黏结力,对比分析了钢筋具有相同理论锈蚀率下的3组试验方法:未加固锈蚀试件、锈蚀后加固和锈蚀前加固。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布加固试件能够显着提高其黏结力,尤其是钢筋锈蚀前加固试件;碳纤维布加固使得试件破坏状态由劈裂破坏转变为钢筋拔出破坏;随着钢筋锈蚀率的增大,未加固试件的黏结力显着下降;钢筋锈蚀前加固试件,其黏结滑移曲线下降段较为平缓。(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2年10期)
匡健,谢超,刘又文[9](2012)在《剪切波沿钢筋纵向入射时钢筋与混凝土间黏结力拟静力解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钢筋与混凝土之间黏结应力分布以及黏结应力和滑移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基于拟静力假定,从剪切波沿钢筋纵向入射时钢筋混凝土的弹性响应入手,运用线性本构滑移模型及弹性复势方法获得钢筋与混凝土界面滑移量与黏结力的封闭形式解答,并通过算例分析钢筋直径、混凝土动剪切模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箍筋直径及间距对滑移量及黏结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选用的钢筋直径越小时,钢筋与混凝土间黏结力越大而滑移越小;当钢筋直径越大时,则恰好相反;当动剪切模量越大时,钢筋与混凝土间黏结力及滑移量都越大,动剪切模量越小,则钢筋与混凝土间黏结力及滑移量越小;当混凝土保护层越厚时,钢筋与混凝土间黏结力越大;当混凝土保护层越薄时,则反之,而滑移量却没有明显变化;箍筋间距对黏结力及滑移量的影响很微弱;箍筋直径越大,黏结力越大,箍筋直径越小,则钢筋与混凝土间黏结力及滑移量越小,而滑移量没有明显变化。所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该封闭形式解答可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孙满利,王旭东,李最雄,张景科[10](2011)在《楠竹锚杆加固土遗址黏结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楠竹锚杆野外现场基本试验,研究了锚杆杆体与锚固体之间黏结强度,结果表明:采用PS系列浆液灌浆,楠竹锚杆杆体与锚固体之间界面是锚杆的薄弱界面,PS系列浆液的骨料粉煤灰和黏土对杆体和锚固体之间的黏结强度影响不大,其黏结强度标准值可选择70kPa,特征值在30kPa,锚杆的极限锚固力标准值可选择10kN/m,按安全系数2.2计算,锚固力特征值可选择为4.5kN/m。(本文来源于《敦煌研究》期刊2011年06期)
黏结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统一强度理论的平面应变抗剪强度公式为基础,合理考虑中间主应力效应、充填顺序、后壁黏结力和顶部超载等综合影响,推导大深宽比采场充填计算时充填料的所需黏聚力统一解和充填体的安全系数统一解,并结合工程算例给出简化公式以及示范计算,继而分析其可比性,最后探讨各因素的影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统一解涵盖了众多的已有解答与新准则解答,具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和很好的可比性;2种不同用途的充填计算公式都十分简单,便于实际工程选择及使用;中间主应力效应、充填顺序和后壁黏结力对采场充填计算的影响均很显着,指出现有文献的结果偏于保守,对这3种因素的有效利用可产生重要的经济效益;顶部超载的影响亦不容忽视,应慎重估计顶部超载以实现充填优化计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黏结力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世斌,袁永强,姚运仕,高峰,张良奇.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层间处治增强黏结力的试验[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张常光,蔡明明,祁航,单冶鹏.考虑充填顺序与后壁黏结力的采场充填计算统一解[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3].尹世平,赵璐,李鹏昊.TRC与老混凝土界面黏结力破坏模型[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乔星星,张永发,王琪,赵钰琼.粉煤成型黏结力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煤炭技术.2015
[5].张洪伟,赵晓亮,李喆.复合式路面结构中黏结层材料的黏结力评价[J].公路.2014
[6].许云.新型自黏结树脂水门汀与传统聚羧酸锌水门汀临床黏结力的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4
[7].田帅,朱世跃,张铁志,王吉祥,王开明.桥面层间黏结力模拟实验仪的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
[8].代晓东,寇新建.碳纤维布加固锈蚀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力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2
[9].匡健,谢超,刘又文.剪切波沿钢筋纵向入射时钢筋与混凝土间黏结力拟静力解析解[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10].孙满利,王旭东,李最雄,张景科.楠竹锚杆加固土遗址黏结力研究[J].敦煌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