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事资源论文-吴尚

节事资源论文-吴尚

导读:本文包含了节事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产业化

节事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吴尚[1](2018)在《对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路径与模式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民俗文化资源,所以加大了对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开发的力度。因此,本文将对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路径进行分析,并阐述其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希望可以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旅游纵览(下半月)》期刊2018年10期)

李慧,王春峰,李博,谷园园[2](2018)在《我国省际体育文化旅游节事资源支撑能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体育文化旅游节事的界定,文章构建了我国省际体育文化旅游节事资源支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方法,利用2015年我国各省份数据计算指标权重,并对我国各省份的体育文化旅游节事资源支撑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节事资源支撑能力的权重最高,文化与旅游节事资源支撑能力的权重分列第二、叁位;(2)各省份的体育文化旅游节事资源支撑能力整体水平不高;(3)各省份在体育文化旅游节事资源支撑能力的分项得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性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中部区域的平均得分水平较高,东部、西部与东北部区域的平均得分水平则排在第二至四位。(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8年15期)

韩亚典[3](2017)在《基于节事旅游挖掘高中地理课程资源——以洛阳牡丹花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课外生活是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来源之一,以节事旅游——洛阳牡丹花会为基石,挖掘其背后部分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用真实的教学试题案例辅助分析,让学生逐渐学会从身边的资源入手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真正实现生活课堂化。(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7年77期)

刘德鹏[4](2015)在《地方节事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以宜春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科学的区域节事活动对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在节事旅游竞争加剧的今天,区域节事活动如何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采用旅游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法和旅游资源规划法,以宜春地区为例,探讨地方节事旅游资源系统开发问题。研究发现,一个地方的节事资源开发应该分节点、有计划地进行,避免蜂拥而上;地方节事资源整合应当进行分区整合、资源分类配置及线路统筹。就分区而言,宜春地区可分为城市新兴节事旅游区、地方物产节庆旅游区、民俗风情节庆旅游区、体育休闲节庆旅游区;就线路而言,可依据各自特色分别规划出修身养性禅宗游线路、民俗风情体验游线路和绿色美食尝鲜游线路3条特色旅游线路。(本文来源于《企业经济》期刊2015年09期)

潘文焰[5](2015)在《基于“人口-产业”视角的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开发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民俗文化资源,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开发对解决我国经济、环境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人口-产业"的视角出发,基于节事资源的集聚效应,按照"消费人口分析-产业资源的创意开发"的逻辑,对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开发的路径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节事旅游人口的分析应从需求、认知、行为叁方面进行;根据所属地域空间的不同,节事资源的旅游业开发的模式有属地式与飞地式两种;根据产业融合原理,节事资源旅游业开发的总策略是走产业融合之路,即发展节事旅游产业,并且要针对不同的节事资源类型提出不同的具体策略。(本文来源于《旅游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潘文焰[6](2015)在《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路径与模式研究——基于“人口-产业”分析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旨在探索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科学路径与基本模式。从"人口—产业"的分析框架出发,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应遵循"(消费群体的)人口分析—节事资源的创意开发"的路径。结论如下:1)节事的集聚效应揭示了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内在机理,是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基础。2)节事旅游人口的分析应按"需求-认知-行为"的逻辑进行。3)节事资源的创意开发要基于节事资源的创意性分类,走产业融合之路,具体采取发展节事旅游产业的策略。其中节事资源的创意分类,可根据不同节事的属性差别分为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与名人资源,并根据与旅游业的融合程度分为旅游型、强旅游型、半旅游型、弱旅游型四类。4)节事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包括两种基本模式:属地化模式与飞地化模式,这为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路径提供了基本保障。(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潘文焰[7](2014)在《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机理与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是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高度重视的基本问题。过度依赖物质资源的传统工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物质资源日渐见紧,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恶化,而随着工业化后期甚至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注重对低能耗、低污染、可重复利用的文化类资源的开发利用。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对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解决人口与环境、经济、社会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促进旅游业与文化节事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支撑和现实路径的指导。本研究聚焦于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理论与路径的研究,融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首先,本研究在充分的文献搜集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推理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节事(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效应”理论体系,具体包括节事与旅游(两种产业)之间的(双重)集聚效应、互动效应和共生效应,叁种效应的连续共同作用推动了节事与旅游的融合,催生了节事旅游产业的产生,并促进其发展。其次,基于以上理论,本研究运用现场考察体验,以及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案例调查,并结合演绎推理,根据“人口-产业”的视角提出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即首先要对作为消费者群体的节事旅游人口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基于此,遵循“节事旅游资源的开发—节事旅游产品的生产—节事旅游产业的(综合)运营”的逻辑顺序有序开展各环节的工作。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同时也是本文在研究内容上的创新性成果。(1)节事与旅游的融合效应是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内在机制原理。首先,节事与旅游(两种产业)的(双重)集聚效应具体包括节事的集聚效应和旅游的集聚效应,为二者之间的互动效应及共生效应奠定了基础。其次,节事与旅游的互动效应表现为客源互动、资源互动、生产互动和营销(品牌)互动等方面,其内部的作用机制为:节事活动的举办对当地旅游产业的“触媒效应”以及旅游产业基础对当地节事活动产业发展的“母体效应”,二者相互作用、彼此促进。最后,关于节事与旅游的共生效应,从“人口—产业”的视角来看,具体表现为客源在需求、认知、行为等方面的融合共生,以及产业的资源、产品和(综合)运营等多方面的融合共生,从而形成其融合共生体——“节事旅游产业”,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2)对节事旅游人口的属性、需求、认知及行为等方面特征的分析,是各地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前提。根据对不同节事活动类型的经典案例的调查结果可知,节庆活动、演唱会、体育赛事等各主要节事活动类型的消费人群在人口的基本属性、需求(动机)、认知(注意),及其行为等方面都有各自的内在特征,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规律。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这些内在的规律,并遵循各自的个性特征,有序进行节事资源的开发利用、产品的生产、产业的综合运营等方面的工作,切实推进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的实践发展。(3)节事本质上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因此节事资源本质上是一种民俗(文化)资源,具有自身的特征。首先,从本质属性上看,节事资源谱系主要由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和名人文化资源叁种资源类型构成。其次,根据与当地旅游业的融合程度及效应的大小,可供旅游(业)开发利用的节事(资源)可分为旅游型、强旅游型、半旅游型和弱旅游型四种类型,我们应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对其进行差别性的开发利用,促进节事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即发展节事旅游产业。第叁,从时间维度上看,对于传统节庆文化资源的(创意性)开发,应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以尊重性、创新性、整体性、规模化为基本原则,基于节事形象识别系统(FIS)和实体运行系统,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条路径有序展开。(4)节事旅游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专业化分工与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是紧密相联、互相促进的。一是节事旅游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应该根据“供(应)—(生)产—(营)销”这一产业链生态的内在逻辑展开,分别从核心产业链与延伸产业链两方面构建产品体系。二是节事旅游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根据节事资源所依附的空间的不同,可以有属地化与飞地化两种空间(开发)生产模式。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节事旅游产品专业化生产,应基于当前我国旅游业和节事活动产业的现状,注意理顺管理体制,明晰运行机制,以保障节事旅游产品专业化生产的正常进行。(5)节事旅游产业的集聚化运营是节事资源的旅游开发利用和节事旅游产品专业化生产的基础,对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从空间的集聚化和营销的集聚化两方面具体展开。一是节事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化发展,是以节事旅游产业链的生态均衡为依托,以节事旅游产业集群为结果,以节事旅游产业集聚区为空间组织形式而展开的。具体而言,节事旅游产业集群有客源驱动型、市场驱动型和混合驱动型叁种发展模式;节事旅游产业集聚区(即节事旅游综合体)的发展也有旅游景区依托型、休闲公园依托型、主题乐园依托型、文化(创意)园区依托型、游憩商业区依托型、会展设施依托型、文体场馆依托型、综合依托型等八种发展模式;节事旅游产业生态链的均衡也可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进行优化。二是节事旅游产业的营销集聚化,其核心就是要进行节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营销,应包括目的地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两个方面。具体而言,节事旅游地形象塑造的关键任务是要从显形象和隐形象两个层面,科学建构其形象(识别)系统,通过显形象影响人们的视觉识别,借助隐形象影响受众的行为识别和理念识别;节事旅游地形象传播的本质就是对节事旅游地形象所要表现的意象进行内容策划与形象设计,从概念突破开始(准确定位形象,明晰核心理念),再进行表现创新(提炼形象符号,并规划活动系列),并通过创建适合的目的地营销机构和目的地整体营销机制来加以保障支撑。此外,本文的研究还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如:首先,基于人口与经济的关系这一独特的视角,创建了节事与旅游的“融合效应”理论,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框架体系,并针对节事资源的旅游产业化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框架。其次,首次根据与当地旅游业的融合程度及效应的不同,将节事(资源)分为旅游型、强烈旅游型、半旅游型及弱旅游型四种不同的节事(资源)类型,进而提出节事资源旅游开发的不同策略体系。再者,总结归纳了节事旅游产业链生态及其产品体系,提炼总结了节事旅游产业集群及集聚区的多种发展模式,以及创建了节事旅游目的地形象识别系统,等等。(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5-28)

钱茹[8](2013)在《从人文的角度探讨民族体育节事的体育文化资源建设研究——以广西体育节为载体民族节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人文角度,通过人文体育地理、人文体育环境、人文体育精神几个方面探讨以广西体育节为载体的民族体育节事的体育文化资源建设。主要结论:广西独特的人文地理及稀缺的地理资源,实现广西体育节地域性功能发挥最大化;"叁民体育"形成人文体育环境,为广西体育节顺利举办构建了多元素、多层次化的人文体育文化空间;群体精神,全民健身意识的培养,人的体育精神资源建设地展现,是广西体育节"以人为本"精神的重要阐释。(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期刊2013年01期)

昌晶亮,唐岚[9](2011)在《南宁市节事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宁市节事旅游资源丰富,民俗节庆气氛浓厚。近年来南宁市节事旅游不断发展,已成为南宁市旅游主打项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南宁市应充分挖掘特色节事旅游资源,引进和培养专业节事旅游人才,加大开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节事旅游营销宣传,以促进南宁市节事旅游健康快速发展,并最终实现南宁市旅游经济效益和旅游整体形象进一步提升。(本文来源于《湖南城市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节事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对体育文化旅游节事的界定,文章构建了我国省际体育文化旅游节事资源支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TOPSIS方法,利用2015年我国各省份数据计算指标权重,并对我国各省份的体育文化旅游节事资源支撑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节事资源支撑能力的权重最高,文化与旅游节事资源支撑能力的权重分列第二、叁位;(2)各省份的体育文化旅游节事资源支撑能力整体水平不高;(3)各省份在体育文化旅游节事资源支撑能力的分项得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性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中部区域的平均得分水平较高,东部、西部与东北部区域的平均得分水平则排在第二至四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节事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吴尚.对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路径与模式的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

[2].李慧,王春峰,李博,谷园园.我国省际体育文化旅游节事资源支撑能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8

[3].韩亚典.基于节事旅游挖掘高中地理课程资源——以洛阳牡丹花会为例[J].考试周刊.2017

[4].刘德鹏.地方节事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以宜春地区为例[J].企业经济.2015

[5].潘文焰.基于“人口-产业”视角的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开发路径研究[J].旅游科学.2015

[6].潘文焰.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路径与模式研究——基于“人口-产业”分析视角[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

[7].潘文焰.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机理与路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8].钱茹.从人文的角度探讨民族体育节事的体育文化资源建设研究——以广西体育节为载体民族节事[J].体育科技.2013

[9].昌晶亮,唐岚.南宁市节事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

标签:;  

节事资源论文-吴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