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域网共享磁带备份的实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朋,刘晓琴[1](2020)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冗余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普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在各行各业中深入。特别是在医院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被广泛的使用到了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流程中,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水平,医院内部的局域网系统已经深入到了医院的各个部门,因此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目前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进程已有了相当的进展,突出表现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上,因此大规模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医院信息系统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一方面,医院要强化自身的管理,而医院的管理决策需要完整可靠信息的支持,临床医疗、护理以及教学、科研也需要高效率的信息系统;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各方对医院的管理和经营现代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的有关病人的诊断、治疗、用药、资源消耗等信息,不仅要在医院内部而且要在社会的许多部门之间流通、传递,这更要求建立全新的医疗信息网络。
陈斌[2](2019)在《电视播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广电行业的发展主流已经由标清化、数字化向高清化、网络化转变。本文围绕着作者参加的江苏广电总台近年来推行的对现有播控系统的高清化改造工程的实践,对电视播控系统包含电视播总控系统、全台网监控系统、播出系统这几个方面的建设,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阐释了新一代电视播控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力求打造出一套包含全台媒资信息系统、演播室系统、总控系统在内的全程高清化采编播存、全台资源互通互联共享的电视中心技术平台。本文的主要工作要点如下:(1)对播出系统整体架构进行重新规划调整,简化硬盘播出系统,实现通过工作流引擎驱动备播业务,在提高安播保障水平的同时能够快速应对业务的变化。(2)新建最小云备播系统,将图文、台标、系统切换等功能进行了一键集成这样便于值班人员一键控制,大大提高了整个播控系统的安全性,一旦出现问题,系统立即可以响应,使用云播出软件,作为播出系统的应急单元,在播出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时接管播出业务。(3)新建末级信号智能监管和应急辅助系统,通过对主路、备路、最小备播及垫片四路末级信号进行采集比对,使用智能分析手段,完成应急信号源选择智能化和自动化。(4)完善播控系统网络及信息安全,规范远程桌面登录和网络设备访问,确保播出系统网络安全。
刘朋,吕英伟[3](2017)在《国际化大型医院局域网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当前医疗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医院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被广泛地使用到了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流程中,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水平,加速了行业的发展,医院内部的局域网系统已经深入到了医院的各个部门,医院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对于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对医院局域网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医院的局域网建设关键在于局域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仇玘晏[4](2015)在《基于传统备份与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备份系统设计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大量数据被纳入IT系统进行管理,企业IT系统中包含的数据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同时企业对数据的依赖性也在显着增加。数据备份被视为保护数据的最后手段,越来越受到更多企业的瞩目。传统的数据备份手段会占用大量的介质空间,而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由于其能有效降低备份数据存储空间,愈来愈受到企业的青睐。本文对现有的数据备份手段进行了简要剖析,着重对重复数据删除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相关技术结合软硬件资源设计和实现了一个重复数据删除应用平台,并利用二级备份缓存和传统磁带库备份等手段构建了一个分层备份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了测试验证。论文对如何合理有效地结合和利用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及传统备份手段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种分层备份的架构模型。最后,还在实践应用中通过对某企业IT支撑系统中数据备份情况的分析,在其中设计并实现了分层备份体系,构建了一个能有效利用各种技术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发挥出更佳效率的备份系统。
李兴龙[5](2013)在《武警自动化指挥容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领域,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和存储的效率和能力。这种趋势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重要的问题。特别是信息与数据存储在硬件设备中,一旦丢失和损坏将会令使用单位蒙受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如何减小损失,抵御大规模的灾难事件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军事指挥应用研究的重要问题。迄今为止,为大规模数据中心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容灾系统是军事上一致认为的最有效、最可行的的解决办法。2008年5月12日的中国汶川地震是国人心中永难抚平的伤口,巨大的天灾将多处本地银行移为平地,导致整个重灾区的服务器瘫痪数据信息丢失,给政府和人民大众带来了巨大的伤害。采取措施抵御灾难,发展容灾技术在军事上也是刻不容缓。基于武警三级网的武警自动化指挥容灾系统设计与实现,正是适应军事指挥发展的需求,以高效、低价为目标,在武警三级网平台上开发而成。武警自动化指挥容灾系统设计由四个子系统组成:防火墙子系统、安全传输子系统、本地同步镜像子系统和远程镜像子系统。整个系统通过在本地建立同步镜像系统,利用Internet在远程数据中心备份数据来完成容灾技术的实现。通过基于武警三级网的远程镜像子系统,实现了一旦灾难来临将本地服务器摧毁,远在另一地方的服务器会迅速启动运行,承担起服务责任,使两地数据快速同步,为系统增加了服务切换功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两地数据的传输量,保障了服务的连续性。本课题提出的将技术成熟的防火墙技术无缝的集成在容灾系统中,实现了包过滤,入侵检测等功能,有效地防范了黑客的恶意攻击;提出的使用密码学中的数据加解密技术,确保了数据在互联网上传输的安全性;提出的使用数字水印记录技术,严格记录管理作业系统的日志,使管理员的操作具有完整和抗抵赖性。基于武警三级网的武警自动指挥容灾系统目前已经通过测试,并开始试运行。运行结果表明系统达到预期目的,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王刘涛[6](2010)在《基于linux的数据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目前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是十分重要的,而信息资源主要存储在计算机上,因此,对计算机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备份和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Linux操作系统被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在Linux系统下开发相应操作方便、界面友好、功能完善的数据备份软件是必要的。而目前常见的Linux商用备份软件均采用独家专利技术,价格昂贵,因此开源数据备份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和应用目标。本文针对上述情况,分析了目前基于Linux平台的主流商用和开源数据备份软件。从数据备份内容、功能、技术可行性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在Linux平台下的开源数据备份系统。备份系统采用结构化软件开发方法和基于B/S体系架构,在Linux网络操作系统平台上,选用MySQL为网络数据库服务器,Apache为web服务器,PHP和C为程序实现语言,实现了周期性与非周期性的完全备份和文件差异备份功能,可以备份Linux服务器上的文件、MySQL数据库以及通过Samba、NFS共享的客户端文件。系统遵守GNU公共许可证,源代码开放,便于修改和二次开发。系统框架设计层次清晰,构件之间耦合度低,灵活性高,适用于中小企业服务器数据的备份,系统操作简便,透明度高,利于用户操作。预期系统在投入使用后,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本系统不足之处是目前只支持中小型服务器的在线MySQL数据库完全备份,下一步考虑支持Oracle等大型数据库备份,该备份系统只实现了局域网内的数据备份,将来考虑将系统应用到更广泛的远程数据网络存储备份,实行异地容灾备份。
马林[7](2009)在《基于光纤通道的数据备份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呈爆炸式的增长,软件错误、硬件故障、人为误操作、病毒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常引起数据的丢失,而数据备份技术的出现为防止数据丢失提供了最佳方法。但备份过程的中数据传输占用了业务服务器大量的资源,数据备份系统的性能受制于网络带宽,并且难以实现存储设备的共享;在数据量剧增的情况下,当前数据备份技术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迫切需要数据备份新技术的出现。光纤通道技术是一种新兴起的数据传输技术,用于计算机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采用相对较少的通道控制芯片,使其管理简单,故障点少,连接距离远,可扩展性强,传输性能高,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将光纤通道技术应用到数据备份技术中,能够解决备份数据传输的带宽瓶颈和服务器负载的问题。论文分析了光纤通道协议的关键技术、数据备份的相关理论以及NDMP协议;提出了使用光纤通道技术进行异地数据备份的方法。在该方法中将备份的相关设备单独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存储区域网络,使备份数据仅在存储区域网络内部传输,加快了备份数据的传输速度,降低了局域网的负载量;同时在NDMP协议的控制下,使业务服务器从备份数据的传输中解脱出来,最大限度的释放了业务服务器的负载;解决了当前数据备份系统中的带宽瓶颈和服务器负载问题。最后,使用OPNET仿真验证了基于光纤通道数据备份技术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把光纤通道技术应用到数据备份系统后,数据备份对局域网的网络时延影响较小,并且业务服务器的负载大幅下降,有效地提高了数据备份系统的性能。
刘艳[8](2008)在《SAN环境下数据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存储区域网(SAN)是一种类似于LAN的高速网络技术,它用来在存储单元与客户端之间建立直接的高速数据连接。与LAN不同的是SAN针对存储备份进行了优化,通常使用专用的通信协议,比如SCSI协议和FC协议,而不是LAN使用的各种通信协议。随着网络基础建设的逐步发展与完善,SAN技术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诸多优点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当今企业正在面临“数据膨胀”的挑战。“数据膨胀”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对信息管理系统的越发倚重,二是对原始数据的反复复制。“数据膨胀”对数据的可用性、一致性、易管理性、传输速度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必须建立专业的数据存储备份系统,并对其规模、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论文介绍了目前SAN的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的应用,对SAN上的软硬件构成及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介绍了数据备份的基本理论知识,比较了在不同层次上实现备份和恢复功能的方式,并且比较了不同实现方式的优缺点。探讨了备份机制的原理,深入分析了数据备份使用和管理上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数据备份的发展目标;对光纤通道这个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长安铃木公司近几年发展速度极其迅猛,关键应用系统的任务越来越繁重、数据量大、需要强大的后台存储支持;公司原有存储主要是分散型的直接连接存储(DAS),备份系统也是分布式备份系统或基于LAN的备份系统;以上存储和备份现状增加企业对数据维护管理及备份工作的难度,数据安全得不到保障,存储资源利用率也不高。因此,设计一个“集中存储、集中统一备份”的系统,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论文使用先进的SAN技术结合备份策略的应用在长安铃木公司设计部署了NAS-on-SAN的“集中存储”,并基于SAN实现了“集中统一备份”,设计了实时的在线备份和LAN-Free离线备份系统;在线备份是利用数据快照的技术,在存储设备内部进行快照拷贝,不占用主机与存储设备之间的带宽,快照拷贝不影响在线业务;LAN-Free离线备份实现了数据备份统一管理,充分利用了SAN的高速光纤通道带宽,避免了传统的局域网传输备份方式对网络应用造成的压力,并且备份设备可以共享。实时的在线备份和定期的离线备份两者相互支持,共同确保了数据资产的安全。总之,SAN的建立及在线备份和LAN-Free备份的引入,为长安铃木的几大IT关键应用系统提供了“一揽子”的存储解决之道,有效地提高了系统数据资产的管理效率,为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与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极大地减轻了存储系统长期运维的综合成本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及管理的复杂度,而且确保了数据资产的安全性,完全满足“集中存储,集中统一备份”的需求目标,是一个具有很好整体性能的存储网络备份系统。
张雷[9](2008)在《基于LAN的备份恢复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提出网络的高速发展不仅加速了数据的流动性,也加速了数据的衍生,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保存的关键数据的量愈来愈大。数据是宝贵的资源,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命脉,其价值远远大于设备的价值。然而,病毒木马、软件故障、及人为误操作等不确定因素时刻威胁着数据的安全,数据安全性问题愈来愈突出。数据备份是一种数据安全策略,是保护数据安全的有力措施,已成为信息安全领域一个备受瞩目的研究方向。针对国内中小型企业的备份需求,通过对备份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一个数据备份解决方案,即基于LAN的备份恢复系统。该方案包括备份硬件的选用和备份管理软件的分析和设计。结合开源技术和网络文件系统,实现了备份管理软件的主要功能,并利用VMware软件的快照功能,对该备份系统的原型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基于LAN的集中备份恢复系统的核心是备份管理软件,它采用B/S架构。备份客户端使用WEB界面作为用户接口,因此不需要安装任何备份代理软件,在WEB管理界面上就可以方便地完成备份、恢复和管理操作。备份服务器端使用Linux操作系统,通过使用系统工具和备份脚本来执行备份。该备份恢复系统提供全量备份、增量备份和差量备份三种备份策略,同时拥有即时备份、自动化备份、压缩备份等网络备份系统的核心功能。这个备份恢复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网络资源,易于安装部署,非常适用于中小型企业。
杜江[10](2008)在《西藏组织人事编制系统信息化构建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政府部门职能的不断转变和对政府部门办事服务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组织人事编制部门对信息综合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数据共享和数据快速交换已经成为信息系统建设的焦点,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是信息系统建设的一条根本原则和重要目标,不仅需要访问和综合来自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而且需要多层次、多视角地应用跨业务范围的信息,需要通过信息的碰撞和关联,充分挖掘现有的数据资源,捕捉、分析和沟通各类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设计力图打破传统的网络应用模型,以中共中央组织部“三网三库一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思路为指导,构建“三网合一”的网络平台和数据中心,通过集中式应用业务处理和数据存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数据快速交换,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可用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浪费,降低总体管理成本,提高西藏组织人事编制系统的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构建三网合一的网络平台。2.构建大集中式数据中心模型。3.构建物理隔离下的三网数据交换模型。4.构建网络和数据安全模型。5.构建适于传统工作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变的工作信息化模型。6.构建适于未来网络发展和互联互通的开放式网络模型。本论文共分绪论、构建设计研究和总结展望三个部分,应用软件工程硕士所学理论和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设计。
二、局域网共享磁带备份的实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域网共享磁带备份的实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电视播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江苏台播控系统概述 |
2.1 项目描述 |
2.2 江苏电视台播控系统 |
2.2.1 播总控调度系统 |
2.2.2 全台综合监控网络管理系统 |
2.2.3 播出系统 |
2.3 关键技术实现 |
2.3.1 矩阵自动倒换技术 |
2.3.2 切换台配置 |
2.3.3 独立的信号路由 |
2.3.4 录像机共享实现 |
2.3.5 应急播出手段 |
2.3.6 全面的信号监看 |
第三章 播出系统设计和实现方案 |
3.1 关键功能模块概述 |
3.2 播出服务器技术实现 |
3.2.1 播出服务器整体架构 |
3.2.2 播出主备服务器简介 |
3.3 上载服务器设计 |
3.3.1 上载服务器的搭建 |
3.3.2 服务器容量计算 |
3.3.3 服务器应急流程 |
3.4 存储系统技术实现 |
3.4.1 存储总体架构 |
3.4.2 播出系统分级存储 |
3.4.3 数据迁移链路及实际带宽 |
3.4.4 播出内容存储的拓扑结构 |
3.4.5 加密文件系统集群的构成 |
3.4.6 存储服务器配置状态 |
3.5 数据库及其备份技术实现 |
3.5.1 播出系统数据库 |
3.5.2 数据库的备份 |
3.6 安全监控体系的实现 |
3.6.1 基于PGM SDI的末端信号监控 |
3.6.2 监控设备布置与配置 |
3.6.3 监控软件测试 |
3.6.4 系统软硬件设备监控 |
3.6.5 文件监控 |
3.7 新媒体播出系统互联技术实现 |
3.7.1 原有新媒体硬盘系统 |
3.7.2 数据交换协议改造 |
3.7.3 新媒体数据库的建设 |
3.7.4 新媒体存储构成 |
3.8 文件转码系统实现 |
3.9 与全台网互联互通实施 |
3.9.1 交互业务分析 |
3.9.2 接口服务提炼 |
第四章 系统网络设计及实施 |
4.1 系统网络部署 |
4.1.1 网络架构 |
4.1.2 网络拓扑 |
4.1.3 虚拟局域网划分 |
4.1.4 接入交换机端口分配 |
4.2 网络安全实施 |
4.2.1 域控和重要域名配置 |
4.2.2 防病毒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功能测试 |
5.1.1 播出机动备启用测试 |
5.1.2 网络安全漏洞扫描 |
5.1.3 数据库故障模拟测试 |
5.1.4 节目质量自动技审测试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传统备份与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备份系统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现状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课题研究思路 |
1.5 各章内容简介 |
第二章 传统数据备份技术 |
2.1 数据备份介质 |
2.1.1 光盘存储 |
2.1.2 磁带存储 |
2.1.3 硬盘存储 |
2.2 数据备份技术 |
2.2.1 数据备份部署方式 |
2.2.2 数据备份技术 |
2.2.3 数据备份策略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复数据删除关键技术 |
3.1 重复数据删除技术概述 |
3.2 重复数据删除分块算法 |
3.2.1 固定长度分块匹配算法(Fixed-sized Partition,FSP) |
3.2.2 可变长度分块算法 (Content-definedChunking,CDC) |
3.2.3 滑动分块算法(Sliding Block) |
3.2.4 几种hash算法的简单介绍 |
3.3 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数据过期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复数据删除系统设计 |
4.1 重复数据删除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4.1.1 重复数据删除平台SAN存储网络架构设计 |
4.1.2 重复数据删除平台硬件规划及设计 |
4.2 重复数据删除系统软件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重复数据删除的分层备份系统设计 |
5.1 业务支撑系统备份现状及需求分析 |
5.1.1 系统应用状况及备份需求 |
5.1.2 现有备份系统架构 |
5.1.3 备份系统现状和应用情况 |
5.1.4 原有备份系统优化需求分析 |
5.2 重复数据删除平台配置实现 |
5.2.1 重复数据删除平台软件配置 |
5.2.2 客户端配置实现 |
5.2.3 重复数据删除介质池配置实现 |
5.3 基于传统备份与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分层备份系统实现 |
5.3.1 系统架构改造 |
5.3.2 二级备份缓存优化逻辑 |
5.3.3 重复数据删除平台构建虚拟机备份环境 |
5.3.4 优化改造实现 |
5.4 分层备份架构应用模型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重复数据删除平台性能测试情况 |
6.2 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
6.3 分层备份模型应用效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5)武警自动化指挥容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容灾系统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容灾系统简介 |
2.2 容灾系统等级 |
2.2.1 灾难级别的定义 |
2.2.2 容灾系统等级 |
2.3 数据保存技术 |
2.3.1 SAN 区域网存储 |
2.3.2 管理 SAN 的存储资源 |
2.3.3 网络附属存储 NAS |
2.3.4 IP 存储技术 |
2.4 数据备份技术 |
2.4.1 热与冷备份 |
2.4.2 DAS 备份系统 |
2.4.3 NAS 备份系统 |
2.4.4 SAN 备份 |
2.5 高可用性技术 |
2.5.1 空闲设备 |
2.5.2 热“可交换”模块 |
2.5.3 负载平衡 |
2.5.4 镜像技术 |
2.5.5 映像 |
2.5.6 冗余磁盘阵列 RAID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分析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体系结构 |
3.3 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数据面临的风险分析 |
3.3.2 数据损坏的原因分析 |
3.3.3 数据危险的概率分析 |
3.3.4 数据的风险评估分析 |
3.3.5 程序优先级 |
3.3.6 恢复需求建立 |
3.3.7 实际文本灾难恢复 |
3.3.8 灾难恢复计划 |
3.3.9 测试功能与决定采用功能 |
3.3.10 分发功能和维护过程 |
3.4 系统的性能需求分析 |
3.4.1 系统性能 |
3.4.2 数据恢复和备份比较 |
3.5 系统的其他需求 |
3.5.1 可预测故障性分析 |
3.5.2 实行灾难恢复工具 |
3.5.3 定期测试灾难恢复计划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功能描述 |
4.2 系统结构框架 |
4.3 镜像远程系统设计 |
4.3.1 系统主要功能 |
4.3.2 系统模块描述 |
4.4 本地同步镜像系统设计 |
4.5 安全系统设计 |
4.5.1 网络 IP 隧道机 |
4.5.2 系统防火墙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容灾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远程数据镜像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 工作流程 |
5.3 数据结构 |
5.4 初始化过程 |
5.5 数据远程更新 |
5.6 快速校验与算法实现 |
5.7 MD4 签名与算法实现 |
5.8 文件镜像模块 |
5.9 主要实现函数 |
5.9.1 客户端 |
5.9.2 服务器端 |
5.9.3 匹配校验和 |
5.10 配置管理功能模块 |
5.10.1 工作流程 |
5.10.2 主要类型与说明 |
5.11 系统运行界面 |
5.11.1 配置客户端 |
5.11.2 添加容灾介质 |
5.11.3 实时复制任务 |
5.11.4 灾难恢复 |
5.1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数据恢复测试 |
6.3 单代理服务器存储备份测试 |
6.4 多代理服务器存储备份测试 |
6.5 系统的性能测试总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linux的数据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Linux主流商用数据备份系统 |
1.2.2 其他Linux开源数据备份系统 |
1.3 本文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数据备份与恢复概念 |
2.2 数据备份介质 |
2.3 数据备份策略 |
2.4 数据备份分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数据备份内容分析 |
3.1.1 系统文件 |
3.1.2 用户数据 |
3.1.3 数据库 |
3.2 功能需求分析 |
3.3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4 数据备份系统的数据流图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架构 |
4.1.1 系统设计 |
4.1.2 用户管理模块 |
4.1.3 设备管理模块 |
4.1.4 任务管理模块 |
4.1.5 统计分析模块 |
4.2 数据库设计 |
4.3 系统安全设计 |
4.4 页面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1.1 硬件环境 |
5.1.2 软件环境 |
5.1.3 网络配置 |
5.2 主要部分实现 |
5.2.1 PHP与Web链接实现 |
5.2.2 数据库操作实现 |
5.2.3 客户端备份文件的采集实现 |
5.2.4 数据备份和恢复实现 |
5.2.5 磁带操作 |
5.3 主要运行界面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试 |
6.1 计划 |
6.2 测试数据及结果分析 |
6.3 测试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光纤通道的数据备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光纤通道技术及数据备份理论 |
2.1 光纤通道技术 |
2.1.1 光纤通道协议概述 |
2.1.2 光纤通道协议的分层结构 |
2.1.3 光纤通道协议的拓扑结构 |
2.1.4 光纤通道协议的服务类型 |
2.1.5 光纤通道协议的流量控制 |
2.1.6 光纤通道协议的寻址方式 |
2.2 数据备份的基础理论 |
2.2.1 数据备份概述 |
2.2.2 数据备份系统的基本组成 |
2.2.3 数据备份的策略及操作 |
2.3 NDMP 协议分析 |
2.3.1 NDMP 协议概述 |
2.3.2 NDMP 协议服务 |
2.3.3 NDMP 协议结构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光纤通道技术的数据备份系统设计 |
3.1 当前数据备份技术的瓶颈分析 |
3.2 基于光纤通道的数据备份系统结构设计 |
3.3 基于光纤通道技术的数据备份系统组成 |
3.3.1 硬件系统组成 |
3.3.2 软件系统组成 |
3.3.3 内部通信实现 |
3.3.4 光纤通道网络的安全性实现 |
3.4 系统性能指标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光纤通道技术数据备份系统的仿真 |
4.1 OPNET 网络仿真原理与仿真步骤 |
4.2 基于光纤通道数据备份应用的实现 |
4.2.1 分析应用层结构 |
4.2.2 扩展数据备份服务 |
4.3 基于光纤通道数据备份应用的进程域建模 |
4.3.1 建立数据备份应用管理进程gna_ndmp_mgr |
4.3.2 建立DMA 客户端进程gna_ndmp_cli |
4.4 基于光纤通道数据备份系统的网络域建模 |
4.5 仿真运行及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节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继工作 |
5.3 基于光纤通道数据备份技术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SAN环境下数据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SAN 存储网络 |
2.1 存储区域网的定义(SAN) |
2.2 存储区域网的特点 |
2.3 SAN 与DAS、NAS 存储的比较 |
2.3.1 直接存储DAS(Direct Access Storage) |
2.3.2 网络附加存储技术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
2.3.3 SAN、DAS、NAS 的比较 |
2.4 SAN 的实现方式 |
2.4.1 协议 |
2.4.2 拓扑结构 |
2.4.3 IP-SAN 与FC-SAN |
2.5 SAN 的两种常见应用 |
2.5.1 LAN-Free 备份 |
2.5.2 Server-Free 备份 |
2.6 SAN 备份软件结构简介 |
2.6.1 SAN 备份系统的结构 |
2.6.2 备份软件的功能 |
2.6.3 备份控制和数据流 |
2.7 高性能机制 |
2.7.1 集群技术 |
2.7.2 存储虚拟化 |
2.8 本章小结 |
3 数据备份基本技术 |
3.1 数据备份概述及定义 |
3.1.1 数据备份概述 |
3.1.2 数据备份的定义 |
3.2 数据备份在存储系统中的地位 |
3.3 数据备份系统的组成 |
3.3.1 系统的硬件设备 |
3.3.2 系统的管理软件 |
3.3.3 系统的备份策略 |
3.4 数据备份操作 |
3.5 备份技术的分类 |
3.5.1 DAT 技术 |
3.5.2 DLT 技术 |
3.5.3 LTO 技术 |
3.6 数据备份面临的问题 |
3.7 本章小结 |
4 系统的关键技术 |
4.1 备份系统的构成及性能比较 |
4.1.1 现有备份系统的构成 |
4.1.2 SAN 备份系统的构成 |
4.2 光纤通道技术 |
4.2.1 光纤通道技术概述 |
4.2.2 光纤通道技术的特点 |
4.2.3 光纤通道协议层次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规划、设计、配置及性能分析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项目实施前系统状态 |
5.1.2 项目实施目标 |
5.2 SAN 的设计、配置及实施效果 |
5.2.1 构建SAN 存储网络及在线备份系统 |
5.2.2 实施SAN 后各关键应用系统的效果 |
5.3 基于SAN 的LAN-Free 离线备份系统的规划、构建及性能分析 |
5.3.1 NAS-on-SAN 及LAN-Free 的离线备份系统的构建 |
5.3.2 系统性能分析 |
5.4 SAN 部署及基于SAN 技术的在线备份和LAN-Free 的离线备份系统的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继工作 |
6.3 SAN 备份技术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基于LAN的备份恢复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关键技术分析 |
2.1 数据备份与恢复概述 |
2.2 备份设备与介质 |
2.3 备份策略 |
2.4 备份模型 |
2.5 影响备份计划的关键因素 |
2.6 考察数据备份的质量指标 |
2.7 本章小结 |
3 网络备份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备份系统总体方案 |
3.3 备份软件的概要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备份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4.1 备份 |
4.2 恢复 |
4.3 DAEMON 程序 |
4.4 本章小结 |
5 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备份系统测试环境与测试方案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西藏组织人事编制系统信息化构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1.1 背景分析 |
1.1.2 信息化建设形式分析 |
1.1.3 组织人事编制信息化建设的任务 |
1.2 项目建设重大意义 |
1.2.1 建设内容 |
1.2.2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
第二章 信息化构建设计研究 |
2.1 专网广域网建设 |
2.1.1 概述 |
2.1.2 网络平台建设技术体系 |
2.1.3 专网线路 |
2.1.4 网络管理 |
2.1.5 专网IP 地址规划 |
2.1.6 专网DNS 域名规划 |
2.2 专网语音系统 |
2.2.1 系统概述 |
2.2.2 语音规划 |
2.2.3 专网语音通信系统技术 |
2.2.4 语音系统组成与实现 |
2.2.5 专网语音编号规则 |
2.2.6 专网语音系统功能 |
2.3 专网视频系统 |
2.3.1 项目概述 |
2.3.2 专线MPEG2 方式技术方案 |
2.3.3 IP 平台H.323 方式技术方案 |
2.3.4 会场建设 |
2.4 专网数据中心 |
2.4.1 数据中心建设思路 |
2.4.2 数据中心职能 |
2.4.3 数据中心服务架构规划设计 |
2.4.4 数据中心存储系统设计 |
2.4.5 数据中心备份系统设计 |
2.4.6 数据中心网络系统 |
2.5 专网灾备中心 |
2.5.1 概述 |
2.5.2 灾备中心建设的目的 |
2.5.3 设计思想 |
2.5.4 异地备份解决方案 |
2.5.5 异地容灾-高可用解决方案 |
2.6 专网必备设备 |
2.6.1 局域网交换机接入设备 |
2.6.2 专网终端设备 |
2.7 内网视频系统 |
2.7.1 概述 |
2.7.2 软件视频会议产品设计概述 |
2.7.3 系统组网方案 |
2.7.4 设备配置 |
2.8 外网门户系统 |
2.8.1 概述 |
2.8.2 外网平台建设 |
第三章 内外网物理隔离及数据摆渡设计方案 |
3.1 物理隔离实现 |
3.2 摆渡工作流程 |
3.3 基础环境建设 |
3.3.1 概述 |
3.3.2 建设遵循标准 |
3.3.3 机房布局 |
3.3.4 机房布线 |
3.3.5 机房供电系统 |
3.3.6 机房环境控制系统 |
3.3.7 对机房防雷接地的要求 |
3.3.8 对机房装修的要求 |
3.3.9 消防 |
3.3.10 安防 |
3.3.11 机房机柜 |
3.3.12 配电柜 |
3.3.13 其它基础环境建设 |
3.4 网络及信息安 |
3.4.1 安全威胁分析 |
3.4.2 网络安全风险分析 |
3.4.3 网络安全应对策略 |
3.4.4 网络加密技术解决方案 |
3.4.5 防火墙解决方案 |
3.4.6 入侵检测 |
3.4.7 防病毒系统 |
3.4.8 安全审计与入侵检测 |
3.4.9 主页防篡改 |
3.4.10 安全解决方案整体拓扑图 |
3.5 小结 |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
4.1 项目实施计划 |
4.1.1 2007-2008 年建设内容 |
4.1.2 2009 年建设内容 |
4.1.3 2010 年建设内容 |
4.2 总结 |
4.2.1 需构建的信息化模型 |
4.2.2 重点和难点 |
4.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局域网共享磁带备份的实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冗余设计与应用[J]. 刘朋,刘晓琴. 信息通信, 2020(12)
- [2]电视播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斌.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3]国际化大型医院局域网的设计与实现[J]. 刘朋,吕英伟.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7(04)
- [4]基于传统备份与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备份系统设计及实现[D]. 仇玘晏.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5]武警自动化指挥容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兴龙.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6]基于linux的数据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刘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02)
- [7]基于光纤通道的数据备份技术研究[D]. 马林. 河南科技大学, 2009(03)
- [8]SAN环境下数据备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艳. 重庆大学, 2008(06)
- [9]基于LAN的备份恢复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张雷.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10]西藏组织人事编制系统信息化构建设计[D]. 杜江.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