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性恋论文-张晨明

女同性恋论文-张晨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女同性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形式婚姻,女同性恋,角色认知

女同性恋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明[1](2019)在《女同性恋者在形式婚姻中的角色认知与关联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形式婚姻,表示婚姻中只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其表面上是由一男一女组成的正常家庭,实际上,"夫妻"双方在生理和人格上互相保持独立。本文主要围绕形式婚姻下的女同性恋者对自我的角色认知开展研究。通过口述史和多案例研究的方式,记录受访者提供的信息,并加以提炼和分析,从家庭环境、对象条件、经济能力3个维度剖析角色认知的具体含义及其形成的背后原因。希望通过展示这一群体的真实状况,使社会更加了解她们的实际情况,减少外界对她们自身的"污名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性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唐丹丹,贾珊珊[2](2019)在《女同性恋者性别角色的发展和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女同性恋现象在社会上早已有之,了解女同性恋者性别角色的发展和成因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阐述了女同性恋者性别角色的发展历史和女同性恋群体的性别文化,并分析了女同性恋性别角色的成因。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同性恋者性别角色的研究及理论发展,也能为研究女同性恋问题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遵义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余淑婷[3](2019)在《酷儿理论视域下《灵契》中女同性恋的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灵契》是萨拉·沃特斯创作的第二部小说,与她的另外两部着名的作品《轻舔丝绒》、《荆棘之城》并称为"维多利亚叁部曲"。这部小说描写了玛格丽特·拜尔与赛琳娜·多丝之间的爱恨纠葛,它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伦敦,主要表达了女同性恋之间的感情。它揭示了女性特别是女同性恋者在行为和心理上的双重困境,以及她们作为边缘人物的悲惨命运。这部小说体现了沃特斯对历史上女同性恋命运的同情和关注,小说的出版发行也是对传统父权制社会权威的挑战。文中的女同性恋主人公反抗囚禁,积极寻找自我认同,这些都反映出他们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困境中追求爱情,自我与自由。本文试图从"酷儿理论"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小说中两位主人公的爱与恨,以诠释他们的"酷儿"生活。(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4期)

闫顺玲[4](2018)在《“非凡”的姐妹情谊——论“五四”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女同性恋者》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们以细腻而又"越轨"的笔致不仅描绘了那个狂飙突进的时代风貌,而且刻画了一批个性鲜明、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同时,还突出地表现在女作家们第一次在文学创作中大量抒写女性之间的同性情谊和女独身主义者的独立意识,以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抑,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文学领域。(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张莺[5](2018)在《华语女同性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性恋在艺术作品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性恋电影也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华语男同性恋电影的发展比女同性恋电影的发展更加夺人眼球,这和电影的创作人员的构成有关,也和女同性恋被无视的现状有关。华语同性恋电影因华语世界地地域广阔性以及历史的悠久性,呈现不同的地域及时间特点。本文将通过地区因素将华语女同性恋电影划分为叁个板块:中国香港女同性恋电影,中国台湾女同性恋电影,中国内地以及海外华语女同性恋电影。最后一个板块的划分的缘由是中国内地及海外华语电影的数目较少,特点不如前两者的明确,所以放在一起讨论。香港的女同性恋因香港对同性恋接受程度较高,同性恋电影的数量较多,类型也丰富,由早期少时电影中的妓女形象到中期的偏激防抗角色到后期的优秀城市独立女性形象角色,香港女同性恋电影的发展也见证着香港受众及创作人员对同性恋认识的改变。而台湾女同性恋电影有受日本殖民的影响有着悲剧色彩,青春校园中的文艺角色也有其独特之处。通过对不同地域的华语女同性恋电影的梳理可以得出电影受历史环境的影响呈现不同的特点,随着国际同性恋运动的开展,同性恋电影与人们对同性恋的认知互相影响。总体来说华语女同性恋电影的发展还稍显稚嫩,但是随着人们对同性恋的了解越来越全面,创作人员也由同性恋电影有最初作为猎奇元素吸引观众而转向对同性恋自身的描写。(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8-06-01)

杨文慧[6](2018)在《文化研究视角下的华语女同性恋电影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5月24日,中国台湾正式成为亚洲首个“同性婚姻合法化”地区,同性恋议题也再次回归到大众视野并引发热议。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发展,同性恋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情感模式已经被逐渐知晓,以该群体为题材的影视文本亦持续涌现,但相比对男同性恋的诸多关照,对女同性恋群体的呈现则显得有所忽视与偏颇。本研究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同性恋现象的现实存在背景,并阐释了电影与社会现实两者间的相互指涉,并选取了世界同性恋电影史中具有标志性节点的女同性恋影片;第二部分通过对华语女同性恋电影的梳理,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地区等,根据其内容演变及拍摄策略,归纳总结出不同区域的影视文本特性;第叁、四部分为本论文重点。第叁章以文化研究视角切入,其下的叁小节分别为精神分析理论、“凝视”的观看模式、基于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以及后人类学转换的权力争斗等理论所统领,结合具体文本内容,力求深刻剖析华语女同性恋电影背后的文化逻辑与意识形态斗争,揭示出父/男权、异性恋霸权是如何运作且合法内化为自然的;第四部分创新性地运用python编程语言,建立影评情感倾向词库,将受众反馈纳入研究体系,弥补了以往仅对传播者——电影单向讨论的不足,拓宽了考察视阈,并获得了科学、有力的数据支持。第五部分建立在前两章的基础之上,针对华语女同性恋电影中隐喻的文化内涵、权力建构,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及前瞻可能。(本文来源于《西北政法大学》期刊2018-04-12)

韩文欣[7](2018)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介入女同性恋大学生自我认同障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性恋作为一类不同于主流的社会现象,正在以其不同的思考准则和行为方式影响着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对当代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影响。其中,女同性恋大学生以其特殊身份在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方面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研究聚焦于女同性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以她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为中心,关注这个群体的自我认同状况。于此同步,本文针对这一群体的实际状况,在相关论坛网站找到了一份关于大学生同性恋群体自我认同的问卷,问卷内容十分符合本文研究主题。通过问卷的调查结果,笔者发现女同性恋大学生群体在个人维度、互动维度、集体维度都存在自我认同障碍,这类群体在这叁个重要因素上都缺乏归属感。让女同性恋大学生群体接受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能很好地帮助这一群体消除自我认同的障碍。本文主要应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介入女同性恋大学生群体的自我认同障碍的个案研究。首先,借助ABC理论,通过案主所做的问卷以及具体资料的分析出案主在个人、互动、集体这叁个维度存在自我认同障碍,找出其中隐藏的非理性信念。其次,根据案主的非理性信念的特点,采用个案服务介入,本文设置了六次会谈,应用该模式的诸多技巧来与案主进行会谈。比如:同理心、自我披露、辩论、角色扮演、反应感受等技巧;在对案主的个案服务中,帮助和引导案主找出非理性信念,进而介入。最后,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这六次会谈是非常有效的。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是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对一个社工的基本要求。在案主对于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产生自我认同障碍时,结合该模式中的诸多实用技巧是十分贴切的。其次,运用该模式对案主进行个案介入服务中,根据案主的具体情况使用相对应的技巧,比如使用辩论技巧来与案主绝对化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自我披露技巧来使笔者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角色扮演技巧与案主角色转换以及反应感受技巧,使用这些专业技巧,并结合社会工作的科学的服务方法,帮助和引导案主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的负面情绪以及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这也是社会工作所传达的助人自助。(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8-03-08)

郭海鹰[8](2018)在《论曹丽娟女同性恋书写的“剥离”》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女作家曹丽娟的女同性恋小说常呈现出"乐观",看不出邪恶,也没有被污名的感觉。她曾自言其女同书写一直在做"剥离"的努力,剥离矫饰,以及对写作的抗拒。其小说《童女之舞》和《关于她的白发及其他》,从性别矫饰、性爱矫饰和同化矫饰的角度,实现了其女同性恋书写的"剥离"。(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任潇潇[9](2017)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女同性恋话语书写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女同性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一种相对边缘的存在。但自我国现代文学史起,它与文学相结合,被赋予了进步的意义,如同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搭乘一叶小船般开始了坚定的漂流之旅,即使被海浪打翻,被狂风吹散,也总能再次扬帆起航。因此本研究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几个女同性恋话语书写集中出现的时期划分出来,将文本置于社会环境、文化习俗、历史传统的多重镜像之下进行考察与研究。本研究由绪论、结语及主体叁章构成。论文先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女同性恋话语的书写划分成叁个阶段,再分别详细探究每一阶段作品的书写缘由与书写困境,在此基础上以现当代小说中女同性恋话语在每一阶段的书写策略作为核心进行考察。希冀能借由创新性的阶段梳理,辅以流行文化与社会运动的参考性来对这些作品进行重新观照,反思女同性恋话语这种边缘性的题材与主流社会的斡旋与其在文学史中的发展经验。以往在这方面的研究偏向于采用以主题分类的分类方式,用“女同性恋题材”将相关的作品一概而论。而本研究的全文架构则以“史”的方式论证,重新爬梳女同性恋话语写作史及与社会文化与社会运动的对应关系,但在保有时间性之际,更试图彰显每次集中性书写出现的缘由与创作策略的特殊性,展示出女同经验于外来文化翻译与在地生成错综境况下的复杂面向,并归结出文本与历史时代的呼应、协商与对抗。(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7-06-28)

肖丹[10](2017)在《女同性恋的身份形成与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性恋”一词在现代生活中已经不再陌生,关于同性恋成因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是大多是以男同性恋者作为研究的样本,很少涉及女同性恋者的身份认同研究,也很少有将女同性恋者的个人生命史进行社会学分析。为描述并分析女同性恋者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了解后天环境因素是否对女同性恋者性身份的形成产生影响,本文选取了五名异质性较强的女同性恋案主作为个案进行深入访谈,深入挖掘五个个案的典型生命事件与性别身份形成历程。通过对深入访谈所得的一手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呈现五位访谈对象的典型生命事件,并分析了其与性别身份形成历程的共性与个性,总结出影响女同性恋的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即原生家庭、同辈群体、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原生家庭是孩子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对原生家庭的影响分析中,家庭暴力、父母角色缺位、恋母情结以及幼年时期穿着打扮、其他亲属的影响等都会对孩子在幼年时期的性别意识培养产生影响。同时,同辈群体的作用对于孩子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同样重要,包括案主在童年和进入校园生活后与两性情感间的交流的不同,从客观上都促进的身份认同的形成。而社会环境的影响中,社会舆论环境、社交媒体、同性交往“被鼓励”以及同性恋亚文化都对女同性恋者身份认同的形成产生影响。以上客观因素都促进女同性恋者个人主观因素的能动作用,以女同性恋案主自身来说,“异性化”心理、性行为中的性别分工以及异性情感受挫都是她们身份认同确认的主要因素。在女同性恋性别身份形成过程中,他们面临着家庭、适婚压力、工作以及经济等四大方面的困境。本研究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对女同性恋困境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针对其所面临的困境,从家庭、学校、社会、法律以及同性恋者自身等角度出发,为其提供情感性、工具性、物质性等多方面的社会支持的策略。(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6-01)

女同性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女同性恋现象在社会上早已有之,了解女同性恋者性别角色的发展和成因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阐述了女同性恋者性别角色的发展历史和女同性恋群体的性别文化,并分析了女同性恋性别角色的成因。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同性恋者性别角色的研究及理论发展,也能为研究女同性恋问题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同性恋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晨明.女同性恋者在形式婚姻中的角色认知与关联因素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9

[2].唐丹丹,贾珊珊.女同性恋者性别角色的发展和成因[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

[3].余淑婷.酷儿理论视域下《灵契》中女同性恋的身份认同[J].青年文学家.2019

[4].闫顺玲.“非凡”的姐妹情谊——论“五四”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女同性恋者[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

[5].张莺.华语女同性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D].江西财经大学.2018

[6].杨文慧.文化研究视角下的华语女同性恋电影解读[D].西北政法大学.2018

[7].韩文欣.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介入女同性恋大学生自我认同障碍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8].郭海鹰.论曹丽娟女同性恋书写的“剥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8

[9].任潇潇.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女同性恋话语书写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10].肖丹.女同性恋的身份形成与困境[D].贵州大学.2017

标签:;  ;  ;  

女同性恋论文-张晨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