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液性乳头状癌论文-刘苗苗,卢蕻迪,崔朋飞,丛晓凤,刘子玲

浆液性乳头状癌论文-刘苗苗,卢蕻迪,崔朋飞,丛晓凤,刘子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浆液性乳头状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卵巢癌,浆液性乳头状癌,乳腺转移癌,病例报告

浆液性乳头状癌论文文献综述

刘苗苗,卢蕻迪,崔朋飞,丛晓凤,刘子玲[1](2019)在《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乳腺转移一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巢癌作为妇科叁大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患者发现时都已经进展到Ⅲ或Ⅳ期。卵巢癌主要转移方式为种植转移到盆、腹腔内,其次为局部蔓延、淋巴转移及血行转移,较少转移至乳腺~([1])。因此,以乳腺肿物为首发的卵巢癌患者比较罕见,易漏诊、误诊。本研究报告1例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乳腺转移病例。(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任俊颖,郜亚娟,路雪,曹兴茹,赵艳晖[2](2018)在《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误诊一例并文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extiraovarian peritoneal scrolls papillary carcinoma,EPSP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又称为原发性腹膜癌(primary peritoneal carcinoma,PPC)。其在组织学上与卵巢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癌难以区分,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扩散模式、对治疗的反应及存活率。有文献报道,EPSPC女性患者除了诊断年龄较大、肥胖及Ⅲ或Ⅳ期患者淋巴结扩散率增加之外,与上皮性卵巢癌女性具有相似的表观上的生物学特征~([1])。本文系统性分析1例EPSPC,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国际妇产科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林换弟,高成英,张鹏英,张钗红,张羽[3](2017)在《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1例误诊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介绍患者,女,54岁,以"间断性右上腹疼痛2d"收住我院肝胆外科。2d前因"结核性腹膜炎"在当地医院治疗期间出现间断性右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发热(体温37.9℃),稍感腹胀,乏软。无反酸,嗳气,无呕血、黑便,无皮肤巩膜黄染。在当地医院行腹部B超确诊结石性胆囊炎,予以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具体用药及(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王诗卓,张慧杰,张淑兰[4](2017)在《Dickkopf-4血清蛋白在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Dickkopf-4(DKK-4)血清蛋白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40例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和40例正常自愿者血清。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DKK-4血清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DKK-4蛋白在人卵巢浆液性乳头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自愿者血清,其表达含量与卵巢浆液性乳头癌细胞分化程度明显呈正相关。结论 DKK-4蛋白可能参与卵巢浆液性乳头癌发病机制。(本文来源于《解剖科学进展》期刊2017年03期)

罗彦鹏,任力,郑吉春,李德昌,岳颖[5](2015)在《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合并胃壁神经鞘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性,5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饱胀感伴腹胀半月余,进食、饮水后明显。查体: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腹部CT示腹腔大量积液及网膜饼样改变。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示散在异型细胞,考虑为肿瘤细胞。腹水生化:乳酸脱氢酶290U/L。胃镜示胃息肉(活检钳除)、胃体外压性病变(不除外间质瘤),胃小弯侧类圆形异常密度。临床考虑肿瘤转移所致。肿瘤标记物:糖类抗原CA72-4:(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刘清华,谢寿城[6](2015)在《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24例临床病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EPSPC)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2年我院收治的24例EPSPC患者及90例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OPS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EPSPC患者的临床特征与OPSC相似。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PSPC患者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P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5%、37.5%和33.3%,明显低于OPSC患者的66.7%、80%和6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SPC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组织学特征与OPSC相似,ER、PR、P53检测可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而卵巢无或仅微小浸润仍是目前区分两者的主要标准。(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5年12期)

葛传彪,刘竞艳,张越,万业达[7](2015)在《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与内膜样腺癌MRI检查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与子宫内膜样腺癌(EAC)的MRI检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UPSC的MRI资料。随机选择同期收治、资料完整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EAC的MRI资料作为对照。分析二者的MRI征象。结果 UPSC、EAC中肿块型病灶分别为15(68.18%)、8(18.60%)例,二者比较,P<0.05。UPSC和EAC在T2WI上病灶信号强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T1WI上4例UPSC病灶内可见斑点状高信号。22例UPSC中有14例(63.64%)宫腔内病灶最大径与最大肌层浸润深度的比值≤1,12例纯型UPSC中10例(83.33%)其比值≤1,43例EAC中5例(11.63%)其比值≤1,叁者比较,P均<0.05。20例UPSC病灶周围存在正常子宫内膜(90.91%),12例纯型UPSC病灶周围均可见正常厚度子宫内膜,10例(23.26%)EAC病灶周围存在正常子宫内膜,UPSC与EAC病灶周围存在正常子宫内膜率比较,P<0.05。T1WI增强扫描中18例(81.82%)UPSC为明显强化—上升型方式,明显高于EAC(25.58%),P<0.05。5例纯型UPSC伴发卵巢肿块,共8个卵巢肿块的体积(≥50 mm)均大于其子宫病灶,8个卵巢肿块中6个为巨大囊实性肿块。纯型UPSC中卵巢肿块的出现率(41.67%)明显高于EAC(6.98%),P<0.05。结论 UPSC与EAC的MRI表现不同,UPSC以肿块型病灶多见,病灶大小与肌层浸润深度不成比例,非病灶区多可见菲薄内膜,血供较EAC丰富,增强扫描较EAC强化明显,卵巢出现体积大于子宫病灶的巨大肿块,囊实性多见。(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5年17期)

余春开,宋志刚,周全,昌红,张建英[8](2015)在《子宫内膜小细胞癌合并浆液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小细胞癌(SCC)合并浆液性乳头状癌(PS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原发性子宫内膜小细胞癌合并浆液性乳头状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女性,60岁。因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入院。B超及MRI示子宫腔内实性占位性病变。行广泛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镜下肿瘤组织由SCC及PSC 2种组织学形态组成,2种成分穿插混合生长。SCC中,CD56和TTF-1(+),NSE、Cg A和Syn(-);CK、EMA、p16和p53两种成分均弥漫强(+)。患者术后给予放、化疗,随访6个月状况良好,无复发和转移。结论原发性子宫内膜SCC合并PSC非常罕见,易与子宫内膜腺癌伴去分化、子宫癌肉瘤、腺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淋巴瘤等混淆。(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王春辉,王晶[9](2015)在《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诊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原发于腹膜的恶性肿瘤,来源于第二苗勒系统,其临床表现及组织学特征与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相似,术前误诊率高,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指标。治疗原则以手术为主,术后辅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分化程度低、侵袭性强、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近几年对该病的认识有所提高,相关报道不断增多,现对其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5年07期)

都丽艳[10](2014)在《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11例临床病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4年6月-2013年9月收治的11例UPS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①UPSC患者11例,占同期248例子宫内膜癌的4.4%。11例患者发病均为绝经后妇女,平均年龄(65.6±4.3)岁,主要症状为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肥胖者占18.2%,高血压病史者占45.5%,糖尿病史者占9.1%,无不孕者;术前诊刮UPSC检出率为45.5%。②术前临床分期Ⅰ期占80%,术后Ⅰ期仅占18.2%,(Ⅲ+Ⅳ)期占63.6%,术后分期升高者占70.0%。③细胞分化G3级占72.7%;浸润肌层深度大于1/2者占36.4%,其中浸润已达全层者占9.1%;10例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阳性者占50%;4例行大网膜切除术,大网膜有癌转移者占25%;5例行阑尾切除术,2例阑尾系膜可见癌;11例患者中4例有脉管癌栓的存在,占36.4%,且全部为晚期(Ⅲ~Ⅳ期)患者;腹水/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者1例,占9.1%。④免疫组化检测P53阳性者占91%,雌激素受体(ER)阴性者占72.7%,孕激素受体(PR)阴性者占45.5%,ER、PR均阴性者占36.4%,Ki-67的指数范围在40%-80%,均值为(62±17)%。⑤11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9例患者术后接受了辅助治疗,辅助单纯化疗7例,辅助单纯放疗1例,辅助单纯化疗患者中TC方案(紫杉醇+卡铂)4例,TP方案(紫杉醇+顺铂)1例,PAC方案(顺铂+阿霉素+环磷酰胺)1例,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方案1例。1例术后辅助TP方案化疗联合盆腔外照射放疗。⑥术后随访患者10例,随访者中死亡5例,2例为术后未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Ⅱ期1例,Ⅲc期1例,分别于术后22个月,5个月死亡;1例Ⅲc期患者术后行PAC方案化疗,术后12个月复发,21个月死亡;1例Ⅲc期患者术后接受TP方案化疗及盆腔外照射放疗,术后46个月死亡;1例Ⅳb期患者术后接受TC方案化疗,术后9个月死亡;4例患者无瘤生存,1例患者带瘤生存,为Ⅲb期患者,术后行TC方案化疗,术后17个月阴道残端复发,术后至今已生存22个月。结论:UPSC临床少见,多发生于绝经后的妇女,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高血压、糖尿病、不孕等与UPSC关联不大,肥胖可能是UPSC发生的危险因素。手术病理分期通常高于术前的临床分期,诊断时多为晚期,细胞分化差,易浸润深肌层及发生宫外转移,ER、PR多呈阴性或弱阳性,P53及ki-67多呈高表达。手术仍是UPSC的主要治疗手段,并且强调全面细致的手术分期以及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其复发率高,预后差,应采用手术辅以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制定个体化、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4-06-01)

浆液性乳头状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extiraovarian peritoneal scrolls papillary carcinoma,EPSP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又称为原发性腹膜癌(primary peritoneal carcinoma,PPC)。其在组织学上与卵巢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癌难以区分,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扩散模式、对治疗的反应及存活率。有文献报道,EPSPC女性患者除了诊断年龄较大、肥胖及Ⅲ或Ⅳ期患者淋巴结扩散率增加之外,与上皮性卵巢癌女性具有相似的表观上的生物学特征~([1])。本文系统性分析1例EPSPC,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浆液性乳头状癌论文参考文献

[1].刘苗苗,卢蕻迪,崔朋飞,丛晓凤,刘子玲.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乳腺转移一例报告[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9

[2].任俊颖,郜亚娟,路雪,曹兴茹,赵艳晖.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误诊一例并文献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8

[3].林换弟,高成英,张鹏英,张钗红,张羽.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1例误诊报告[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7

[4].王诗卓,张慧杰,张淑兰.Dickkopf-4血清蛋白在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意义[J].解剖科学进展.2017

[5].罗彦鹏,任力,郑吉春,李德昌,岳颖.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合并胃壁神经鞘瘤1例[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5

[6].刘清华,谢寿城.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24例临床病理研究[J].海南医学.2015

[7].葛传彪,刘竞艳,张越,万业达.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与内膜样腺癌MRI检查结果分析[J].山东医药.2015

[8].余春开,宋志刚,周全,昌红,张建英.子宫内膜小细胞癌合并浆液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5

[9].王春辉,王晶.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诊疗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5

[10].都丽艳.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11例临床病例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4

标签:;  ;  ;  ;  

浆液性乳头状癌论文-刘苗苗,卢蕻迪,崔朋飞,丛晓凤,刘子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