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专业化劳动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垂直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均衡发展,山东省
专业化劳动力论文文献综述
朱敏,袁海东[1](2018)在《垂直专业化对山东省劳动力市场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完善并发展垂直专业化对山东省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机制,需建立理论和计量模型并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需把国际垂直专业化内生化,并揭示参与垂直专业化和劳动力需求变化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其次,构建适合中国特点的垂直专业化指标,考察国际垂直专业化是否对劳动力相对需求产生不同的影响;再次,使用企业层面的数据研究国际垂直专业化和山东劳动力相对需求之间的关系;最后,针对现存问题以及实证分析结果,为山东省利用垂直专业化实现劳动力市场均衡发展和产业优化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汪建沃[2](2016)在《农药行业低迷中仍蕴藏机遇》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以来,受粮价下跌、种植业者投入不足、需求弱势、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农药行业出现市场低迷行情。然而,也有不少企业实现了逆势突围,如专注于农药创制的沈阳化工研究院、专注于做精一种作物的参王植保、专注于制剂研发的明德立达、专注于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的湖南万家(本文来源于《农民日报》期刊2016-08-04)
程盈莹,赵素萍[3](2016)在《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劳动力就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运用改进的垂直专业化测度指标,研究了垂直专业化和不同分工类型对中国1997年~2008年各行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垂直专业化降低了中国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但是这种效应不显着;最终产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比例上升使中国高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下降,而中间产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和一国出口中外国附加值的重复计算部分比例的上升显着地提高了中国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本文来源于《经济经纬》期刊2016年02期)
谭莹,王红,沙文彪[4](2015)在《内生增长、专业化分工与农村劳动力的产业内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劳动力转移的困境、条件及方向,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应用"二元"经济理论,分析农业的增长源于农业产业的自身发展,就业的增加及人力资本的积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内部的分工细化、市场的扩大,可以使农业能有效地吸纳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的增长。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分工和发展的纬度,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有效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产业内转移。(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雷孟孟[5](2014)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生产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产业的分工进一步细化,由最初的产业间分工发展到后来的产业内分工,又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产品内分工,产品的生产在空间上得以分离,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日益盛行。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这种生产与贸易模式下,由于不同的生产环节和工序对生产要素有着不同的需求,所以对处于生产价值链不同地位的国家的经济影响也有很大差异。在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过程中,中国凭借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吸引了大批国外企业将其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本国,从而使本国融入到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产生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特别是近几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以低技能劳动力为代表的农民工“用工荒”和以高技能劳动力为代表的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尴尬局面。本文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度量及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就业之间关系等研究文献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应用Humme1s等的方法计算国内总的和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就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找到解决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失衡的对策,更多的实现国际分工利益。本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就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度量以及垂直专业化分工与就业关系的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章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现状分析。分别从加工贸易和中间产品贸易的视角对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概况进行统计分析;应用Humme1s等的方法分别从总体视角和分行业视角对中国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进行测算。第叁章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分析。内容包括叁部分:一是对中国分产业和城乡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二是对中国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叁是对中国高技能劳动力相对就业量进行统计分析。第四章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首先借鉴Feenstra&Hanson(1996)的中间品投入模型,结合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特点,就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就业结构影响的理论机制进行探讨。然后参照Berman (1994)估计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实证模型,对中国16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并进行估计结果分析。第五章结论及政策建议。针对本文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就解决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失衡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获得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本文来源于《山东财经大学》期刊2014-05-10)
陈晨[6](2014)在《垂直专业化对中国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间的贸易在流量上和模式上都有着不断的改变与突破。国际贸易的形式从最初的产业间贸易发展为产业内贸易,并进一步发展形成以垂直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贸易模式,即在一件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将其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道工序分离出来分散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并将中间产品在两国或多国之间进行贸易,最后将其装配为最终产品。与此同时,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无论是国家间还是国家内的收入差距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大。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熟练工人相对于非熟练工人的就业量增加,同时相对工资也不断攀升,使得国内的工资差距逐渐拉大,而在此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经历了类似的情况。这一现象由传统的贸易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而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大趋势,以垂直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贸易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首先梳理了已有文献,对垂直专业化的定义、成因、测量等做了整理归纳,对于垂直专业化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从发达国家的角度来考虑的文献较多,但仍未有统一的结论,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文献较少。其次,本文根据WIOD数据库的世界投入产出表计算了中国33个行业从1995年到2011年这17年间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并对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分产业来看,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最深,服务业其次;从时间上来看,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都有所削减,垂直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深;然而在2007年后,各产业垂直专业化程度出现下降,即使后来又有回升,增速也放慢,本文认为除了经济危机影响之外,中间产品逐渐由国内提供以及跨国企业将最终产品直接销售到中国市场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在相对工资的衡量上,本文利用SEA数据,以低等技能工人的工资为参照组计算了各行业不同年份的平均相对工资,并发现在最近几年中,除了第叁产业中等技术工人对低等技术工人的相对工资略有下降外,其余各产业不同技术等级工人的相对工资都有上升的趋势,工资收入不平等性进一步加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整体层面来看,垂直专业化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为正,但是对高等技术工人对低等技术工人的相对工资影响更为显着;在分行业的层面,本文对第一、第二、第叁产业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形式的国际分工显着增加了第一、第二产业的不同技术等级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但对第叁产业来说,影响程度并不如其他两个产业那么显着,在第叁产业内,垂直专业化对高等技术工人和低等技术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的影响更为重要。最后,本文从研究结论出发,对如何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并合理改善工资差距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4-04-01)
程盈莹,逯建[7](2013)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参与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考察了国际垂直专业化总体、不同伙伴国、不同技术密集度的行业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增加了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但是这种效应不显着;承接OECD国家的生产环节转移促进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承接非OECD国家的生产环节转移降低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不同技术密集度的工业部门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部门偏倚"效应,承接高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环节转移显着促进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承接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环节转移降低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但是这种效应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戴玲玲[8](2012)在《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就业和工资效应—基于国内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国际市场一体化与生产分散化并行,越来越多地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中。垂直专业化深化了国际分工的程度,使国际分工的对象深入到工序层面,从而扩展了国际分工与贸易利益的范围。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力等方面比较优势成功参与到国际链条当中,随着承接业务量的不断攀升,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针对目前国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就业效应和工资效应相关文献十分有限,本文试图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国内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影响。本文在考察了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现状和特征的基础上,应用Humme1s等的方法计算了国内总的和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作为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评估,发现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较高,而农林牧渔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相对较低,垂直专业化指数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劳动力市场目前是二元分割状态,而且呈现出主要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难”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农民工用工荒”复杂局面。针对上述情况,本文首先构建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影响承接国劳动力市场就业及工资的理论框架,详细分析了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并建立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和工资、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和工资、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总就业和总工资之间的计量模型,系统深入研究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究竟在劳动力市场这一格局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结果显示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了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和工资增加,却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和工资产生负面效应,总体上对我国劳动力市场表现为正面就业效应和工资效应。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在积极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同时,中国应该做好产业链定位,加速产业链升级,同时尽快完善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保障制度等政策建议,以解决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难”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用工荒”问题,促进我国就业及工资水平全面提高。(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2-04-01)
赵明亮,臧旭恒[9](2011)在《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机理,在改进垂直专业化分工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就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工业部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总体上降低了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差距,高技术行业的回归分析显示这一影响更为显着,中低技术行业影响较小,但回归分析结果都未通过显着性检验。(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1年09期)
张桂英[10](2011)在《我省新劳转面临五大难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张桂英)经过多年强力推进,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已有520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由解决农村劳动力绝对剩余为主要标志的第一阶段,进入到加快农民专业化分工、职业化从业的第二阶段。 从省劳转办了解到(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日报》期刊2011-09-03)
专业化劳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今年以来,受粮价下跌、种植业者投入不足、需求弱势、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农药行业出现市场低迷行情。然而,也有不少企业实现了逆势突围,如专注于农药创制的沈阳化工研究院、专注于做精一种作物的参王植保、专注于制剂研发的明德立达、专注于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的湖南万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专业化劳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1].朱敏,袁海东.垂直专业化对山东省劳动力市场影响[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汪建沃.农药行业低迷中仍蕴藏机遇[N].农民日报.2016
[3].程盈莹,赵素萍.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J].经济经纬.2016
[4].谭莹,王红,沙文彪.内生增长、专业化分工与农村劳动力的产业内转移[J].广东农业科学.2015
[5].雷孟孟.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D].山东财经大学.2014
[6].陈晨.垂直专业化对中国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4
[7].程盈莹,逯建.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检验[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
[8].戴玲玲.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就业和工资效应—基于国内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D].重庆大学.2012
[9].赵明亮,臧旭恒.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J].东岳论丛.2011
[10].张桂英.我省新劳转面临五大难点[N].黑龙江日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