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区域主义论文-张雅萍

生物区域主义论文-张雅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区域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少雨的土地》,生物区域主义,生态批评

生物区域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雅萍[1](2018)在《《少雨的土地》中的生物区域主义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区域主义认为,在由自然特征所决定的区域中,人类和非人类的一切共同组成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的大地共同体。生物区域主义者主张生活在地方,提倡基于地方的生产、文化多样性以及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生物区域文学批评关注作家笔下生物区域栖息地的物质空间描绘,也关心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维度。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玛丽·奥斯汀在《少雨的土地》中描绘了美国西南干旱少雨的生物区域。她对该生物区域的自然风景、动植物和人的描绘,反映了不同生物区域和同一生物区域内万物的平等性。她讲述的地域历史文化在地理空间和时间的进程中,展现了人类生活流动性和全球性的特征。(本文来源于《鄱阳湖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吴志强[2](2014)在《生物区域主义视角下的《旅行尽头的土地》》一文中研究指出玛丽·亨特·奥斯汀(1868-1934)是美国自然写作女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她的写作中心大部分是围绕美国西南部沙漠地区,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旅行尽头的土地》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奥斯汀的探险和经历也引起了人们对西南地区的好奇,同时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的持续恶化,人们开始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出现了一股强劲的生态思潮,生态批评也由此出现在文学批评领域,生物区域主义是生态批评近年来较为重要的一个思想。生物区域主义认为,文化、经济、政治要与其所处的具有自然特征的生物区域相适应,不超过其生态极限;生物区域主义提倡保护生物区域所特有的动植物,尽可能使用本地的材料,消费本地产品。通过从生物区域主义的角度研读奥斯汀的《旅行尽头的土地》,我们得到的启迪是:我们审视和处理自然和人的关系时,一定要因地制宜。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了奥斯汀的生平及其作品《旅行尽头的土地》,并对之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包括四章:第一章为理论和概念阐述部分。本章简要介绍生态批评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发展和本论文所涉及的生物区域主义理论的相关概念及主要内容。接下来的叁章主要致力于探讨《旅行尽头的土地》所蕴含的生物区域主义思想:第二章探讨了奥斯汀对于土着人对干旱的西南地区的自然物的保护行为的态度。奥斯汀认为,当地植物、动物、山川、河流对土着印第安人的生活有巨大价值,应予以保护并得到珍视。她赞成印第安人对当地的自然物的保留。第叁章剖析了奥斯汀对于土着印第安人致力于保留生物区特色文化的行为的态度。土着印第安人主要保留了当地传统的农业模式,习俗,庆典,语言以及艺术传统。奥斯汀沉醉于这种文化的魅力之中并认为,这些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文化,应该得到保持。第四章审视了自给自足的经济和适应本地的政治模式是保证生物区稳定的必需。奥斯汀认为,土着印第安人的经济模式和政治模式是顺应当地生物区域的独特环境的,同时也是可持续的,应该予以提倡。最后是结论部分。奥斯汀认为,人们在处理自然和人的关系时,一定要因地制宜。奥斯汀把描写的土地当成自己的家园并挚爱这处家园,提倡保留当地的自然景观,文化传统和经济、政治模式。《旅行尽头的土地》记录了奥斯汀在西南地区的经历,它不仅是一本绿色读物,而且激励人们通过对生物区内特定的生态环境的高度敏感而变得更加适应本地。本论文的探索有其理论和现实含义。本论文帮助人们了解奥斯汀的作品以及其中蕴含的生物区域主义思想并为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提供启示。(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4-06-01)

张建国[3](2014)在《玛丽·奥斯汀散文代表作的生物区域主义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玛丽·奥斯汀是美国自然散文女作家的第一位代表人物,被誉为"美国环境主义运动之母",其散文代表作《少雨的土地》和《旅行尽头的土地》堪称典型的生物区域主义散文作品,它们蕴含的许多理念与生物区域主义的基本理念相吻合。奥斯汀的这些理念是生物区域主义的先声。她的自然观和文化观是因地制宜的和辩证的;这一点对于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我们审视和处理自然和人的关系时,一定要因地制宜,一定要辩证。(本文来源于《当代外语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张建国[4](2014)在《玛丽·奥斯汀散文代表作的生物区域主义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玛丽·奥斯汀是美国自然散文女作家的第一位代表人物,被誉为"美国环境主义运动之母",其散文代表作《少雨的土地》和《旅行尽头的土地》堪称典型的生物区域主义散文作品,其蕴涵的许多理念与生物区域主义的基本理念相吻合。奥斯汀的这些理念是生物区域主义的先声,她的自然观和文化观是因地制宜的和辩证的,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可借鉴她的理论,审视和处理自然和人的关系时要采取因地制宜和辩证的态度。(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张建国[5](2013)在《玛丽·奥斯汀散文代表作的生物区域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玛丽·奥斯汀是美国自然散文女作家的第一位代表人物,被誉为"美国环境主义运动之母",其散文代表作《少雨的土地》和《旅行尽头的土地》堪称典型的生物区域主义散文作品,它们蕴含的许多理念与生物区域主义的基本理念是吻合的。奥斯汀的这些理念是生物区域主义的先声。她的自然观和文化观都与特定的土地或具体的生物区域紧密相连,是因地制宜和辩证的自然观和文化观;这一点对于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我们审视和处理自然和人的关系时,一定要因地制宜,一定要辩证。(本文来源于《第叁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10-26)

弓小红[6](2013)在《生物区域主义视角下的《还乡》》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英国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一位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在小说、诗歌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哈代小说创作独具特色,多以"威塞克斯"乡村为统一背景,其中的环境及人物都极具地方特色。《还乡》是哈代"性格与环境"系列小说代表之一,小说集中体现了艾格顿荒原鲜明的乡土或地域色彩。本文将从生物区域主义视角重新解读哈代小说《还乡》,旨在生物区域主义指导下剖析小说中荒原居民与当地环境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本文总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论部分,包括托马斯哈代及其作品介绍,文献综述,论文理论基础—生物区域主义及哈代的生物区域思想和论文框架。第一章主要探讨小说中艾格顿荒原上所体现的生物区域主义特征。艾格顿荒原作为一个真实的存在,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性的自然环境特征。第二章详细论述了小说中与艾格顿荒原和谐共生的因素:质朴的荒原居民及他们之间纯洁﹑真诚的爱情。生物区域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强调人与其栖居地之间的和谐相处。荒原上的居民依据荒原所提供的自然资源而谋生,他们淳朴的品格,乐善好施的行为及他们之间质朴的爱情形成于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第叁章论述小说中与荒原背道而驰的因素:男主角克林﹑女主角尤太莎与荒原之间的冲突及他们之间不真诚的爱情。生物区域主义强调生活在特定地区的居民必须对这个地区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的存在,并伴随着对此地的认知及想要丰富此生物区域的意愿。强调住在此地的人们应以一种丰富该处的方式使得当地的自然生态地方不消失。小说中克林虽然生于荒原但却不满于荒原的现状且致力于改造荒原;尤太莎不安于荒原的贫瘠与无趣竭力于逃离荒原;克林与尤太莎之间功利性及虚幻的爱情及最终破碎的婚姻。他们与荒原之间的冲突源于他们对荒原的不认同观念。第四章论述了再次栖居于艾格顿荒原以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包括尤太莎在自然中的自我救赎﹑克林在自然中的自我回归及托马沁在自然中的力量蓄积。生物区域主义中的再栖居原则为人与其生物区域之间的疏离与矛盾提供了解决途径。(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3-04-26)

张生珍[7](2012)在《生物区域主义的研究者和环境行动主义者——迈克尔·布兰奇文学批评观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益全球化时代,许多生态批评家都在更多地思考与本地风貌相关的重要性。美国生态批评家布兰奇认为,人类文化迅速全球化的结果却是加强了人们对本土的重新关注。也就是说,我们越有能力促进经济、艺术、人才的全球化交流,越能接触不同地域的文化及风貌,我们也就越能认清自己的环境和文化习俗,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动态》期刊2012年03期)

张生珍[8](2012)在《生物区域主义、学术研究和实践主义——迈克尔·布兰奇文学批评观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美国生态批评学者布兰奇关注生物地域主义、学术研究及实践主义等几个关键课题。在这个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许多生态批评家都非常重视与本地景观的联系。布兰奇指出了日渐全球化背景下本地意识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地域主义中对"家"这个概念的理解如何区别于"住处"这个概念,同时还对学术研究与环境实践主义之间的关系进行评论。布兰奇教授重视生物地域意识和生物地域实践如何与环境研究和环境实践相结合,特别是生物地域主义原则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促进本地环境实践主义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与生态美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下卷)》期刊2012-06-13)

张生珍[9](2012)在《生物区域主义、学术研究和实践主义——迈克尔·P·布兰奇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对着名生态批评家布兰奇教授的访谈。在采访中,布兰奇教授探讨了日渐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土意识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地域主义中对"家"这个概念的理解如何区别于"住处"这个概念,同时还评论了环境研究与环境实践主义之间的关系。布兰奇教授阐明了生物地域意识和生物地域实践如何与环境研究和环境实践相结合,特别是生物地域主义原则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促进本地环境实践主义的发展。此外,布兰奇教授还深入探讨了科学作家在环境科学传播中的文化译者角色,以及这些作家如何使普通读者理解科学并参与其中,又如何避开那些技术术语去准确呈现特定科学领域的惊人成果。同时,布兰奇教授论述了他们采用何种方法吸引我们进一步认识生态领域。(本文来源于《鄱阳湖学刊》期刊2012年01期)

张生珍[10](2010)在《生物区域主义、学术研究和实践主义——迈克尔·布兰奇访谈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迈克尔.布兰奇是当代着名生态批评理论家、内华达州立大学文学与环境系教授,美国文学与环境研究协会(ASLE)的创始人之一,至今发表了150多篇关于环境文学的文章、书评、散文和传记,出版了5部专着,包括曾获普利策文学奖提名的《约翰.缪尔最后的旅程:南至亚马逊东至非洲》和《寻根阅读:〈瓦尔登湖〉之前的美国自然写作》。在接受本刊特约张生珍博士访谈时,布兰奇教授讨论了生物地域主义、科学研究及实践主义的几个关键课题,如日渐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地意识的重要性、生物地域主义中"家"的概念与"住处"的区别、环境研究与环境实践主义之间的关系等。布兰奇教授还阐明了生物地域意识和生物地域实践如何与环境研究和环境实践相结合,特别是生物地域主义原则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促进本地环境实践主义的发展。此外,布兰奇教授还深入探讨了科学作家在环境科学传播中的文化译者角色、他们使普通读者理解科学并参与其中的途径,以及他们用来吸引我们进一步认识生态领域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0年06期)

生物区域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玛丽·亨特·奥斯汀(1868-1934)是美国自然写作女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她的写作中心大部分是围绕美国西南部沙漠地区,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旅行尽头的土地》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奥斯汀的探险和经历也引起了人们对西南地区的好奇,同时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的持续恶化,人们开始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出现了一股强劲的生态思潮,生态批评也由此出现在文学批评领域,生物区域主义是生态批评近年来较为重要的一个思想。生物区域主义认为,文化、经济、政治要与其所处的具有自然特征的生物区域相适应,不超过其生态极限;生物区域主义提倡保护生物区域所特有的动植物,尽可能使用本地的材料,消费本地产品。通过从生物区域主义的角度研读奥斯汀的《旅行尽头的土地》,我们得到的启迪是:我们审视和处理自然和人的关系时,一定要因地制宜。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了奥斯汀的生平及其作品《旅行尽头的土地》,并对之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包括四章:第一章为理论和概念阐述部分。本章简要介绍生态批评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发展和本论文所涉及的生物区域主义理论的相关概念及主要内容。接下来的叁章主要致力于探讨《旅行尽头的土地》所蕴含的生物区域主义思想:第二章探讨了奥斯汀对于土着人对干旱的西南地区的自然物的保护行为的态度。奥斯汀认为,当地植物、动物、山川、河流对土着印第安人的生活有巨大价值,应予以保护并得到珍视。她赞成印第安人对当地的自然物的保留。第叁章剖析了奥斯汀对于土着印第安人致力于保留生物区特色文化的行为的态度。土着印第安人主要保留了当地传统的农业模式,习俗,庆典,语言以及艺术传统。奥斯汀沉醉于这种文化的魅力之中并认为,这些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文化,应该得到保持。第四章审视了自给自足的经济和适应本地的政治模式是保证生物区稳定的必需。奥斯汀认为,土着印第安人的经济模式和政治模式是顺应当地生物区域的独特环境的,同时也是可持续的,应该予以提倡。最后是结论部分。奥斯汀认为,人们在处理自然和人的关系时,一定要因地制宜。奥斯汀把描写的土地当成自己的家园并挚爱这处家园,提倡保留当地的自然景观,文化传统和经济、政治模式。《旅行尽头的土地》记录了奥斯汀在西南地区的经历,它不仅是一本绿色读物,而且激励人们通过对生物区内特定的生态环境的高度敏感而变得更加适应本地。本论文的探索有其理论和现实含义。本论文帮助人们了解奥斯汀的作品以及其中蕴含的生物区域主义思想并为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提供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区域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雅萍.《少雨的土地》中的生物区域主义思想探析[J].鄱阳湖学刊.2018

[2].吴志强.生物区域主义视角下的《旅行尽头的土地》[D].郑州大学.2014

[3].张建国.玛丽·奥斯汀散文代表作的生物区域主义意识[J].当代外语研究.2014

[4].张建国.玛丽·奥斯汀散文代表作的生物区域主义意识[J].广西社会科学.2014

[5].张建国.玛丽·奥斯汀散文代表作的生物区域主义解读[C].第叁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论文集.2013

[6].弓小红.生物区域主义视角下的《还乡》[D].湖南大学.2013

[7].张生珍.生物区域主义的研究者和环境行动主义者——迈克尔·布兰奇文学批评观探析[J].外国文学动态.2012

[8].张生珍.生物区域主义、学术研究和实践主义——迈克尔·布兰奇文学批评观探析[C].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与生态美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下卷).2012

[9].张生珍.生物区域主义、学术研究和实践主义——迈克尔·P·布兰奇访谈录[J].鄱阳湖学刊.2012

[10].张生珍.生物区域主义、学术研究和实践主义——迈克尔·布兰奇访谈录(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10

标签:;  ;  ;  

生物区域主义论文-张雅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