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低氧居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氧居住,HiLo,EPO,T
低氧居住论文文献综述
徐国琴,林文弢,翁锡全,王仁纲[1](2009)在《低氧居住对大鼠血清EPO、T、C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讨低氧居住时运动大鼠激素代谢间的影响因素及筛选高住低训时机能监控的激素指标。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常氧居住安静组、常氧居住运动组、低氧居住安静组和低氧居住运动组。模拟海拔3000 m高度,低氧居住大鼠每天低氧居住12 h,运动大鼠每天在常氧环境下以25 m/min的跑台速度训练1 h,每周训练5天,持续4周,测试血清EPO、睾酮、皮质酮,T/C比值和进行指标间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4周后SD大鼠安静组和运动组EPO与其相应的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显着性意义的升高;血睾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运动组血皮质酮有极显着性意义的下降,T/C比值也极显着性高于相应对照组;安静大鼠血清EPO均与血睾酮呈高度正相关,T/C比值均与C呈高度负相关;低氧居住的运动大鼠T与C高度正相关,T/C比值与C高度负相关,EPO的变化并不受血清T、C及T/C比值的影响。结论:低氧居住增加了SD大鼠的血清EPO水平,T/C比值增高,有助于运动能力的提高;作相关性分析发现在HiLo过程中皮质醇(酮)有可能代替睾酮和T/C比值而成为身体机能监控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汪昕,范薇,彭湘闽,丁光宏,顾正中[2](1999)在《长期居住海平藏族与汉族急性低氧脑循环动力学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藏族较汉族对高原低氧有较高的适应性已得到公认,这种高度适应性是高原环境所致,还是遗传基因特点不同仍不清楚。目前研究发现,出生在高原的藏族较汉族有更大的肺活量及最大通气量,在运动时氧摄取能力、最大心输出量及脑供血能力均强于汉族[1,2]。出生高原的藏族...(本文来源于《上海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汪昕,范薇,彭湘闽,丁光宏,顾正中[3](1998)在《长期居住海平藏族急性低氧时脑循环动力学的动态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动态观察长期居住海平藏族急性低氧时脑循环动力学变化.方法:采用脑循环动力学检测仪(CVALH-450型)在不同缺氧时间进行脑循环动力学参数(CVDI)检测.结果:低氧30分钟组,脑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增加,增幅9%,低氧30分钟、60分钟时,脑血管调节功能明显增强.结论:藏族在急性低氧的早期,脑血流速度及脑血管调节功能明显增加.(本文来源于《临床荟萃》期刊1998年24期)
周兆年,肖云,蒋海燕,何立群[4](1995)在《长期居住海平面后藏族经受急性减压低氧时的体力活动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急性低氧对移居海平面后藏族的体力活动能力的影响来探索藏族的高原低氧适应机制。结果揭示藏族的最大体力负荷强度没有显着下降,最大氧耗和氧脉搏也没有明显变化,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汉族,这更显示藏族对高原低氧适应机制有独特之处。推测可能是藏族在氧的摄取、传递和释放过程比汉族更有利于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1995年03期)
周兆年,肖云,蒋海燕,何立群[5](1995)在《长期居住海平后藏族经受急性减压低氧时的体力活动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急性低氧对长期移居海平后藏族的体力活动能力的影响来探索藏族的高原低氧适应机制,结果揭示藏族的最大体力负荷强度没有显着下降,最大氧耗和氧脉搏也没有明显变化,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汉族,这更显示藏族对高原低氧适应机制有独特之处。推测可能是藏族在氧的摄取、传递和释放等过程比汉族更有利于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1995年04期)
周兆年,王利华,袁锋,姜楞,潘翠珍[6](1992)在《长期居住海平后藏族经受急性减压低氧时的心泵和呼吸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藏族人群是通过长期世代居住高原而获得最佳低氧适应的民族。探索藏族人群对低氧高度适应能力的生理学基础,是受人注目的研究课题,以往有文献报道移居人体对急、慢性高山低氧适应性的研究,对世居高原民族移居低地后的功能变化也有少量的报告,而对世居高原民族长期居住海平后返回高原的功能变化尚缺少研究。本工作试图从这方面加以探索,有可能为对藏民低氧适应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1992年03期)
周兆年,姜楞[7](1991)在《急性减压低氧对长期居住海平后藏族基本生理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项工作目的是研究长期居住海平后的高原世居者回到高原后的功能变化,研究对象是33名年轻藏族,来上海(海平)前,均出生于西藏高原(海拔高度约3 700m),在上海读书四年,四年期间从未返回高原。观察急性减压低氧至3 700m2h后呼吸和心泵功能的变化.呼吸和心泵功能用无创伤的心阻抗图、心音图、多普勒超心动图、耳夹式血氧饱和度仪、呼吸流速仪等进行测定,海平和3 700m的呼吸和心泵功能各项指标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试验统计学处理,每分通气量在海平和3 700m是6.8±0.3L/min · m~2(BTPS)和7.4±0.2L/min·m~2(BTPS),呼吸频率分(本文来源于《高原医学杂志》期刊1991年02期)
低氧居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藏族较汉族对高原低氧有较高的适应性已得到公认,这种高度适应性是高原环境所致,还是遗传基因特点不同仍不清楚。目前研究发现,出生在高原的藏族较汉族有更大的肺活量及最大通气量,在运动时氧摄取能力、最大心输出量及脑供血能力均强于汉族[1,2]。出生高原的藏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氧居住论文参考文献
[1].徐国琴,林文弢,翁锡全,王仁纲.低氧居住对大鼠血清EPO、T、C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比较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
[2].汪昕,范薇,彭湘闽,丁光宏,顾正中.长期居住海平藏族与汉族急性低氧脑循环动力学对照研究[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9
[3].汪昕,范薇,彭湘闽,丁光宏,顾正中.长期居住海平藏族急性低氧时脑循环动力学的动态观察[J].临床荟萃.1998
[4].周兆年,肖云,蒋海燕,何立群.长期居住海平面后藏族经受急性减压低氧时的体力活动能力[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5
[5].周兆年,肖云,蒋海燕,何立群.长期居住海平后藏族经受急性减压低氧时的体力活动能力[J].自然科学进展.1995
[6].周兆年,王利华,袁锋,姜楞,潘翠珍.长期居住海平后藏族经受急性减压低氧时的心泵和呼吸功能[J].科学通报.1992
[7].周兆年,姜楞.急性减压低氧对长期居住海平后藏族基本生理功能的影响[J].高原医学杂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