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输送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根管填充糊剂,输送方式,分布模式,根尖封闭性
输送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王昕[1](2019)在《根管充填糊剂的输送方式及分布模式对根尖封闭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根管充填糊剂的运输方式及其分布模式对根尖封闭性的影响。方法:2014年6月-2016年6月选取牙髓病患者离体单根管前牙80颗,采用手用Protaper镍钛器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A组主尖糊剂输送,B组K锉糊剂输送,C组侧压针糊剂输送,D组、E组分别为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将3个试验组再分成2个亚组,a亚组为副尖不带糊剂,b亚组为副尖带糊剂,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比色测定法将第1、2、4、7、10、15、20、25、30天时的根尖渗漏情况给予测定,比较不同糊剂的输送方式下根尖封闭性能的差异。结果:Aa组及Ab组的微渗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试验组的微渗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输送方式下糊剂分布模式比较,表现为距根尖1 mm处变异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亚组间的微渗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管填充糊剂的输运方式及其分布模式可对根尖封闭性造成影响,主尖输送糊剂可取得较佳的根尖封闭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27期)
徐加祥,丁云宏,杨立峰,刘哲,高睿[2](2019)在《压裂支撑剂在迂曲微裂缝中输送与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支撑剂在水力裂缝中的分布是影响压裂井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任意长度、孔隙度、迂曲度和方位角微裂缝的二维重构,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中的自由与多孔介质流动耦合模型,对压裂液在微裂缝中流动及向基质中滤失的情况进行模拟,在考虑支撑剂与压裂液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支撑剂颗粒在输送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研究了不同砂比和支撑剂密度的情况下,支撑剂在迂曲微裂缝中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与规则裂缝相比,由于迂曲微裂缝壁面不规则,支撑剂不会均匀推进;在高砂比情况下,支撑剂大部分堆积在迂曲裂缝端部,无法有效支撑深部裂缝;降低砂比可以有效改善单条裂缝的支撑剂分布;不同砂比和支撑剂密度的组合可以改善相交裂缝的支撑剂分布,但是对于单条裂缝的作用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吴文涛,冉祥滨,李景喜,王昊,李梦露[3](2019)在《长江水体常量和微量元素的来源、分布与向海输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7年4~5月期间对长江干流与主要支流共20个站位的观测,结合多元数理统计对水体中溶解态常量和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来源及入海通量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与世界其它河流的对比探讨了流域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等对长江水环境中常量与微量元素分布与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Cu、Zn、Pb、Cd和As是长江流域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元素,在下游区域显着高于上游与中游(P <0. 05),且各元素在长江重庆段和汉江均有较流域其他河段高的浓度值,这些河段相对较高的重金属含量主要与人类活动强度密切相关.有趣的是,长江宜昌至武汉段各元素均出现了较低的浓度值,这很大程度上受叁峡水利工程蓄水所产生的"滞留效应"所致.统计分析还显示Na、Mg、K、Ca、Fe、Mn、Co、Ni、Mo、Cr和V主要与各种岩石矿物的风化与侵蚀相关,Cu、Zn和Pb主要受工业、金属冶炼、矿物开采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而Cd和As则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活动.长江重庆段和汉江区别于长江流域其它河段,表明水体受人类活动影响比较严重,但长江流域重金属浓度水平整体低于世界其它重工业和农业发达区域的河流.由于长江径流量巨大,Cu、Zn、Pb、Cd与As的入海通量是长江口及其近海重金属收支与循环的重要一环,并可能对河口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生态学效应.(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常彪[4](2019)在《基于威布尔分布的煤矿带式输送机可靠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带式输送机已经成为煤矿机械化生产的主要设备之一,滚筒与托辊的可靠性是保障整个设备和煤炭生产正常进行的关键。通过对滚筒与托辊的主要故障类型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威布尔分布的可靠性分析数学模型,结果验证该模型可以为现场可靠性计算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管理开发》期刊2019年06期)
刘宁微[5](2019)在《中国区域近地面臭氧时空分布变化及远距离输送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对流层臭氧(O_3)对健康、生态、甚至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国内外学者和决策制定者为其减控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由于全球尺度上背景O_3浓度的增加,目前在某一国家范围内的O_3减控效果并不显着,应该将城市-区域-半球-全球尺度联合考虑,以跨尺度协同方式加以治理。作为近几十年来全球O_3污染状况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中国区域的O_3研究已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然而,中国区域对流层O_3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尤其是亚洲季风输送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区域O_3本底浓度的大小及影响因子,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科学问题;大气本底站的区域代表性和代表范围,是具有特色和创新性的科学问题。因此,在近年来中国区域O_3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开展中国区域近地面O_3时空分布变化及远距离输送影响研究,通过分析研究中国区域对流层(特别是近地面)O_3及其前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掌握其输送过程与化学转化机理,对于中国区域O_3污染治理和有关青藏高原对我国及北半球环境和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2010-2012年为研究时段,采用平流层-对流层耦合的高分辨率全球大气化学-环流模式(EMAC),结合中国区域6个大气本底观测站(瓦里关站、香格里拉站、阿克达拉站、临安站、上甸子站、龙凤山站)地面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观测数据,研究了中国区域对流层O_3及其前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估了6个大气本底观测站的O_3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区域代表性。通过对O_3来源示踪模拟的方法,分析了14个不同纬度带上生成的O_3对中国区域对流层O_3时空分布变化及大气本底站近地面O_3季节变化的贡献。通过全球不同地区CO污染排放源示踪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大陆地区污染气团远距离输送对中国不同地区O_3变化的影响。中国区域NO_2与CO的对流层柱浓度均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的时空变化形式,O_3对流层柱浓度夏季达到峰值,冬季为谷值。夏季中国区域大部分地区NO_x的光化学循环反应对O_3生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冬季大部分地区O_3的光化学循环生成受到抑制,重污染气团向下风方的输送有利于O_3的光化学生成。中国西部边远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西部(瓦里关站、香格里拉站、阿克达拉站)和东部(临安站、上甸子站、龙凤山站)各自的3个大气本底站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时空变化差异。夏季风将东南部和东中部地区污染向北部及东北部地区输送,造成中国地区由南向北O_3背景浓度不断增加。中国区域对流层O_3最大值在30oN以南多数出现在春季,30oN以北多数出现在夏季,各个大气本底站对流层O_3与其周围一定范围区域在相同月份达到最大值,瓦里关站、香格里拉站、阿克达拉站、临安站、上甸子站、龙凤山站分别在6月、5月、4月、5月、6月、7月达到最大值,各大气本底站O_3季节变化的区域代表性具有典型性。EMAC模式较好地再现了中国不同地区近地面O_3浓度和变化趋势,反映出了中国区域大气O_3具有东部高、西部低、夏季高、冬季低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较好地再现了不同区域O_3高、低值中心的分布范围,准确刻画出了中国东部的O_3高值中心和青藏高原的O_3低值。中国区域近地面O_3主要贡献源来自NHTS(北半球中高纬度对流层),在春、夏季表现得尤为显着,对中国东部北方地区的对流层O_3柱浓度贡献最大(夏季高达30-35 DU)。来自TRTS(热带对流层)的O_3对中国华南地区对流层O_3柱浓度贡献最大(各季节均在27 DU以上),季节变化不显着。来自其他区域O_3对中国区域影响相对较小。全球不同大陆地区污染源排放的CO对中国区域对流层CO和O_3的影响具有较大的时空分布差异。来自东亚的CO对东北地区夏季有0-8 DU的贡献,与O_x的相关性只在夏季和冬季的中国东部北方地区为显着正相关区,表明东亚地区污染气团输送造成当地O_3浓度升高;夏季青藏高原地区为显着负相关区,反映出平流层气团输送对高原地区的O_3影响;华南、西南的显着负相关区主要与重污染气团对O_3的滴定消耗有关。来自南亚的CO对西南地区春季有10-40 DU的贡献,与O_x的显着正相关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小范围地区。来自东南亚的CO对华南地区冬、春季有10-40 DU的贡献,与O_x的显着正相关区为春季南方部分地区。来自中东的CO对新疆地区全年有4-8 DU的贡献,与O_x的相关性在中国仅体现在新疆地区,且全年都表现为显着的负相关,主要由平流层输送导致。来自欧洲的CO对东北地区秋季有3 DU以上的贡献,与O_x的相关性在中国区域基本没有体现。总体来看,在中纬度西风环流和亚洲夏季风的影响下,来自全球不同大陆地区污染气团的远距离输送对中国区域O_x分布变化的影响并不体现在CO浓度的主要升高地区,而是在其下风方。(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6-01)
肖致美,徐虹,李鹏,唐邈,陈魁[6](2019)在《京津冀区域重污染期间PM_(2.5)垂直分布及输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2月17~19日重污染期间,在天津市武清区高村开展车载系留气球颗粒物浓度垂直观测,并以观测数据为基础,计算了区域内PM_(2.5)传输通量.结果表明重污染过程期间,大气混合层较低,约200 m左右,PM_(2.5)浓度垂直分布特征与混合层高度密切相关,混合层以下,PM_(2.5)浓度较高,垂直变化特征不显着,形成明显的污染层,混合层以上,PM_(2.5)浓度迅速降低并维持在降低水平.观测期间,粒径小于1. 0μm颗粒物浓度较高,粒径大于2. 2μm颗粒物浓度较低,近地层粒径为0. 777μm颗粒物浓度最高.颗粒物浓度粒径谱分布与相对湿度和混合层高度相关,高湿度和低混合层下颗粒物浓度粒径谱分布较宽泛.观测期间,PM_(2.5)在西南方向上的传输通量最高,占总传输通量的63. 3%,其中46~156 m和156~296 m高度之间PM_(2.5)传输通量最高.近地面300 m内PM_(2.5)传输主要以西南方向传输为主,300 m以上传输方向较分散.(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王玉山,郑伯坤,陈怀教,邓高岭,黄腾龙[7](2019)在《金川二矿区自平衡充填料浆自流输送管道压力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金川二矿区自平衡充填料浆自流输送管道压力分布情况,在自平衡自流输送系统运行过程中,L型管道布置钻孔底部压力取决于水平管道长度。钻孔底部压力随充填料浆浓度的降低而变化较小,充填料浆流量随充填料浆浓度降低而急剧加大。采用阶梯型布置时,由于水平管道长度分为两段或多段,分段越多,每段水平管道长度越小,各分段钻孔底部压力值越小。(本文来源于《采矿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洪茜茜[8](2019)在《基于MAX-DOAS的长叁角地区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和输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严峻,及时准确掌握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及其时空分布信息是有效控制大气污染的前提。传统的大气环境监测技术主要依托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但监测点位的数量有限,不能实现对城市边缘地带的有效覆盖,也无法满足对大气污染物垂直演变过程的研究需求。多轴差分吸收光谱(MAX-DOAS)技术作为一种光谱遥测方法,不仅可以用来反演对流层痕量气体柱浓度,还可提供气溶胶和痕量气体的垂直廓线信息。该技术还可搭载于移动监测平台上获取更大区域尺度上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本论文基于MAX-DOAS技术开展了针对长叁角地区冬季大气气溶胶和痕量气体的监测研究,以NO2、SO2、HCHO和气溶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时空分布、垂直演变规律以及潜在源区的输送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在长江航线联合观测期间,利用船载MAX-DOAS完成了对中国东部地区冬季对流层NO2、SO2和HCHO垂直柱浓度的探测。观测结果发现高浓度的NO2和SO2多出现在长江流域主要工业区的下风向位置,且NO2和SO2的垂直柱浓度和风速呈正相关,表明高浓度的NO2和SO2并不是由本地所排放污染物的积聚造成的。结合气团的后向轨迹分析发现,叁次高浓度NO2和SO2污染事件主要源自船舶监测点上风向工业园区所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远距离输送。2.基于长江航线上船载MAX-DOAS所反演的对流层NO2垂直柱浓度,将其与OMI卫星的两种NO2数据产品进行对比验证,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ASA的OMI NO2标准数据产品和MAX-DOAS NO2相关性系数R可到达0.76,相比之下,USTC的OMI NO2产品和MAX-DOAS NO2的相关性(R=0.82)有所提高。但是,两种OMI NO2数据产品都存在系统性低估的现象,相比于MAX-DOAS NO2观测结果,NASA NO2和USTC NO2数据产品分别低估了27%和10%。3.基于长江航线上NO2/SO2比值对不同省份工业源和车辆排放源对大气中N02的相对贡献进行了初步评估,发现不同省份应采取不同的N02控制策略:江苏省应偏向于控制工业源(主要是电厂),而江西省和湖北省应偏向于控制汽车排放源。4.以CO和Ox分别作为大气中HCHO一次源和二次源的示踪物,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算一次源、二次源以及背景源对大气中HCHO的相对贡献。以2015年12月3日为例,HCHO一次源,二次源和背景源的相对贡献分别为54.4±3.7%,39.3±4.3%和6.2±0.8%。冬季大气中HCHO主要来自一次源,这可能与冬季较低的太阳辐照度导致HCHO的二次光化学生成有所降低有关。5.利用地基MAX-DOAS技术获取了合肥冬季大气中NO2、SO2、HCHO和气溶胶的垂直廓线,对其垂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气溶胶和NO2的垂直廓线分布都是随高度增加而呈e指数递减,这与其排放源多靠近近地面有关。不同于NO2和气溶胶,SO2和HCHO的高值均出现在中层高度上。中层SO2的平均浓度约占其底层浓度的92.46%,这可能是由于SO2的排放主要来自于高架点源(如电厂)。对HCHO来说,其中层均值大概是底层浓度的120%,且中层HCHO的浓度在日出后快速增加至正午达到峰值,午后呈下降趋势,这一现象表明大气中与光照强度相关的HCHO的二次光化学生成可能比近地面的直接排放影响更大些。6.相比于洁净天气,由于灰霾天较差的混合和扩散条件使得气溶胶的浓度大约增长了17.72±7.3 7%,气溶胶消光系数增长最多的高度发生在0.2-0.4 km,平均增长率大约为25%。而对NO2来说,近地面NO2的增长率低于10%,之后随着高度的增加(0.2-1.2 km)NO2的增长率开始稳步上升。灰霾天SO2增长较多的关键高度发生在0-0.6 km,其增加范围大概是20-42%。而对HCHO来说,其增长率最大的关键高度比SO2还要高一些,大概在0.6-1.0 km高度上。这些现象说明在较高高度上NO2、SO2以及HCHO前体物的长距离输送可能会对合肥灰霾天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增加产生一定影响。7.利用潜在来源贡献函数(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对不同高度上N02、SO2、HCHO和气溶胶的潜在贡献源区进行分析发现:NO2传输多发生在底层,其潜在源区主要位于安徽省北部和东部地区。SO2的传输主要发生在中层,其潜在贡献源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而对HCHO来说,贡献较大的区域多位于本地及周边地区,区域输送的贡献并不大。底层高度上气溶胶WCWT的较大值(WCWT>0.4 km-1)主要集中在安徽省本地及其东北部地区。通过进一步对叁次重污染事件中气溶胶的垂直廓线进行分析,发现气溶胶消光系数增长的关键高度均发生在400 m左右,对气溶胶影响最大的潜在来源贡献区域主要位于安徽省北部、安徽省西北部以及长叁角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贾瑞,刘玉芝,吴楚樵,祝清哲,汪兵[9](2019)在《2007—2017年中国沙尘气溶胶的叁维分布特征及输送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最新发布的CALIPSO产品,构建了2007—2017年中国沙尘气溶胶的叁维分布,并结合HYSPLIT-4模式和再分析数据,探讨了沙尘的叁维输送过程。结果表明:中国的沙尘排放源区主要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尘气溶胶出现频率分别为60%和35%。塔克拉玛干沙漠排放的沙尘主要(50%~70%)停留在源地0~6 000 m高度,少部分向东输送至甘肃和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排放的沙尘则主要向东输送。中国沙尘排放量在春季最大,向东输送最强;夏季,东亚夏季风限制了沙尘向东输送;秋季,沙尘排放减弱,输送强度和夏季相当;沙尘排放量在冬季最小,输送最弱。夏季,沙尘在输送过程中可被抬升至高度5 000 m以上,春季次之,秋、冬季的沙尘主要在低层大气输送。沙尘在向东输送的过程中被抬升并和当地人为污染物混合变为污染性沙尘,华北地区污染性沙尘出现频率高达30%;输送到海洋的沙尘也会与洋面上(0~3 000 m高度)的海盐气溶胶混合,出现频率约为10%。(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6期)
王勇智,张永强,孙惠凤[10](2019)在《山东半岛东部海域悬浮体分布季节变化及其冬季输送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流系和水团要素季节变化显着,沉积动力环境特殊,发育有剖面形状独特的泥质沉积体。基于两个年度的夏、冬季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水体温度、浊度、悬浮体浓度和海流等调查资料,分析了水团要素分布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研究区域冬季海流和余流分布特征,计算了冬季经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向南输送的悬浮体净通量。结果表明: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悬浮体分布受沿岸流、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等流系季节变化的影响存在显着季节变化。夏季,水体垂向层结和黄海冷水团均可抑制悬浮体垂向和东西向扩散。与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的是,冬季大量悬浮体可穿越沿岸流与黄海暖流形成的海流切变锋面,进入黄海暖流向北输送,海流切变锋的屏障作用会随着黄海暖流的减弱或东移而削弱。每年冬季经山东半岛东部近岸海域输送的悬浮体占渤海海峡向外海输送的悬浮体年净通量的3.22%~9.10%,冬季的悬浮体输送量较大,占冬季渤海海峡向外海输送的悬浮体年净通量的6.84%~19.38%。(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输送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支撑剂在水力裂缝中的分布是影响压裂井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任意长度、孔隙度、迂曲度和方位角微裂缝的二维重构,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中的自由与多孔介质流动耦合模型,对压裂液在微裂缝中流动及向基质中滤失的情况进行模拟,在考虑支撑剂与压裂液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支撑剂颗粒在输送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研究了不同砂比和支撑剂密度的情况下,支撑剂在迂曲微裂缝中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与规则裂缝相比,由于迂曲微裂缝壁面不规则,支撑剂不会均匀推进;在高砂比情况下,支撑剂大部分堆积在迂曲裂缝端部,无法有效支撑深部裂缝;降低砂比可以有效改善单条裂缝的支撑剂分布;不同砂比和支撑剂密度的组合可以改善相交裂缝的支撑剂分布,但是对于单条裂缝的作用不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输送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昕.根管充填糊剂的输送方式及分布模式对根尖封闭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9
[2].徐加祥,丁云宏,杨立峰,刘哲,高睿.压裂支撑剂在迂曲微裂缝中输送与分布规律[J].石油学报.2019
[3].吴文涛,冉祥滨,李景喜,王昊,李梦露.长江水体常量和微量元素的来源、分布与向海输送[J].环境科学.2019
[4].常彪.基于威布尔分布的煤矿带式输送机可靠性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9
[5].刘宁微.中国区域近地面臭氧时空分布变化及远距离输送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9
[6].肖致美,徐虹,李鹏,唐邈,陈魁.京津冀区域重污染期间PM_(2.5)垂直分布及输送[J].环境科学.2019
[7].王玉山,郑伯坤,陈怀教,邓高岭,黄腾龙.金川二矿区自平衡充填料浆自流输送管道压力分布研究[J].采矿技术.2019
[8].洪茜茜.基于MAX-DOAS的长叁角地区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和输送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9].贾瑞,刘玉芝,吴楚樵,祝清哲,汪兵.2007—2017年中国沙尘气溶胶的叁维分布特征及输送过程[J].中国沙漠.2019
[10].王勇智,张永强,孙惠凤.山东半岛东部海域悬浮体分布季节变化及其冬季输送通量研究[J].沉积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