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钦州535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血清白细胞(WBC)水平检测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肺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来就诊的84例COPD伴肺部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根据患者血清PCT、hs-CRP、WBC水平来选择抗生素,而对照组则是根据患者症状及临床经验选择抗生素,对比两组患者有效率、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超过10d患者比例、二重感染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超过10d患者比例、二重感染发生率均要高于对照组,而疗效不及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在死亡率则无差异(P>0.05)。结论:PCT、hs-CRP、WBC三项指标水平可以指导临床在治疗COPD伴肺部感染患者的抗生素用药,从而有效提高疗效,减轻了患者痛苦,也很好的解决了抗生素滥用情况。
【关键词】血清降钙素原;hs-CRP;WBC;COPD;肺部感染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5-0141-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的气流受限特征性的肺部疾病,往往伴随着病情严重、疗效不佳以及高死亡率。目前研究发现,血清降钙素原(PC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血清白细胞(WBC)水平对指导临床抗生素用药有一定意义,通过观察指标水平变化来决定用药情况,现笔者将具体研究整理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来就诊的84例COPD伴肺部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58~78岁,平均年龄(64.2±4.8)岁,;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14例,年龄56~77岁,平均年龄(64.9±4.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纳入标准(1)明确诊断为COPD伴肺部感染;(2)无其他严重慢性疾病;(3)意识清晰,无家族遗传性疾病及药物过敏史;(4)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方法两组患者在治疗上均提供常规的吸氧、吸痰、激素、以及支气管扩张药物。此外,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第1天、第5天、第10天以及第14天均检测患者血清PCT、hs-CRP、WBC水平,根据三项指标水平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其中PCT<0.1μg/ml、hs-CRP<0.15mg/l、WBC<10×109/l无需抗生素;PCT在0.1~2.5μg/ml、hs-CRP在0.15~1mg/l以及WBC在10~13×109/l之间时,不建议使用抗生素,而PCT>2.5μg/ml、hs-CRP>1mg/l以及WBC>13×109/l之间时建议使用抗生素。经验组患者的治疗则是根据患者咳嗽、咳痰、气喘、胸闷等症状以及医师临床经验选择使用抗生素。
1.4疗效标准[1]显效:在治疗7d后患者咳嗽、喘憋、气促等症状消失,同时肺部听诊未及明显啰音,排痰效果好;有效:治疗7d后患者相关症状有所缓解,同时肺部听诊时啰音较前有所减少,排痰效果尚可;无效:治疗7d以上患者的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同时两肺布满啰音,排痰不畅。
1.5统计处理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对比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其中对照组总有效率是75%(30/4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是90.91%(40/44),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PCT是人体中含量很少一种蛋白质,对于严重的细菌感染、脏器衰竭时敏感性极高,对病毒感染敏感性不高,因此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可以对PCT进行检测,用于鉴别是炎症还是非细菌性感染[2]。hs-CRP则是用超敏检测技术对低或极低浓度的C反应蛋白的一项指标,正是这种技术,对于0.15mg/l的CPR也能检测得到。研究发现,COPD患者的hs-CRP越高,表明COPD越严重,尤其是同时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敏感性显著高于白细胞计数等,同时抗生素等药物使用不会影响其结果。WBC则是最常用的细菌性感染的指标,且白细胞计数升高预示着有细菌性感染、或组织损伤等。
综上所述,血清PCT、hs-CRP、WBC水平检测可指导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部感染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蔡宗洋,林昌盛,杨锐群.血清PCT水平检测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部感染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03):45-47.
[2]潘继承,朱建一,史恒川.血清TNF-α、hs-CRP和PA检测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临床价值[J].实用老年医学,2012,26(04):29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