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过渡状态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过渡状态理论,活化络合物,分解频率,平均振动量子数
过渡状态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杰,黑恩成[1](2015)在《谈谈基元反应速率的过渡状态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宏观基元反应是微观化学反应向宏观化学反应过渡的观点出发,围绕活化络合物的特点和微观模型叙述了过渡状态理论,并得到了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推论。(本文来源于《大学化学》期刊2015年01期)
刘国杰,黑恩成[2](2014)在《一个扩展的过渡状态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个扩展的过渡状态理论,不仅适用于hνkBT的场合,而且也适用于hν≥kBT的场合。据此,完整地导出了修正的Arrhenius方程,并赋予方程中的3个参数以明确的物理意义。(本文来源于《大学化学》期刊2014年03期)
刘国杰,黑恩成[3](2013)在《修正的Arrhenius方程与过渡状态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过渡状态理论导出了修正的Arrhenius方程。该方程与Eyring方程是等价的,但仅适用于参数n为负数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大学化学》期刊2013年06期)
朱希睿,孟续军,田明锋[4](2008)在《包含过渡区的等离子体电子状态方程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改进的平均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在中心场近似下用分波法来处理部分自由电子密度分布函数,提高了电子波函数、电子占据数等原子参数的计算精度.通过平均近似处理,给出了劈裂的能带,从而改善了物质电子状态方程的计算精度.作为算例,计算了Mo,Au等元素的原子能量、电子压强、熵及定容热容.(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8年07期)
宝迪[5](2006)在《过渡状态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状态理论是化学动力学上继碰撞理论的又一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埃林等人在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曾引入一些假设和模型,意思是化学反应不是只通过简单碰撞就形成产物,而是经过一个以一定构型存在的过渡态。理论中势能面概念的提出引导人们从分子间作用的微观层次来考察化学反应的机理。这个理论的提出解决了该阶段上碰撞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06年03期)
陈洪亮[6](2002)在《过渡状态可视化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出现与兴起,为许多传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拓宽了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道路。将科学计算可视化研究与过渡状态研究相结合,能够进一步发挥各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所带来的优越性与先进性,丰富过渡状态信息的表现形式,直观、可视地反映研究对象“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转化过程,有助于对工程问题的整体变化趋势进行清楚的把握。 本文回顾了科学计算可视化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系统分析了过渡状态的存在性与重要性,概括了过渡状态的主要特征,从可视化的手段、可视化的交互过程与可视化的结果等多个角度入手,形成了过渡状态可视化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的完整体系,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形象性和可操作性等优点有力地推动了过渡状态信息传递、分析与综合等研究的继续深入。 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 系统地提出了过渡状态的特征刻画模型,概括了过渡状态的模糊性、随机性以及分形性与混沌性等主要特性,结合模糊数学理论、随机过程理论以及分形理论与混沌理论等,以过渡率、过渡集合等作为特征刻画模型的主要内容,以过渡映射作为特征刻画的形成过程,有效地描述了过渡特征的渐变过程,为可视化方法与应用的具体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提出了面向过渡状态交互运算的图形化实现方法,通过图形参量与物性参量、图形参量与特征参量等关联的建立,以过渡率特征的图形化获取技术与合成技术分别取代过渡率特征运算与合成运算,利用可视化手段有效地避免了过渡状态信息描述、提取与综合过程中各类复杂繁琐的非线性数值运算。 提出了面向过渡状态特征转化的可视化描述方法,着重研究了过渡状态的扩张(收缩)转化、过渡状态的离散(合并)转化与过渡状态的跨界转化等叁种典型的转化行为,给出了各种转化过程中的特征刻画与图形显示方法,为过渡状态渐变过程的动态考察提供了有力的可视化分析工具。 提出了过渡状态的几何简化方法,分析了现有简化方法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在简化阈值中引入TH距离,对几何特性与过渡特性同时加以考虑,利用顶点影响域的建立与环分裂叁角化过程的实施,在实现表达过程保真性与简洁性的同时保留了重要的过渡细节特征。 提出了过渡状态的多分辨率表达方法,针对工程实际中各类高度场过渡状态数据对象,通过层次四叉树的存储结构将基于『rH特性的简化过程与基于显示效果的细化控制过程相分离,分步式地实现了多分辨率层次细节表达的交互性与实时性,而且使得特定分辨率下的表达具有显示效果保持的特点。 针对过渡状态可视化的分形应用,提出了基于T一FBM约束的绘制方法,将过渡变形能作为与初始形状和过渡分形细节之间的双向关联,以闭值估计一作为FBM约束因子的具体实现,以区域缓冲与区域调和作为不同约束下的控制手段,很好地在绘制结果中反映出分形性过渡特性的分布情况。 针对过渡状态可视化的混沌应用,提出了基于相密度的吸引子绘制方法,将相密度作为吸引子过渡状态中混沌行为的定量描述,通过混沌吸引子的体绘制结果与Lyapunov谱特征绘制结果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混沌行为的整体过渡变化与局部相空间各个方向上的过渡特征。(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2-06-01)
胡小成[7](1997)在《关于过渡状态理论一些提法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过渡状态理论一些提法的讨论胡小成(西南民族学院畜牧兽医系)化学反应速度的理论有两大分类,其一是有效碰撞理论,其二是过渡状态理论.有效碰撞理论认为化学反应发生的先决条件是反应物分子间的相互碰撞.但是,反应物分子在千万次碰撞中,大多数碰撞并不能发生反...(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7年02期)
石秋芝,张建民,杨长春,许金木[8](1994)在《关于过渡状态理论中的K_≠及有关问题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动力学反应均是在等温等容条件下进行的,要判断该反应体系是否达平衡应当用△F≤0作判据,而不能用△G≤0作判据,所以在推导动力学方程时,对于快速平衡步骤的平衡常数不能用△G=-RTlnK_≠的简单关系,而应当从热力学基本关系式推导.同时,化学反应在等温等压或等温等容下进行时,反应条件不同,阿累尼乌斯活化能与各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是不同的.(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4年02期)
魏雨[9](1992)在《统计因子与过渡状态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求算反应物及活化络合物转动配分函数时,必须考虑分子的对称性。通常用分子对称数σ来表征这种情况。但早在60年代初就有人对此提出过异议,并建议使用统计因子来代替对称因子。后来经进一步的研究,一些物理化学和化学动力学专着相继采用了统计因子。但国内的教材仍很少采用。为此,本文拟对此作一些讨论。1 统计因子的提出及定义(本文来源于《大学化学》期刊1992年03期)
刘国杰,张贤俊,吕瑞东[10](1985)在《过渡状态理论的基本公式推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理工科物理化学教材中,有关过渡状态理论的基本公式推导大多采用了如下方法: 设有一基元反应 A+BC→AB+C在温度T时进行,根据过渡状态理论,反应可表示成: A+B-C A…B…C→A-B+C(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1985年06期)
过渡状态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了一个扩展的过渡状态理论,不仅适用于hνkBT的场合,而且也适用于hν≥kBT的场合。据此,完整地导出了修正的Arrhenius方程,并赋予方程中的3个参数以明确的物理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渡状态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刘国杰,黑恩成.谈谈基元反应速率的过渡状态理论[J].大学化学.2015
[2].刘国杰,黑恩成.一个扩展的过渡状态理论[J].大学化学.2014
[3].刘国杰,黑恩成.修正的Arrhenius方程与过渡状态理论[J].大学化学.2013
[4].朱希睿,孟续军,田明锋.包含过渡区的等离子体电子状态方程的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08
[5].宝迪.过渡状态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综述[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
[6].陈洪亮.过渡状态可视化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2
[7].胡小成.关于过渡状态理论一些提法的讨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
[8].石秋芝,张建民,杨长春,许金木.关于过渡状态理论中的K_≠及有关问题的讨论[J].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
[9].魏雨.统计因子与过渡状态理论[J].大学化学.1992
[10].刘国杰,张贤俊,吕瑞东.过渡状态理论的基本公式推导[J].化学通报.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