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强友芳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人们在交流中就要先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以免引起误会。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作为文化一部分的语言和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的语言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不把语言和应用它的文化联系起来,便不可能对这种语言有所了解。对任何一种生活条件与我们完全不同的并拥有不同文化的民族所操的语言的研究必须要通过它的文化和环境来进行。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具有文化比较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质并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

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呢?

一、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中学英语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这为跨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要真正理解所读材料的内容,不仅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些说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如在AmericanCountryMusic一课中,可以向学生介绍美国乡村的大致发展历程,介绍发源地——田纳西州的Nashville,并欣赏经典的美国乡村歌曲,如JohnDenver“Takemehomecountryroads”,ShaniaTwain“Whatmadeyousaythat”,GarthBrooks“Friendsinlowplaces”,使学生对美国的CountryMusic有感性的认识。在AbrahamLincoln一课中,可以讲解Americancivilwar的起因、背景以及Lincoln的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二、英语词汇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词汇本身的产生、消亡和新陈代谢,提供了有关文化发展的信息。同时,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意识会影响词汇的意义。在人们给予各种事物不同名称时,选取符号是任意的,但因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却使这些符号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内涵。比如,为了避讳、掩盖或美化人们不愿或忌讳提及的话题,人们使用euphemism。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euphemism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传统。对于die,最为认可的euphemism有passaway,gotoone'slonghome,gotosleep,gotoHeaven,restinpeace等。人们用undertheweather代替sick,用haveaheartcondition代替heartdisease,用longillness代替cancer,又如dragon在文化中是威严和吉庆的象征,而在英语传说中则是邪恶和凶残的化身。所以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联系语言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学会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词义。

三、英语口语训练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口语是语言交流的最基本形式,包括言谈、社会语言和心理语言等方面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中,就容易产生不解甚至误解,从而是交际失败。正如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有一项对于国家在华任教的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用姓作为对教师的称谓。她的全名是MarciaVale,学生应称她为DrVale或Marcia,但有的学生直呼她的姓,叫她Vale,这引起了这位教师的极大不快。她在中写到:“在交往中,我发现——这可能是挺奇怪的——最不能忍受的是学生坚持用我的姓称呼我。在英语口语中,从正式的到随便的称呼,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如果只叫姓,那是绝对错误的。”所以,在实际中,教师必须创设与所学语言相一致的情景,将结构、功能与情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材料。在组织课堂活动时,突出一些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并要求他们尽可能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言语交际的环境正确地使用语言。教师还可以用地道、流利的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得体恰当的体态语(手势、姿态、脸部表情、动作等)使学生耳濡目染异国文化,以培养他们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输出的自觉性。

四、英语语法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语法主要描述词的曲折变化,词在句子中的相互关系及词法和句法规则。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例如:英语词汇的曲折变化有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等,但这些在汉语中却没有,因而成为重点和难点。一种语言的语法不仅有逻辑形式结构,而且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必然受到语言使用者在心理上、社会上的影响。英语教师在教语法时应注意英语语法的心理因素,让学生懂得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例如:汉语说:“我想王教授明天不回北京。”英语中要说:“Idon'tthinkProfessorWangwillgobacktoBeijingtomorrow.”而不能说:“IthinkProfessorWangwon'tgobacktoBeijingtomorrow.”再如:别人问你:“Youdidn'twinthefootballgameyesterday,didyou?”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要回答“Yes,wedid.”而不是“No,wedid.”。英语这种否定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截然不同。这就充分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方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句法结构也随之不同。

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在课堂上完成基本的练习,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录像,还可以请外籍教师到校任教,鼓励学生与nativespeaker面对面交谈,让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实现跨文化交流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生产性外语学习中,母语和目的语文化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互相促进,学习者的潜能得到发挥,人格向更加整合、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目的主要是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智力,使他们掌握跨文化交际策略,同时促进他们在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他们具有“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作者单位:兴化市周庄高级中学)

标签:;  ;  ;  

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