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排斥论文-徐若菲

隐性排斥论文-徐若菲

导读:本文包含了隐性排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排斥,艾滋病防治,反歧视,去污名化

隐性排斥论文文献综述

徐若菲[1](2019)在《高校防艾宣传活动中的隐性社会排斥与消解策略——以北京N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艾滋病相关群体~①受到社会排斥通常表现为对该群体的歧视与污名化。因此,解决艾滋病相关群体社会排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反歧视与去污名化。本文试图通过对北京N大学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质性研究,分析该校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结合高校防艾工作中的具体内容和细节,寻找其背后蕴含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校艾滋病宣传教育中广泛存在着隐性排斥,主要集中在文化、环境与社会关系叁个维度。艾滋病防治工作重视科普宣传、缺少伦理关怀是导致高校艾滋病歧视与污名化的深层原因,应从国家、社会、高校及艾滋病相关群体这四大主体出发,壮大艾滋病反歧视的力量,构建消解相关社会排斥的综合策略。(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李国栋,韦柳琴,胡文婕[2](2010)在《大学生就业隐性歧视现象分析——基于劳动力市场社会排斥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就业因其社会角色的定位,往往被排斥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困难且频遭歧视,社会性排斥使劳动力市场分割,而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又强化了社会排斥程度,如果没有相关的约束,这个恶性循环机制难以规避。剖析社会排斥与大学生就业隐性歧视的原因及危害,采用多维、综合、动态的方法,围绕大学生就业市场研究失业与社会排斥的关系,经济性或社会机制动因,为缓解、消除就业歧视和社会排斥政策和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李国栋[3](2010)在《大学生隐性就业歧视现象分析——社会排斥与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劳动者因其社会性别角色的定位,往往被排斥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困难且频遭歧视,社会性排斥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借口",而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又强化了社会排斥程度,如果没有相关的约束,这个恶性循环机制难以规避。通过深刻剖析社会排斥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大学生隐性就业歧视的原因及危害,采用多维、综合、动态的方法,着重围绕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研究失业与社会排斥的关系,凸显经济性或社会机制动因,为政策和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研究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陈钢[4](2008)在《试论媚雅广告的表达机制——兼论其对社会排斥的隐性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媚雅广告是指以感性诉求为主、强调典雅情调、营造尊贵品位的广告形式。它通过对艺术、运动、地域和源语符号进行意义嫁接,完成符号赋值,一方面鼓励社会中上层进行精英反叛式的主动排斥,与社会普通大众保持距离;另一方面试图赋予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不平等以合法性,故意通过差异化设置文化界限和社会区隔,导致了社会下层的被动排斥。从表面看,媚雅广告是一种新的消费理念与生活方式的表征;往深处究,不难发现它巧妙地利用了文化资本为之效力,是竭力追逐利润的商品生产者和试图扩张文化话语权的社会中上层两者合力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隐性排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学生就业因其社会角色的定位,往往被排斥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困难且频遭歧视,社会性排斥使劳动力市场分割,而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又强化了社会排斥程度,如果没有相关的约束,这个恶性循环机制难以规避。剖析社会排斥与大学生就业隐性歧视的原因及危害,采用多维、综合、动态的方法,围绕大学生就业市场研究失业与社会排斥的关系,经济性或社会机制动因,为缓解、消除就业歧视和社会排斥政策和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性排斥论文参考文献

[1].徐若菲.高校防艾宣传活动中的隐性社会排斥与消解策略——以北京N大学为例[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9

[2].李国栋,韦柳琴,胡文婕.大学生就业隐性歧视现象分析——基于劳动力市场社会排斥视角[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

[3].李国栋.大学生隐性就业歧视现象分析——社会排斥与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

[4].陈钢.试论媚雅广告的表达机制——兼论其对社会排斥的隐性表达[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

标签:;  ;  ;  ;  

隐性排斥论文-徐若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