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改编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历史演变,效果评估
改编史论文文献综述
任秋子[1](2017)在《中国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史研究2000—2016年》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00年到2016年,中国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十六年,光荣与梦想交织在一起。在这十六年,它一方面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另一方面,也是网络小说改编影视作品的媒介生态不断走向成熟的十六年。对于这一历史阶段的研究与总结,是网络小说影视改编自身的需要,也是影视剧产业发展资源互补的需要。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将中国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十六年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以此说明中国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阶段性进步。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作品数量、经营活动、社会影响力都在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进。这四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2000年——2003年)为萌芽期,中国网络小说完成了它的第一个历史进程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基于20世纪初影视剧产业面临剧本荒困境,简要厘清本时期网络小说与影视作品首次联姻现象,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另一方面着重以电影《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电影《蓝宇》为对象,分析本阶段其存在的局限性,厘清本阶段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反响平平的结果。第二阶段(2004年——2009年)为发展期,中国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实现从少到多的发展,探讨本时期如何初步形成网络小说影视改编格局,分析本时期网络小说影视改编逐渐引发业界关注的现象以及带来的深层意义。第叁阶段(2010年——2014年)为勃兴期,中国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实现了文化产业链模式,从产业的角度去认识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进程,探寻其发展的内在规律;第四阶段(2015年——当下)为新阶段,网文IP改编作品步入量产化时期。探析中国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发展的多重轨迹:在政策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助力IP影视业的发展;在产业层面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向规范化、规模化运营;在发展模式上的新变化。通过每个历史阶段的重要事件确定每阶段的历史节点,对不同时期的影视改编作品进行梳理,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分析、比较,力图厘清不同时期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重要事件和时代大环境等的关系,从而为中国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史提供历史借鉴。(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7)
罗群[2](2016)在《一“游”叁“叹”》一文中研究指出猴年的大年初一,几部电影银幕争锋,而猴年看猴戏几乎成为观众的一种情结,《西游记之孙悟空叁打白骨精》不出意料地取得了可观的票房和不错的口碑。这部作品背靠古典小说《西游记》丰富强大的文化资源,又注入事关当下的思考,别有韵味,称得上是成功的改编之作。(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6-02-18)
李清[3](2015)在《中国电影文学改编史》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作为第一部关于中国电影文学改编的史学专着,该书对横跨一百多年的中国电影改编创作实践作了连贯的梳理和叙述,对研究对象的历史嬗变和阶段性特征,作了较为细致的探究和总结,是一部跨界研究的通史着作,对全面系统了解中国电影发展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认为,在世界电影史上,文学改编是一个长期的传统,占据着世界影坛的半壁江山。而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文学改编无论是数量还是品质方面,都有很大(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李逢超[4](2014)在《中国代际导演文学改编史研究的新创获——评《从镜之像到灯之影》》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张玉霞副教授潜心五年撰写的《从镜之像到灯之影:中国代际导演文学改编史论》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作者继《电影艺术叁论》《电影艺术鉴赏》之后的又一部电影学术性论着。该书是作者主持的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影视艺术与文学比较研究"的结题成果,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星教授作序。全书共叁十余万字,其中既有宏阔的史论探讨,又有(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罗长青[5](2011)在《“红灯记”的文艺改编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样板戏"研究并不是什么冷门,运用社会学、符号学、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等西方文艺理论,分析"样板戏"的特殊形成背景、革命意识形态、继承创新关系的学术论文并不鲜见,我们承认这些分析确实有助于人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样板戏",不过,任何分析性研究都应该建立在扎实信息资料掌握的基础之上,否则,再严谨的分析都会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荡漾在电影与戏剧之间——<红灯记>系列作品的(本文来源于《新文学史料》期刊2011年02期)
肖进[6](2011)在《鲁迅译作《表》的电影改编史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鲁迅作品的电影改编,似乎没有得到很多人的关注。究其原因,可能在于鲁迅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的并不多,而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的作品大家又都十分熟悉,无更多讨论的余地。但在习见的鲁迅小说的电影改编史上,人们似乎有意无意的漏掉了一个重要(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1年01期)
黄艺荣[7](2009)在《“革命历史”的意义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国后”十七年”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期,这一阶段所产生的一大批“革命历史叙事”创作,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沉淀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革命历史叙事”文本的改编,也是与之相伴随的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半个世纪里有关“革命历史叙事”文本的两次改编高潮,不仅使这一类型的创作得以更为深入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革命历史叙事”的“意义”也在不断地改编中发生着变化——我们注意到,每一次文本的改编及其意义的变迁,都与时代文化思潮的变迁密切相关。《敌后武工队》的“改编史”是一个值得分析的典型个案。本文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末至21世纪以来关于《敌后武工队》所有改编形式的分析与讨论,以对这一文本的改编历史的纵向梳理为基本线索,分别从战争叙事、爱情叙事以及人物形象等几个方面具体展开,重点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化思潮对《敌后武工队》改编和意义建构所产生的复杂影响,从而揭示“审美文本”意义变迁与社会文化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2)
贺昱[8](2009)在《“改你”真没商量吗——由《画皮》改编史谈影视改编的规范化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说《画皮》近50年的影视改编历程中,不同版本的《画皮》在核心主题上衍生出诸多变异。"题外之义"的添入,体现出改编者对原作的误读和悖离,从而使原着与改编的关系渐行渐远。由此思之,作为影视创作的重要途径之一,重审影视改编的合法性,力倡影视改编的规范化,已成为影视改编者必须严肃面对和慎重对待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09年05期)
陈艳涛[9](2007)在《从《不了情》到《色·戒》 影迷张爱玲的电影改编史》一文中研究指出能否通过"张爱玲考验",对于华人导演来说,是一种惶恐,更是一种诱惑和挑战(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周刊》期刊2007年27期)
张燕[10](2007)在《“文化沙漠”中的影像文化呈现——香港电影文学改编史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因为缺乏类似中原内陆具备的五千年悠久历史、多美学诗词艺术等文化表现,香港一直被很多内地的学者和读者认定为是一个“文化沙漠”。这一点对应到以商业娱乐为重要特征的香港电影身上,就更显得“文化贫乏、庸俗肤浅”。难道香港真是如此吗?事实上,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虽然说相对于内地文化(本文来源于《电影新作》期刊2007年03期)
改编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猴年的大年初一,几部电影银幕争锋,而猴年看猴戏几乎成为观众的一种情结,《西游记之孙悟空叁打白骨精》不出意料地取得了可观的票房和不错的口碑。这部作品背靠古典小说《西游记》丰富强大的文化资源,又注入事关当下的思考,别有韵味,称得上是成功的改编之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改编史论文参考文献
[1].任秋子.中国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史研究2000—2016年[D].湖南工业大学.2017
[2].罗群.一“游”叁“叹”[N].中国文化报.2016
[3].李清.中国电影文学改编史[J].文艺研究.2015
[4].李逢超.中国代际导演文学改编史研究的新创获——评《从镜之像到灯之影》[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5].罗长青.“红灯记”的文艺改编史[J].新文学史料.2011
[6].肖进.鲁迅译作《表》的电影改编史考[J].鲁迅研究月刊.2011
[7].黄艺荣.“革命历史”的意义演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9
[8].贺昱.“改你”真没商量吗——由《画皮》改编史谈影视改编的规范化问题[J].电影评介.2009
[9].陈艳涛.从《不了情》到《色·戒》影迷张爱玲的电影改编史[J].新世纪周刊.2007
[10].张燕.“文化沙漠”中的影像文化呈现——香港电影文学改编史述[J].电影新作.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