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过街交通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通行为分析,信号交叉口,交通调查,行人过街
过街交通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韩婷[1](2018)在《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行为和速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交叉口事故多发原因时发现,除机动车之间的交通冲突外,机动车和行人之间的交通冲突也是造成事故的一大原因。道路调查发现,在无信号交叉口,行人会根据当前路段的道路情况,在适当时机,以一定速度通过;在信号交叉口,尽管有信号灯指引以规避可能的交通冲突,但是由于行人的从众,争抢等问题,产生诸多交通安全隐患。文章分析行人在信号交叉口过街时的时机和步速的关系发现,行人整体过街时的步速比在道路两侧行走更快,不遵守信号灯的行人步速比遵守信号灯的行人步速快,以及在相同过街条件下,零零散散过街的行人比成群结队过街的行人步速快。(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8年23期)
付连宁[2](2018)在《学校区域儿童步行过街交通特性及交通安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机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交通环境变的日益复杂。儿童作为道路使用者中的弱势群体,尤其是步行的儿童,在交通事故中更容易受到伤害。在我国步行是儿童上下学的主要交通出行方式之一,在上下学时间段学校区域的交叉口形成了高强度的行人流,且接送学生的非机动车、机动车混行其中,导致交叉口拥堵和安全问题凸显。此外,儿童由于身体、心理、认知等发育尚不成熟,在过街时做出正确安全决定的能力有限,且容易出现主动冒险行为,这些都使得儿童在步行过街时比成年人遭受交通碰撞或伤害的风险更高。因此,开展儿童步行过街交通问题的研究,对提升儿童步行过街的安全和效率,减少儿童步行交通伤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儿童步行过街安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及相关部门采取的改善措施也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儿童步行过街交通特性及交通安全问题进行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针对学校区域交叉口儿童步行过街的行为特性,建模方法以及安全评价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学校区域行人交通设施的设计、交通流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学区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论文首先以儿童步行过街交通调查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儿童步行过街的基本交通特性和行为安全。其次基于对行人交通流理论的研究,结合儿童步行过街行为特点以及非机动车干扰机制,建立了儿童步行过街引力元胞自动机模型以及非机动车与行人混合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然后在分析儿童过街行为决策和交通冲突的基础上,建立了儿童步行过街交通安全评价模型。最后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区域儿童步行过街交通安全提升策略,设计了儿童步行过街交通仿真和评价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总结如下:通过问卷调查和观测调查全面采集儿童步行过街交通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儿童步行过街意识和行为的自我评价以及人口统计学属性;通过观测调查获得儿童步行过街的真实行为特征及动态特性数据。然后对儿童步行过街基本特性及行为安全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影响儿童步行过街特性及安全的相关因素。通过对儿童步行过街速度的统计分析,给出不同条件下学校区域交叉口儿童步行设计速度的参考值。以两个学校区域交叉口为例,重点分析了人行信号倒计时对儿童步行过街行为和安全的影响。在行人流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基础上,借鉴磁场力模型和地场模型的思想,将目的地对行人的吸引力、空白区域及同向行人的吸引力、对向行人的排斥力以及结伴组员的吸引力运用万有引力公式改变参数进行描述,建立儿童步行过街引力元胞自动机模型。基于儿童结伴及家长陪同的行为特点,在单独行人过街行为演化规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家长-儿童组合以及儿童结伴组合的演化规则,对不同类型的儿童行人的微观过街行为和宏观行人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通过行人流运动状态的分析,发现无结伴和家长陪同时,很快形成过街自组织通道,而行人中的儿童结伴和家长陪同在不同程度上都阻碍了自组织通道的形成,对应的儿童过街速度的仿真分析结果也显示儿童结伴及家长陪同的行为都导致行人流过街平均速度有所下降。考虑到学区交叉口非机动车与行人混行的普遍现象,儿童在步行过街时受到非机动车的干扰,将非机动车NS模型嵌入行人引力元胞自动机模型,建立学区交叉口行人与非机动车耦合模型。在模型中基于换道效益对非机动车的更新规则进行了描述,并对儿童与非机动车的相互干扰机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混行交通流过街动态过程的仿真,发现非机动车与行人相互干扰,容易形成局部的交通拥堵。对不同条件下儿童步行过街速度的仿真分析结果显示混行的非机动车流量越大,行人的过街平均速度越小,且当行人中儿童结伴较多时,影响更为明显。电动自行车和电动叁轮车对儿童步行过街速度的影响程度更大,与行人混行时更容易造成拥堵。非机动车与行人混行的区域面积越大,对儿童的影响越明显,整体过街速度就越慢。非机动车的逆行行为对儿童步行过街产生了较大干扰,容易造成严重拥堵。基于儿童过街前不观察、过街时奔跑以及从众过街等普遍存在的行为,对儿童过街行为决策和交通冲突进行深入分析,建立了无信号交叉口儿童步行过街安全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危险度函数值对儿童步行过街安全量化分级,对儿童步行过街的安全进行评价,探讨影响儿童步行过街安全的因素。结果显示机动车的流量和速度都明显影响儿童步行过街的安全性,机动车流量越大,速度越快,儿童步行过街的安全性越低。过街距离越长,儿童步行过街的危险度越高;二次过街相比一次过街的安全性高,尤其是在机动车流量和过街长度较大时更为明显。儿童过街时不观察和奔跑的行为都增加了过街时的交通冲突,降低了过街的安全性。对目前我国学校区域儿童过街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结合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从交通工程、交通管理、交通安全教育和交通安全法规层面提出学校区域儿童步行过街交通安全提升策略。在本研究建立的儿童步行过街行为仿真模型和安全评价模型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儿童步行过街交通仿真系统,提升模型的适用性和实用性。通过仿真可以再现儿童步行过街的动态过程,统计儿童步行过街相关特性数据和安全指标,以选取的学区交叉口为例进行了系统应用展示。(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0)
郑柯,郭财贵[3](2018)在《慢行交通混合过街特性及冲突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慢行交通混合过街时相互干扰较多,过街特性与一般的行人或电动自行车过街有所不同。本文对福州地区5个信号交叉口的慢行交通过街交通流和交通冲突进行调查,并使用SPSS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描述慢行交通混合过街交通流特性并建立交通冲突模型。研究得到电动自行车过街平均速度的均值是7.89km/h,行人过街平均速度为4.37km/h;随着慢行交通密度的提高,慢行交通速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最后将冲突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作比较,检验了冲突回归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城市公共交通》期刊2018年03期)
王玉全,刘凯华[4](2017)在《城市道路行人过街交通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行人的过街行为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城市道路的行人交通特性。得出行人过街速度与行人年龄、性别和人行横道长度有关的结论。用电子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行人违法过街的主要原因,并通过视频拍摄和人工观测方法分析影响行人违法过街的主要因素。根据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改善过街设施和降低行人违章率的方案,为城市道路设计和交通管理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与经济》期刊2017年06期)
陈君[5](2017)在《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行为特性分析及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步行交通量很大,是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一个重要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城市交通承载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城市道路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时面临复杂的交通环境,一方面行人不可避免地会与机动车流、非机动车流发生冲突干扰;另一方面,由于交叉口往往集聚着大量的行人,过街行人群体内部也存在频繁的冲突。对此,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行人过街仿真成为研究的热点。行人交通行为特性的研究工作是构建行人仿真模型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针对行人过街交通行为特性的基础研究为行人过街交通模型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以西安市小寨西路—朱雀大街、小寨西路—含光路和太白南路—吉祥路叁个交叉口行人过街的航拍视频为基础,提出了行人过街自由速度的测定条件,并分别给出行人过街自由速度按性别和年龄因素的统计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总体行人过街速度以及行人过街速度的时空特性。根据行人过街的航拍视频提取行人流基本参数,根据行人流参数关系曲线,建立了信号控制交叉口过街行人流的速度—密度、速度—占用空间、流量—密度、流量—占用空间的函数关系模型,并根据实际调查数据进行修正,得到行人过街最小动态空间和通行能力的理论值。同时,对双向行人群的阻滞特性与自组织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给出应用性建议。借助Simi Motion软件,在行人空间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行人个体的躲避行为与超越行为,量化了行人过街时的微观行为特性参数。最后,根据行人过街自由速度的分析结果,基于行人宏观交通行为特性和微观交通行为特性的分析,对目前行人仿真广泛应用的社会力模型结合行人过街的实际场景进行参数标定与改进研究,并通过VISSIM仿真验证了改进模型的可靠性和优越性。研究结论可为行人过街的仿真建模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5-19)
蔡晓斐[6](2015)在《重庆主城区行人过街交通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益明显,从机动车角度解决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常态思路,由此引发人车之间的矛盾不减反增。从行人角度改善交通问题势在必行,因为行人是城市交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行人的过街行为及心理特征是开展行人过街设施建设和改善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的重要环节。目前,解决行人过街交通问题大多都是从客观环境的角度去考虑,往往忽视了行人自身的心理感受,造成过街设施的利用率不高,行人违章现象屡禁不止。本论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行人过街交通行为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在进行科学调查的前提下,对重庆主城区行人过街交通特性进行分析,引入心理学原理建立不同环境下行人过街方式偏好度模型,定性地描述了行人过街方式的选择过程,量化了过街方式选择的偏好程度,从行人的角度对过街设施的设置提供建议和意见。首先,通过实地调查对重庆市主城区行人过街行为的过程及特征进行分析,对行人过街的交通流参数做出描述,对行人过街的违章过程、违章率及违章因素进行分析。其次,从心理层面调查分析重庆市行人过街违章心理、行人过街溢出心理、行人过街设施偏好心理、行人过街安全心理距离、行人过街心理可接受绕行距离、行人过街心理极限等待时间等内容,为行人的过街行为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然后,基于心理学原理中的前景理论及直觉模糊数决策方法,对行人过街方式偏好进行研究,建立行人过街方式偏好度模型,从行人的角度对过街设施的设置提供建议和意见。最后,对重庆市南岸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商圈、学校、居民区、写字楼)做实例分析。以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心理学原理,分别得出四个典型区中行人对各种过街方式的偏好程度,排序并选择偏好度最大的过街方式作为合理设置过街设施的依据。将问卷调查所得的结果与模型结果进行对比校验,验证了此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论文的研究成果为行人过街设施的合理设置与优化提供了参考,对建设部门规划建设道路慢行交通系统提供一定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5-04-25)
杜先汉[7](2014)在《行人过街交通特性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在行人过街的心理及交通行为、行人交通流基本特性、行人过街设施使用选择等方面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给城市行人过街设施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这些研究成果还存在适应性差等问题。(本文来源于《交通标准化》期刊2014年23期)
尹岩,马社强[8](2013)在《过街行人的交通特性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行人作为交通系统中的弱势群体,在过街的过程中最易发生交通事故,且事故后果严重,研究过街行人的交通特性有利于降低行人的事故发生率,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与畅通。基于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调查数据分析行人的过街行为、过街速度和过街违法成因,并在研究过街行人交通特性的基础上,提出设置机动车右转信号灯、安装倒计时式人行信号灯、优化信号相位配时、加强驾驶人和行人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对策。(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与经济》期刊2013年06期)
李耘,张生瑞[9](2013)在《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特性研究——以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和产业区,采用人工调查法对每一区域的行人过街步行速度和延误进行了调查,并对行人过街特性进行分析并得出行人过街偏好。针对行人违规过街的因素,采用设计调查问卷的调查形式对行人偏好的过街设施、可接受的绕行距离以及行人过街的等待时间等内容进行调查与分析。(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2分会场:山区桥梁建设技术创新论坛论文集》期刊2013-05-25)
李锋,蔡铭,刘济科,余志[10](2011)在《行人过街信号控制路口交通噪声动态模拟与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实验方法测定了3种不同车型单辆车在参考距离处的噪声排放量及加减速噪声修正值.然后利用微观交通仿真软件为交通噪声的模拟提供实时的交通流数据,并结合车辆噪声排放量和传播衰减模型对行人过街信号控制路口交通噪声进行了动态模拟.最后将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等效声级Leq的预测误差小于2dB,统计声级L10和L90的预测误差小于3.5dB;行人过街路口附近Leq约下降2dB,路口下游的L90较上游低5dB左右,而噪声标准差和交通噪声指数则分别比上游高约1.5dB和15dB.(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过街交通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城市机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交通环境变的日益复杂。儿童作为道路使用者中的弱势群体,尤其是步行的儿童,在交通事故中更容易受到伤害。在我国步行是儿童上下学的主要交通出行方式之一,在上下学时间段学校区域的交叉口形成了高强度的行人流,且接送学生的非机动车、机动车混行其中,导致交叉口拥堵和安全问题凸显。此外,儿童由于身体、心理、认知等发育尚不成熟,在过街时做出正确安全决定的能力有限,且容易出现主动冒险行为,这些都使得儿童在步行过街时比成年人遭受交通碰撞或伤害的风险更高。因此,开展儿童步行过街交通问题的研究,对提升儿童步行过街的安全和效率,减少儿童步行交通伤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儿童步行过街安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及相关部门采取的改善措施也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儿童步行过街交通特性及交通安全问题进行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针对学校区域交叉口儿童步行过街的行为特性,建模方法以及安全评价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学校区域行人交通设施的设计、交通流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学区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论文首先以儿童步行过街交通调查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儿童步行过街的基本交通特性和行为安全。其次基于对行人交通流理论的研究,结合儿童步行过街行为特点以及非机动车干扰机制,建立了儿童步行过街引力元胞自动机模型以及非机动车与行人混合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然后在分析儿童过街行为决策和交通冲突的基础上,建立了儿童步行过街交通安全评价模型。最后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区域儿童步行过街交通安全提升策略,设计了儿童步行过街交通仿真和评价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总结如下:通过问卷调查和观测调查全面采集儿童步行过街交通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儿童步行过街意识和行为的自我评价以及人口统计学属性;通过观测调查获得儿童步行过街的真实行为特征及动态特性数据。然后对儿童步行过街基本特性及行为安全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影响儿童步行过街特性及安全的相关因素。通过对儿童步行过街速度的统计分析,给出不同条件下学校区域交叉口儿童步行设计速度的参考值。以两个学校区域交叉口为例,重点分析了人行信号倒计时对儿童步行过街行为和安全的影响。在行人流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基础上,借鉴磁场力模型和地场模型的思想,将目的地对行人的吸引力、空白区域及同向行人的吸引力、对向行人的排斥力以及结伴组员的吸引力运用万有引力公式改变参数进行描述,建立儿童步行过街引力元胞自动机模型。基于儿童结伴及家长陪同的行为特点,在单独行人过街行为演化规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家长-儿童组合以及儿童结伴组合的演化规则,对不同类型的儿童行人的微观过街行为和宏观行人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通过行人流运动状态的分析,发现无结伴和家长陪同时,很快形成过街自组织通道,而行人中的儿童结伴和家长陪同在不同程度上都阻碍了自组织通道的形成,对应的儿童过街速度的仿真分析结果也显示儿童结伴及家长陪同的行为都导致行人流过街平均速度有所下降。考虑到学区交叉口非机动车与行人混行的普遍现象,儿童在步行过街时受到非机动车的干扰,将非机动车NS模型嵌入行人引力元胞自动机模型,建立学区交叉口行人与非机动车耦合模型。在模型中基于换道效益对非机动车的更新规则进行了描述,并对儿童与非机动车的相互干扰机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混行交通流过街动态过程的仿真,发现非机动车与行人相互干扰,容易形成局部的交通拥堵。对不同条件下儿童步行过街速度的仿真分析结果显示混行的非机动车流量越大,行人的过街平均速度越小,且当行人中儿童结伴较多时,影响更为明显。电动自行车和电动叁轮车对儿童步行过街速度的影响程度更大,与行人混行时更容易造成拥堵。非机动车与行人混行的区域面积越大,对儿童的影响越明显,整体过街速度就越慢。非机动车的逆行行为对儿童步行过街产生了较大干扰,容易造成严重拥堵。基于儿童过街前不观察、过街时奔跑以及从众过街等普遍存在的行为,对儿童过街行为决策和交通冲突进行深入分析,建立了无信号交叉口儿童步行过街安全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危险度函数值对儿童步行过街安全量化分级,对儿童步行过街的安全进行评价,探讨影响儿童步行过街安全的因素。结果显示机动车的流量和速度都明显影响儿童步行过街的安全性,机动车流量越大,速度越快,儿童步行过街的安全性越低。过街距离越长,儿童步行过街的危险度越高;二次过街相比一次过街的安全性高,尤其是在机动车流量和过街长度较大时更为明显。儿童过街时不观察和奔跑的行为都增加了过街时的交通冲突,降低了过街的安全性。对目前我国学校区域儿童过街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结合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从交通工程、交通管理、交通安全教育和交通安全法规层面提出学校区域儿童步行过街交通安全提升策略。在本研究建立的儿童步行过街行为仿真模型和安全评价模型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儿童步行过街交通仿真系统,提升模型的适用性和实用性。通过仿真可以再现儿童步行过街的动态过程,统计儿童步行过街相关特性数据和安全指标,以选取的学区交叉口为例进行了系统应用展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街交通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韩婷.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行为和速度特性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8
[2].付连宁.学校区域儿童步行过街交通特性及交通安全研究[D].山东大学.2018
[3].郑柯,郭财贵.慢行交通混合过街特性及冲突模型研究[J].城市公共交通.2018
[4].王玉全,刘凯华.城市道路行人过街交通特性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7
[5].陈君.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行为特性分析及建模[D].长安大学.2017
[6].蔡晓斐.重庆主城区行人过街交通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
[7].杜先汉.行人过街交通特性研究综述[J].交通标准化.2014
[8].尹岩,马社强.过街行人的交通特性及对策研究[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3
[9].李耘,张生瑞.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特性研究——以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C].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2分会场:山区桥梁建设技术创新论坛论文集.2013
[10].李锋,蔡铭,刘济科,余志.行人过街信号控制路口交通噪声动态模拟与特性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