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晖
【摘要】: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本文就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素质教育创新思维
一、营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的表现自己,充分的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有平等的身份,真诚相待,实行民主教学,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包袱,心情放松,必然会思维活跃,富于想像,乐于探索。在自主学习中,学生非常活跃,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如:看看哪位同学能用这六根火柴摆成四个等边三角形而有一位中下游的同学却用平摆三根、立起三根的方法摆了出来;老师对他的答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使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品尝了学习成功的喜悦,学习干劲更足了。期末考试时他的数学成绩得了优秀。
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要尽可能的运用表扬这种武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无论何时不能讽刺挖苦学生,防止他们形成自卑的人格,产生自我否定倾向,影响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鼓励标新立异,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人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依据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能打破常规,不墨守陈规,用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习题:“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它围成长为4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学生按一般路分析,列出(3×4-4×2)&pide;2;3×4&pide;2-4等算式,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找出长方形的长于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的关系,于是有学生想出了“正方形两条边的和减去长方形的长就得到了长方形的宽:3×2-4。”还有的学生想出了“长方形的长比正方形的边长多多少,那么长方形的宽就比正方形的边长少多少:3-(4-3)。”这两种思路摆脱了思维的保守状态,体现了思维创造的美。
四、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发现意识,既创新精神。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启发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学生实践操作后,教师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及时进行正确评价,肯定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富有创造性的设想,在这些设想的驱使下学生会进一步动手探索、摸索、发现,养成大胆动手操作的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宜操作的材料与工具。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对学生而言,操做的“过程”比得出的“结果”更有趣。动手做的过程满足了学生的探知欲。我们应当看到学生的许多创造行为就表现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之中。所以,教师应当更多的关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从而利于养成学生创造的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基础,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
参考文献:现代教育理论朱德全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概论魏龙渝主编
(重庆市开县郭家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