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脾胃治妇科病例

调脾胃治妇科病例

一、调理脾胃法治疗妇科疾病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窦豆[1](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董乐鹏[2](2020)在《丁甘仁治疗妇科病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丁甘仁治疗妇科病经验,进一步丰富对于丁甘仁的研究,同时指导临床实践。材料与方法:选取《丁甘仁医案》、《丁甘仁医案续编》中的妇科病类医案。对各个医案的疾病症状、药名、炮制方法、证候、中药剂量进行规范后,选取辨证明确的五种证型进行研究,分别为:血虚证、血瘀证、气滞证、阴虚证、湿热下注证。采用药物频数分析法,同时将各证型医案中所涉及药物分别录入SPSS Modeler,用Apriori算法进行药物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再结合具体医案分析,以探析丁甘仁治疗妇科病经验。结果:血虚证常用药物第一类为:白芍、当归、丹参、茺蔚子,第二类为:炙甘草、白术、党参、茯苓。常用药对为:炙甘草与党参,白术与党参,白术与炙甘草,丹参与茺蔚子,白术与茯苓。结合具体医案分析,丁甘仁治疗血虚证,在补血的基础上,注重补气健脾,,认为脾胃健运,血虚能补。血瘀证常用药物为:当归、丹参、川芎、红花、益母草、炮姜。常用药对为:当归与丹参、当归与川芎、当归与炮姜,当归与益母草。在治疗血瘀证的时候多用活血补血的当归与活血化瘀药配伍。气滞证常用药物为:香附、砂仁、丹参、茺蔚子。常用药对为:砂仁与香附、茯苓与砂仁、丹参与香附、茺蔚子与香附。治疗气滞证主张疏肝健脾行气,疏肝在运脾之先。治疗阴虚证用当归与阿胶、阿胶与白芍、当归与白芍、生地与阿胶配伍。治疗湿热下注证用海螵蛸与黄柏、白术与茯苓配伍。主张郁火宜清,利湿必兼扶土。结论:丁甘仁治疗血虚证,在补血的基础上,注重补气健脾,认为脾胃健运,血虚能补;在治疗血瘀证的时候多用活血补血的当归与活血化瘀药配伍;治疗气滞证主张疏肝健脾行气,疏肝在运脾之先。治疗阴虚证用当归与阿胶、阿胶与白芍、当归与白芍、生地与阿胶配伍,治疗湿热下注证用海螵蛸与黄柏、白术与茯苓配伍。主张郁火宜清,利湿必兼扶土。丁甘仁辨治妇科病,重视肝脾,肝脾与血的关系密切,女子以血为本,同时在气机的升降中肝主疏泄,脾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可见调理肝脾两脏在丁甘仁治疗妇科疾病中的重要性。

郭麒[3](2020)在《基于方证相关的酸枣仁汤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酸枣仁汤是医圣张仲景的着作《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剂,用于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内扰之失眠。酸枣仁汤流传后世,被历代医家所沿用。历代医家在运用酸枣仁汤治疗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发现,酸枣仁汤除了能够治疗失眠之外,还可以治疗其他临床各科的疾病。直至今日,酸枣仁汤仍然被运用于现代临床各科的疾病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了揭示酸枣仁汤的方证规律。方法:本文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1.酸枣仁汤的文献研究,一共分为三个方面论述。第一,探究酸枣仁汤其方渊源,并对其相关条文进行简要分析;第二,酸枣仁汤方证理论研究:本章以历代医家及其文献中的中医理论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对该方证中用药、症状及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分析整理研究;第三,梳理历代医家对酸枣仁汤的衍化与发展。2.酸枣仁汤现代医案研究:以“酸枣仁汤”为主题词,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三大数据库,年限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对符合要求的文献用Excel建立数据表,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酸枣仁汤的文献研究表明:酸枣仁汤的主要病位在肝,病机为肝血不足、虚热内扰。其典型临床症状为“失眠”、“烦躁”、“咽干口燥”。共整理出27首历代酸枣仁汤的衍化方,可知历代医家不仅在药味加减和组方配伍上对酸枣仁汤有诸多发展,而且还创制了丸、散、煎等剂型,衍化之方除治疗失眠、情志异常类疾病外,还广泛应用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2.酸枣仁汤现代医案研究表明:Excel数据表共纳入101篇文献,共146例病案。经统计发现,现代临床应用中常见中医病名为:不寐、郁证、绝经前后诸证;西医病名:失眠症、围绝经期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基本病机为肝血不足、虚热内扰。临床多在原方基础上加味,多加白芍、当归、茯神三味药物。当代医家应用酸枣仁汤的基本指征是失眠、烦躁、咽干口燥、舌红、苔薄黄、脉弦细。结论:通过文献研究和医案统计两个方面的研究,得出酸枣仁汤证的病位主要在肝,病机为肝血不足、虚热内扰。其典型临床症状为不寐、烦躁、咽干口燥等症状。通过对现代医案的统计分析,发现酸枣仁汤的治疗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囊括临床各科,其中以不寐使用最多。酸枣仁汤的主要临床运用指征为:失眠、烦躁、咽干口燥、舌红苔黄、脉弦细。酸枣仁汤的常用剂量为酸枣仁30g、知母10g、川芎10g、茯苓15g、甘草6g。

冯璐[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叶天士奇经辨治妇科疾病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奇经辨证是经络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天士继承发展奇经理论,形成独特的奇经辨治思想体系,并应用于妇科临床治疗中,为近代诸多医家所学习,本研究疏理叶天士奇经辨治妇科医案,应用数据挖掘的方式,探究奇经辨治妇科疾病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针药并举奇经辨治妇科疾病提供参考依据,开拓临床辨治新思路。材料与方法:以《叶天士医学大全》为基础,通过“中华数字书苑”平台,以“奇经”、“冲任”、“督脉”等相关内容为关键词或相关词,进行筛选,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奇经辨治妇科的病案,采集病案症状、奇经证候、方药组成等内容为基础数据,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分别对采集的病案数据进行症状频次分析、奇经证候频次分析、单味药的使用频次分析以及奇经与药味归经相关性频次分析、奇经药聚类分析等,以分析奇经证候、奇经症状与药味使用情况及规律特点。结果:1.经脉频次分析:“调经”病案涉及经络包括冲脉(9)、任脉(7)、督脉(1);“崩漏”病案涉及经络包括冲脉(18)、任脉(18)、督脉(4)、带脉(4);“产后”病案涉及经络包括包括冲脉(13)、任脉(14)、督脉(4)、带脉(3)、阳维脉(3)、阴维脉(2)、阳蹻脉(3)、阴蹻脉(2)。2.奇经症状频次分析:“调经”病案中涉及督脉症状总频次2次、任脉症状总频次1次、冲脉症状总频次7次、带脉症状总频次8次。“崩漏”病案中涉及督脉症状总频次4次、任脉症状总频次2次、冲脉症状总频次11次、带脉症状总频次6次。“产后”病案中涉及督脉症状总频次3次、任脉症状总频次2次、冲脉症状总频次7次、带脉症状总频次14次、冲任症状总频次为14次、任督症状总频次5次、维脉症状总频次为2次、蹻脉症状总频次为2次。3.证候频次分析:“调经”病案中归纳证候,分别为督脉阳虚(1)、冲脉阴虚(1)、冲任气逆(1)、冲任虚寒(1)、寒凝冲任(1)、奇脉阴虚(1)、奇脉不和(1)、奇脉气血虚(1)、奇脉气郁(1)、奇脉虚寒滞(1)、奇脉血瘀(1)、冲脉气滞(2),共12种证候。“崩漏”病案中归纳证候,分别为冲脉阴虚(1)、冲任不固(4)、奇脉阳虚(3)、奇脉不和(1)、奇脉血虚(2)、奇脉阴虚(1)、冲任实热(1)、冲任血虚(1)、冲任血瘀(1)、冲任阳虚(4)、冲任阴虚(3),共11种证候类型。“产后”病案中归纳证候,包括冲任气逆(1)、冲任虚寒(1)、冲任血虚(2)、冲脉上逆(1)、冲任阳虚(2)、冲任阴虚(1)、督脉虚寒(1)、寒热错杂(1)、奇脉不固(4)、奇脉寒凝(1)、奇脉虚(3)、奇脉虚寒(1)、奇脉血虚(1)、奇脉阳虚(1)、奇脉阴虚(1)、任脉不固(2),共16种证候。4.单味药使用频次分析:“调经”病案中单味药使用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当归(11)、小茴香(7)、白芍(6)、人参(5)、肉桂(4)、茯苓(4)、山楂(4)等;崩漏病案中单味药(使用数≥2次)使用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人参(21)、当归(12)、阿胶(12)、白芍(10)、生地(10)、茯神(8)、鹿角霜(7)、墨旱莲(7)等;产后病案中单味药使用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当归(18)、茯苓(12)、鹿角霜(11)、紫石英(8)、小茴香(8)、白芍(8)、肉苁蓉(7)、人参(6)、枸杞子(6)等。5.药味奇经归经频次分析:“调经”病案中归属冲脉频次总数为31次,占比29.8%;任脉频次总数15次,占比14.4%;督脉频次总数为9,占比8.7%;带脉频次总数为22,占比21.2%;维脉频次总数为8,占比7.7%;蹻脉频次总数为4,占比3.8%。“崩漏”病案中归属冲脉频次总数为41次,占比17.9%;任脉频次总数27次,占比10.5%;督脉频次总数为15,占比6.6%;带脉频次总数为32,占比14.0%;维脉频次总数为15,占比6.6%;蹻脉频次总数为3,占比1.3%。“产后”病案中归属冲脉频次总数为36次,占比22.5%;任脉频次总数24次,占比15.0%;督脉频次总数为9,占比5.6%;带脉频次总数为36,占比22.5%;维脉频次总数为15,占比9.4%;蹻脉频次总数为3,占比1.9%。6.“调经”病聚类分析基础药组为桂枝、鹿角霜、阿胶、甘草、香附、肉桂;“崩漏”病聚类分析基础药组为桂枝、鹿角霜、阿胶、甘草、香附、肉桂;“产后”病聚类分析基础药组为莲子、桂枝、肉桂、甘草、杜仲、阿胶、小茴香。结论:1.将药味与奇经相配,组方中引入血肉有情之品,以补益为主,配合辛温通散及活血化瘀药,以达通补奇经之效。2.叶天士辨证以“奇经不和”为主要病因病机,多从冲任脉论治,以虚实为纲,采用“通因一法”的治则。3.基于奇经与脏腑相关性,滋养肝肾以养奇经脉络,注重脾胃先天之本,以养奇经气血。

金婷[5](2020)在《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合中药熏鼻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妊娠剧吐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对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合中药熏鼻法对脾胃虚弱型妊娠剧吐的临床研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观察,为探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以寻找一个临床上令医患更安全方便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选取江西省中医院脾胃虚弱型妊娠剧吐住院患者53例,编号随机数字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27例给予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内服+中药熏鼻+输液治疗;另一对照组26例给予单纯的输液治疗。两组各自的治疗周期均为5天,若厌食呕吐等症状均消失即可停止用药,若厌食呕吐症状未见改善,即进行下一周期,治疗三个周期可停止用药。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尿酮体、中医症候等相关指标改善情况,将两组实验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综合评价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合中药熏鼻法对脾胃虚弱型妊娠剧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1.入组基本资料比较: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停经天数、病程、孕产次数、病情程度、尿酮体方面,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结果:(1)总疗效观察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和70.83%,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有效,治疗组治疗方案优胜于对照组。(2)中医症候积分分析:治疗组在中医症候总积分及主要症状方面疗效优胜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尿酮体变化分析:两组治疗方案均有效,治疗组尿酮体转阴率优胜于对照组(P<0.05)。(4)止吐所需时间分析:两组治疗方案在止吐所需时间方面均有改善,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平均天数为6.00±4.08天,对照组为9.96±7.64天,且P=0.020(P<0.05)说明治疗组优胜于对照组。(5)两组均未见过敏反应及不良反应。研究结论: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合中药熏鼻法在治疗脾胃虚弱型的妊娠剧吐上具有一定的疗效,且临床上运用安全、方便。此种治疗方案在治疗脾胃虚弱型妊娠剧吐时,不仅对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给药途径方便安全,且疗程较短,从而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进而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项治疗妊娠剧吐疾病可行性方案。

王甜凤[6](2019)在《门九章教授应用联合方组治疗慢性病疑难病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联合方组是由山西名医门纯德先生创立的一种独特的用方形式,也是山西门氏杂病流派的特色性治疗技术之一。灵活运用联合方组治疗慢性病疑难病,临床疗效满意。本课题通过对门九章教授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两年中使用联合方组的病例进行整理分析,归纳联合方组治疗慢性病疑难病证治规律,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慢性病疑难病的治疗。方法:收集联合方组相关的文献资料,整理门九章教授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两年中使用联合方组治疗的门诊患者。详细记述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症状、复诊数、既往病史、方组数及方组中每一首方剂的方名等。建立原始数据库,通过频数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揭示联合方组在慢性病疑难病治疗上的证治规律特点。同时设计《联合方组质询表》,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对门氏杂病流派的医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经统计,所收集的1565例病例中患者男女性别比例为1:1.74,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联合方组应用的年龄分布广泛,年龄最小为1岁,最大的为93岁,壮年组(4059岁)人数最多,占39%,实年组(6079岁)占32%;在收集的病例中联合方组治疗范围广泛,内、外、妇、儿、五官、男科等均有涉及,其中内科疾病占73.48%,其次为妇科疾病,占12.84%;内科疾病中,消化系统疾病最多,占34.70%,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占17.22%;联合方组方剂来源统计结果显示,在收集的3175首方中验方居于榜首,1272方,占38%,其次为经方1026首,占33%;依照每首方剂功效分类统计,联合方组中补益剂1609首,占51%,应用最多;常用的联合方组为金匮肾气丸与香砂六君子汤,占11.37%。结论:通过具体数据统计结果佐证了联合方组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方面的特点。1.联合方组组成方剂中寒凉较少,温热为多,补益剂、温里剂较多,体现了兴阳温通的治疗特色;2.方剂来源以经方、验方为多,自拟方较少,体现门九章教授经方为用的处方原则;3.联合方组中香砂六君子汤、理中丸、胃苓汤、附子汤、四逆汤等使用较多,方方不离胃气,扶助胃气以重建人体的根本,体现了门氏流派大病以胃的治疗理念;4.统计结果发现联合方组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旨在培补肾气以固先天,为治本之法,增强人体自身功能。此外高频次使用温热类方药,也意在补养先后天,调动机体功能,驱邪外出。故揭示了治疗慢性病疑难病时应立足患者功能状态,功能为本。

曾子芸[7](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林悦鸿[8](2011)在《《伤寒论》调治脾胃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伤寒论》是一部很重要的中医经典着作,为中医学开创了一个理法方药、辨证施治的规范,而其中调治脾胃的思想始终贯穿整部着作,并对后世医学有极大且深远的影响。本研究试图系统整理和总结《伤寒论》中调治脾胃的学说,归纳脾胃理论在辨证论治体系的作用与规律,及整理分析论中其他脾胃相关内容。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整理方法,通过对《伤寒论》中脾胃相关条文的整理,归纳仲景对于脾胃病证的正治法和权变法,并探讨其理论体系,强调调治脾胃思想在《伤寒论》中的重要性。结果:1、《伤寒论》中涉及脾胃内容之条文约二百条之多,总结认为脾胃病主要病因有因感受外邪而影响了脾胃,或因误治、失治与药物损伤脾胃,或病邪直中及它经相传,或患者素体本脾虚,或病邪内生,或因大病后脾胃损伤,或因饮食不节等因素。2、在正治法中,通过仲景详细地归纳了各种脾胃病证的临床证候,制定了脾胃病的治则治法,以及制定了许多沿用至今治疗各种脾胃病证候的经典《伤寒论》处方,并归纳这些治法与方剂在现今临床上常用的病证。在权变法中,治疗它病的同时,亦以顾护脾胃的思想贯穿始终,在条文中一再叮嘱,以免过度治疗损伤脾胃之气。论中载方113首,有96首与入脾胃大肠经的药相伍,共用药80余味,有48味药入脾胃大肠经,其中仲景尤善于用甘味药养护脾胃,并在众多经方中佐以甘药。充分体现了仲景在方药的配伍和运用上,念念不忘顾护脾胃后天之本的学术思想。3、仲景认为胃气的存亡强弱,主宰疾病的预后,总结提出了以胃气的存亡判断“除中”等危证。提示后世医家们注重观察疾病的预后。而仲景通过调理脾胃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当今“治未病”思想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结论:《伤寒论》调治脾胃的学说对中医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承前启后作用,运用此学说可以合理解释《伤寒论》有关的学术问题;仲景处方用药十分注重脾胃;整理仲景对脾胃病证的辨证论治思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申尧[9](2017)在《补中益气汤的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补中益气汤是着名补土派医学家李东垣的代表方,此方由八味药物组成,分别是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主治饮食不佳,疲乏,脾胃运化不利,阴火发热,气虚下陷诸证。功用补气行脾,升阳举陷。本文通过研究古今大量文献资料,并通过科学的分析研究,全面阐述本方方证规律,以及探求补中益气汤新的理解和运用。方法文章首先对李东垣所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了解他立论思想的历史渊源,再对其主要着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条文进行研究,归结出本方如何创立,补土派的立论思想及本方的方义,方解,整合出李东垣对本方的运用范围;其次归纳古代其它医者的文献资料,对本方运用,对应症状等进行探究;再次研究现代文献资料,对本方现代临床方证运用进行归纳,并通过相应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总结出本方的方证规律;最后,由于现代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设施持续改善,医疗保健意识持续加强,而反观李东垣所处的战乱和流离失所的年代,当时的情况和我们现今的条件相差巨大,所以现代本方所治疾病和古代相比就会出现差异,因此我们就需要深挖理论,从认识上扩大本方所治证的范畴,于是进而探讨了补中益气汤在肾阴虚、肾阳虚证候中的运用以及在情志病方面的运用。希望能更好地帮助补中益气汤在临床的运用。本文收集了2000年至2016年补中益气汤临床可用病案300例,对这些病案中的症状体征、药物使用频率及用量等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并继续采用黄金分割法、聚类分析法、关联规则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得到本方方证规律。结果根据频次统计,结果显示,补中益气汤的核心脉症为饮食不佳、疲乏、面色无华、舌淡白、苔薄白、脉细;主要脉症为气不足、不愿说话、腰部和腹部以下有下坠感、大便溏、头晕,所以本方病机主要是脾胃虚弱,兼具气虚下陷。本方的原八味药均入选为核心药物。聚类分析,表明补中益气汤中补气药的剂量最大,表明本方主要功用是益气健脾,兼具提升阳气。文章分别对第l类群和第4类群进行了分析,两者的核心脉症都是全身症状,表明本方病机是脾胃气虚为主;主要脉症稍有一些小的变化,由脾胃不足,气运不畅所引起,所以第1类群和第4类群的药物剂量也有变化。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本方核心脉症和核心药物关联置信度均超过61.8%,可推断分析的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有关联性。结论本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补中益气汤方证规律进行探查,让本方方证规律变得准确,为下一步规范化工作提供一些资料,以期可以在临床遣方用药中发挥作用。

许潮松[10](2007)在《脾胃为后天之本说再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脾胃学说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失调,是疾病发生的缘由之一;从脾胃论治,在证治中是非常重要的。该学说经过实践检验,一向被认为不仅是阐明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机制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临床治疗学的理论依据;不仅在消化系疾病防治方面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各科疾病防治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由己知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知道,对从脾胃论治为主要疗法的论述,只限于理论及个别临床证治的记载,对其重要性并无定量上的描述。本文的目的是希望对“脾胃为后天之本”说的内涵,能比较有系统地梳理及阐明;并对“从脾胃论治为主要疗法”,在定量上能得到一个较明确的结论。本文的方法,是重点回顾各个中医脾胃学说发展的阶段,简要地对在学术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医家加以论述。同时根据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枢,称之为后天之本的脾胃学说,在理论及临床证治中,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并且由从脾胃论治的重要性这个角度,对《中医历代医案精选》进行分析;用宏观辨证方法、与统计学分析方法,加以分析论述探讨。文章结果表明,“脾胃为后天之本”说是比较成熟的中医学说,有理、法、方、药的系统性;对“从脾胃论治为主要疗法”,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处理,在定量上得到了一个较明确的结果。本文从临床的角度论证了“脾胃为后天之本”说的正确性;同时,也为临床应用脾胃学说的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理脾胃法治疗妇科疾病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理脾胃法治疗妇科疾病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丁甘仁治疗妇科病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血虚证
    1.1 血虚证定义
    1.2 血虚证用药分析
    1.3 血虚证医案分析
2. 血瘀证
    2.1 血瘀证定义
    2.2 血瘀证用药分析
    2.3 血瘀证医案分析
3. 气滞证
    3.1 气滞证定义
    3.2 气滞证用药分析
    3.3 气滞证医案分析
4. 阴虚证
    4.1 阴虚证定义
    4.2 阴虚证用药分析
    4.3 阴虚证医案分析
5. 湿热下注证
    5.1 湿热下注证定义
    5.2 湿热下注证用药分析
    5.3 湿热下注证医案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丁甘仁及其临床经验研究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基于方证相关的酸枣仁汤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酸枣仁汤的文献研究
    1 酸枣仁汤的源流
        1.1 出处
        1.2 历代医家对酸枣仁汤证的分析
    2 酸枣仁汤的方证理论研究
        2.1 酸枣仁汤方药分析
        2.2 酸枣仁汤的方剂学研究
    3 酸枣仁汤的衍化发展
        3.1 晋唐时期
        3.2 宋元时期
        3.3 明清时期
    4 小结
第二章 酸枣仁汤现代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资料收集标准
        2.3 资料整理规范
        2.4 医案纳入
        2.5 数据分析
    3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3.1 病名统计分析
        3.2 症状统计分析
        3.3 舌象与脉象统计分析
        3.4 酸枣仁汤药物剂量统计分析
        3.5 加味药物统计分析
        3.6 性别统计分析
        3.7 患者年龄段统计分析
    4 研究结论及分析
        4.1 酸枣仁汤方证特点
        4.2 酸枣仁汤的舌脉分析
        4.3 酸枣仁汤的药物化裁特点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酸枣仁汤国内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4)基于数据挖掘的叶天士奇经辨治妇科疾病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统计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理论研究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正文)
附表
综述 奇经辨治妇科疾病现代临床及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合中药熏鼻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妊娠剧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祖国医学对妊娠恶阻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妊娠剧吐的认识
    3.总结
1.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脾胃虚弱证辩证标准
    2.4 中医症状的评分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病例纳入标准
    3.2 病例排除标准
    3.3 病例剔除标准
    3.4 病例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试验病例分组
    4.2 治疗方法
    4.3 用药疗程
5 观察指标
    5.1 治疗前后临床观察
    5.2 安全性观察相关内容
6 疗效判定标准
7 统计学分析
8 研究结果及分析
    8.1 一般资料分析
    8.2 病例入组与完成情况
    8.3 治疗结果与分析
    8.4 药物安全性分析
9.讨论
    9.1 病机及治法的探讨
    9.2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方义分析及药理研究
    9.3 中药熏鼻疗法
    9.4 研究结果分析
    9.5 体会
10.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6)门九章教授应用联合方组治疗慢性病疑难病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理论概述
    古今文献中联合方组雏形初探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病例选择
        2.1 病例收集标准
        2.2 病例排除标准
    3.病例整理规范
    4.方剂整理规范
    5.制定调查表
    6.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性别构成比
    2.年龄分布
    3.联合方组治疗病种统计
    4.单方与联合方组使用情况统计
    5.联合方组方剂来源统计
    6.联合方组中各功效方剂统计
    7.常用联合方组统计
    8.各系统(科)疾病常用方组统计
        8.1 消化系统疾病
        8.2 妇科疾病
        8.3 呼吸系统疾病
        8.4 神经系统疾病
        8.5 内分泌系统疾病
        8.6 泌尿系统疾病
        8.7 外科疾病
        8.8 其他系统(科)疾病
讨论
    1.门九章教授应用联合方组特点分析
        1.1 兴阳温通
        1.2 经方为用
        1.3 大病以胃
        1.4 功能为本
    2.门氏杂病流派《联合方组质询表》结果与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1:《联合方组质询表》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2.1.1 攻逐瘀血法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2.1.1.2 抵当汤证
        2.1.1.3 抵当丸证
        2.1.2 泻热逐水法
        2.1.2.1 大陷胸丸证
        2.1.2.2 大陷胸汤证
        2.1.3 三物白散证
        2.1.4 十枣汤证
        2.1.5 苦寒泻下法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2.1.5.2 小承气汤证
        2.1.5.3 大承气汤证
        2.1.6 麻子仁丸证
        2.1.7 蜜煎导证
        2.1.8 变治法
        2.1.8.1 大柴胡汤证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2.1.9 急下存阴法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2.2.1 攻下泻热法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2.2.1.4 谷疸证证治
        2.2.1.5 酒疸证证治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2.2.2 攻下行气法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2.2.3 峻下去积法
        2.2.4 攻下逐饮法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2.2.4.2 悬饮证证治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2.2.5 攻下逐瘀法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2.2.7 缓下润燥法
        2.2.8 温里攻下法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1.1 原文
        1.2 主证
        1.3 药物组成
        1.4 煎服法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1.5.2 蒸蒸发热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2 小承气汤论述
        2.1 条文
        2.2 主证
        2.3 药物组成
        2.4 煎服法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2.5.1 脉滑而疾
        2.5.2 腹大满不通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3 大承气汤论述
        3.1 原文
        3.2 主证
        3.3 药物组成
        3.4 煎服法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3.5.1.1.3 不能食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5.2.2 发热汗多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4 三承气汤总结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1 新加黄龙汤证
        2 宣白承气汤证
        3 导赤承气汤证
        4 牛黄承气汤证
        5 增液承气汤证
        6 护胃承气汤证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8 桃仁承气汤证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前言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4 结论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概述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3 Meta分析
        1.4 文献综述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2.1 系统评价方法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3 Meta分析概述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3.2 Meta分析的目的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确立研究课题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4.2.1 文献检索方法
        4.2.1.1 检索词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4.2.1.3 检索范围
        4.2.2 文献检索步骤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4.3.4 结果测量指标
        4.3.5 重复发表文献
        4.3.6 信息完整性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4.1 随机对照研究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4.4.2 观察性研究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6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4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篇
致谢
个人简介

(8)《伤寒论》调治脾胃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回顾《内经》中对于脾胃的认识
    1、回顾《内经》中对于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
        1.1、对脾生理功能的认识
        1.2、对胃生理功能的认识
        1.3、脾与胃之间的关系
    2、《内经》中对于脾胃的病理阐述
        2.1、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2.2、脾病则不能布散精微
        2.3、脾气实与脾气虚
        2.4、脾胃寒热虚实
第二部分 《伤寒论》调治脾胃的理论
    1、《伤寒论》中调治脾胃的正治法
        1.1、脾虚气滞腹满的证治
        1.2、脾阳失运,水气内停的证治
        1.3、脾胃虚寒,寒湿内停的证治
        1.4、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证治
        1.5、胃强脾弱,脾阴不足的证治
        1.6、脾络不和,腹满时痛的证治
        1.7、中焦脾胃,寒热错杂的证治
        1.8、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的证治
        1.9、寒格食入即吐的证治
        1.10、肝脾不和的证治
        1.11、阳明热盛之证治
        1.12、胃热气阴两伤之证治
        1.13、痰热互结心下之证治
        1.14、胃气亏损,痰阻气逆的证治
        1.15、寒滞肝脉,肝寒犯胃的证治
        1.16、上热下寒的胃肠证候之证治
        1.17、胃肠燥热之证治
        1.18、胃热热痞之证治
        1.19、肠热腹泻之证治
        1.20、热毒下注大肠疫毒痢之证治
        1.21、少阳邪热,下注大肠热利之证治
        1.22、大肠滑脱不禁之证治
        1.23、霍乱病证治
    2、《伤寒论》调理脾胃的权变法
        2.1、发汗解表,亦需调理脾胃,且以资汗源
        2.2、脾阳虚兼表者,更需温脾解表
        2.3、和解少阳,调理脾胃,托邪外出
        2.4、少阳与阳明合病,和解少阳与清下阳明并举
        2.5、峻药攻邪,顾护脾胃,确保攻邪不伤正
        2.6、寒凉清热,顾护脾胃,避免寒凉伤脾胃
        2.7、治寒湿水气诸证,不离温脾健脾
        2.8、善后调理,重视后天,病瘥防复,更需调养脾胃
        2.9、观察胃气存亡,判断疾病预后
小结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补中益气汤的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补中益气汤的文献研究
    1.1 补中益气汤创立的历史渊源、条文
    1.2 补中益气汤组成、方解
        1.2.1 本方组成、用量及用法
        1.2.2 使用注意事项
        1.2.3 补中益气汤的功能与主治
        1.2.4 药物分析
        1.2.5 本方病机与治则分析
        1.2.6 方剂配伍意义
        1.2.7 中气、胃气、阴火的概念
    1.3 李东垣对补中益气汤的理解运用
    1.4 古代医家对补中益气汤的运用
        1.4.1 名医名家对本方的理解运用
        1.4.2 古代医家在四大科中对本方的应用实例概述
第二章 现代医家临床运用进展
    2.1 内科
        2.1.1 眩晕
        2.1.2 失眠
        2.1.3 低血压
        2.1.4 发热
        2.1.5 慢性腹泻
        2.1.6 慢性肝炎
        2.1.7 重症肌无力
        2.1.8 胃下垂
        2.1.9 痤疮
    2.2 外科
        2.2.1 肾绞痛
        2.2.2 腹股沟疝
        2.2.3 肛门术后大便难
    2.3 妇科
        2.3.1 子宫脱垂
        2.3.2 产后癃闭
        2.3.3 妊娠高血压
        2.3.4 阴吹症
    2.4 儿科
        2.4.1 小儿神经性尿频
        2.4.2 小儿变异性哮喘
        2.4.3 泄泻后期发热
        2.4.4 反复呼吸道感染
    2.5 五官科
第三章 研究目的
第四章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4.1.1 频次统计
        4.1.2 黄金分割法
        4.1.3 聚类分析
    4.2 技术路线
        4.2.1 资料来源
        4.2.2 检索策略
        4.2.3 纳入标准
第五章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
        5.1.1 年龄分布
        5.1.2 性别
        5.1.3 病因和病程
        5.1.4 中医诊断
        5.1.5 西医诊断
    5.2 补中益气汤核心脉症
        5.2.1 症状体征
        5.2.2 舌象
        5.2.3 脉象统计
        5.2.4 核心脉症
    5.3 补中益气汤核心药物
        5.3.1 补中益气汤原方用药频次统计
        5.3.2 补中益气汤中核心药物的配伍关系
    5.4 补中益气汤药物用量分析
    5.5 药物用量与脉症的关系
        5.5.1 第1类群药量与脉症关系
        5.5.2 第4类群药量与脉症关系
        5.5.3 第1类群与第4类群中用药量和脉症的比较
    5.6 核心脉症与核心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
第六章 补中益气汤在肾阴虚、肾阳虚证候中及情志病中的运用探讨
    6.1 补中益气汤在肾阴虚、肾阳虚证候中运用
    6.2 补中益气汤在情志病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综述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脾胃为后天之本说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脾胃学说的源流
    一、《黄帝内经》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1 《内经》具有高度重视脾胃的思想
        2 《内经》关于脾胃的生理功能
        3 《内经》关于脾胃的病因病机及治则的论述
    二、《伤寒杂病论》发展了脾胃学说的辨证论治理论
        1 《伤寒论》中的脾胃学说
        2 《金匮要略》中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三、《脾胃论》促进了脾胃学说的成熟
        1 李杲学术思想的产生
        2 李杲学术理论价值及后世影响
    四、明清时期脾胃学说得到了长足的完善
        1 温补学派充实和发展了脾胃学说
        2 温病学派全面推动脾胃学说的发展
第二部分 脾胃为后天之本说
    一、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说
        1 脾化精微,心得血养
        2 脾气健运,达木荣肝
        3 脾主中气,上输于肺
        4 脾主后天,化精充肾
    二、脾胃为枢是机体内在平衡的调衡机制说
        1 脾升胃降,气机之枢
        2 五脏气机,皆有升降
        3 调衡脏气,过与不及
    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说
        1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2 元气与脾胃之气的关系
        3 元气的来源与脾胃的关系
    四、脾胃不足百病丛生说
        1 脾胃元气不足与外邪入侵
        2 元气不足与脏腑失养
        3 元气虚衰与脾气不升
    五、调理脾胃后天有为说
        1 脾胃健旺,百病可愈
        2 脾升胃降,气机乃调
        3 脾胃调和,诸邪易去
第三部分 脾胃学说在临床各科的应用
    一、脾胃学说在内科临床的应用
        1 肺病从脾胃论治
        2 心病从脾胃论治
        3 肝病从脾胃论治
        4 肾病从脾胃论治
        5 气血津液病证从脾胃论治
    二、妇科疾病从脾胃论治
    三、儿科疾病从脾胃论治
    四、男科疾病从脾胃论治
    五、老年病从脾胃论治
    六、眼疾从脾胃论治
    七、耳鼻喉科疾病从脾胃论治
    八、肿瘤从脾胃论治
    九、骨伤科疾病从脾胃论治
    十、疑难杂症从脾胃论治
    十一、针灸科从脾胃论治
第四部分 由"从脾胃论治为主要疗法"的角度,对《中医历代医案精选》的统计学分析
第五部分 讨论
    一、从宏观辨证的角度看"脾胃为后天之本"说
    二、从病种(证)的分布看"脾胃为后天之本"说
    三、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调理脾胃法治疗妇科疾病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丁甘仁治疗妇科病经验研究[D]. 董乐鹏. 滨州医学院, 2020
  • [3]基于方证相关的酸枣仁汤的临床应用[D]. 郭麒.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基于数据挖掘的叶天士奇经辨治妇科疾病规律研究[D]. 冯璐.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合中药熏鼻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妊娠剧吐的临床研究[D]. 金婷.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6]门九章教授应用联合方组治疗慢性病疑难病证治规律研究[D]. 王甜凤.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8]《伤寒论》调治脾胃的理论研究[D]. 林悦鸿.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1(04)
  • [9]补中益气汤的方证研究[D]. 申尧.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7(01)
  • [10]脾胃为后天之本说再探讨[D]. 许潮松.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调脾胃治妇科病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