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汽车动力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汽车动力性能,主观评价,客观评价,主观与客观相关性
汽车动力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博[1](2019)在《汽车动力性能主观与客观评价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汽车动力性能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构建数学模型。介绍了逐步回归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求解步骤,明确了基于加速性能、爬坡性能以及舒适性能的13项汽车动力性主观评价指标,并建立了结合十分评分制的打分方法。根据国家标准,选取最高车速、原地加速时间、超车加速时间和最大爬坡度等4项内容作为汽车动力性客观评价指标。选取3名评车师,分别对2台测试车辆进行动力性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得到评价结果。采用逐步回归法对评价结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到11项主观评价指标与其对应的客观评价指标具有线性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24期)
孟祥辉[2](2019)在《基于传递特性的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性能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特种汽车驻车状态、发动机怠速时前桥左右轮胎有明显抖动现象,在相关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发现动力总成固有频率接近怠速工况下的激励频率。优化过程采用建立基于ADAMS/view的包含发动机特征的整车模型的方式,完成了动力总成悬置的优化设计,有效的解决了该共振问题。(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9年23期)
刘慧,张彤,盖福祥,王博,王晨[3](2019)在《混合动力汽车叁元锂电池基本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元锂电池单体(NCM)为研究对象,经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其基本性能,包含容量特性、内阻特性、开路电压和温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放电倍率的增加,电池放出的电量有一定减小,放电时间变短;充电倍率增大,充进的电量减少,充电时间变短;在电池SOC较低时,电池内阻随SOC下降而上升;电池内阻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电池开路电压随温度变化较小。通过对电芯数据的挖掘,可以为相关算法提供参考依据,是搭建电池管理系统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马玲[4](2019)在《汽车机械式变速器耦合动力性能测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的动力性与变速器关系密切,为保证汽车的动力性与舒适性,需对变速器的耦合动力性能进行分析.根据机械式汽车变速器的结构与传动运行原理,构建变速器换档过程的动力模型;计算轴承各方向的刚度值,结合弹簧阻尼单元模拟变速器的运行过程,并对轴系齿轮啮合过程进行耦合受力分析,得到齿轮副基元间的啮合刚度矩阵;根据变速器动力模型与耦合刚度矩阵,进行相关数据计算,构建传动轴与变速器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实验测试变速器耦合动力性能,根据变速器各档位运行效率曲线与换档时间变化分析变速器的耦合动力性能.(本文来源于《菏泽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海兵,李聪,郭磊[5](2019)在《汽车动力电池组散热性能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建立动力电池组散热模型,研究了自行设计的电池组热管理系统的冷却性能。通过自行设计的实验系统,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分析了管道直径、环境温度以及不同布管方式等对电池组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电池热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从而改善电池组温度场的均匀性。研究结论可用于动力电池组冷却系统结构参数的优化。(本文来源于《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李新祥,赵相章,王兴必[6](2019)在《汽车冲击作用下SD型伸缩装置动力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SD型伸缩装置进行仿真分析,考虑车辆荷载的冲击作用,分析车辆不同行驶速度下该伸缩装置的动力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车辆荷载不同的行驶速度下,伸缩装置的竖向位移基本一致。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增大,车辆制动力力增大,伸缩装置的横向位移显着增大。(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9年07期)
裴建永[7](2019)在《基于用户实际使用工况混合动力汽车性能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污染和能源匮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环境与能源领域两大主题,在此背景下,传统汽车技术的改革迫在眉睫,因此新能源汽车成为各国发展的焦点。目前混合动力汽车主要优化方向有控制策略优化、参数匹配优化和系统构型优化叁个方面。本文通过提取实际工况循环,开展了混合动力汽车性能仿真研究,优化了混合动力汽车的参数配置和控制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以并联式插电混合动力短途物流轻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实际的用户车辆行驶数据,开展了对实际工况循环提取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基于特征参数和速度-加速度分布矩阵相结合提取短途物流轻卡工况循环的方法。并基于Matlab软件开发了实际工况循环生成工具。通过对实际行车数据分析得到了车辆功率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短途物流轻卡参数匹配研究。应用AVL Cruise软件搭建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仿真平台。基于Simulink软件开发了车辆控制策略,在满足车辆动力性需求的同时,优化了车辆燃油经济性。开展了 AVL Cruise和MATLABSimulink软件联合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匹配的PHEV最高车速提高了 3%,最大爬坡度提高了 26%,0-80km/h加速时间降低了 4.8%,车辆动力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用户工况百公里燃油消耗量较传统车型降低了 11.7%,具备良好的节油效果。纯电动驱动最高车速为67km/h能够满足一般市区道路的正常行驶,达到了设计要求。工况跟随过程中,车速跟随良好且发动机运行在经济性较好的工况区域,说明开发的基于逻辑门限控制策略能有效优化车辆动力系统功率输出,对后期车辆标定策略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1)
廖燕辉[8](2019)在《基于LabVIEW的汽车发动机油耗与动力性能测试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NI公司的数据采集卡把发动机和PC机中的LabVIEW程序连接起来,搭建汽车发动机油耗与动力性能的虚拟仪器测试平台,研究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油耗。用LabVIEW(虚拟仪器)软件编写程序、收集发动机的转速和喷油脉冲宽度,检测发动机的扭矩(动力性)和油耗(喷油量)。(本文来源于《时代汽车》期刊2019年07期)
[9](2019)在《动力锂电池已经成为电动汽车性能对比的标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已经商业化应用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包括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和NCM(镍钴锰)叁元材料等产品。国内电动汽车发展初期,动力电池由采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电池主导,虽然这种正极材料制作的电池的循环寿命较好,但能量密度比较低,这就导致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相对较短。"能量(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2期)
李少鹏,陈晖,邹云伟,林耿[10](2019)在《醇氢动力汽车排气消声器声学性能模拟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外尚未针对专用于醇氢动力汽车的消声器作深入研究。因此论文基于GT-Power对某醇氢动力汽车的排气消声器的消声性能从插入损失、传递损失以及降噪量叁方面进行仿真研究。论文的研究对醇氢动力汽车排气消声器的选配和性能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工程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9年08期)
汽车动力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某特种汽车驻车状态、发动机怠速时前桥左右轮胎有明显抖动现象,在相关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发现动力总成固有频率接近怠速工况下的激励频率。优化过程采用建立基于ADAMS/view的包含发动机特征的整车模型的方式,完成了动力总成悬置的优化设计,有效的解决了该共振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汽车动力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一博.汽车动力性能主观与客观评价相关性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9
[2].孟祥辉.基于传递特性的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性能优化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9
[3].刘慧,张彤,盖福祥,王博,王晨.混合动力汽车叁元锂电池基本性能的研究[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9
[4].马玲.汽车机械式变速器耦合动力性能测试分析[J].菏泽学院学报.2019
[5].张海兵,李聪,郭磊.汽车动力电池组散热性能仿真分析[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9
[6].李新祥,赵相章,王兴必.汽车冲击作用下SD型伸缩装置动力性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
[7].裴建永.基于用户实际使用工况混合动力汽车性能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8].廖燕辉.基于LabVIEW的汽车发动机油耗与动力性能测试系统设计[J].时代汽车.2019
[9]..动力锂电池已经成为电动汽车性能对比的标杆[J].能源与环境.2019
[10].李少鹏,陈晖,邹云伟,林耿.醇氢动力汽车排气消声器声学性能模拟仿真[J].内燃机与配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