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人论文-张冬冬

明清人论文-张冬冬

导读:本文包含了明清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方诗文总集,姚江逸诗,续甬上耆旧诗

明清人论文文献综述

张冬冬[1](2019)在《明清人为何编纂地方诗文总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随着地域文学研究日趋兴盛,对明清地方诗文总集的点校、影印出版也日渐增多,尤其是《历代地方诗文总集汇编》的影印出版,极大地便利了相关研究的顺利开展。该丛书收录宋、明、清、民国总集219种,据其编者统计,现存历代(主要是明清)地方诗文总集数量有一千余种。另外,笔者根据明清地方诗文总集序跋中所记内容获知:编纂成稿未加刊印而散佚不传者,数目也非(本文来源于《意林文汇》期刊2019年12期)

程章灿[2](2018)在《搜聚汇集 造福学林——新世纪明清人全集整理出版的现状、成绩与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明清人全集整理与出版成为古籍整理与出版中的一个热点,不但数量多,涉及面广,而且内容丰富,后来居上,精益求精。这与国家科研规划和出版基金支持以及很多地方政府的支持有直接关系。也有一些明清人全集整理出版项目主要出自学者个人的设计。总体来看,这些明清人全集的整理出版形式多样,或影印,或标点,或校勘,或注释,可以说粗细兼有,深浅层次各不相同。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这一方面的整理出版也存在贪多务得甄辨不精、底本选择疏于比对、断句校勘失误、体例失范、重复出版等问题,亟待纠偏正误。从全局高度合理规划,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既注重辑佚,又重视辨伪,进一步提高学术质量,才能使明清人全集的整理与出版更好地造福学林,服务社会。(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8年05期)

王淑洁[3](2014)在《明清“人面桃花”杂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两代现存的“人面桃花”杂剧共有四部,分别是明代孟称舜的《桃源叁访》和《桃花人面》,清代朱景英的《桃花缘》,清代曹锡黼的《桃花吟》。本文将明清“人面桃花”杂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研究,既探讨它们的共同特征,又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综述、论文目的与意义;第二章《明清“人面桃花”杂剧概述》着重介绍明清“人面桃花”杂剧存佚、版本、作者、梗概等基本信息。同时,也对“人面桃花”故事从《本事诗》流入诗词、小说、戏曲等文学创作领域的途径进行扼要地论述;第叁章《明清“人面桃花”杂剧总体特征》把明清“人面桃花”杂剧作为一个整体,从主题、情节、文辞和体制四个方面来探讨明清两代“人面桃花“杂剧的“才子佳人爱情”、“不拘本事、针线严密”、“蕴藉旖旎、含蓄典雅”以及“南化倾向”这四个共同的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些特征的时代和作家原因。第四章《明清“人面桃花”杂剧差异论》拟从明清“人面桃花”杂剧主题差异、体制差异和案头场上的差异来探讨明清“人面桃花”杂剧存在的不同。同是“才子佳人爱情”主题,明代“人面桃花”杂剧的这一主题包含了对“至情”的弘扬,而清代的主题则是“情”与“理”的调和;在体制上同受到传奇的影响,明代“人面桃花”杂剧则又反映出了时人对“元杂剧”的推崇,而清代“人面桃花”杂剧则是更深地淡化了杂剧与传奇的界限;同时相比其他叁部杂剧,清代《桃花吟》杂剧舞台性更强。于此同时深入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文学创作思潮以及作家个人的戏曲创作实践。第五章《明清“人面桃花”杂剧的意义与影响》在前叁章的论述基础上进一步肯定明清“人面桃花”杂剧的意义,并具体分析明清“人面桃花”杂剧对“人面桃花”地方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5-11)

朱泓,周亚威[4](2014)在《北京延庆县西屯墓地汉至明清人骨的性别/年龄变化及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延庆县西屯墓地共出土人骨标本510例,性别明确者406例,鉴定率为79.6%,年龄段明确者446例,鉴定率87%。男性标本175例,女性标本231例,男女性比例为0.75:1。510例个体时代分属于汉、唐、魏晋、辽、北朝、明、明清和清。为研究该墓地人口变化规律,把墓地按时代顺序划分为叁组:汉代组、北朝组和明清组,通过对叁组样本的人口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性别,汉代组至明清组性比例反映出一个由低到正常再到低的时代变化规律,具体各年龄段的性比例存在着相似性,即随着年龄段的递增,性比例也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年龄,汉代组至明清组平均死亡年龄呈增长趋势。男性平均死亡年龄高于女性的现象,自汉代就已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明清,各年龄段死亡率3个时代组基本一致,只是汉代组死亡高峰期集中在壮年,北朝组和明清组则集中在中年,从而反映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古人的寿命表现出增加的规律。(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姜丽娟[5](2010)在《明清人的小说序跋中小说本体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序跋是研究小说理论的重要形式,文中选取了明清阶段的小说序跋为研究对象,从明清学者的小说序跋中小说概念和小说特点理论出发,分别探讨了我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目录学定义和散文体叙事学定义,从小说类属与小说定义方面探讨了明清时期的小说本体观点。(本文来源于《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杨玉军[6](2008)在《明清人小说序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人的小说序跋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内蕴,它有着丰富的思想史料的价值。透过这一时期的小说序跋,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几大思想渊源,可以说,明清时期的小说思想是几种思想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研究小说序跋的思想文化内涵,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明清小说的深厚的思想,更好地理解小说创作者创作小说的动机和小说的主题。明清人的小说序跋中体现的思想文化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即儒家思想、儒释道“叁教合一”思想以及“主情”的思想。小说序跋对于这叁个方面都有丰富的论述和描述,我们试图从明清人的小说序跋中勾勒出明清小说思想发展的历程,以便于我们更好对明清小说进行精神层面的观照和分析。明清时期,通过小说序跋评论小说创作的得失,阐发小说创作的技巧和创作原则,成为明清人小发表说理论的一种最为广泛的形式。明清人小说序跋主要涉及了小说功能观、小说的创作方法论和人物典型论叁个方面。这叁个方面是序跋作家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主要贡献。明清人的小说序跋作为一种走向完善的文体,显示出明清时期的时代特色和艺术特点,主要是:是长短不一,众体兼备;知人论世、品书评文;文质兼备,风格多样。明清人的小说序跋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从叁个方面论述明清人所作的小说序跋的价值。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明清人小说序跋的文献价值,这是从明清人的小说序跋里面包含的文献信息而言的。第二个方面是关于小说序跋的文学价值,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小说序跋的文学审美价值。有的小说序跋本身写的很有文学性,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第二是小说序跋的文学批评价值。明清人小说序跋提出了很多小说理论的命题,而且序跋本身也有对其他小说的评介,这些序跋都保存了很宝贵的小说批评的资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明清小说的理论批评史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第叁方面是小说序跋的美学价值。明清人小说序跋在阐述小说理论的同时,提出了很多具有美学意义上的美学命题推动和促进了中国古代小说美学的兴起和发展。这些美学命题的提出,在很大意义上反映了古代的小说序跋作家理论修养的提高和理论意识的增强(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沈承宁[7](2007)在《从地方志的考察中看明清人的奢靡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地方志为基本资料进行考察,认为传统意义上广义的奢靡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界定:1.某事项的花费超过该事项的基本需要;2.某些不正当不应有的消费项目与活动;3.某消费与个人(或部分人)的收入不相称;4.消费者攀比浮夸。奢靡观念的新旧激荡反映出明清社会的变迁及其局限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志》期刊2007年09期)

房莹[8](2007)在《明清人对《金瓶梅》主旨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瓶梅》自问世以来,在明清阶段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人们纷纷以序、跋、笔记、书信等种种评论形式发表对它的评价。可谓赞之者有之,毁之者亦有之。除此以外,明崇祯本、清康熙年间张竹坡以及光绪年间文龙以评点的形式发表对《金瓶梅》的评论,其中尤以张竹坡和文龙的评点系统而全面。在对《金瓶梅》的评价中,关于《金瓶梅》的主旨问题,是自《金瓶梅》问世以来,《金瓶梅》研究中一个深受关注的关键问题,关系到读者该如何看待和理解《金瓶梅》这部书。本文对明清阶段关于《金瓶梅》主旨的阐释作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清理出这一阶段对其主旨的阐释主要从“世情”、“泄愤”、“劝戒”叁个方面着眼的。第一部分分析了人情小说中“世情书”的特点以及明清阶段论者对《金瓶梅》“世情”主旨的阐释,第二部分是“发愤着书”说溯源以及梳理明清阶段论者对《金瓶梅》“泄愤”主旨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第叁部分分析了在小说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劝戒”的不同特点以及明清阶段论者对《金瓶梅》“劝戒”主旨的阐释。结语着重阐释“世情”、“泄愤”、“劝戒”这叁大主旨的逻辑关系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影响。对明清阶段关于《金瓶梅》“世情”、“泄愤”、“劝戒”主旨阐释的梳理和研究,是将其放在小说史与小说理论史的大背景下来把握的。《金瓶梅》在长篇世情小说中有着开创地位,而“发愤着书”、“劝戒”则是传统小说理论的重要命题,《金瓶梅》这部“奇书”,其“泄愤”、“劝戒”主旨对传统既有继承,更多地是发展。明确《金瓶梅》主旨的“世情”、“泄愤”、“劝戒”叁方面构成,有助于了解《金瓶梅》的独特个性。(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王可喜[9](2006)在《湖北《茅田王氏宗谱》所存韩楷等明清人佚文辑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北通山茅田王氏系宋枢密副使德安王韶第八子王定的后裔。《茅田王氏宗谱》自宋淳熙戊戌年(1178)至民国辛巳年(1941)凡十叁次续修,完整连续,可信无疑。该谱卷首所存韩楷、徐刚、吴景祉等明清人佚文甚为珍贵,本文辑出且略加考证。(本文来源于《咸宁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贝京[10](2005)在《明清人对归有光的评价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就明清人对归有光的评价作了全面的梳理和阐述,展现了归有光的文学成就逐步得到合理定位的过程,以及由于评价者文学趣味、学术眼光的差异,而导致对归有光古文、时文、史记评点价值大小、学术品格高低的评判因人而异的现象。(本文来源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明清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进入新世纪以来,明清人全集整理与出版成为古籍整理与出版中的一个热点,不但数量多,涉及面广,而且内容丰富,后来居上,精益求精。这与国家科研规划和出版基金支持以及很多地方政府的支持有直接关系。也有一些明清人全集整理出版项目主要出自学者个人的设计。总体来看,这些明清人全集的整理出版形式多样,或影印,或标点,或校勘,或注释,可以说粗细兼有,深浅层次各不相同。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这一方面的整理出版也存在贪多务得甄辨不精、底本选择疏于比对、断句校勘失误、体例失范、重复出版等问题,亟待纠偏正误。从全局高度合理规划,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既注重辑佚,又重视辨伪,进一步提高学术质量,才能使明清人全集的整理与出版更好地造福学林,服务社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明清人论文参考文献

[1].张冬冬.明清人为何编纂地方诗文总集[J].意林文汇.2019

[2].程章灿.搜聚汇集造福学林——新世纪明清人全集整理出版的现状、成绩与问题[J].北方论丛.2018

[3].王淑洁.明清“人面桃花”杂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4].朱泓,周亚威.北京延庆县西屯墓地汉至明清人骨的性别/年龄变化及规律[J].第四纪研究.2014

[5].姜丽娟.明清人的小说序跋中小说本体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6].杨玉军.明清人小说序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7].沈承宁.从地方志的考察中看明清人的奢靡观[J].中国地方志.2007

[8].房莹.明清人对《金瓶梅》主旨的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7

[9].王可喜.湖北《茅田王氏宗谱》所存韩楷等明清人佚文辑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6

[10].贝京.明清人对归有光的评价述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标签:;  ;  ;  

明清人论文-张冬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