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给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因药物,纳米载体,靶向传递
基因给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寒梅,李曼,张志荣,孙逊[1](2016)在《基因药物纳米给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药物的传递面临着体内外稳定性差、缺乏靶向性、难入胞、在细胞内难以释放等一系列障碍和挑战。因此,要实现基因药物在体内有效传递需构建能克服这些障碍的药物传递系统。随着材料科学和纳米科技的发展,大量新型的纳米载体已被用于基因药物的传递。综述目前基因药物传递所面临的障碍和挑战,基因药物纳米给药系统的设计思路及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药学进展》期刊2016年04期)
曾跃彬[2](2016)在《髓性白血病细胞靶向性基因药物高分子给药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抗肿瘤腺病毒对髓性白血病细胞干预,探讨基因治疗方案的干预下,运用高分子给药系统的靶向性修饰特点,建立一个安全的、有效的适合髓性白血病细胞的防治模式。方法:合成p HPMA(p HPMA-ONp),加入制备好的Ad.mda-7.egfp形成pc-Ad.mda-7.egfp接合物,加入ACPPs形成ACPPs-pc-Ad.mda-7.egfp,在U937细胞上清中孵育pc-Ad.mda-7.egfp及CPP44-pcAd.mda-7.egfp20min以全波长酶标仪观察两种接合物的绿色荧光比值,进行抗腺病毒抗体中和实验;以CPP44-pc-Ad.mda-7.egfp感染U937细胞、RBC、MSC48h,全波长酶标仪检查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对CPP44pc-Ad.mda-7.egfp肿瘤靶向性检测;CPP44-pcAd.mda-7.egfp感染细胞,行CPP44-pc-Ad.mda-7.egfp穿膜活性检测;并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CPP44-pc-Ad.mda-7.egfp穿膜活性的时间依赖性。结果:抗腺病毒抗体中和实验:通过人抗腺病毒抗体孵育两种接合物,赋予前U937细胞pc-Ad.mda-7.egfp全波长酶标仪检查荧光表达为91.7%,CPP44-pc-Ad.mda-7.egfp为90.3%,孵育后pc-Ad.mda-7.egfp为21.9%,CPP44-pc-Ad.mda-7.egfp为84.3%;肿瘤靶向性检测:CPP44-pc-Ad.mda-7.egfp分别感染U937细胞、RBC、MSC,全波长酶标仪检测发现,U937细胞(96.4±2.34),RBC(13.6±4.35),MSC(16.9±3.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5.754,P=0.000);穿膜活性检测: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U937细胞内可见大量PI荧光,以及大量的Hoechst33342和PI的复合荧光;穿膜活性的时间依赖性检测:倒置荧光纤维镜观察发现,随时间的推移,细胞浆内PI荧光逐渐增强。结论:CPP44-pc-Ad.mda-7.egfp具有良好的免疫逃逸能力,在静脉给药时,可有效避免人体内的抗腺病毒抗体对腺病毒的清除作用,使靶向治疗达到更高的浓度,且其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小,具有良好的跨膜转运能力,提高了腺病毒在细胞内的表达,增加了腺病毒抑制癌细胞的效率。CPP44-pc-Ad.mda-7.egfp可能适合静脉给药用于髓性白血病治疗。(本文来源于《北方药学》期刊2016年03期)
单纯蕾[3](2014)在《阳离子多肽—硬脂酸嫁接物基因给药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阳离子多肽-硬脂酸嫁接物具有较丰富的正电荷,可通过静电作用与质粒DNA (plasmid DNA, pDNA)进行复合,为实现有效的体外基因转染和体内抗肿瘤疗效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本研究构建了阳离子多肽-硬脂酸/pDNA复合物和聚乙二醇修饰多肽-硬脂酸/pDNA复合物基因给药系统,考察了其基本理化性质,体外转染效率,体内抗肿瘤疗效以及细胞内涵体逃逸过程。阳离子多肽-硬脂酸嫁接物(cationic peptide stearate, STR-Pep)系通过多肽氨基末端的氨基与硬脂酸羧基发生酰胺化反应共轭连接而成,醛基化聚乙二醇则通过醛基与多肽赖氨酸残基上的游离氨基发生反应而生成聚乙二醇修饰的多肽-硬脂酸嫁接物(PEG modified cationic peptide stearate, PEG-STR-Pep)。以核磁共振氢谱确证两种嫁接物的化学结构,芘荧光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透射电镜观察胶束的粒径以及形态学特征,噻唑蓝法考察嫁接物细胞毒性。分别制备STR-Pep/pDNA复合物和PEG-STR-Pep/pDNA复合物,以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复合物的粒径及形态特征,水平凝胶电泳分析嫁接物胶束与DNA的密接程度。以pEGFP-C1作为报告基因,HEK293, SKOV-3, MCF-7, Hela细胞为模型细胞,以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嫁接物胶束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并以流式细胞仪定量测定其转染效率。以pGL-3质粒为报告基因,定量考察嫁接物胶束介导的体外转染水平。同时,考察了STR-Pep/pDNA和PEG-STR-Pep/pDNA基因给药系统的体外细胞转染毒性。为了进一步确证多肽中组氨酸的促内涵体逃逸作用,以6-羧基荧光素(FAM荧光)标记pDNA,以Lyso-Tracker标记细胞内内涵体和溶酶体,观察由STR-Pep携载的pDNA在细胞内实现内涵体逃逸的过程。以荷SKOV-3裸鼠为模型动物,以pPEDF (plasmid of 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factor)为治疗基因,考察STR-Pep/pPEDF基因给药系统的体内抗肿瘤药效学。因为STR-Pep嫁接物和PEG-STR-Pep嫁接物均具有显着的胶束特性以及较好的基因转染效率,考虑以载药胶束与目的基因结合实现针对肿瘤的协同治疗。本研究以碱基阿霉素(doxorubicin hydrochloride)为模型药物,以透析法制备STR-Pep/DOX和PEG-STR-Pep/DOX载药胶束给药系统;以超滤离心-有机溶剂提取法测定载药胶束中阿霉素的药物含量;以透射电镜观察载药胶束的形态及粒径大小;以SKOV-3、A549、HepG2细胞为模型细胞,评价阿霉素载药胶束的体外药效学。同时,制备了STR-Pep/DOX/pDNA和PEG-STR-Pep/DOX/pDNA复合给药系统,考察其在HepG2细胞中的转染效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酰胺化反应和亲和取代反应分别得到了STR-Pep嫁接物和PEG-STR-Pep嫁接物,核磁共振氢谱确证了STR-Pep和PEG-STR-Pep嫁接物的化学组成。STR-Pep和PEG-STR-Pep嫁接物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182μg/mL和212μg/mL。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STR-Pep和PEG-STR-Pep嫁接物胶束粒径大小分别为10-20nm和50-60nm,且具有均匀的球型。STR-Pep和PEG-STR-Pep嫁接物胶束复合pDNA的能力比较强,在水平凝胶电泳实验中,均可以比较低的质量比(w/w=1, w/w=2)完全阻滞pDNA。制备的STR-Pep/pDNA和PEG-STR-Pep/pDNA基因给药系统则成功实现了目的基因的体外转染,STR-Pep/pDNA基因给药系统在正常细胞系HEK293和肿瘤细胞系SKOV-3, MCF-7和HeLa中均达到了较高的转染效率及转染水平,在部分肿瘤细胞系中的转染能力已经非常接近于甚至超越了LipofectamineTM2000。 PEG-STR-Pep/pEGFP基因转染系统则在HEK293细胞系中介导了明显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在体内抗肿瘤药效学研究中,STR-Pep/pDNA基因给药系统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同时,STR-Pep和PEG-STR-Pep嫁接物胶束对于阿霉素具有比较高的携载能力,包封率分别达到了54.1%和60.8%,STR-Pep/DOX/pEGFP和PEG-STR-Pep/DOX/pEGFP复合给药系统在体外转染实验中显示了一定的转染能力和发展潜力,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较好的协同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1-01)
冯美卿,张钟珑[4](2013)在《研讨型教学实例分析——“同时给予化疗药物和基因的抗肿瘤治疗给药系统研究进展”及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科专业课程采用研讨型教学更适于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选择某一主题,通过查阅文献、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运用文献能力,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该文通过学生的课程论文及对论文的分析和评价,展示了研讨型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3年31期)
严晶晶[5](2013)在《壳聚糖—硬脂酸嫁接物/蛋白质/DNA叁元复合物基因给药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壳聚糖-硬脂酸嫁接物胶束具有较强的肿瘤细胞摄取能力和细胞核转运功能,其阳离子特性可有效密接质粒DNA,实现有效的基因转染和体内外抗肿瘤疗效。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硬脂酸嫁接物胶束负载基因药物进入靶细胞后,基因药物的有效释放是制约其基因转染效率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为实现基因药物在靶细胞内的有效释放,构建壳聚糖-硬脂酸嫁接物/蛋白质/质粒DNA叁元基因给药系统,考察蛋白质的等电点对其基因转染效率的影响。采用酶解法制备低分子量的壳聚糖(chitosan, CS),以碳二亚胺(EDC)为交联耦合剂,合成壳聚糖-硬脂酸嫁接物(stearic acid grafted chitosan, CS-SA)。核磁共振氢谱确证嫁接物的化学结构;叁硝基苯磺酸法测定氨基取代度;芘荧光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嫁接物胶束的粒径;透射电镜观察胶束的形态学特征。采用乙酰氯催化法酯化牛血清白蛋白(BSA)合成不同等电点的BSA, Zeta电位法测定等电点。分别制备CS-SA/DNA二元复合物和含有不同等电点蛋白质的CS-SA/BSA/DNA叁元复合物。测定二元、叁元复合物的粒径并观察复合物的形态;凝胶电泳分析嫁接物胶束与DNA的密接程度。以pEGFP-C1作为报告基因,HEK293细胞为模型细胞,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测定转染效率,比较二元复合物及叁元复合物的转染差异;激光共聚焦比较二元、叁元复合物的细胞摄取及胞内释放行为,流式细胞仪定量摄取效果;MTT法考察给药系统的细胞毒性。本研究进一步以survivin为靶点,设计并合成shRNA重组质粒(pshSUR).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筛选最佳干扰质粒;采用最佳转染处方制备干扰RNA给药系统CS-SA/BSA/pshSUR,并以人乳腺癌药物敏感细胞(MCF-7)和耐药细胞(MCF-7/Adr)为模型细胞,考察基因治疗联合化疗药物紫杉醇给药后,逆转耐药细胞MCF-7/Adr耐药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碳二亚胺介导得到了两亲性的壳聚糖-硬脂酸嫁接物(CS-SA).核磁共振氢谱确证了CS-SA的化学组成;所合成的CS-SA的氨基取代度为7.4%;临界胶束浓度为81.0μg/L;浓度为1mg/mL的嫁接物胶束数均粒径为36.4±0.9nm,电位为32.7±1.2mV;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胶束呈球形,粒径较小,分布均一嫁接物胶束具有较强的密接DNA能力,所形成的CS-SA/DNA-二元复合物,粒径较小且分布均一。通过乙酰氯催化法合成了等电点分别为4.7、6.0、9.3的BSA,采用共孵育法制备CS-SA/BSA/DNA叁元复合物。结果表明:当WBSA/WCS-SA比由0.1增至0.5时,嫁接物仍可有效密接DNA。当BSA含量较低时,叁元复合物与二元复合物相比较粒径差异不是很明显均小于200nm,且不影响细胞摄取;体外基因转染结果显示:BSA的等电点显着影响嫁接物介导的基因转染效率。与二元复合物相比,CS-SA/BSA(6.0)/DNA叁元复合物的基因转染效率略有增加;CS-SA/BSA(4.7)DNA转染效果进一步增加,且接近阳性LipofectamineTM2000对照;而CS-SA/BSA(9.3)/DNA对转染效率起抑制作用。采用等电点为4.7的BSA促进基因转染的效率,在于其负电荷性质促进基因药物的释放。本研究建立了准确可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方法学,并采用RT-PCR技术筛选出最佳干扰质粒。以叁元复合给药系统基因治疗结合紫杉醇的化疗研究结果表明,经基因治疗后可有效增加耐药细胞MCF-7/Adr对紫杉醇的敏感性,其逆转耐药倍数为9倍,而对敏感细胞MCF-7无明显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1-01)
郝亚男,曹青日,崔京浩[6](2012)在《脂质纳米载体在基因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治疗是正常基因置换致病基因以纠正基因结构和功能异常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目前基因治疗的载体分为病毒型载体和非病毒型载体。病毒型载体转染率高,但具有自我复制、免疫原性和致突变性等缺点;非病毒型载体不会进行自我复制,免疫原性低,具有靶向性及基因装载容量可调控等特点,使其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非病毒载体主要包括质粒、脂质体、阳离子聚合物及钙磷酸盐纳米微粒等。本文主要综述脂质纳米载体在基因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期刊2012-11-19)
范伟[7](2012)在《双向基因调控黑素细胞凋亡的聚阳离子纳米复合物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癜风(Vitiligo)是一种由于黑素细胞特异性损害而致色素脱失的获得性皮肤病,症状为皮肤出现局限性或泛发性色素脱失斑,此病由皮肤和毛囊的黑色素脱失所引起,是一种容易诊断而难于治疗的皮肤病。近期研究发现,黑素细胞生长存活缺陷,已成为白癜风皮损中黑素细胞丢失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抑制黑素细胞凋亡是白癜风治疗的一个重要潜在靶点。研究发现,在黑素细胞中,Bcl-2是最主要的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ax(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cl-2相关蛋白X)则是最主要的细胞凋亡促进基因,因此,将Bcl-2质粒与Bax的小干扰RNA片段以一定的比例导入到黑素细胞内,可有效地控制黑素细胞凋亡。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利用RNA干扰/DNA表达的双向基因调控技术,依靠α-黑素细胞刺激(α-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α-MSH)与黑素细胞表面的黑皮素-1受体(melanocortin1receptor,MC-1R)的特异性结合作用,以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low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imine,LMW PEI)为基因载体,构建一个靶向于黑素细胞的聚阳离子基因纳米复合物给药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利用具有亲水亲脂两性基团的普朗尼克(Pluronic)连接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形成高分子聚合物,探讨其分子量大小、结构特征、水解能力、细胞毒性及转染效率等性质,以期得到一个更加安全、有效的阳离子聚合物基因载体;同时,在该载体上连接黑皮素-1受体的配体,作为靶向头基,实现黑素细胞的靶向;另一方面,利用RNA干扰/DNA表达的双向基因调控技术,将小干扰RNA片段/质粒包裹于上述载体,在抑制bax过表达的同时促进bcl-2表达,从而达到抑制黑素细胞调亡的目的,为白癜风等因黑素细胞特异性损害而致的疾病提供一条新的有效的治疗途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阳离子聚合物的合成及聚阳离子/DNA纳米复合物的理化性质、体外转染和毒性评价。使用叁光气+N-羟基琥珀亚酰胺法将不同种类Pluronic双端羟基活化并与低分子量PEI反应,利用凝胶渗透层析色谱法(GPC)对所得的产物进行分子量测定,利用核磁共振(NMR)对其结构进行测定,测定聚合物在外界环境下的水解能力,制备不同质量比的聚阳离子/DNA纳米复合物,利用马尔文微粒测定仪等测定影响复合物粒径、Zeta电位和稳定性的因素;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考察不同质量比条件下阳离子聚合物对DNA的浓缩能力,考察聚阳离子/DNA复合物抗酶解能力,选择Hela细胞株进行体外转染实验;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毒性。第二部分,Bcl-2/Bax的双向基因策略调节细胞凋亡的体外评价。构建Bcl-2表达质粒,验证其体外表达效率;参考文献进行小干扰RNA片段合成并验证,获得有效的Bax干扰小RNA;采用优化比例的混合核酸,经聚阳离子纳米复合物包裹后体外转染黑素细胞,进行基因表达与凋亡评价。第叁部分,使用α-黑素细胞刺激素修饰第一部分所得聚合物,得到含有靶向头基的载体材料;将包裹了DNA和RNA的聚阳离子纳米复合物与黑素细胞在体外培育,对其粒径及Zeta电位进行测定,并考察其稳定性,体内外靶向性,以及促进黑素细胞增殖的效果。第四部分,双向基因调控的聚阳离子纳米复合物抗凋亡作用研究及安全性评价。构建白癜风的小鼠动物模型;通过皮肤亮度效果评价和黑素细胞数量变化评价其治疗效果;通过动物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测,病理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测,给药系统溶血性考察等评价该复合物的安全性。综上所述,为了抑制黑素细胞的凋亡,本课题通过基因治疗的方法,利用RNA干扰/DNA表达的双向基因调控技术,以黑皮素-1受体介导的靶向于黑素细胞的低分子量聚乙烯亚胺阳离子聚合物为载体,将外源的基因导入生物细胞内,使Bcl-2的表达提高的同时,抑制Bax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防止黑素细胞凋亡的作用,保证其在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这种利用双向基因调控来抑制黑素细胞凋亡的研究在国外未见到相关报道,同时以α-黑素细胞刺激素作为配体,起到黑素细胞靶向作用的研究亦未见报道,因此,本项目的研究,有望为白癜风等皮肤病的临床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2-05-01)
柯伟伦[8](2010)在《多肽介导脑胶质瘤靶向纳米基因给药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脑胶质瘤是发病率最高的脑肿瘤,也是死亡率最高的10类肿瘤之一。由于脑胶质瘤自身的浸润性生长特点以及血脑屏障(BBB)的存在,使得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均难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基因治疗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治疗手段,但是基因药物难以自主向胶质瘤富集,需要构建具有主动靶向性质的基因药物递释系统,使得外源性基因药物在病灶部位实现广泛表达。本课题针对脑胶质瘤生长过程中BBB的生理特点,设想两种构建基因药物递释系统的策略:(1)在脑胶质瘤晚期,BBB受到破坏,此时脑胶质瘤与其他肿瘤类似,具有EPR效应,在此基础上采用胶质瘤靶向头基修饰则能进一步提高药物在胶质瘤细胞内的浓集;(2)在脑胶质瘤早期,BBB保持完整,选用对BBB、胶质瘤细胞高亲和性多肽作为靶向头基可能实现跨越BBB、靶向胶质瘤。基于以上两种策略,本课题通过药剂学、高分子学和生物学手段的交叉应用,以阳离子高分子聚酰胺-胺(PAMAM)为基础载体高分子,通过亲水性高分子聚乙二醇(PEG)连接胶质瘤靶向多肽CTX或BBB-胶质瘤双靶向多肽Angiopep,与基因复合形成PAMAM-PEG-CTX/DNA和PAMAM-PEG-Angiopep/DNA纳米粒。这两种纳米给药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所采用的基因载体PAMAM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阳离子高分子材料,易于修饰,载基因能力较高;(2)选用的CTX是一段特异性与胶质瘤细胞结合的多肽,能提高纳米粒的胶质瘤靶向性;(3)选用的Angiopep是一段与BBB和胶质瘤细胞均具有高亲合力的多肽,能够协助纳米粒穿越BBB后进一步向胶质瘤细胞浓集。本文第一章对脑胶质瘤的生理特点及治疗手段进行了概述。脑胶质瘤作为颅内最常见且最难治愈的疾病,除了具有一般肿瘤的基本特征外,还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浸润性生长和“韭菜样”再生增殖的特点。随着肿瘤生成过程中肿瘤细胞与星形细胞以及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血脑屏障逐渐受到破坏。目前脑胶质瘤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但是各自存在缺点且疗效不佳。基因治疗是极具潜力的新型治疗手段。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NF 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 TRAIL)是最近发现的介导细胞凋亡的信号分子,具有TNF家族成员的许多特性,能够特异性与胶质瘤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凋亡,但不杀伤正常细胞。本研究采用编码TRAIL蛋白的质粒pORF-TRAIL作为基因药物,以PAMAM为基础载体,针对脑胶质瘤生长过程中BBB的生理特点,采取胶质瘤靶向和BBB-胶质瘤双靶向两种策略构建出两种基因药物递释系统。分别选用CTX和Angiopep两段多肽为靶向头基,其中CTX能通过与胶质瘤细胞高量表达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结合形成MMP-2-CTX复合物后被胶质瘤细胞特异性摄取,具有胶质瘤靶向作用;而Angiopep则是通过胶质瘤细胞和BBB上均表达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介导进入细胞,从而实现BBB-胶质瘤双靶向。本文第二章第一节对PAMAM-PEG-CTX高分子载体及其载基因纳米粒的体外性质进行了评价。CTX修饰后能特异性增加载体高分子在C6胶质瘤细胞上的摄取,而在正常细胞(293细胞)上的摄取则不受影响。载体高分子在C6细胞上的摄取在4℃时受到抑制,说明载体可能通过内吞途径进入细胞。CTX修饰后的载基因纳米粒在C6细胞的摄取也明显增加。第二节考察了PAMAM-PEG-CTX/DNA载基因纳米粒在荷脑胶质瘤小鼠的体内分布、脑内表达,并对纳米粒治疗脑胶质瘤进行了药效学评价。与未修饰的PAMAM/DNA纳米粒相比,PAMAM-PEG-CTX/DNA能够增加纳米粒在荷脑胶质瘤小鼠肿瘤部位的聚集。冰冻切片结果显示,PAMAM-PEG-CTX/DNA纳米粒在胶质瘤边缘部位的肿瘤组织有较明显的表达,而PAMAM/DNA则在胶质瘤边缘部位的正常组织部分有少量表达,这可能与肿瘤的新生血管与血脑屏障相关。药效学评价结果显示,PAMAM-PEG-CTX/pORF-TRAIL纳米粒能够诱导荷瘤小鼠脑胶质瘤内部的肿瘤细胞凋亡,效果与市售的口服药物替莫唑胺相当,而PAMAM/pORF-TRAIL则能在胶质瘤边缘引发细胞凋亡PAMAM-PEG-CTX/pORF-TRAIL和替莫唑胺组的荷瘤小鼠中位存活时间分别为59.5天和49天,且PAMAM-PEG-CTX/pORF-TRAIL组50%的小鼠存活时间超过70天,而替莫唑胺组的存活时间均小于70天。以上结果说明PAMAM-PEG-CTX/pORF-TRAIL能有效治疗脑胶质瘤。第叁章第一节对PAMAM-PEG-Angiopep高分子载体及其载基因纳米粒的体内外性质进行了评价。Angiopep修饰后能够增加载体在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CECs)上的摄取,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出浓度依赖性。摄取机理考察结果显示,PAMAM-PEG-Angiopep载体高分子及其载基因纳米粒可能通过LRP介导的内吞途径被BCECs摄取。Angiopep修饰后能提高载基因纳米粒跨BCECs单层的转运效率。体内分布结果显示,Angiopep修饰能增加载基因纳米粒的脑内分布,且随Angiopep修饰的比例上升而增加;同时,Angiopep的修饰能够有效增加外来基因在小鼠脑内各部位的表达效率。PAMAM-PEG-Angiopep/DNA载基因纳米粒显示出良好的脑靶向效率。第二节考察了PAMAM-PEG-Angiopep/DNA载基因纳米粒在荷脑胶质瘤小鼠的体内分布,并对纳米粒治疗脑胶质瘤进行了药效学评价。与未修饰的PAMAM/DNA纳米粒相比,PAMAM-PEG-Angiopep/DNA能够增加纳米粒在荷脑胶质瘤小鼠肿瘤部位的聚集,可能的原因是纳米粒在Angiopep介导穿越BBB后进一步向胶质瘤细胞浓集,显示出BBB-胶质瘤双靶向作用。药效学评价结果显示,PAMAM-PEG-Angiopep/pORF-TRAIL纳米粒能够诱导荷瘤小鼠脑胶质瘤内部的肿瘤细胞凋亡;PAMAM-PEG-Angiopep/pORF-TRAIL和替莫唑胺组的荷瘤小鼠中位存活时间分别为56.5天和49天,二者的整体存活时间相当。以上结果说明PAMAM-PEG-Angiopep/pORF-TRAIL是一种能有效治疗脑胶质瘤的非病毒基因药物递释系统。(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0-06-03)
张文俊[9](2010)在《(I)姜黄素半互穿式羟丙甲纤维素—明胶微球给药系统的研究(II)OX26-NGF-融合蛋白的基因克隆及其表达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姜黄素在抗氧化、消炎、抗肿瘤、等疾病领域具有良好的药理活性,已经成为了药物研发的热点之一。虽然如此,姜黄素却具有稳定性差、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其开发成药。针对这一问题,诸如微乳制剂、包合物技术等很多手段被提出,但是利用凝胶微球给药系统却尚未见报道。本文试图提出一种新的由高吸水性材料羟丙甲纤维素(HPMC, 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和天然高分子材料明胶(Gelatin)所构成的半互穿式高分子网络凝胶微球(Semi-IPN gel microsphere,Semi-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 gel microsphere)作为给药系统,来解决姜黄素稳定性差、溶出度低和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文章首先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姜黄素体外分析方法,发现姜黄素在421nm处有最大吸收波长,且线性浓度范围为0~10μg/mL;该方法符合药典规定。对于稳定性的研究表明光强越强、温度越高、酸性或者碱性越强,姜黄素稳定性越差。而对于溶解度的研究则表明,在水和环己烷中姜黄素溶解度极低,在HPMC溶液中则溶解度大大增加(达到1027μg/mL),因此利用这一特点,制备HPMC-Gelatin半互穿式凝胶微球,以解决其溶出度低的问题。其次,通过实验确定了搅拌转速为500rpm、相比为3:1和分散剂选用单硬酸甘油酯(用量为0.6g/30mL环己烷)的反向悬浮聚合工艺。采用这一工艺,成功制备出了9个处方的微球。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了半互穿网络结构的形成;采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布仪观察微球,结果表明微球呈球形、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201μm,粒径分布窄。另外实验结果表明表明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和HPMC含量的减少,平衡吸水倍率和吸水速率在逐渐减小,机械强度在不断增加。空白微球的制备,为制备载药微球奠定基础。第叁,采用反相悬浮的手段,在不同交联剂和HPMC/Gelatin比例条件下,成功制备了包载有姜黄素的载药微球,并进行了如下表征: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貌;激光粒度扫描仪分析其平均粒径;傅立叶红外光谱仪表征药物包载入球后是否保持原型;X-RD和DSC表征药物在微球中的存在形式。结果表明载药微球呈球形,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216μm,药物以原型形式被包载进入到微球中,有晶体形式存在。另外还通过稳定性试验,表明与原料药相比,微球中的姜黄素稳定性有所提高,因此凝胶微球可以增加姜黄素的稳定性。第四,文章还考察了HPMC/Gelatin比例和交联剂用量对姜黄素载药微球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PMC含量的增加和交联剂的减少,包封率有所降低,姜黄素溶出度在增加。对于体外溶出行为,采用Higuchi’s模型对有效扩散系数D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随着HPMC/Gelatin比例的增加和交联剂用量的减少,有效扩散系数在增加。第五,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姜黄素体内分析方法,计算了药动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该方法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该微球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呈单室模型,其相对于原料药的生物利用度提高了4.863±1.185倍。通过以上研究,姜黄素借助于半互穿式HPMC-Gelatin凝胶微球这一新型的给药系统后,溶出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这一给药系统也为提高其它难溶性药物溶出,增加生物利用度提供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考。第二部分针对NGF无法透过血脑屏障这一问题,本文拟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将NGF与OX26抗体进行融合,构建一个既能透血脑屏障又能够治疗神经疾病的融合蛋白。为此,通过PCR的方法,扩增了NGF-β基因,并将其亚克隆至pXA6载体上。将pXA6-NGF-β质粒,转染入COS-1细胞,瞬时表达融合蛋白并收集上清。采用Protein A亲和层析的方法从其中纯化出了融合蛋白OX26- NGF-β。采用FcELISA的方法测定含量,SDS-PAGE确定纯度,并结合Western Blot的分析确认融合蛋白构建成功。(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0-01-01)
胡敏新[10](2010)在《糖皮质激素—聚乙烯亚胺作为新型基因给药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利用糖皮质激素(GC)与细胞质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特异性结合后转移入细胞核的能力,合成一种具有细胞核靶向能力,低毒、高效的新型阳离子非病毒基因给药载体,并考察了其体内体外的转染效果。采用了效价(potency)和LogP评价GC结构与转染结果的关系。利用Traut's试剂将5种糖皮质激素:倍他米松(BEX),地塞米松(DEX),甲基泼尼松龙(MPL)、泼尼松龙(PNL)和氢化可的松(HC)接枝到PEI 1800,得到了5种GC-PEIs,取代度都在1左右。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缓冲能力擦拭,DLS粒径测定和Zeta电位测定实验检测了GC-PEIs/pDNA的理化性质,五种GC-PEIs与pDNA的复合物理化性质相似。然而,体外HEK 293和HepG2两种细胞系上的细胞毒性和转染效率测定结果都证实了GC的修饰显着提高了PEI 1800的转染效率,但是五种GC之间有明显差异。针对GC的结构与转染效果的关系考察,采用了分子模拟对接程序考察了5种GC和GR的结合情况,并比较了用效价和LogP值来评价转染效果的可行性。同时,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载体在细胞内进行定位,发现BET-PEI基本实现了细胞核靶向的目的。小鼠体内肝门静脉注射BET-PEI包载pEGFP-N1复合物,倒置荧光显微成像和流式细胞术FCM测定都再一次证明了BET-PEI能显着提高转染效率,并超过PEI 25k的水平。(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1-01)
基因给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抗肿瘤腺病毒对髓性白血病细胞干预,探讨基因治疗方案的干预下,运用高分子给药系统的靶向性修饰特点,建立一个安全的、有效的适合髓性白血病细胞的防治模式。方法:合成p HPMA(p HPMA-ONp),加入制备好的Ad.mda-7.egfp形成pc-Ad.mda-7.egfp接合物,加入ACPPs形成ACPPs-pc-Ad.mda-7.egfp,在U937细胞上清中孵育pc-Ad.mda-7.egfp及CPP44-pcAd.mda-7.egfp20min以全波长酶标仪观察两种接合物的绿色荧光比值,进行抗腺病毒抗体中和实验;以CPP44-pc-Ad.mda-7.egfp感染U937细胞、RBC、MSC48h,全波长酶标仪检查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对CPP44pc-Ad.mda-7.egfp肿瘤靶向性检测;CPP44-pcAd.mda-7.egfp感染细胞,行CPP44-pc-Ad.mda-7.egfp穿膜活性检测;并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CPP44-pc-Ad.mda-7.egfp穿膜活性的时间依赖性。结果:抗腺病毒抗体中和实验:通过人抗腺病毒抗体孵育两种接合物,赋予前U937细胞pc-Ad.mda-7.egfp全波长酶标仪检查荧光表达为91.7%,CPP44-pc-Ad.mda-7.egfp为90.3%,孵育后pc-Ad.mda-7.egfp为21.9%,CPP44-pc-Ad.mda-7.egfp为84.3%;肿瘤靶向性检测:CPP44-pc-Ad.mda-7.egfp分别感染U937细胞、RBC、MSC,全波长酶标仪检测发现,U937细胞(96.4±2.34),RBC(13.6±4.35),MSC(16.9±3.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5.754,P=0.000);穿膜活性检测: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U937细胞内可见大量PI荧光,以及大量的Hoechst33342和PI的复合荧光;穿膜活性的时间依赖性检测:倒置荧光纤维镜观察发现,随时间的推移,细胞浆内PI荧光逐渐增强。结论:CPP44-pc-Ad.mda-7.egfp具有良好的免疫逃逸能力,在静脉给药时,可有效避免人体内的抗腺病毒抗体对腺病毒的清除作用,使靶向治疗达到更高的浓度,且其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小,具有良好的跨膜转运能力,提高了腺病毒在细胞内的表达,增加了腺病毒抑制癌细胞的效率。CPP44-pc-Ad.mda-7.egfp可能适合静脉给药用于髓性白血病治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给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李寒梅,李曼,张志荣,孙逊.基因药物纳米给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6
[2].曾跃彬.髓性白血病细胞靶向性基因药物高分子给药系统研究[J].北方药学.2016
[3].单纯蕾.阳离子多肽—硬脂酸嫁接物基因给药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4
[4].冯美卿,张钟珑.研讨型教学实例分析——“同时给予化疗药物和基因的抗肿瘤治疗给药系统研究进展”及评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
[5].严晶晶.壳聚糖—硬脂酸嫁接物/蛋白质/DNA叁元复合物基因给药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3
[6].郝亚男,曹青日,崔京浩.脂质纳米载体在基因给药系统中的应用[C].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2012
[7].范伟.双向基因调控黑素细胞凋亡的聚阳离子纳米复合物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
[8].柯伟伦.多肽介导脑胶质瘤靶向纳米基因给药系统[D].复旦大学.2010
[9].张文俊.(I)姜黄素半互穿式羟丙甲纤维素—明胶微球给药系统的研究(II)OX26-NGF-融合蛋白的基因克隆及其表达纯化[D].天津大学.2010
[10].胡敏新.糖皮质激素—聚乙烯亚胺作为新型基因给药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